脂肪君绝缘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普 文章 在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科普类英语文章,欢迎阅读!
科普类英语文章
生物与环境平衡的危机
The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 has been a histor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iving thing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To a large extent, the physical form and the habits of the earth’s vegetation and its animal life have been molded by the environment. Considering the whole span of earthly time, the opposite effect, in which life actually modifies its surroundings, has been relatively slight. Only in the present century has one species man acquired significant power to alter the nature of his world.
During the past quarter century this power has not only become increasingly great but it has changed in character. The most alarming of all man’s assaults upon the environment is the contamination of air, earth, rivers, and sea with dangerous and even lethal materials. This pollution is for the most part irrecoverable. In this now universal contam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hemicals are the sinister partners of radiation in changing the very nature of the world the very nature of its life. Chemicals sprayed on croplands or forests or gardens lie long in soil, entering into living organisms, passing from one to another in a chain of poisoning and death. Or they pass mysteriously by underground streams until they emerge and combine into new forms that kill vegetation, sicken cattle, and work unknown harm on those who drink from once pure wells. "Man can hardly even recognize the devils of his own creation," as a scientist has said.
It took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ears to produce the life that now inhabits the earth. Given time not in years but in millennia life adjusts, and a balance has been reached. But in the modern world there is no time.
The rapidity of change follows the impetuous pace of man rather than the deliberate pace of nature. Radiation is now the unnatural creation of man’s tampering with the atom. The chemicals are the synthetic5 creations of man’s inventive mind, having no counterparts in nature.
To adjust to these chemicals would require not merely the years of a man’s life but the life of generations. And even this, were it by some miracle possible, would be futile, for the new chemicals come from our laboratories in an endless stream; almost five hundred annually find their way into actual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Among them are many that are used in man’s war against nature. Since the mid 1940’s over 200 basic chemicals have been created for use in killing insects, weeds, and other organisms described as "pests."
It is not my contention that chemical insecticides must never be used. I do contend that we have put poisonous and biologically potent chemicals indiscriminately into the hands of persons largely or wholly ignorant of their potentials for harm. We have subjected enormous numbers of people to contact with these poisons, without their consent and often without their knowledge. I contend, furthermore, that we have allowed these chemicals to be used with little or no advance investigation of their effect on soil, water, wildlife, and man himself. Future generations are unlikely to forgive our lack of concern for the integrity of the natural world that supports all life.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就是一部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动植物的形态以及习性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塑造的。考虑到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整个时间,相反作用,即生命对其周围环境的实际改变作用,却相对很小。只有在当前这个世纪(指20世纪)才有一个物种--人类,获得了强大的力量,改变了其所生存的世界的自然状态。
在过去的1/4世纪中,这种力量不仅日趋强大,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人类破坏环境的种种行为中,最令人担忧的是人类向大气、土壤、河流以及海洋中排放危险甚至致命物质,而当今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挽救的。在当今这种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制品与辐射狼狈为奸,改变着地球的自然状态,也就是改变着地球上生命的自然状态。喷洒到农田、森林或者花园里的化学物质长期滞留于土壤中,渗入有机体内,并彼此相传,形成了一个中毒与死亡的链条。化学物质还神秘地通过地下水传递,最终以新的形式出现并结合,使植物毒死,牲畜害病,并使饮用一度纯净的井水的人遭受了不明之害。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言:“人类甚至对自己创造的恶魔都不认识。”
地球历经了许多亿年才创造了栖息其上的生命。经过了一定时间--不是以若干年计而是以若干千年计的时间--生命开始适应环境,并形成了一种与环境的平衡。但是在现代世界中,时间这一因素已经没有了。
环境改变的速度不再顺从大自然从容不迫的节奏,而是顺从人类急切匆匆的步伐。辐射是当今人类通过支配原子而得到的一种非自然的创造物。化学制品则是人类有发明创造力的头脑创造出来的合成物,在自然界本无相应的东西。
为了适应这些化学制品,人类需要付出的时间不会只是一个人一生的时间,而是几代人的时间。而即使这样,就算出现奇迹成为可能,这种适应也是徒劳的,因为新的化学制品从我们的实验室中源源不断地涌出。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大约500种化学制品投入使用,其中许多是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中。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类已经创造了200多种基本化学制品用来消灭昆虫、野草以及其他所谓的“有害生物”。
我不是说人类决不能使用化学杀虫剂。我要说的是,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这些有毒的、具有强大生物功能的化学制品,交给了那些对这些制品的潜在危害基本上或者完全无知的人去使用。我们使众多的人接触这些有毒物质,却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并常常将他们蒙在鼓中。我还要说的一点是,我们允许使用这些化学制品,却事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调查它们对土壤、水、野生生物以及人类自身造成的影响。我们缺乏对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生态统一的关心,对此,我们的后代是不可能原谅的。
科普类英语文章
基因技术能否使人更聪明?Get Smart
Many people dream of having a smarter brain. Princeton neurobiologist Joseph Z. Tsien found the key. In September he announced that he’d built a better mouse by altering a gene that affects learning and memory. A similar process of gene manipulation might conceivably be used one day to boost intelligence in humans.
