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货小逗逗
从你的叙述可以看出,你过去经历的咨询其实有一定的帮助,至少帮你解决了一定的问题,所以是有一些积极经验的。不过我最想说的其实是针对你当前的状况,我想你既然依旧选择以心理咨询的方式来求助,那么就应该学会更加坦诚的对待这件事情。比如你在问题补充当中提到的疑虑,我想你完全可以在你未来的咨询中提出来和你的咨询师讨论,这就是一种真诚交流。咨询师或许会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比如收费对你来说更深层次的意义,咨询师给你的答案对你的意义,和咨询师关系的远近对你的意义等。来访者如果可以和咨询师坦诚地交流,才有希望建立真正健康的关系,而不是去重复过去不健康的关系。比如你变得过度依赖咨询师,而咨询师害怕你的这种依赖想要逃避,等等。除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现象以外,通过和你的咨询师形成积极健康的关系,有助于你人格发展的关系,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变化。最后,从你个人的求询经历来看,我想建议你更开放地对待咨询中的感受,具体说就是不要排斥和拒绝咨询以及咨询师给你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感受,更不要因为遭遇了负面感受而轻易放弃咨询师,真正专业的咨询师也不会轻易抛弃你(这可能是你很害怕的,所以你可能会无意识地因为某种原因而主动放弃咨询师,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痛苦),对你来说,辗转于不同的心理师之间,对你来说没有好处,你的成长很容易停留在原地或者更糟。希望你在未来的咨询中有所收获。祝福你!
猫女盈盈
首先我们先放下你读不读那类书的问题。 你写的全篇问题,都让我看到,其实你对那个为你做心理咨询的老师过度依赖了,心理咨询,是为了让你认识到自己问题的实质,从而自己解决问题,而你始终围绕着一个并不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打转。 我个人猜测你的朋友不够多,甚至是极少,或是完全没有可以深入交谈的朋友,你的父母不能够理解和接受你,你期望着一个人“拯救”,这时你遇到了这个老师,你的老师针对你已经发生了,外在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解决,而且她待你“和蔼和善解人意”,让你感受到了,被理解和信任。然后你开始只要遇到事情就跟她说,你是否想到,这样对她而言是种困扰呢。 “看书别人盯的想法基本没了,但是又有了新的问题”这就是你为了得到他人关注所体现出来的,你应该就是一个内向,喜欢钻牛角尖的女孩子,也许我的话会让你觉得不被理解,但是,其实你需要的是关心,支持,和信赖,并不是你说的这样或是 那样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 是有权利选择来访者的 也是可以转介来访者的,当她将你转介,也就是介绍给另一个咨询师的时候,其实就是发现自己已经被你过度的依赖了。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围绕着那个“书籍问题”我可以告诉你,看“心理学和哲学”的书籍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你性格内向,容易想的过多,局限在一个问题上不放手,不应读这类书籍,因为容易被影响,心理学哲学这类书里有部分的负面信息,你不大适合读,应读积极类型的书,甚至可以是在你看来肤浅的言情武侠。 最后我想说,看什么书并不是根本,因为成伟人还是成疯子,全看自己。
soldierwill
患者(十分苦闷、抑郁):我有一段特失败的感情…… 我失恋了。 一想起她,我……我就忒伤心……咨询师:那就赶快忘记她呀!患者:是我不想忘记吗?是我根本忘不掉啊!……咨询师:要忘记一段感情,我倒是有办法!患者:那就快告诉我啊!咨询师:那得先看看你是哪种人?患者:我是哪种人?咨询师:是呀,我好对症下药嘛。你是勤快人呢,还是个懒人?患者:勤快人?懒人?这跟我……我的病有啥关系嘛。咨询师:相信我,我的治愈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言而有信,无效退款!患者迟迟疑疑交了就诊费。咨询师:你若是勤快呢,那就赶紧去找个新欢!你若是个懒鬼,就再拖一拖吧,时间是你最好的良药!……
百度钱包丶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情是什么?一是把别人口袋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脑袋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家长习惯用什么方式和孩子沟通?灌输大道理。这等于是把自己脑袋的思想装进孩子的脑袋,家长时刻在做着这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之一。大部分的结果如何?孩子嫌家长唠叨,嫌家长的话过时。一不小心泛化了情绪,引发更激烈的矛盾。 为什么和心理咨询师聊天要交费?交费的聊天还能够让人受益良多? 或许我们也可以学一学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式提问。这样的聊天方式,瞬间能够体现出家长的智慧,而且能够让孩子更愿意接受。 根据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问题启发孩子思考。 当孩子不愿意坚持,想要放弃时。例如:初中或者高中的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伤了自尊想要放弃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这样进行对话: 听过“荷花定律”吗?在一个荷花池里,荷花的开放数量是这样的,第一天开1朵,第二天开2朵,第三天开4朵,第四天就开8朵,每天的开放数量是前一天的一倍。假设在第30天,这个荷花池的荷花会开满。请问,在第几天,这个荷花池的荷花是开了一半的? 答案是在第29天,这个荷花池的荷花会开一半。 