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le丶燚
写作与演讲培训大咖樊荣强老师提出一个“钻石法则”,用来形象比喻写作与演讲架构,这个法则就是“三段论”加“三点式”,即“开头、主体、结尾”、“立题、回答一二三”。 其实,这就是常说的总分总结构,具体到“钻石法则”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做到“知道能做到”,当然需要用心琢磨与大量练习。 借助这个法则理解心理学家李克富老师的心理讲座,可以容易些。 我们知道,凡是听过李老师课程的都是大赞,其根源在于讲课内容源自扎实心理理论与心理咨询实践,知识加咨询的综合提炼变作讲座,这正是李老师讲课“好听、实用”根本所在。 由此,根据已学习与即将学习的李克富老师讲座,借助研究、模仿对比,来提升一下自我水平,学习讲座架构为我所有,理解课程内容来理论联系实际。 声明一下,这个模仿学习未经过李老师同意,但以我了解,只要有益于提高水平,李老师只会敲打说学的还不够。 至于好的讲课效果,之前疫情防控十节公益课中,李老师给出了全面展示,一次次敲打过,其模式类似“钻石法则”:好的引入作为开始,精妙观点作为主体,作业或者练习作为结束,总体目标与效果就是让人心动。 心动,也正是心理咨询有效的目标与追求所在。先学习疫情期培训第一课,主题是情绪着陆,根据实际讲课内容,我通过归纳问题,对应钻石法则,具体分析李老师课程是如何让人心动的。 一是开头部分,怎样利用三个提问引出讲座,达到心动目的? 利用巧妙假设说感到课程不好听,就可以直接离开甚至退群,但要思考三个问题,即: “你听不进去的原因是什么?” “你听不进去的目的又是什么?” “假设这不是公益课,需要收费,你还会来听吗?” 这个假设看似突兀,这几个问题看似突然,其实不仅仅用问题吸引听者心动,还作为主体部分的铺垫,留有伏笔。 这部分核心要点其实非常重要,即找到行为后面的情欲动机是关键。 二是主体部分,怎样利用案例故事展示咨询技术的使用? 建构一个电话咨询的焦虑求助者个案,初中数学老师,外出回家不停洗手,害怕疫情危害,至少拨打过5个公益心理援助电话。 随后咨询中,李老师用了多个提问,顺利完成咨询目标,当然求助者不仅没有挂掉电话,反而特别满意。 “援助电话接听者如何说的?”——求助者回答听不进去直接挂断了,然后让介绍具体情况。 针对求助者质问“在听吗!”,反问 “您觉得我在听吗?” ——以柔克刚,目的建立咨询关系。 不让求助者牵着鼻子——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技术。 “带着问题打求助电话为何会听不进去呢?——对方沉默,创造出创造性沉默。 求助者提出能直接告诉他如何办吗,反问“你这样说是不是有问题呢?” “你是数学老师,假设有学生问你数学题,你是直接告诉答案呢还是引导做题过程呢?” ——创造性沉默。 这个咨询走到这里基本宣告成功,因为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基本建立,后面讨论个体的心理问题根源、应对模式、防御机制等都可以,最后提供一些技术很容易去做到。 最后,咨询师还是又给了一个尖锐问题, “假设不是免费援助电话,你还会打这么多电话吗?” ——引出自我情欲存在的思考,作为家庭作业。 这个案例故事讲解至此结束,但是李老师还是抛出一个根本性问题: “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帮助人自助呢?” 其实,这正是心理咨询师反思的问题。应对个案故事中求助者为何为挂了前面5个电话,而在李老师这里不仅没有挂掉电话反而顺利解决了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主体后续部分,介绍一些咨询技术 ,包括建立关系5个技术,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4个技术,沉默的3个情形,关注目的比原因更重要,着陆技术的使用。 四、结尾部分。演示着陆技术的互动对话,布置思考作业。 作为半小时的微课讲座,完全可以扩展到更长时间作为公开课程,且保证心动效果更好,因为有心动问题引入,案例故事分享,意识比知识更重要理念,提问技术的高超使用,最后给出放松焦虑着陆技术,自然收到好的效果。 心动才有行动,行动因为心动! 这是心理咨询理念,也是好的讲座必须掌握的理念,可是知道未必能够做到,能做到的又不用我在这里唠叨。 生活就是如此悖论!生活有趣也许就在这里!