The secret lies in a feature of brain cells called the nmda receptor, which Tsien likens[1] to a cylindrical tube or window that mediates[2]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When the window is open, chemicals called neurotransmitters flow through easily and memory is registered and stored. But as organisms mature, the window begins to close. (This may explain why children lose their facility for learning new languages when they reach sexual maturity and why some people suffer memory loss as they age.)
Tsien noticed that the receptor worked more efficiently when teamed[3] with the gene NR2B, so he introduced extra NR2B genes into a batch of fertilized mouse eggs. In a normal mouse, the memory window is open for just 150-thousandths of a second. In Tsien’s specially engineered mice, the window opens for 250-thousandths of a second, long enough to make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memory retention. When he pitted[4] his mice against common mice, they won paws down. Ordinary mice could recognize a Lego block for 12 hours, but smart mice could remember the block for up to three days. "That’s a profound enhancement," Tsien says.
Can it be done with humans? Maybe, but genetic engineering will have to make some extraordinary advances first. And some thorny ethical issues will have to be resolved. Meanwhile, Tsien promises to keep his furry little geniuses locked up in a lab, far from your larder. "Otherwise," he says, "you might need a smart cat or a smart mousetrap to catch them."
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变成更聪明。普林斯顿神经生物学家Joseph Z. Tsien就找到了这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他于九月宣布,通过改变影响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基因培养出了一只聪明的老鼠。类似的基因处理技术有望在未来日子里运用到人脑,以推动人类智慧的飞跃。
该技术的奥秘就在于名为nmda感受器的脑细胞的功能。Tsien将其比作一个传递信息流的圆柱通道或窗口。当窗口开放时,某种称为神经传递素的化学物质就能轻易流过,记忆因此登记并存储了下来。然而,当器官成熟时,这扇窗口就开始关闭。(这也能解释为何 儿童 长大后(性器官成熟之时)会失去掌握新语言的能力,以及为何某些人年老时会患失忆)。
Tsien注意到,当感受器与名为NR2B的基因协作时效率会更高。因此,他将NR2B基因植入一批老鼠的受精卵中。一只普通老鼠的记忆之窗仅开放千分之150秒。而经Tsien植入基因的老鼠,记忆之窗能开放千分之250秒,这已经能够使其 记忆力 发生惊人的改变。当他让自己的老鼠与普通老鼠互斗时,它们竟能轻而易举地取胜。普通老鼠能够保留关于Lego block的记忆12小时,而聪明的老鼠居然能将记忆保持三天。“这可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进步。”Tsien这样说。
那么,人类也能接受这种基因移植吗? 或许可以,但前提是基因工程得首先做出非凡的成就,还必须解决一系列棘手的伦理问题。Tsien保证他一定会将那些披着毛皮的小天才锁入实验室,远离人们的食品柜。“否则,”他说,“为了捉住他们,人们就不得不去寻找更聪明的猫或者功能更强的捕鼠器了。”
科普类英语文章
食用转基因食品安全吗?Food Safe To Eat?