你从“荷花定律”悟到什么道理?无论孩子给出什么样的感悟,都给予肯定。再与孩子分享我们的感悟,坚持与厚积薄发。我们经历了小学6年,初中3年,已经走过了9年,剩下这2年多的时间努力之后,我们就能够到更高的一个起点大学。如果我们现在放弃,就像在第28天放弃时那样,只看到一半的一半,感觉只有很少的荷花。但是我们如果再坚持多两天,我们就能够看到满塘的荷塘月色。 当孩子不喜欢某个人说出来的话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你喜欢吃鸡蛋吗?鸡蛋是从哪里出来的?鸡屁股除了会出鸡便便,还会出什么?为什么我们只选择吃鸡蛋而不吃鸡便便?你看我们人的嘴巴和鸡屁股是不是有点类似?人的嘴巴,能够说出好听的话,也能说出不好听的话。好听的话就像鸡蛋那样,有营养;不好听的话就像鸡便便那样,恶心我们。鸡蛋和鸡便便,我们知道要选择吃鸡蛋。好听与不好听的话,为什么我们却偏偏喜欢不断的咀嚼不好听的话来恶心我们自己? 当孩子凡事习惯外归因,认为都是外界的原因,而忽略了提升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有一个人不会游泳,我们应该帮助他不断的寻找更好的游泳池,还是帮他训练游泳技能? 当孩子觉得父母不公平,偏心其他兄弟姐妹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拿来一杯水,让孩子端起,问孩子:你能够把这杯水端平,完全没有波动吗?公平是一种感受性的东西,我们一起来问问其他的兄弟姐妹是否也觉得父母偏心,好吗? 当孩子因为太爱面子,抗挫力弱,害怕外界的评价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小时候你学走路,有几个差不多年龄的小朋友已经比你先学会走路了,你还在不断的摔跤。如果那个时候,你觉得别人比你先学会走路了,你就放弃继续努力尝试,今天的你会走路、会跑步吗? 当因为父母的方式方法与孩子的不同而和孩子出现矛盾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鸡兔同笼,共有94只脚,35个头,请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你会怎样算出正确答案?你会用兔子抬起两只脚的方式来计算,我用X+Y的方式来计算。我如果不理解你的方式而直接否定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委屈吗?我们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出这道题,只是因为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就像爸妈为你做的事情,只是想你更好。可能方式方法不是你所认同的,但是你能够否定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吗? 当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有一个盲人到朋友家,天黑准备回家,他的朋友给了他一个灯笼。盲人明显不悦,你猜他的朋友会怎么说?他的朋友说:天黑了,灯笼是让别人看见你,这样就不会撞到你。 当孩子自尊心过强,做事较刚硬不够婉转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人到老年时,舌头和牙齿哪个陪伴我们到最后?玻璃和乒乓球,摔到地上,哪个会碎?为什么? 当孩子过于依赖别人的帮助,而不愿意自己更多的行动努力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假设你在一个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很黑很暗,你希望太阳光能够照射进来。这个时候你是要企求太阳更灿烂一些?还是自己去打开一扇窗容易? 当孩子经常说一堆的口号,或者做一些非常感动自己但是却没有行动的计划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有一些年轻人,晚上思索出千条路,早上起来还是走老路,是为什么?一是没有跳出舒适区的勇气,二是没有相应的技能。 当孩子觉得学习让自己失去自由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人有灵魂与肉体组成,有一个人是用自己的灵魂控制自己肉体(就像他希望自己的身材很好,他就让自己运动、饮食上多些注意),有一个人是自己的肉体控制自己的灵魂(他也希望自己的身材很好,可是他的身体想睡懒觉就睡懒觉,嘴巴想吃更多好吃的就吃)。你觉得这两个人,哪个是拥有自由的人? 当孩子放大困难,而忽略了寻找积极因素与亮点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在1990年,国际儿童慈善组织派一位叫杰里.斯特宁的工作人员到越南解决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给了他半年的时间。那个地方是整体营养不良!但是政府没有给他任何的人力、物力,要求他就这样去解决问题。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办?返身回国写报告?杰里.斯特宁没有这样做,他留下来了,连同他一起留下来的是一把尺子。他拿着这把尺子挨家挨户去量当地小孩身高,将同年龄的小孩一一丈量,找到极少一部分孩子发育较良好,营养水平不错。他问这些孩子的母亲是如何照顾他们的,原来这些孩子每天都会吃四顿饭,他们的母亲会到附近的河里或者小溪边抓一些小鱼或者虾给孩子吃,还会将番茄叶的汁淋到饭上,于是他在当地大力的推广这种生活方式,当地有将近七成的孩子营养问题得到了改善,进而他又把这个方法推广到越南其他的农村,而这个方法也影响了越南儿童20多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和孩子表达以上内容时,我们一定要先理解孩子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不加以任何的评判,只需要给出这些问题,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积极思考。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