威武的灰姑娘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爱好者、以及现在的从业者,还是很容易知道李松蔚的。知乎大V、北大博士、清华讲师,一堆头衔和文章,都会在互联网上看到李松蔚的踪迹。我开始心理咨询的系统学习时,比较注重地面课程,忽视了网络大V们。在2018年底北大陈仲庚基金会成立的现场,才第一次听到李松蔚的思想。觉得这个小我几岁的名门正派少侠,果然出手不凡。随后就追了李松蔚的一些网络课程,做了笔记。到现在9个多月过去,听完了所有能找到的李松蔚的网课和网络节目,总算是对李松蔚形成了一点可以言说的印象。李松蔚从小就是学霸,属于不上清北就是失败的人生,所以他果然考上了北大。数学可能是李松蔚的北大第一志愿,心理学是第二志愿。李松蔚说,数学是严谨的逻辑,他可以躲在数学里去考虑理论而不用跟人打交道。结果落选了数学专业,学了心理学,也许中国少了一位数学家,但是多了一位心理学家,这也许是更好的事情。听李松蔚、陈海贤、张春的《心理学你妹》,看李松蔚的师兄弟对他的点滴描述,会知道李松蔚果然是个学霸。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惊讶。惊讶的是,这是个有趣的学霸,是个能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插科打诨、给人戴高帽给人挖坑的学霸。这个学霸,很真实,与他在心理课程(毕竟我没真实体验过他的咨询,不好对咨询说感受)中的表现大相径庭。这种大相径庭,挺好,让我觉得真实。在心理课程里,李松蔚的表现是严谨、学术水平高;在心理节目和地面的心理体验项目中,他依旧保持着严谨,也有冷幽默,但是也会让部分人感觉冷得有点距离,无法依赖——当然,这也是他选择的适合自己的风格。作为李松蔚的后辈,我是认可这位老师的。唯一的“表达分歧”,在于我觉得李老师强调了太多的权利,太多的“可以怎么样”,以至于权利对应的责任,太多的“需要承担后果”,就被听众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虽然是听众的忽视,但是我觉得李老师作为讲者也是有责任的。按你胃,这只是个小分歧,而且李老师永远是李老师,我这辈子都追不上他的学术素养和经验积累。说完李老师的学术,我来说说他的商业尝试。作为85后,他的商业尝试很早并且很多。在他主讲和参与的节目中,他都保持了心理咨询理论和经验的高水准。有些项目没有进行下去,更多是市场的原因,老百姓们对心理咨询还处于叶公好龙的状态,“心理咨询很高大上,但是我不需要/对我没用/我没严重到那个程度/我找不到好的咨询师/我的亲人朋友需要……”李老师参与商业项目,都是已专家身份参与的。即,我不管你怎么剪辑、项目怎么运作,我只负责好我心理学的部分,商业部分我完全不参与。2018年底见到李老师,他的身体和精神都透露着疲惫,他说要减少自己的项目。后来观察到,他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他作为合伙人的Momself的课程里面。对李老师做减法表示开心,李老师需要照顾好自己。同时,也对李老师在Momself的课程里面,依旧保持着5年前参与商业项目的风格表示遗憾,希望李老师在商业项目中争取多一点话语权,希望李老师能承担起产品经理的责任,负责项目盈亏。我觉得这不是勉为其难,而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商业运作的放手,会影响到心理学专业部分的体验和口碑。尽管李老师很清晰地区别了自己的自媒体与Momself,但是粉丝们是不会管这些的。粉丝们是会混淆这些,毕竟,这都在同一个互联网上。负责项目盈亏,是对合作方负责,让合作方能够把项目继续下去。同时,负责项目盈亏,更是对消费者负责,因为合作方为了盈利和宣传而做的妥协,真的伤害了许多消费者,从今年某项目的不退费、可以退费、要求留下的人签字声明不退费、再次招募新成员这些事件,可以看出项目运营方面的摇摆,看出心理业务专家不参与商业策划的弊端。该项目还剩下5个月的物理空间上的时间,但是对于上百位消费者来说,这个项目在其心里已经死了,已经不对该项目有期待了。这不算我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我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这个项目明年就没有了,像李老师做过的其它一些商业项目一样,结束了。区别在于,其它项目,李老师只是业务专家;这个项目,李老师一面是业务专家;一面是公司合伙人,是这个项目甚至是公司的负责人,哪怕是个不参与决策的负责人。
宁静雨城
成功学专家。李松蔚:普通学不是成功学的反义词,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也都可以追求成功。成功学的问题在于:他们宣称,每个人都能用这个方法成功,所以,如果你不成功,你有问题,你有错。普通学也不是在讲你必须普通,应该普通,而是你可以普通。两者的最大的差距是可以和必须。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就是个很普通的需求,这是他普通的一方面。问题是当我们暂时没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这一刻我该怎么活着?该怎么过好?这都是普通学讨论的话题。事实上,普通学比成功学更应该普及。因为当你讨论自己成不成功,那么就要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来标注。但你发现这个标志点是永远达不到的。你到了5楼还有15楼,到了15楼还有30楼。那么此刻的你,是成功还是失败?很难定义。人生的99%都在这个状态。这个状态,该怎么活?这就是普通学。谢谢仅供参考。
纯度装饰
李金萍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观察员,江西教育电视台“成长对话”栏目特约心理专家。
李女士风格有点鲁迅,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又切中要害。李金萍是个不错的观察员,还曾经担当过几次调解员。
喜爱诗琴书画,擅长系统思维,有独特的情感触觉与心灵解读技巧,擅长以精美散文和独特的教育管理风格,博得无数学生喜爱。一直在坚硬的行政体系之中设计并坚守个人理想的生活状态,平时为人友善温和,有许多转两圈才能听明白的冷幽默。
在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点评与调解一直广受好评,深刻的剖析、独到的见解使其在《金牌调解》中备受关注。一直被称为“最冷静的观察员”的,在多期《金牌调解》节目中充分地展示了一位风度,对女当事人的尊重与理解,让当事人多次对她伸出大拇指,被网观众们誉为“最懂女人心”的金牌调解员。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