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4

情流感920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原创心理咨询师的故事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笑寒天下

已采纳

一天晚上夜诊,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被妈妈抱着来看病,说是鼻腔异物。我准备打开电灯给她看一下,小女孩马上把头转向妈妈的肩膀,背向我。妈妈着急了,马上说,快给医生看看,不拿出来吞到肚子里,你就会肚子疼的。小女孩不为所动,依然不愿意配合。 我跟妈妈说,您先不要说,我来。我问妈妈,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呀?妈妈让小女孩说,你告诉叔叔你叫什么名字呀?小女孩保持沉默。我知道这个沉默对小女孩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我赶快跟妈妈说,您来告诉我。妈妈说叫小英。 我调整音调,柔声的跟小女孩说:小英,本来我想帮你的,可是如果你不给我看,那我就帮不到你了哦。你是不是有些怕呀? 她的头突然转过来,已经不再背对我。 我接着说,你是不是怕疼呀?她微微点点头,没说话。我继续说,那叔叔告诉你,我会非常轻,非常轻,不会疼的。如果你还是不愿意,没关系,你可以不取的,如果你不取,你现在就可以回去了。好吧,快让你的妈妈抱回去吧。 说完,我故意走开了。 妈妈着急了,正要再次吓唬孩子。我向她使了使眼色,她明白了。配合我演戏,也抱着小女孩向外面走了几步。 我们都没有走远,妈妈走了几步停下来和小女孩沟通。我在远处等他们。过了一会儿,妈妈抱着小女孩过来了,说她答应取。 我用温柔而坚定的眼神看着小女孩,问她,你确定让我帮忙吗?她点点头。我再次问,你确定吗?再次得到了确定的回应。我告诉她,叔叔相信你,我感觉到了你的真诚。 接着,我把刚做的回形针钩取异物工具给她看,你看,等会儿用这个帮你把那个珠珠取出来,你来摸一摸,这里很光滑。小女孩摸了摸,观察她的面部表情,感觉她轻松了些。 这个设计,也是从心理学上考虑的。前面都是从语言方面去影响孩子的,这里给孩子摸这个器械,是让孩子亲身体验,属于身体参与,更加安心。从心理学上来说,我们的恐惧来自未知,更多的让孩子了解真相(前提是,不是造成恐惧心理的,可以让孩子更放心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还有一个用意在于我们这样做是给孩子传递出一种感觉,我们很尊重她的感觉,孩子也更容易相信我们所说的话,会相信我们会真正站在她的角度会替她着想。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运作的】接着到治疗室,让妈妈抱着小女孩坐在治疗凳上。操作前,我先解释给她听,等会儿我会用照一下,再用这个工具把你鼻子里的珠珠取出来。 准备就绪,操作马上开始,我看到妈妈用手捂住小女孩的眼睛,我马上对小女孩说,你可以睁着眼睛,也可以闭着眼睛,你决定。 说完这些,小女孩非常配合,两秒钟的功夫瞬间勾出来了,珠子掉在地上发出了“哒哒哒”声音。我让小女孩看,是不是那个珠珠呀,以后要小心哦,可不要再往鼻子里面塞东西了哦。 操作前后,小女孩子一点都没哭,也没反抗。她妈妈连声说,你太厉害了。从她的眼神和表情中,我能读出那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也许对于小女孩的妈妈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大的可能性是恐吓,如果还不配合,就强行控制硬来。我告诉小女孩的妈妈:我是心理咨询师,我懂孩子的心理,所以我和她沟通会有效。小女孩的妈妈疑问解开:怪不得。 我告诉小女孩妈妈我再帮孩子做一个疗愈和信念转变。我蹲下来轻声的跟小女孩说,小英,刚才是不是不疼,是不是不是你一开始想的那么可怕?她点点头。我说,是的,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我们以为很疼,其实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我说过的不疼,没有骗你吧?你表现特别坚强,叔叔特别欣赏你! 说完,我明显感觉到孩子面部表情的变化,我知道那是关于信任的信念已经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妈妈连声说着,谢谢,谢谢。最后加了微信,有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可以咨询。总结:可以这么说,这一连串的操作,其实在我当时是没有什么时间去考虑和设计的,更多是凭直觉去做的,直觉的背后是我在生活中和大脑中练习了无数遍,只不过是不同的场景。技术内化于心,就不必被技术所困,就可以更自如的根据场景随时灵活变动。一切皆由学习而来,尤其NLP和催眠对我的帮助最大。

原创心理咨询师的故事

246 评论(9)

susyweswes

毕淑敏 - 主要经历 鲜血凝成的友谊 毕淑敏曾经在西藏阿里做助理军医,有一次遇到一个病人病情非常严重,急需输血,但在高原上输血却很危险,因为在高原的人红细胞特别多,血液非常粘稠,阿里冬天又非常冷,血液从人体37摄氏度抽出来,一下子碰到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立刻就凝结了。毕淑敏经过大胆试验,有一次竟抽出自己的血,输入到病危战士的身体里,结果没有发生凝结。毕淑敏说:“那个时候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真的会有一种鲜血凝成的友谊。” 生死考验,曾经想自杀 毕淑敏曾是到西藏阿里部队的第一批五个女兵之一。在最寒冷的时候,部队出去拉练,穿越无人区,翻过6000米的高山,女兵身背武器、弹药、红十字包,足有70斤重,一天要行进60公里。走了一半路程,她感受到来自全部感官的痛苦, 肺里吸不到一点氧气,顿生自杀的意念,她攀上了很高的悬崖,但她最终还是没有跳下去,因为她不想拖累别人,也许是出于生命的本能。后来她遇到了收容队,并被告之,“你如果不快点走,你今天必然会冻死在这个山上”。毕淑敏机械地抬动脚步,在蒙蒙的月光下,走完了最后几十里路,终于到达了宿营地。对她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极端的体验,因为坚持一步步向前挺进,她突然感觉自己的头发都没少一根。一个小姑娘,突然间对生命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认识。 46岁时生命再次发芽 毕淑敏在30多岁的时候,转业回到北京,是在一个工厂的医务室工作,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写作并获得了成功。可是在46岁时,她突然把写作放下了,去北师大读了心理学硕士。这时毕淑敏的儿子都已经上大四了。她刚开始学习很吃力,常常不合格,由作家、医生一下子成了全班的差生了无疑让她很沮丧。但她认真地分析和认识自己,找到哪些是自己的长处,哪些是自己的弱点,知道自己为什么奋斗,当害怕、妥协等负面的情绪出现时,她不会焦虑,毕淑敏终于取得了硕士学位,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为非典病人服务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医生、作家和心理咨询师,面对非典时毕淑敏说:“非典一开始,我比较相信我们老祖宗说的凡事遇则立,不遇则废,我想我也会突然在什么场合之下,被感染,如果隔离我的话,我能14天安安静静地读书,也未尝不是人生最特殊的体验。” 她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假如我得了非典》 ,文中充满真情和幽默,很多朋友说她是乌鸦嘴,但也有朋友说,他本来很怕非典,看了这篇文章,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我觉得非典突然的灾难,一下子让我们生命本身有了一种反思,对我们和亲人的关系,对我们的生存都具有特别的意义。”毕淑敏以自己的态度和勇气给人们以战胜非典的信心。

15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