Traditional plant breeding involve s crossing varieties of the same species in ways they could cross naturally.For example,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of wheat have been crossed with high-yield wheat to combine these properties.This type of natural gene exchange is safe and fairly predictable.
Genetic engineering(GE)involves exchanging genes between unrelated species that cannot naturally exchange genes with each other.GE can involve the exchange of genes between vastly different species――e.g.putting scorpion toxin genes into maize or fish antifreeze genes into tomatoes.It is possible that a scorpion toxin gene,even when it is in maize DNA,will still get the organism to produce scorpion toxin――but what other effects may it have in this alien environment?We are already seeing this problem――adding human growth hormone genes to pigs certainly makes them grow――but it also gives them arthritis and makes them cross-eyed,which was entirely unpredictable.
It will be obvious,for example,that the gene for human intelligence will not have the same effect if inserted into cabbage DNA as it had in human DNA――but what side-effect would it have?In other words,is GM food safe to eat?The answer is that nobody knows because long-term tests have not been carried out.
Companies wanting a GM product approved in the UK or USA are required to provide regulatory bodies with results of their own safety tests.Monsanto’s soya beans were apparently fed to fish for10weeks before being approved.There was no requirement for independent testing,for long-term testing,for testing on humans or testing for specific dangers to children or allergic people.
The current position of the UK Government is that“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long-term dangers from GM foods.”In the US,the American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is currently being prosecuted for covering up research that suggested possible risks from GM foods.
传统的植物培育 方法 ,是依照植物自然杂交的方式,进行相同物种的人工杂交。比如,抗病小麦同高产小麦杂交,形成了一种具有双重特性的新的小麦品种。这种自然的基因交换既安全,又具有相当的可预见性。
基因工程是在彼此毫无关系的物种之间,相互交换在自然条件下无法交换的基因。它可在有巨大差异的物种之间进行基因交换。比如,将蝎子毒素基因注入玉米,或者将鱼防冻基因注入西红柿。即使在玉米DNA中,蝎子毒素基因依然可能获得有机组织产生蝎子毒素。但是在这种异质的环境中,这种基因产品会有什么其他作用吗?我们实际上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人类生长荷尔蒙基因植入猪的体内,一定会使猪的生长加速,但是同时也使猪患上了关节炎和内斜视,而这一切是完全无法预测的。
打个比方,人类的智力基因显而易见在人体DNA内和注入卷心菜DNA后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将它植入卷心菜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副作用呢?换句话说,食用转基因食品安全吗?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人们尚未进行长期的测试。
在英国或者美国,一个公司如果希望其转基因产品获得批准,它必须向管理机构提供本公司转基因产品安全测试的结果。Monsanto的大豆在获得批准之前,曾用了10周时间进行喂鱼试验。目前,尚无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独立测试、长期测试、人体测试,或者就其对儿童及过敏者所造成的特定危险进行测试。
英国政府目前的态度是:“尚无证据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存在长期性的危险。”在美国,人们正在起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掩盖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危险。
螃蟹横走
本文看点 :英语科普启蒙,就算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家长,不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用纯英文讲述学科内容也是强人所难。如果不借助外力,家庭教育中我们该怎么引导,又该从何入手?
周三 | 思维
全文共4846字,阅读时间15分钟
三岁以后的小朋友火速进入“十万个为什么”阶段,大人时不时会被不同的问题问倒,有时候还会有直击灵魂的连环问:
妈妈,为什么看不到风呢?
妈妈,为什么抓不住水呢?
妈妈,为什么皮肤会变黑呢?
妈妈,为什么看不到恐龙呢?
