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bukema
这问题挺奇妙的。按说一个人同时做两份工,没有什么不可以。类似地,假如你看到你的老师下班后做装卸工会有什么感觉?看到你的医生下班后做装修工又会是什么感觉?我猜想你可能会觉得:一段真诚、美好,专业的心理咨询关系似乎极大的变了味道。好像自己花了钱的心理咨询,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似乎跟你看到的这个工作一样,普通、平常甚至可能还有些低贱。那么,我们可能会有疑问:我的心理问题是怎么好的?我到底有没有心理问题?
或许当你看到你的咨询师在装卸时,你所产生的愤怒、后悔的情绪,使你更接近你自己的内心。因为也许你会发现:你的心理困扰如此的平常,被如此平常的人和方法解决,并没有什么神奇的。这让你更需要直面生活中的其他苦恼,并且为这些苦恼负起自己的责任。话说精神分析师就不会让来访者看到和介入自己的私人生活,因为这样会干扰咨询中的动力,干扰移情和反移情的工作。
你第二次焦虑症状明显减轻,第六次就强迫症明显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舒缓,社交恐惧舒缓。咨询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咨询中,神经症。如此康复快速,让我想到矫正性情感反应,即因咨询师的参与及回应,暂时性的提升了访客的良好感觉。这个时期其实还是处于移情阶段。从题主的描述,很像是“理想化移情”,即对咨询师产生他是好的,我跟他在一起,我也是好的他是很了不起的,我能跟他一起,我也是特别的”等类似体验。
咨询师会有一种感觉“自己需要和访客想象中的样子一致,否则很可能发生理想化挫败。咨询师做了一些常人犯的错误,比如迟到、有某种缺点、不足的地方,都可能引发理想化失败。神经症人格的反应是可以接受和讨论的,自恋型人格则会生发暴怒、失望剧烈的情感情绪反应。这是因为其“自体客体”体验产生了破灭。认识到咨询师是一个凡人,是需要经过理想化、理想化褪色、整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访客内化了有缺点、有优点、鲜活的“人”的客体,从而也开始允许自己不存在于幻想里,不对他人有过高的期待、过完美的要求,会从根本上变得快乐、轻松。也能表达自己和允许自己的不足。
出现这个情况,建议和你的咨询师去交流。他会给你一个准确的信息,万一你认错了人,这只是一个和他有点像的人呢?我觉得这种情况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使真的是咨询师本人,你所有的感觉也可以跟他谈。这是咨询深入的时候,这些对你更有价值的情绪体验,也是深度疗愈的开始。咨询师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我认识很多咨询师都是有兼职/其他兴趣特长的。咨询师不能脱离社会体系,一味在咨询室中不利于咨询师的整体反身,时间久了会受到视野、人格发展的局限,反而是有一份参与社会的体验会更有利于咨询品质。我想,可能做个人类学者、哲学教授更符合大众的期待。但咨询师其实最重要的是需要健身和运动,因为长期的久坐和精神、心力的消耗很影响身心健康。
那既然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咨询师的私人生活总是让来访者失望和愤怒,只是或大或小而已。你想想看,咨询师也会挖鼻屎,买菜时也会为几块钱斤斤计较。咨询师的小孩也会厌学,咨询师也会离婚。类似的,我们看到自己的老师课后做苦力,看到我们的医生去做装修工,也未必会产生正性的情感,也许也会厌恶、鄙夷。对这些情感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够珍视咨询室内发生的情感,认可自己的努力。也放下咨询室以外咨询师的身份。也许我们会更认可平庸、普通,甚至卑微人性当中的勇敢和光亮。
当然,如果你可以继续跟你的咨询师工作的话,就像其他知友回答的,你的愤怒、后悔对你的深度成长更有帮助。我认识一些兼职的咨询师,其中有个姐姐是卖铝合金门窗的。听起来是不是和“装卸工”差不多,和心理咨询没啥关系,让人不由自主的怀疑其专业性我在想,题主的咨询师是不是和那个姐姐的情况差不多。和有回答里提到的生活困难没什么关系,心理咨询只是兴趣爱好。那个姐姐和很多兼职咨询师一样,各大培训班都有很多这样的家长为了理解和治疗家里的叛逆孩子或者自己的心理问题而走上了这条路。
一开始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就继续往下走。考了证书,取得了资质,开了工作室。但是早就做熟了的主业并没有丢。想一想之前的各种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广告,一点门槛都不要,让多少人心动?现在知乎的提问里面还有很多人问想我不是说题主的咨询师不专业,也不是说认识的姐姐不专业,而是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的现状确实挺魔幻的。当心理咨询师要报什么班?哪个培训证书更权威结合起来想,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我还想起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讨论,就是《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科医生可以做心理治疗,而心理咨询师连诊断的权利都没有。
