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72

小嘉菜菜子
首页 > 英语培训 > 产婆术的英语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ello,umi酱!

已采纳

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主张通过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并逐步获得普遍性的知识。宣称这个方法是从其母亲(助产婆)那里受到启发的,故得此名。

在依据这种方法进行谈话时,他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进而求得结论。因此,亚里斯多德把他称为归纳法之父。后来,“启发式”便是由这个方法发展而来的。

提出理念

苏格拉底认为,神为人“安排了灵魂”,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人一生来就有理性,人的道德概念就隐藏的人性中。这种道德概念的“素质”是以睡眠状态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并有赖于教育来唤醒。教育的作用只能促使“先天素质”暴露,绝不能给予人类自身以外的任何东西。知识只是一种“自我认识”。

人们要寻求真理,就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以,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存在于自己内心的真理;学生的任务不是认识周围的现实世界,而是“认识自己”。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学中,总喜欢采用问答法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中的矛盾。在他看来,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把存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

产婆术的英语

239 评论(12)

一叶扁舟85

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此方法的依据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苏格拉底先就某些感兴趣的道德或人生问题与学生攀谈。谈话时,他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利用各种有关事物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 他创立的问答法至今还是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论辩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析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作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他说“不”。 这背后的原理是,因为人在说话时,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内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相反,说“否”字容易造成情绪对立,致使全身组织紧张,聚集在一起成为拒绝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直接影响心理。一位研究心理学的美国教授欧非斯托说:“一个‘否’字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一个说‘不’字时,所有他的人格尊严都需要他坚持到底。过后他也许自觉说‘不’字是错了,然而他的尊严当时绝不允许他改变,只能一味坚持。因此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开头就让他不反对,是实在要紧不过的事。”这种“是”字的反应,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论辩技术,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却忽略了它。有的人喜欢用执拗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有的人则动不动就质问别人,凡此种种,只能引起别人的不快。假若这种态度仅为出一口气,求得自己内心的舒服,尚说得过去;但假若要希望办成一件事,那简直是一种愚蠢。举个例子: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推销员阿里森普所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 他到一家不久前才发展的新客户去,企图再推销一批新型的电机。一到这家公司,总工程师劈头就说:“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要能多买你的电机吗?”一了解,原来公司认为刚刚从阿里森那里购买的电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阿里森知道强行争辩没有任何好处,决定采取苏格拉底问答法来和对方论理并说服对方,即决意取得对方作“是”的反应。他了解情况后,先故意说:“好吧,斯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相同,假如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买了的也要退货,是吗?”“是的!”总工程师果然作出其预料的反应。“自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你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过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是的。”对方又说了一次。然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具体问题了,他问道:“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度法,是吗?”“是的,”总工程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得多,简直叫人没法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阿里森也不与他争辩,反问说:“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总工程师略为思索,回答说:“大约75度法。”阿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肩膀说:“好极了啦!车间是75度法,加上应有的72度法,一共是140度法左右。如果你把手放进140度法的热水里,是否会把手烫伤呢?”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结果,不但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的偏见,而且又作成了又一笔生意。阿里森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他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反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包围在数分钟之前还在否认的结论中。

290 评论(8)

guaziqiaqia

产婆术(art of midwifery),亦译“接生术”、“助产术” ,别称“理智助产术”、“精神助产术”。

是指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通过双方的交谈,在问答过程中,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逐步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定义、知识。

苏格拉底一贯自称无知,但却能帮助别人产生知识,正像他母亲费娜瑞特(Phaenarete)是一个产婆,自己年老不能生育,却能给人接生一样。

苏格拉底方法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

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257 评论(8)

蒲寫未來”

单词midwife 属于那类语源看起来相当明了的词, 可当人们试着搞清楚时,才发现并不那么简单。Wife 似乎是指临产的妇女, 通常都身为人妇,但是mid 指的是什么呢? 通过了解词语原有的含义我们可以解开这个谜。Wife 早期时意指“妇女”, 当midwife 这个复合词在中古英语中形成的时候它仍然有此含义(首次记载于1300年前后)。 Mid 有可能是个介词, 意为“与…在一起”。 这样midwife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与妇女在一起”或者“帮助临产妇女生产的妇女”。 虽然直到近期产科学还一直抵制助产术一词,但是obstetric 的语源却与其很相似。 它可以上溯到拉丁词语obstetrix 意为“接生者”, 该词由动词obstare “站在…的前面”再加上阴性后缀 -trix 构成; 于是obstetrix 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是站在婴儿前面的人. 选我吧。我得很详细了。楼主快啊。我有急用。谢谢,呵呵。

180 评论(14)

樱桃小胖子O

产婆术?什么啊?

129 评论(13)

出格范儿

你可以天天练

15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