为什么摸不到云,够不到天空呢?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受兴趣和好奇心驱使,科普成了绕不开的话题。对我来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储备在高考达到巅峰后便直线衰退。中文科普启蒙有大量科普书籍助攻,查阅一番便能简单解释原理,尚可过关。
结合自己的英语科普启蒙实践发现,内容丰富的 主题式学习 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有趣高效的家庭启蒙方式,但明显的“副作用”感受就是费妈。下面会利用具体学习案例来展示如何采用主题式学习方法进行英文科普启蒙。至于费妈的程度如何,每个人切身感受有所不同。
Part 1
教育原则和父母指南
教育原则
首先,儿童是主动的和富于 探索 的,兴趣和好奇心是驱动儿童学习的内在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学习倾向的敏感性,根据儿童当前的思维水平引导他们做一些活动。
其次,要想真正吸引低幼学习者,需要 建立一种情境 ,在情境主题中鼓励儿童主动与环境互动来引导孩子提问,不只是简单交给儿童现成的指示,而是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激发他们的 探索 精神,想要知道更多未知的事情。维果茨基的 社会 文化理论也提供了相关理论支撑,通过与身边更老练的人一起活动,儿童能逐渐掌握活动技能,以所处文化中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思维。
父母指南
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最近(或潜能)发展区,指儿童不能独自完成,但能在更老练的同伴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成人给儿童指导和支持,儿童参与到互动活动中,在教的过程中根据儿童的现有水平来调整对他们的帮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搭建脚手架。
如果父母善于搭建脚手架,孩子会使用较多的个人语言,在独立完成困难任务时也会做得更好。成人在认识上的帮助, 采用小步教学,提供策略 ,能够预测儿童的思维进步。在 情感 上多鼓励儿童,让他们自己完成任务。
随着儿童能力的提高,善于搭建脚手架的成人会逐渐地、敏感地停止帮助,让儿童自己做。随着儿童能力的增长,成人要退出,让儿童在任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Part 2
如何设计主题实践路径
在家庭英语科普启蒙过程中,家长 以主题为驱动,以孩子为中心 ,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和引导者,以及问题的咨询者。
首先,要思考我们的学习目标,和孩子的互动方式。
以小朋友普遍感兴趣的恐龙主题为例:
确定学习目标
和孩子的互动方式
对幼儿来说,单纯绘本阅读,并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题式学习始于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而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只有兴趣和好奇心才能驱使他们去学习体验,因此必须要建立情景互动。
比如,儿歌动画、手工绘画、 游戏 体验以及参观展览。通过灵活的设计,为不同的学习路径创造可能性,让他们充分感受当下所学是有趣的, 增加深入探究的可能性 ,并且获得更深的理解。互动形式不局限于纯英文,可以辅助中文加以理解。
其次,如何设计主题实践路径,如何用真实的实物载体来进行知识的传递。
作为家长要收集资源、进行任务规划、开展实地 探索 。通过有趣的真实场景或模拟体验,引发兴趣,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边学边做。
资源收集
资源收集和筛选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展开。在我自己的启蒙实践中, 主题式阅读资源是主线 ,先通过阅读拓展知识面,建立基本的认知,再围绕阅读主线配合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把传授知识的功利性目的隐藏在亲子阅读和互动 游戏 中。
任务规划
任务规划是在学习目标框架内展开,根据幼儿的认知程度和兴趣偏好随时调整。以恐龙主题为例,在实践中根据孩子的认知以及兴趣安排了以下学习内容。
01. 英文儿歌
第一首:Dinosaur Song(super simple song)-这首歌简单介绍了恐龙的身体特征,比如sharp claw、long neck,是一首比较适合互动的低幼儿歌,可以通过恐龙玩偶模拟的动作,和孩子一起学唱。
儿歌中描述性的词汇,比如“scaly skin, spiky tail”,如果孩子不主动问中文意思,可以不用翻译, 通过动画、图片帮助理解 。碰到别的动物有类似的特征可以借用这些词汇描述,重复多次直至孩子主动输出。
第二首:Ten Little Dinosaur(super simple song)-这首歌除了数数以外,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恐龙名称。 配合闪卡 ,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恐龙名称。
第三首:Blippi英语启蒙儿歌系列-The Dinosaur Song。这首儿歌难度大于super simple song,时长五分钟,把恐龙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结合在一起。比如Stegosaurus(剑龙)的身体比大象大;Brachiosaurus(腕龙)脖子长……跟着Blippi叔叔一起模仿学唱,形式活泼生动,趣味性非常强,适合反复观看熏听。
