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枫1988
【摘要】人生是一个过程,心理也是一个过程,成长中充满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阳缺——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成长历程,自由散漫的幼年生活形成了我独立、倔强、敏感的性格;不服输、重拾自信的少年生活造就了我热情、感性、坚强的个性;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青年使我感受快乐、走向自信。特别是婚姻家庭的责任,工作中接踵而至的打击,使自己快速地长大。成长历程中的每一份付出都为我带来新的收获、每一次挫折都使我承受着自卑,但我还是要感谢挫折对我的磨砺,因为它让我学会了关爱、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更加积极面对人生的热情。
与心理学的近距离接触源于自己心中的困惑,可以说自己并不是个很乐观的人,但我一直寻找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时我发现了心理咨询这块领域充满了魅力。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于是我立志做一名心理咨询师,期待今后的人生体验更加精彩。
【关键词】自我成长经历、自我分析、职业行为分析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话,那就是“矛盾”。性格上,虽然表现有些内向,但内心却具有外向的倾向;外表可以冷若冰霜,但内心却热情似火;有许多的想法,却未能付诸行动;有一股闯劲,却总表现得犹豫不前;骨子里强烈的自尊,却时时遭遇自卑的煎熬……所有这些矛盾对立的性格与个性,应归于儿时地经历与家庭的教养。
一、我的成长经历与自我分析
童年的我应该是外向而胆大妄为的。在母亲的不断回忆中提到,不满周岁时,被哥哥姐姐带到庭院,一屁股坐在那里,观看他们嬉戏,在他们与邻居大哥发生矛盾后,打起了“飞石战”,他们吓得躲进了屋插上了门,而我却只能接受两方的飞石,以至于头上留下不少疤痕伴随至今。母亲说我居然没哭。3岁时牵着牛到处逛,还捧回一个十几斤的西瓜。因为头上长虱子,被剃了光头,因此被邻居们戏称“汤司令”。在他们的回忆中我是个黑瘦且活蹦乱跳的“猴子”,还相当的馋嘴。有次为了从门缝里挤进去偷咸菜吃,结果被夹在当中,幸好隔壁大伯看见,用脚踢门才把我拉出来。
上学后,原先在村小读,学习一般,喜欢在下课后在山旁玩泥巴。羡慕班里的一个同学能有个做油条的老爸,以至于她天天嘴里油腻腻的,让人流口水。但还记得她的脸上长着一块块的白廯,现在想来也许是油条吃多的缘故,但那时还为能在她身边讨到点儿吃的而幸福着呢!引起自己第一次变化的当属二年级时被老师冤枉作业没做的事,当时不争气的眼泪一直在掉,任凭老师越来越难听的人身攻击。于是缠着爸爸转学到中心小学,当时哥哥已转过去。终于到了另一个学校,好像忽然懂事多了,至此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想来自己是个自尊心强的人,因为那次地受骂,反而激起自己的求学欲望。
在记事以来,两件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同哥哥及几个他的同伴一起拔猪草,经过一条独木桥,下面没什么水,但有厚厚的青苔,我让哥哥扶我过去,那些同伴都笑话他,他们一溜烟跑了,我一咬牙爬下坑,没站稳,下巴磕在了石板上,我一摸,血出来了,一排骨头,心想该不会露出牙齿吧。幸好有一大人经过通知了我妈,带到赤脚医生那缝了十几针,天天打青霉素,以致提起打针现在还有些后怕。但对哥哥也没什么恨意,买来好吃的总要分一半给他。从此下巴就有了条明显的疤痕。二是上学时经过门前的小溪,水还是很浅的,但下过一阵暴雨后,洪水涨了。放学走到溪边才知道,哥哥拉着我过桥去,但那得多走半个多小时的路。我把裤子一卷,书包举上头,就冲进了水中,哥哥只得跟上,所幸洪水仅漫过我的脖子,如果再深些,也许早被冲走了。回家后被骂一通,但心里还有闯成功的沾沾自喜。所以他们都说我犟起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为了自己想好的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冲动而不自制。因为这,被骂多了,加上哥哥循规蹈矩的榜样经常受到爸妈他们的赞,自己渐渐也收敛了许多,性格中的犹豫与不确定缘于那时吧。
