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李东家
听和说。倾听是咨询师的最基本职业素养。咨询师必须要给予来访者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说他们想说出来东西。在来访者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静静地让来访者说。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你一声不吭。如果来访者属于滔滔不绝的说的那种,就让TA讲。如果来访者说的慢的话,在说的间隙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不如说点头,或者说“恩”,“这样”等等,表示你在认真听取。在这个工程中要把注意力放在来访者身上,不要左顾右盼,让来访者觉得你听的百无聊赖。有的时候会感觉到无聊,但是你的工作性质就是如此,必须要南信的听下去。如果来访者看着咨询师的眼睛,咨询师要保持和来访者的眼神交流,不要躲避对方的眼神。
鹿脸脸舅舅
心理咨询师有以下难处:1.在不断消耗——消耗你的热情,消耗你的乐观,你的自信,你的美好……消耗到怀疑你的人生。2.让一个人信任自己是很难的,但是,让一个人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很容易。3.自己得修通自恋,提高自我功能、灵活的防御方式,娱乐能力,享受生活的能力等等。4. 得有一个比较高哲学视野,看清世界和自己以及两者的关系,免得把自己弄成来访者。5.得谦逊,不断阅读新出现的心理治疗著作,给自己充电。 所以,心理咨询师不好做。
后海大鲨鱼鱼
心理咨询师的难度比其他职业要高一些,心理咨询师做的工作是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道理和知识大多数人都懂,而且看心理问题的都是负面的情绪,每一个人都把不好的东西传达给你,你要立刻消化掉,不然咨询师自己很容易抑郁,而有的人又不配合咨询,咨询师要想尽办法帮助他,但是困难总比方法多,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提升。
角落小泰迪
1 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演变成大的争吵,甚至闹到家庭解体的地步。我观察到冲突导致的争吵,情绪化是罪魁祸首。因为情绪化,造成永无止境的争辩,并且争辩的内容永远无法达成和解,失去了家人之间最核心的本质。 2 如何化解这些冲突? 在《囧妈》这部剧中,当徐伊万和张璐争吵不断,在生意上徐伊万破张璐的合作,张璐质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伊万说:“你什么都没有做错,你就是太讲理了,你可不可以不要那么讲道理啊,在感情里讲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讲道理”。 那婚姻里到底应该讲理还是不讲理呢? 从众多心理咨询的个案和我自己的人生体验中,既然相爱,内心里就会装着对方,说话做事就会关注对方的感受。也就是既要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对方的需要。好的婚姻既要讲爱,也要讲理。 3 爱,是婚姻的情感纽带,是婚姻的生命力,是婚姻幸福快乐的源泉。在家庭的琐碎上,在理性正确的范围内,尽量做感性愉快的事情。在家里,在不触犯法律,不涉及道德的情况下,少一些理性,给家人留些感性的空间。 打个比方:如果家人出门忘记拿钥匙、想多睡会儿懒觉、想要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不及时洗碗拖地等等。 TA们只是做了自己愉快而没有伤害其他人的事,那就忘掉正确。不要计较,让大家感觉愉快作为第一位。 理,是婚姻的基本规则,是家庭的安全界限,是婚姻牢固的保障。在婚姻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是非观念,人品道德等问题,是需要讲理的。 比如一个男人背叛了婚姻,对老婆说,现在的男人都这样,这算多大点事——这就是他认为的“理”。那么,作为老婆,该不该这时候跟他讲道理呢?当然应该,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他一辈子就认定背叛不算什么,这个家庭不可能幸福。 在家里,甚至在各种人际关系里,我们都尽量用愉快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照顾到大家的心情,那么你幸福的同时别人也幸福了。 4 有些人的观点是:家应该讲爱,不应该讲理,有的人用这句话,为自己的不讲理,甚至蛮不讲理找到了依据,在婚姻中比较自私,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你必须听我的,如果你的想法跟我不同,你就得服从于我,我就是“道理”。我发现在一些影视作品,包括:电视,广告。男人的聊天中,都把女人当作不讲理的生物,男人则是大度包容的,贬低女人的智商和情商,夸大男人的智商和情商,认为女人的智商不足以和男人讨论道理。 比如男人女人在讨论一件事情,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男人通常说:算了算了,不跟你一般见识。很显然把自己置于比女人优势的位置。在婚姻里,如果男人愿意和你讲道理,说明他把你放在一个平等对待的关系中。 凡有讲道理的可能性,都可以去讲道理,理性平等地沟通,是一切解决问题的根本。 5 通常,不讲道理的人,在家庭中,恰恰是决定家庭命运的那个人。因为讲道理的人一般都习惯性地让着对方,而不讲道理的人通常唯我独尊。 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蛮不讲理,强势偏执的人,左右了这段婚姻,左右着这个家庭。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很多来访者的心理创伤也是基于童年早期父母中的一方不讲理,而另一方回避退缩,没有给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在我做伴侣咨询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伴侣问题都是面对冲突时,一方或双方失去理性,说出很多伤害伴侣的话,做出很多伤害伴侣的事情。很多伴侣之间会因为一些极小的事情,升级为是否维持关系的大事。现在的离婚率如此之高,也与伴侣面对冲突时的情绪化,非理性沟通相关。有一位男士来咨询,原因是妻子要离婚,他希望我能够劝妻子不要离婚。