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到底2011
引言:因为现在很多家长都对于小孩子过于溺爱,所以这些恋爱都让孩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行为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及时调整。
因为现在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欢粘着妈妈,又有很多家庭的氛围不太好,所以有很多孩子的恋母情结越来越严重,因为很多家庭里面母亲都担任着一个温柔的身份,所以在家庭教育上面,妈妈们大多都管的比较多,而且在很多孩子的眼里,母亲都是自己的依靠,也是自己关怀和保护的来源,所以现在很多孩子都出现了这种畸形的心理。
首先妈妈需要做出改变,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让孩子和其他的亲人多多接触,并且让孩子适当地离开妈妈,消除孩子的依赖,并且母亲也不要经常对小孩子做出亲密的动作,因为这样也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从而逐渐对妈妈的依恋,而且一定要让孩子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因为这样能够有效地克服这种现象,同时妈妈也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这样也会分散孩子对妈妈的注意力。
如果有恋母情结的孩子长大了以后,就会格外的抑制自己的要求和愿望,从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负责任和没有主见的人,而且在自己的言行举止方面也都比较容易女性化,而且恋母情结的人很难保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而会影响到后期谈恋爱已经自己的婚姻,因为有恋母情结的人,往往都害怕承担责任,同时也比较自私,并且恋母情结本来就是一个畸形心理,会影响到小孩子的正常身心健康。
睡不死也睡
1、疏远但不要突然离开妈妈不要觉得宝宝反正自己会玩,或者反正他睡着了,发现妈妈不在哭一下就好了,这会给宝宝带来不安全感,造成不能信赖妈妈的心理。2、与家人或保姆同时照看宝宝妈妈可以离他远一点或做自己的事情,让他跟家人或保姆玩,但要让他看到你。3、 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人经常带宝宝到公园、游乐场、儿童乐园等人多的地方,把宝宝介绍给其他的孩子和家长,让宝宝与别的孩子一起玩。4、缩短相处时间减少妈妈与宝宝相处的时间,让宝宝用更多的时间与爸爸、爷爷奶奶等人接触,比如,以前妈妈和宝宝在一起多达90%的时间,现在你可以抽出30%的时间给爸爸、30%的时间给其他的人,让宝宝逐渐适应与其他人相处。5、 让宝宝学会与别人合作宝宝平时玩的时候,主要是一个人或与妈妈一起玩。但时间长了,宝宝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平时,妈妈可以把两个人的游戏设计为多人游戏,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比如两个人的传接球游戏,可以设计为三人、四人传球,让爸爸和其他人也参与进来。
excellentpri
男孩都恋母?女孩都恋父?真的是这样吗? 恋父恋母情结是怎么产生的?孩子有恋父恋母情结怎么办? 恋母情结,又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引用了俄狄浦斯王在不知情下,误杀父亲,迎娶母亲的希腊神话,来说明儿子与母亲的关系,以及与父亲的关系。那与俄狄浦斯相对应的还有,伊莱克拉情结,也就是女孩的恋父情结。恋父恋母的情结在幼儿时期是很常见的,也很正常。 其实,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他出生后, 最先建立依恋关系的其实都是母亲 。母亲的长期陪伴与哺育,会使孩子更加亲近母亲。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和孩子间不同的互动方式,以及相处的时间,都会让孩子更趋向于恋母或者恋父。 如果孩子平时都是由妈妈来照顾,而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生活;亦或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父亲的不是,那孩子自然就会更依恋妈妈。反之亦然。 但是,如果母亲与孩子间的互动多为严肃的,且以批评居多,那孩子在和母亲相处时产生的压力,会使他更依恋爸爸,即使爸爸很少与他互动。对于青春期前的儿童来说,恋父恋母的情结不含有任何“性”的意味,仅仅是孩子与父母中的一位关系比较好,喜欢粘着对方而已。 虽然是正常的现象,但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干预。 如果孩子对母亲过度依恋的话,不仅父亲需要反省,是否是平常陪伴孩子的时间过少?亦或对孩子过于严厉;母亲也需要反省,是否自己也有一定程度的恋子情结?孩子在向你表达依恋以及对父亲的排斥时,你是否也在暗自窃喜? 在孩子排斥父亲,想要娶自己的妈妈,不希望爸爸妈妈相互表达爱时,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夫妻,爸爸妈妈是相爱的,不过爸爸妈妈也爱你!” 让孩子意识到,他与爸爸妈妈之间是亲子的爱,爸爸妈妈是夫妻的爱,亲子间的爱和夫妻间的爱是可以并存的。另外, 家长需要意识到,夫妻关系应该是优先于亲子关系的 。 通常情况下,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更容易长期拥有恋父恋母情结。 为什么? 因为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很容易成为情感宣泄口,从而替代了爱人的位置。你对孩子的依恋,反过来加深了孩子对你的依恋。孩子的依恋关系,更应该从对单一个体的依恋,转变为对更多个体的依恋。这样的依恋才是更能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健康的依恋。 这样,孩子在成年后才能够更独立,更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晓峰1124
导语:所谓的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这些名词最早是从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流传开来的。弗洛伊德有一个很有名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什么意思呢?人在七岁之前,人格就已经形成了。可能这一生都在围绕着这种人格去生活,行为的。
这当中又分为几个时期:
1、口欲期,孩子小的时候会通过嘴巴去吃奶,通过嘴巴来感受世界来获得满足感。
2、肛欲期,孩子通过排便或控制排便来获得满足感,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有了与外界联系的意识,你让我排便,我可以排也可以不排,当我不排时产生了一种我可以掌控我自己的愉悦感,排的时候本身排泄物从体内释放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放松感与快乐感。
3、俄狄浦斯期,在这个时期人的性欲开始萌发,对异性父母产生性欲的冲动,这个年龄大概是3-5岁或者更早。通过与父母的`亲密接触产生愉悦感。甚至通过抚摸自己的生殖器来获得愉悦感,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大声斥责孩子,让孩子有种羞耻内疚的感觉,这样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
4、潜伏期,大概6-10岁左右,孩子会把对身体,性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学校生活的方面。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喜欢和同性别在小伙伴一起玩耍,排斥甚至厌烦异性小伙伴。
5、青春期,人一生当中性欲最旺盛的时期。
这几个时期构成了我们人格形成的完整过程。但大家要切记,这只是弗洛伊德的一家之言,不能用来解释一切现象。一些低水平心理咨询师往往喜欢套用某一种理论野蛮分析。“削足适履”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过,我们学习心理学千万不要削足适履,要量体裁衣。根据对方的需要给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我们认为真正的人本和共情。
恋父或恋母情结其实就是一种依恋关系,如果我们早年的依恋关系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造成内心的一种缺憾,缺失。如果用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欲望心理学说来解释——如果我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变成一种驱使我们朝某一种方向努力的动力。我们对父母的爱如果没有得到满足的话,我们往往通过亲密关系——伴侣身上得到满足,把伴侣当做早年的异性父母去要求去对待,甚至投射到孩子身上,以爱的名义来要求孩子,控制孩子。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觉察与调整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