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154

沙尘暴来袭
首页 > 英语培训 > 3部英文电影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rryalong

已采纳

蒙娜丽莎的微笑,公主日记,海上钢琴师,单身插班生,肖申克的救赎

3部英文电影

308 评论(10)

吕鹤是谁

阿甘正传 绝对励志 肖申克的救赎 也蛮好的

150 评论(10)

洒脱的家伙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是美国作家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象征。它在初出版时并不受欢迎--菲茨杰拉德在世时的总销量只有少于二万四千本。在大萧条以及二战时被忽略,直至20世纪50年代再版时才受到广泛注目。其后的数十年它更成为高中、大学文学课的标准教材。经常有人把它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文小说之一。在电影圈内,这部小说已经被数次搬上银幕,其中以1974年版本最为著名。《海上钢琴师》 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悲惨世界》本片的前身是同名音乐剧,根据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6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改编,故事围绕一名获释的罪犯冉阿让(Jean Valjean)展开,着重描写他寻求救赎的过程。《悲惨世界》是一部音乐剧电影,片中全部采用现场录音,这对大腕们的唱功是一个极高挑战,即便是曾在奥斯卡领奖台或百老汇舞台上一展歌喉的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也感到“压力好大”。然而两人不约而同地表示会为了贴合片中人物情感而自然、真实地表达,不过分追求唱法上的完美。钢琴就在摄影机旁,海瑟薇边流泪边唱歌的一幕凄美动人。

305 评论(9)

天津家具城

提到英文电影,我在脑海中快速检索后闪过的第一部电影是——《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由鼎鼎大名的大卫·芬奇导演作品,大卫·芬奇是一位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导演,合作过的好莱坞大牌明星更是数不胜数。他的作品在豆瓣上几乎都在8.5分之上,比如说《搏击俱乐部》、《消失的爱人》、《本杰明·巴顿奇事》等等,可以说也许你不知道大卫·芬奇,那么你一定听说过,或者看过他的作品。

《社交网络》是以创办了Facebook的扎克伯格为原型,也就是说这是一部传记片。与大部分传记片不同的是,《社交网络》并没有以时间顺序讲述扎克伯格的创业史。

故事的主体结构是由扎克伯格陷入两场官司展开,扎克伯格在两场官司的交涉中,关于他研发并成立Facebook的往事以回忆的方式穿插在电影里,从而构建这个完整的过程。电影讲述了扎克伯格与女友的分手,好友安德鲁的帮助和维持,合作伙伴肖恩的背叛与无知,还有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敌视和报复。这这些激烈的故事与冲突里,将Facebook的创办和扎克伯格的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当然了,作为一部传记片这也不能说是异类。之所以让我在看到“英文电影”这四个字第一个就想起它的原因是,《社交网络》里的台词实在是太多了!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机关枪式对白,这也就造成了哪怕我看着中文翻译字幕,也完全跟不上台词的刷新速度。这让我一度决定以0.75倍数去看这部电影,因为对白里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太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漏掉点什么关键信息。

我一直以为这是演员们表演台词功底,并跟上电影的节奏所做出的努力。直到三年后,也就是2013年上映的《惊天魔盗团》,我终于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没错,就是在《社交网络》里扮演主角扎克伯格的演员杰西·艾森伯格,在《惊天魔盗团》里他再一次担任主角并且又用他那机关枪似的语速“伤害”了我。

说回电影,与演员激烈又迅速的对白相匹配的,是《社交网络》那凌厉的剪辑和高密度的信息量,使得电影的节奏变得异常快速——这么一来,大卫·芬奇倒是与诺兰的风格类似——诺兰喜欢把超量的信息藏在画面和情节里,而《社交网络》则把海量的信息藏在了演员的嘴巴里。

所以看到“英文电影”这种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部《社交网络》——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你将听到超过其他电影三倍以上的英文台词!

311 评论(9)

甜菜阿姨

可以推荐: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放牛班的春天但是本人水平有限 无法用英文做简介 建议去网上找找

354 评论(8)

山里吃吃

我知道一部,哈佛风雨路!!

132 评论(10)

小英子0113

放牛班的春天 人工智能 安德的游戏

257 评论(9)

kobe紫米

这个问题详细回答起来恐怕是个大工程,关于“好看”的标准也因人而异。在这里介绍几部近年来口碑不错,个人也比较喜欢的热门影片。

《波西米亚狂想曲》:一场致敬传奇与经典的音乐盛宴

可能有部分人同我一样,在走进影院之前对皇后乐队的了解仅限于他们最经典的几首作品《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Love of My Life》,看过《波西米亚狂想曲》后才对那段摇滚的辉煌岁月与主唱弗雷迪的传奇人生有了真切感悟。

电影算是常规的传记片,讲述乐队从组建到解散再到重组,其中穿插着弗雷迪的绯闻与他对自己双性恋身份的认知。影片用两个多小时来讲述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故事,叙事节奏稍有些散乱,但音乐的感染力能够跨越时间,地域与种族,最后一幕复刻的现场看得人热泪盈眶。

《绿皮书》:认同与和解的公路之旅

《绿皮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这部130分钟的电影集合了公路,平权,音乐等诸多元素,但杂而不乱,剧本扎实,细节丰富,表演到位。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白人保镖托尼受雇于黑人钢琴家唐,为他一路向南的巡回之旅保驾护航,两人从针锋相对到彼此认可,发展出一段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电影的主题其实是老生常谈,关于来自外部的种族歧视,阶级差异,与自我内心的挣扎,但表现手法非常精彩。故事中处处体现出这种矛盾,比如唐出身高贵,却受制于自己的肤色,遭遇歧视,同时被内心的条框所限制;托尼虽为白人却处于社会底层,但他天生洒脱不羁,无视各种规则。他们在学会接受对方的同时,也是一个与自身和解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托尼的扮演者维果·莫特森(我们最熟悉的角色大概是他当年在《魔戒》中饰演的人皇阿拉贡)为了找到角色的感觉,不仅近距离观察原型,还增重了整整四十斤。

《水形物语》:冷战背景下的跨物种畸恋童话

同样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的争议要比上一部大得多。它饱受诟病的一点在于,以残疾人,怪物,同性恋,黑人这些边缘群体为主角,显得过分迎合奥斯卡评审的“政治正确”。不过个人认为这部的独特风格恰恰有别于很多中规中矩的热门影片。

影片的背景设置在冷战时期,注定了它整体的灰色基调。女主艾丽莎是个平凡的哑女,遇到了被关在实验室里的半人半鱼怪异生物。两个孤独的生命随着时间推移产生了奇妙的感情,彼此救赎。画面,音乐和故事都有一种梦幻的艺术美感。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并不仅仅是把边缘元素堆砌在一起,而是讲述了一个带着他独特风格的暗黑童话,压抑之中透出温情与浪漫。

186 评论(9)

小宇巴波比

幸福来敲门 肖申克的救赎 三傻大闹宝莱坞 风雨哈佛路

31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