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jinshujie
《对财富说是》这本书由著名的心灵导师奥南朵所著,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与金钱的关系。与其说是一本讲财富的书,我觉得倒更像是一本讲授认识自己,对生命说“是”的书。一、潜意识里的金钱观 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得到的金钱观是这样的:赚钱很辛苦,金钱是肮脏的,罪恶的,我们不能享受它。也许我们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有这样的想法,但这些理念其实从我们还是孩童时就已经被父母灌输到脑海中,慢慢的内化成自己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让我们无法真正享受拥有金钱的快乐,也制约着我们拥有金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潜意识体现了对父母的忠诚,所以我们努力变得像我们的父母。我们无意识的接受他们的态度,他们的想法,甚至是他们的情绪。如果妈妈是悲伤的,那我也会哀伤,忧郁;如果爸爸认为赚钱很辛苦,乱花钱太可耻,那我也不会觉得赚钱有多么容易,花钱时也会有内疚感,并不断的责怪自己。 这种潜意识的想法本身没有对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诚实,觉察到自己对金钱无意识的态度并写下来,同时告诉自己我可以过的比父母幸福,这也是他们所希望的。(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场景:你的父母在你面前,你可以很自在的对他们说:我可以比你们赚更多的钱,赚钱对我来说要容易得多。) 二、与父母和解,接纳真实的自己 在我们小的时候,从父母那里接受到的讯息是:“你要听话我才会爱你”,“你要活出我期待的样子我才会爱你”,因此我们想方设法的向父母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长大后向领导,向他人证明自己是值得被尊重的。我们不停的照顾他人的感受,可唯独丢了真实的自己。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父母,因为父母没有办法给出他没有的东西。我们唯独能做的就是接纳真实的父母,与父母和解才能接纳内心真实的自己。因为在向父母表示认同、表示感激的同时,也就同时认同了你的一半来自他们的事实,也就等于接受了一个完整的自己。 三、思维转换 1).把困难当成一个挑战。当你觉得某件事情很难时,它就一定很难,但如果你转换思维,把这件事当成是一个挑战,那它就会成为一个机会,你学习成长的机会。 2).与恐惧和平相处。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恐惧,害怕别人的批判,害怕领导的否定,害怕失去爱人、亲人。当恐惧感袭来时,让自己静下心来去感受它: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少?这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发生了,它会是你人生的终结吗?这真的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吗?如果最糟糕的事情发生,有想你之前想象的那么糟糕吗?就算是真的糟糕,它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呢?当糟糕的事情发生时,允许自己对它说“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掌控所有的事情,接纳是最好的选择。 勇敢的人不是没有害怕,勇敢的人是知道恐惧的存在。但愿意去面对它。 3).走出舒适区。我们害怕改变,愿意一直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因为这样会觉得比较有安全感。可长期呆在舒适区犹如温水煮青蛙,最终会被烫死。生命的本质就是不安全、不确定的、变化的。当我们愿意改变,不再做一只把头埋在土里的鸵鸟,我们的能量也会聚集起来帮助我们面对新的变化。 最后附上奥南朵老师的一段话:如果你希望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得到滋养,就必须勇敢面对所有遭遇,不带任何判断或者抱怨、去正视它,这是让你平静的开始。唯有平静,你才会发现,满足存在于每一个片刻之中,无论你的处境如何,它一直伴随着你。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真实的自己!
