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纸来个兔宝宝
我觉得其实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其实很简单,首先自己不要太强势个人主义太明显,就像如果在职场对方做错了一个事情或者抉择一个问题的同时,自己可以想一想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处在这个位置会怎么做,能不能比对方做的更好,就这样简单的换位思考就好了,不能一味的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对的,这样永远无法站在对方角度考虑。
半夜磨牙
周一晚上的读书会,我们讨论了曾奇峰的精神分析第七章视频:移情和反移情。 曾奇峰举了几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移情和反移情”。 有一个例子是两位学心理咨询的学生,一位扮演来访者,一位扮演咨询师。在来访者和咨询师进行沟通时,随着咨询的深入,来访者讲述了自己早年被抛弃的事情,结果咨询师听到这里后,岔开了话题,没有让来访者继续讲述被抛弃的事情,事后回看录像,问扮演咨询师的学生,为什么他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弯和话题的转移呢?“咨询师”说是因为来访者的讲述让他回忆起了自己早年的经历,勾起了自己的痛苦回忆,因此他也不自知的就转离了这个话题,不愿继续就此谈论下去。 这个就是“咨询师的移情”:你的行为或事情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过往的经历。 如果是这种情况,咨询师自己移情了,那么咨询师也许需要寻找督导对自己进行心理辅导,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第二个例子是有一次一个来访者在和咨询师进行咨询时,来访者的话语或者行为越来越让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瞧不起”的想法,就是特别的看不上这个来访者,很想赶他走,不想听他说下去的感受。这个就是“咨询师的反移情”, 这种被来访者勾起的情绪就是“反移情”。 来访者的这种特质或者以往的经历让他显得特别的卑微和让人瞧不起,而以往当他表现出这样的情形时,与他沟通的人通常会鄙视、言语侮辱或者行为攻击他。而他也习惯了那种模式。如果咨询师采用了类似模式(让他停止说话,赶走他等)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然后他就继续陷入惯有模式而不自知。如果咨询师看到了这一点,知道自己被对方”反移情",能够跳脱出来,采用不同于其他人对待来访者的行为(例如:把自己感知到的感受反馈给来访者、冷静地尊重地姿态继续听来访者叙说等),就有可能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看到解决之道。 当天我们深入讨论分析了这些问题后,我对“移情和反移情”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但也仅限头脑有印象而已,第二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让我更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有了具体的体会。 期末阶段,老师和学生都是最忙碌焦虑的个体。每天的复习、做练习,试卷讲评和过关是师生的主旋律。这不,今天我刚讲评了一套试卷,每道题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讲解,然后让学生订正好了后,到我地方过关。 轮到一位胖胖的男学生上来过关了,还没开始说话,他已经摆出一副苦瓜脸的样子,然后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或者说的都是错误的,虽然这些题刚讲过。看他这样子,气得我很想骂他一顿,马上赶他走,省得他浪费其它同学的时间。 还有一位女学生,一贯吊儿郎当的样子,当那位男学生在过关的时候,她就在旁边不停打岔:“ 老师,这道题是什么意思,怎么订正?老师,那个单词是不是这样写啊?”对她提的问题,我很想怼回去:“ 刚讲的时候,你在干嘛,不是都讲过吗,你还问什么,你在听课吗?” 或者干脆不理她。 当我有这样一些反应并且差点要那么做时,我的脑海里闪过“反移情”的画面,我暂停了一下,我突然意识到:这两位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产生的感受,是我的反移情,是他们在“勾引”我讨厌他们,骂一顿或者怼回去,就达到了对方的目的,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也许平时他们的父母就是这么对待他们的错误或者所谓问题的,如果我用他们父母一样的方式对待他们,那我真的就被“勾引”到了,而他们却还是老样子。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平静下来,心也定了很多。面对那位苦瓜脸男生,我耐心告诉他怎么订正,让他当着我的面认真订正好,并且顺便讲解一下方法。当他单词不会背时,我让他用手指着一个一个读出来,不会读的地方教他读一下,最后发现慢慢的,对方也能听进去一些。面对那位吊儿郎当,似乎在没事找事的女生,我认真的回答她的提问,告诉她做哪里,做得对不对。她发现自讨没趣,后面就不问,自顾自的去做事了。 总归一句话:遇到事情时,看到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升起的,观察它,感受它,让自己能定住,不被他人的气息带跑。
瑷逮云暮
移情: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移情”与“同情”是不相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
何谓移情呢?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它是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现在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疼爱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行为残忍,抗挫能力差,不善于人际交往,对长辈不够尊重……这些都是由于孩子缺乏移情的能力。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移情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研究表明:3-4岁的孩子便开始了移情能力,他们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并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取悦成人的欢心。
识别移情: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时作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心理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负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
正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是十分依恋、顺从.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