启蒙心得
儿歌动画形式最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通过反复观看、听唱,语言和图片直接对应,情景动画帮助认知理解。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借助玩具、 游戏 等亲子互动的形式,复述不同的恐龙名称、描述特征,也可以和孩子模仿不同的恐龙动作或者特征互相猜答案。
搭建生活化的场景, 增加 游戏 互动的趣味性 ,帮助孩子把输入的知识内化吸收,达到输出的目的。比如在讲蜜蜂的时候,从启蒙儿歌little bee 引入,先用手工 游戏 学习蜜蜂的不同身体部位。再通过模拟蜜蜂采食花蜜了解蜂蜜的产生过程,整个过程中搭配专题绘本和分级阅读。
02. 亲子手工
亲子互动小 游戏 是儿歌学习中锦上添花的环节,借助 游戏 载体,极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简单的小手工,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参与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回忆复述儿歌内容,引导输出。
启蒙心得
不同的主题式学习都可以设计动手环节,尤其适合低幼儿童。比如,母亲节制作花朵、万圣节做手工南瓜,海洋主题的时候绘制海洋动物。对低幼儿童来说,还可以借助安静书来教学,主要目的也是根据孩子年龄发展特点, 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趣味性。
03. 配套练习
熟悉儿歌以后,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加深记忆,活学活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选择相应的配套练习。
① Super simple song儿歌大都有配套资源,不仅可以复习英文儿歌内容,还有数数、连线、涂色等练习项目,增加学习多样性。
② 思维逻辑练习:包括颜色、形状、数字配对。
③ 高频词练习:包括高频词认读及书写练习。
④ 恐龙认知卡:适合采用问答 游戏 的形式,寓教于乐。卡片内容可以根据孩子认知情况调整,比如孩子不理解“carnivore/herbivore”,在阅读中也没有碰到过,可以简化表达“eat meat/eat plants”。
03. 阅读资源
在孩子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兴趣驱动,鼓励孩子进一步 探索 ,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拓展知识面,主要是运用 绘本和分级读物 。
父母在搭建脚手架的过程中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二是通过互动 游戏 或者生活化场景将阅读内容和实际相结合,引导孩子输出。在这个主题的实践过程中,根据难度和内容不同,陪读过程中筛选出了不少适合泛读的主题素材。
① 海尼曼分级读物 All About Dinosaur :这本书通过简单的语言介绍科学家如何发现恐龙化石、不同恐龙的体积、特征以及恐龙的食物。读完以后,孩子可以对恐龙有概括性认识,并且能通过牙齿的特征来判断是肉食性还是植食性恐龙。
② We look at dinosaurs :这本书语言也比较简单,适合启蒙入门阅读,简单讲述了恐龙骨骼以及食性,主要是重复句型“we look at dinosaurs”。
③ DK Let’s Look Dinosaurs :这本书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DK百科一般庞大厚重,内容比海尼曼的介绍更详细。列举了不同种类的恐龙,特征,食物,栖息地等。除了恐龙专有名称比较生涩外,描述性语言简单易懂。书中还设计了I spy小互动,亲子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局部特征猜恐龙名称,增加阅读趣味。
④ Dinosaur Encore :绘本比分级读物更为生动,也有带音效的配套音频资源。这本书采用统一疑问句,通过问答形式把恐龙和其他动物比较,突出不同恐龙的特征。比如“谁吃得比四匹饥饿的马还要多?剑龙”。和小朋友一起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采用夸张的疑问语气,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图片得出自己的结论,非常适合启蒙亲子阅读。
⑤ If the dinosaur came back :这本书采用if 条件句,假设恐龙回来以后发生的事情,同样会出现各种恐龙的名称,以及他们最主要的特征,比较有意思的内容是可以假设利用恐龙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
实地 探索
阅读之外,我们要重视孩子天生好奇的本性,设计一套框架,允许孩子去 探索 跟他们相关的东西,同时掌握在学术环境中和学术环境之外所需要的各种技能。
恐龙博物馆:
这是一本介绍恐龙博物馆的科普读物,适合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之前阅读,帮助孩子了解博物馆的恐龙如何运作,科学家是怎样建造这些恐龙模型。之后在进入博物馆 探索 的时候,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孩子回忆阅读内容,不断重复运用书中学到的语言和内容,同时引导孩子输出。
进入博物馆实地 探索 以后,通过父母引导会帮助孩子将之前听过的儿歌、看过的动画、读过的书籍和当前场景产生 有效链接 。我们可以指认不同的恐龙,描述他们的特征,通过观察牙齿来判断食物。如果还处在不能有效输出的阶段,可以通过提问让孩子拓展认知,比如看到食草食肉恐龙可以问:
This dinosaur eats meat or plants?