奥迪风度
本来上个月读完,我就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想大夸特夸一下此书,绝对可以算进我的读书清单里年度top3。
因为我从来没想过还可以从心理这个角度讲财富,而且观点触及心灵颇让人认同。
但后来事情一多再加上懒就搁置了,现在重新提笔推荐给大家,真想拿着喇叭喊:走过路过,千万别错过。
市面上的理财书非常多,但大多数是从“术”的角度讲的。
入门级的《小狗钱钱》浅显有趣;
韩国作者写的系列丛书《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从几个人的故事入手,把理财的方法穿插其中,会让你一边感叹生活的残酷,一边好奇主人公的结局,带着思考读完它;
前两年豆瓣红人三公子写的《工作前5年,决定你一生的财富》,写了自己从月光到5年累积财富近100万的理财过程;
以及豆瓣专栏《零基础学投资理财》的作者水湄物语写的《谁说咸鱼没有梦想》。
这些理财书都很不错,通过各种开源节流的方法让我们的财富增值,读完很有收获。
直到我遇见奥南朵女士写的这本《对财富说是》,眼前一亮,吸引我一口气读完又第二遍开始做练习,一层层进入身体,抽丝剥茧,寻找到财富远离的最根本原因。
读完书后,就像做完一次运动拉升筋骨,排出毒素,一身轻松,整个人都轻快起来。
她带着我们一起探寻人生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
我在看这一章时,努力、辛苦、牺牲才能赚到钱这个标题一下子抓住我。
从我小学开始到高中,家里一直在开卖日用百货品的铺子。
平常老爹出门进货,一走一礼拜,回来忙着卸货、算价钱、理货、上货,我妈帮忙看店,吃饭都是在店里的小炉子上简单做做。
每到年关,支起大摊子,摆上各种糖果、瓜子、水果等待顾客挑选,人太多忙不过来,我便被叫去跑腿帮忙。
装水果、添东西、称重、找钱,哪里需要哪里上,等到收拾好已是晚上十一二点,而第二天又是奔忙的节奏。
整个寒假除了写作业就是在店里帮忙,就连我期盼的买新衣服环节,非得等到大年二十九或者三十天,店里人很少了才能去。
有好几次去的时候店里就剩了两三件,根本没有挑选的余地,雀跃的心情立马黯淡无光。
有一年更惨,没买到女孩的衣服,最后买了一套男孩子的衣服,我抱着衣服往回走时哭得稀里哗啦,心都碎了。
那个时候的我最盼望的就是一家人啥时候能一起出去吃顿饭,转一转,也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些人就可以过得轻松一点呢?
辛苦、努力、牺牲才能赚到钱的想法就是从那时根植我心的吧。
我看见父母的辛劳,我也亲自参与其中体会到辛苦,自然那些父母挣来的钱是不能浪费的。因为辛苦,也会抱怨钱,为什么有的人赚钱就很轻松呢?
真不公平。
这段记忆在看到这一段时都跳了出来,我才明白,这些无意识的态度之所以影响了我这么久,其实都是从我的生活经验中习得的,而 金钱本来只是一种流动的能量,没有任何意义,我可以重新学习、甄别、剔除脑中的无意识,不要让它再次干涉我。
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在于,通过寻找财富缺失的线索,继而梳理出亲子、工作、人际等各种关系背后隐藏的真相,让你正视它,然后用自己的力量去接纳解决它。
比如亲子关系,书中这样写到:
然而我们是可以把自我与父母区别开的。
书中有个练习,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你的父母最主要的特点、态度、习惯,你对他们的抱怨和批判,以及他们让你恼火、钦佩和尊重的事情。
写完后逐条检验,看看自己和父母的相似度,想象自己对父亲和母亲说:“我都点像你”,接受之后凭着意识去选择清理:哪些保留,哪些收进角落,哪些丢弃。当你对这一点有了意识,改变就已经开始发生了。
对于工作,书里说:
对于人际关系,有这样一段:
这本书之所以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在不断地教我们看清无意识,继而远离它,打破对自己的评价,一步步通过练习,把内心的空缺慢慢填补起来,把流失的能量找回来,从心底滋养出坚实的力量,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权。
而在这个不断剥离、丢弃、认可接纳事实、接纳父母、接纳自己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长期以来坚固的部分柔软了甚至开始消融了,你试着去理解自己,理解与周围的关系,紧绷着的神经会一点点松弛下来,然后是莫大的平静涌来。
带着你对生命的疑惑打开这本书吧,然后你会收获一个由内而外富足的自己。
. 图丨来自网络 部分文字节选于书中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