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卿心711
“儿子4岁了,最近带他去朋友家玩,每次回来后,都发现他有把别人家的玩具或者其他东西拿回家的情况。现在孩子小,可能对这种行为没有太多概念,但是一旦养成习惯就成了偷盗,到底该怎样纠正孩子这种行为?”一位家长迫切地向记者咨询。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了偷窃行为时,该怎么做才能有效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呼和浩特市支点心理咨询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延江。“可以说,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偷’过东西。”刘延江告诉记者,小孩子的道德观和智力一样,是逐渐发展的。在幼儿早期,孩子们没有道德观的认识,“偷”的行为正是发生在孩子们有了主动意识、明确的想法,但又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观的时候。在这个时期,有的孩子拿“偷”当游戏,或者只是想把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孩子此时没有明确的物权意识,认为从别人那里拿一点东西不算什么。这个时期发生的“偷”的行为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且没有恶意,算不上是真正的偷窃。至于怎么制止这种行动,刘延江特别强调,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给他们贴上小偷的标签,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孩子若出现反复偷窃的行为,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偷东西的动机。孩子们大都会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身边的东西只要是他喜欢的就想据为己有。针对孩子这样的行为,家长们最好先帮孩子建立物权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如果孩子偷东西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那就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要多关心孩子,适当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要对孩子过于苛刻。此外,有的孩子偷东西带有侥幸心理和逆反心理,这些就需要家长多沟通多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能看到另一个自己。孩子如果出现偷窃的行动,家长要正确对待,并懂得反省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有效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刘延江最后补充道。

欧阳小七
你好,学生偷东西一定要正确对待;如果是幼儿,那比较容易纠正,幼儿对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分不清,认知还不到位,只要家长,幼师反复告知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不能发生的,是比较容易改的。如果是小学生,有偷窃行为最多也只能算是行为偏差,也是比较容易矫正的。如果偷钱的话先了解清楚偷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如果是因为家里零花钱钱少可以适当提高。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和学生讲解偷窃的危害,造成的后果等。如果是中学生偷窃的话更多是心理问题。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都在逐渐发展,完善,早有是非判断,也知道偷东西不但是品德问题,还是违法行为。这个时候可以转介给学校心理老师,或校外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如果是大学生偷东西,金额不大的话可以报学校保卫处,通过协商处理,大学生有羞辱感,被发现后不会频繁作案,如果金额巨大,应该110报警,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遇到学生偷窃,无论是教师还是被偷的学生都不能去打偷窃者,应该客观,理静的处理,望采纳。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