很多人都不服气啊,很多精神科医生根本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培训,凭什么就能直接做心理治疗?很多的非医学出身的大咖都在反对这件事。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个规定吧。这个就是中国的现状,那些大咖,很多人经验丰富,当然有做诊断的能力。但是,半道出身的兼职咨询师太多了,经常在听案例汇报的时候发现那个来访者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病。而不少“用爱发电的咨询师”竟然亳无察觉。精神科医生的好处就是通常不会漏掉这些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格桑之门
性骚扰可能是很多人不愿涉及的话题 也许觉得羞于启齿,也许觉得选择忘记最好,不想再恶心一遍 但 网络上性骚扰的人比想象中的要多 在平台上昨天遇到2个,今天遇到1个 询问咨询中可以自慰吗?先听一下声音?还有说喜欢找漂亮姐姐,找漂亮姐姐下面就硬,还有的说想用力干自己舅妈(都是原话) 每次遇到性骚扰,都会让我很烦躁,需要花很长时间跟平台报备 遇到善解人意的助理让人觉得可以被理解 遇到不解人情的助理,还会质问咨询师,造成二次伤害,让心里的愤怒变得火上浇油的感觉 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我感到非常愤怒,但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除了告知超出服务范围,报备拉黑又能怎样呢 就算被清理出平台,这样的人总是后继有人像大多数不符合设置的咨询一样,被拒之门外的背后也许有人说,厉害的老师可以转化成性心理咨询 但这种当来访者告知自己要自慰,还抱着侥幸心理的咨询师,专业素养又何在呢? 性骚扰的本质,是素质问题,不是心理问题,我喜欢孟非的一句话:素质很重要一条,不要影响别人! 今日感想:当有人丢了一堆垃圾给我,我也要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问题,我也不接这样的垃圾!筛选掉这批人,捍卫自己的池塘,专注于服务需要被服务的人群!
神经女大王
8月22日,江苏盐城一名12岁男孩因弄坏了物品,找妈妈替自己去赔偿。妈妈对其进行教育时,男孩竟和母亲起了争执,动了手,他掐住母亲的脖子,还一直狂言怒怼。围观群众都说孩子脾气不好。
看到这则视频,不仅让视频里的的旁观者唏嘘不已,就连各个网站下的评论也对熊孩子的做法表示不能理解。
一个12岁的孩子,按着年龄算还在小学读四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没有到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做出如此举动,除了孩子自身存在的性格原因,是不是也和家长管教的方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事实上,小孩子的性格就是原生家庭的缩影,一个孩子在未来可能的任何行为都和父母的行为教育有着一定的关联。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孩子学习好就可以改变一切,但是到了社会上,真正考量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有抗压能力,还有为人处世等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如果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威胁、暴力的行为来迫使孩子做一些行为,那么这个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行为能力的时候,要么会把这些加倍的奉还给父母,要么就会奉还给这个世界,亦或者这个孩子已经对自己没有任何的自信,放弃了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所以说对孩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父母的自我约束,需要控制自己的缺点,给孩子更多的鼓励。
同样是半杯水,两个人却因为心态不同,产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也会有不同的语言和行为表达!
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从改变自己做起。
在面对孩子前做错事的时候,要调整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去做,也千万不要把自己生活上的压力和不如意发泄给自己的孩子。
要知道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是没有选择权的,所以你的不如意并不怪孩子。
有的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什么,那就先学习蹲下来,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变成权威人士。就如那个12岁的孩子在打母亲的时候,有一个细节我们也要注意,母亲并不是心平气和的安抚,而是一边骂,一边抽着机会还手打孩子。
从这个细节中就可以看出,如果目前在家里真的对男孩子讲道理,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一定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孩子的表现就是原生家庭的缩影,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梳妆也要刀枪,这是大王的江湖。微信公众号:凯瑟琳大王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