先生是一位三高人员:高智商、高学历、高职务,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妻子特别支持先生的工作,除了自己的工作外,包揽了家里的家务和孩子的教育。 但在夫妻关系中,先生经常会因为一些非常小的事情指责妻子,经常有冲动性的行为,妻子理解先生工作的不易,对于先生的情绪问题总是包容,妻子的包容并没有换来先生的感激与转变。他反倒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只要有不爽,就对妻子发脾气,妻子希望沟通,先生一副没什么好说的态度。先生还喜欢在亲朋好友聚会时细数妻子的不是,妻子都是先忍下来,事后妻子质问他为什么要在亲朋面前诋毁自己。 先生说:我是实话实说,为的就是让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这么说,还不是让你进步,怎么算是诋毁你呢?通常妻子说一句,先生会指责妻子十句。先生理直气壮,不愿意沟通的态度最终点燃了妻子的愤怒,妻子下定决心离婚。 先生这下慌了,来寻求心理咨询,他说:其实在我心里,我妻子是天使!!我对她没有不满,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想挑她的刺儿。先生的问题是:潜意识中有愤怒,移情性地释放在妻子身上,缺乏对妻子的尊重,贬低妻子的价值,忽视妻子的感受。 心理咨询过程中,先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对妻子的伤害,反省自己,坚持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探讨为什么总是想指责妻子? 他通过正念保持自我觉察、学会换位思考、尝试从妻子的角度看问题、重建平等式沟通、肯定妻子的价值。 在内心建立情绪暂停键 :当想挑妻子毛病时,能够暂停一下,区分这种想抱怨的冲动,是因为现实中妻子做了不恰当的事情而不满意,或者是自己无事生非,内心有某些难以名状的情绪,总要找个出口,投射到妻子身上,对他来说释放出来了。 如果是现实问题,则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如果是内心情绪问题,则需要内心消化。最终他的婚姻得以继续,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经营婚姻。 6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层面都希望对家人好,采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处理家庭问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理,都觉得别人是错的,于是有了争吵,开始讲道理。 道理也要基于有成熟的人格。有些爱和理是成熟的,有些爱和理则是扭曲的。在家庭中,我们有能力保持内心的开放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修行的地方,在家庭中保持自我觉察,发展将心比心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心智化水平,就像前面个案中的先生一样。再举个女性来访者的例子:当她遇到问题时就预约心理咨询。这次的预约,她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是否需要离婚?原因是老公开始对她发脾气了。她恋爱三年,结婚二年,不管她怎样小姐脾气,怎样不讲理,老公总是包容她,哄着她,她说:最近老公却对我发脾气了!在她的幻想中,一切都要按照她的愿望来。违背了她的愿望,她就暴怒,完全没有沟通的空间。 她的不讲理,不断消耗着老公对她的爱,她则认为理所当然,她没有将心比心的能力,再多的爱也没用。讲爱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否则就变作了一方对另一方的纵容,变成了施虐和受虐的关系。好的婚姻,不是没有冲突和矛盾,而是会用成熟的方式处理冲突。讲道理的夫妻,愿意坐下来好好交流,有理说理,有苦诉苦,有冤申冤,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不成熟的夫妻,有冲突时不讲道理,互相谩骂指责,不知不觉中把发泄情绪和对对方的人身攻击当做是交流,当做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结: 婚姻中如果要讲道理,就一定要把道理包装好,用一种夫妻之间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述,最好是用爱的语言进行表述,往往效果最好。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处理“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这是一种心智成熟的观念,但是很多人在潜意识中则抱持着“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我怎样”的不合理信念。 婚姻中,我们要学会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让自己的行为理性起来。这样,我们的冲突才能越来越少。 婚姻从来都不是容易的,核心是相爱,原则上要讲理。找到两个人舒服的相处模式,然后继续下去。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尤红
嘎嘎哈哈笑笑
咨询师要少说话,咨询师是一个倾听和引导他们人的职业,不是劝导,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没人花钱来受教育,也没人花钱买大道理听。是个人有嘴能说话,就能讲一通大道理,实在不行买本书看看,也能讲的头头是道。讲道理要是能帮助人解决困难,世界早就和平了。咨询的时间,是给予来访者表达他们真是感情的时间,他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感情和困难平时不能说,咨询师要让来访者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尽量表达自己想表达,但是平时又不敢表达的感情。
山里吃吃
就个人经验观察,最忌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自恋。一般自恋型人格明显且自己问题没解决的咨询师,我都建议他们不要去接来访者,纯粹是伤害别人。在自恋型的咨询师里面都是非常普遍的。其实这每个问题或多或少都还有些解决方法的,但如果自恋,那至少表现出来自我感觉基本都好得很,根本就不会去解决自己个人或执业方面的问题,慢慢地就会成长成自以为是地伤害来访者的咨询师……