How do you know?
Oh, you know it from its teeth.
Its teeth are flat, right?
This dinosaur has sharp teeth.
What will it eat? meat or plants?
恐龙化石 :
博物馆参观恐龙会自然引出另一个吸引人的主题,那就恐龙化石。各种各样的恐龙骨骼和化石,在实践中依旧采用泛读和实地 探索 、互动 游戏 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
对低幼的小朋友来说, 亲子 游戏 是最好的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恐龙模型印在盐面团上,稍微烘烤一下,再用食用色素把大米染成土壤和海水的颜色,通过 游戏 简单模拟化石的形成和挖掘过程。
自己动手 探索 的过程有助于吸引孩子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通过简单的 游戏 引入以后,再进入拓展主题阅读,对家长来说,阅读材料是最好的辅助科普资料。下面的科普文章图文并茂还原了恐龙化石形成的过程,科学家如何发掘恐龙化石,配合亲子 游戏 更能加深孩子的理解。
构建知识网络
以阅读为主线,辅助亲子 游戏 和实地 探索 ,帮助孩子在这一个主题上不断延伸学习。进行任务规划,提出驱动性问题,促进深入学习,建立知识网络。兴趣越浓厚,好奇心越强烈,挖掘到的东西就越多,跨学科的内容也更为丰富。
在恐龙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孩子拓宽认知,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语言运用。在这个主题的实践中,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兴趣,我们还进行了跨学科延伸。
天文知识科普 :在恐龙主题进程中,孩子会主动提问,“恐龙怎么死的呢?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恐龙”。
首先,帮助孩子简单了解恐龙灭绝的过程,通过书籍、绘画、场景模拟都可以还原这个过程。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以串联到天文宇宙知识,展开八大行星入门科普。这个主题我依旧选择从儿歌引入,书籍阅读作为主线,配合手工、实地参观。
儿歌:Mother goose eight plant
阅读:DK very important things,
学乐the solar system
拓展:月相和行星卡
参观: 科技 馆
地理知识科普 :阅读过程中孩子也会问到“恐龙住在哪里呢”“恐龙是住在地球上吗”?通过孩子提问发现兴趣点,或者主动提问引导“Where do dinosaurs live?”,结合宇宙行星中的地球知识引入大陆板块、火山喷发等入门知识。
科普启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需要借助阅读材料来实施计划,DK very important things对家长来说是不错的入门选择。每个主题都不深入,但是可以通过主题式学习不断补充材料,深入拓展。
Part 3
在线合作,拓展学习空间
低幼阶段的主题式学习,随着年龄增长可以发展成更为丰富的项目制学习(PBL)。家庭启蒙过渡以后,建议选择更为专业高效的线上或者线下学习资源,开展深入拓展学习, 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学科的内容。
结束语
以孩子为中心的主题式学习,就像规划一次跨越未知海域的航行。你脑海里有一个目的地,手握航海图规划航线。你和孩子要一起建造一艘值得信赖的船,并用你们所有的航海技能合力扬帆起航。
在航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挫折和快乐的事情,一起记录有趣的部分、顿悟的时刻,学到的奇奇怪怪的小知识。整个过程不仅仅是记住所学的知识,增加对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思维和学习素养。通过提问、实践、阅读、观察等各个环节,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介绍
互动话题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