小白贼黑
总是被“讲道理”的孩子,不仅仅是逆反这么简单。很多家长知道给孩子空讲道理是无用的,但是他们下次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的讲道理。“讲道理”本身是一种防御,一种偷懒,同时也是一种推卸责任。活在道理里的人,一般不会太幸福。人生最大的困惑莫过于“懂得很多道理”,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在家庭教育中,一种常见的错误抚养方式是给孩子讲述很多正确的道理,这种说教式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在临床的心理治疗中,也有很多家长把孩子带到心理咨询师这里,是希望心理咨询师能给“有问题”的孩子讲一些道理,似乎在他们的业眼中,咨询师应该就是比自己更会讲道理的人。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爱讲道理的咨询师实际上是最差劲的,而且效果肯定是不会太好。 “爱讲道理”被列入父母对孩子的十大隐性伤害之一。但事实上,使用这种方式的家长却不计其数,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这种教育方式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讲道理”的危害(一)也许很多家长也从实际的效果中,看到了自己爱讲大道理带来的不良反馈。比如:孩子变得不耐烦、逆反,自己的道理越来越无用等等。但是,对“讲道理”的危害,如果理解的只有这么浅显,那还远远不够。事实上“爱讲大道理”对孩子的危害,远比家长知道的严重的多。 生活中很多爱讲道理的父母,他们自以为掌握着“正确的”道理,喋喋不休地向别人传授着自己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因为过分沉浸在自己的“道理”中,而忽视对方真正的感受和需要。结果让对方不胜其烦,最终选择封闭自己。家长的这种自认为掌握着人间真理的傲慢常常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使他们和孩子产生了隔阂。很多时候孩子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困难和苦恼,不是要从父母那里得到一堆道理,或者真的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在确认父母和自己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他们希望被倾听、被关注、被了解、被理解、被信任,从而产生一种“我是被爱的、我值得被爱、我有能力去完成、在我需要时父母理解支持我的感觉”。这种确定感,会在他们面对困难和烦恼时向内部转化,成为一个人的勇气和信心。 “讲道理”的危害(二)很多父母自己本身缺少安全感,他们在潜意识里,会将这种安全感的缺失投射到孩子身上,就变成了对孩子的过度担心。因为担心孩子会犯错误,会走弯路。于是,他们就想用道理给孩子上一份保险。他们企图用所谓自己认为“正确的”“不犯错误的”“可以少走弯路的”道理,作为保护孩子安全的盔甲,但结果却经常与初心背道而驰。 被父母灌输了太多道理的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反而变得更不保险。比如:如果没有父母的道理,他们就不知道怎么选择,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一般会产生“过度依赖,自我评价低”等等特征,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是不行的,容易对事物和人际关系有许多担忧,甚至产生灾难性的信念。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自身安全感的损害,会进入孩子的人格体系,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行为反应模式以及思维模式。这对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来说,伤害巨大。 我们常常能看到道理太多,主张太多,建议太多的父母,会培养出自主能力很弱的孩子。家长那些所谓的听上去正确的道理,实际上会阉割孩子真实的感受,让孩子感觉到压抑,而这种压抑则意味着“自我”不能很好的成长,自主意志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阻碍。会引导孩子特别关注“正确性”,而忽略过程。在孩子内心培植一种完美的欲求,但是我们都知道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的欲求会直接导致内心的冲突。在被“大道理”绑架出来的“弱者意识”就会出现,进而衍生出追求完美的“强烈欲求”两者之间的冲突,是造成很多心理疾病的原因。心理咨询中,许多人感到自己很失败,他们常常会自责。道理我都懂,为什么做不到呢?基于这个困惑,他们得出的答案常常是“我不行,我很糟糕,我没有意志”。道理至上”会在一个人的内心里培养一种虚妄。使一个人用我什么道理都懂来拒绝改变或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听别人的什么道理。因为所有的道理我自己已经都懂了。这种想法会带来傲慢,同时也会滋生绝望。因为我们感觉没有人能告诉我们一些不知道的道理。 家长之所以爱讲道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害怕孩子犯错。但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恰恰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的,而困难必然包含犯错的过程。犯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个探索生命的过程。所谓的对错,是人为施加的定义和评判,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为探索。父母的过度干涉,讲太多的道理,本质上是对于探索行为的干扰。它阻断了孩子探索世界的体验,影响了孩子犯错之后经验的获得。以上内容转发自心经典。家长管住喋喋不休的嘴,收回指指点点的手,放下满怀担忧的心❤️,心灵鸡汤要多喝,明天会更好。 蜗牛的优雅,猴子的灵动,各自安好各自精彩,萤火虫虽小却能美丽整个星空,对不?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