之后,考上了省重点中学---二中读初中,那里应该算是学习尖子的聚集地。在那儿,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条件上都让我感到了压力,没有了自信,整天处于茫然之中,做事缩手缩脚了许多。只有在体育课上到处奔跑的时候才重新感受到真实的我---一个原本骨子里透着冲劲的人。虽然在好同学面前会感到自在,但整个初中过得并不顺,特别是中考前,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紧张,以致整晚几乎没睡,第二天只能用冷水沾湿毛巾不时地擦把脸,才让自己发热的头脑冷静一会儿。可想而知,发挥不好,本校的高中没有考上。自己的警校梦就此醒来。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只好选了相对花费较少的师范学校。进了师范几乎没怎么好好读过书,特别在舞蹈上,自己最不擅长,每次都像避难似的,能躲则躲,不愿多花心思。但因为担任班里的班刊主编,写作能力得到肯定,所以迷上了写作,甚至自告奋勇跑到市图书馆参加演讲比赛,虽然只得了3等奖,但小时候那股冲劲又回到了身上。投了许多稿,只在《温州青年》上留下块豆腐干。但当名作家的激情还是不时涌起。
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零距离接近了教师这一行业。几年下来由原来的新鲜、充实,变得厌倦,在教学中虽然也因为学生对我的信任而感动,但自己觉得并不快乐,因为教育跟我想的完全不同。我困惑了。我把所有空余的时间花在了自考《教育管理》上,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先进的管理就是吹不进这个乡镇,十多年过去了,学生学得比我们小时候不快乐多了。
说到家庭,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和谐的家里,父母经常吵架,俗话说:贫穷夫妻百事哀。他们经常为了我和哥哥的学费而吵,我对他们是既爱又有些厌烦。我的母亲只会生闷气,默默地流泪,而父亲却凡事暴跳如雷,一通大闹后才渐渐平静。我无形中习得了他们发泄怒火的方法,要么一声不吭、不理不睬,要么暴跳一阵。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很亲近也不是很敬重,虽然在远离家乡的三年中师生活中会想念他们,但回来几天后又想早日离开他们。对于母亲,我厌烦她的束缚,但发现自己常常还是那么依赖于她;对于父亲,我甚至有些鄙视,因为他的无原则的吹牛、他的酗酒。我觉得他是个颓废的人,一个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人,只满足于自己的原始的生理需要。也许正因为鄙视他的吹牛,才得以成就我一诺千金的个性,但凡我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会千方百计想去完成,对自己不能做到的事也轻易不会说出口。现在想来对他的厌还来源于小时候一家挤在一个房里,半夜三更他与母亲发出的声音,一度让我觉得那是件多么肮脏的事。直到自己看过相关的书才有所改变。让我鄙视与厌烦的父亲其实也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知道我喜欢狗,就为我买了一只又一只;为了让我能在家多呆上一晚,第二天凌晨4点,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送我到城里上学;晚上看书晚了,会为我烧上一碗面条……
关于爱情,曾想过是杨过和小龙女式的:浪漫、专情、始终如一地相伴一生。中师时认识一位笔友,从没有见过面,但却有那么一丝感觉,可能是因为他会武功,还爱打报不平吧。但谁也没有跨出第一步,后来就没了消息。毕业后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刚开始时是被他那一书架的书所吸引,后来知道他5岁就没有妈妈,心里有些同情。而真正让我决心嫁给他,是那次我执意要走,他不让,然后在我面前哭了,像个无助的小孩,我最看不得别人的眼泪,那一刻心里就软了。我本身数学学得不好,而他是数学老师,他还会写点小诗,一样的爱看书,这些都是吸引我的原因吧。但结婚后,矛盾就出来了,在他的潜意识里还是个5岁的怕被抛弃的小孩,虽然这么多年独立下来,但他依然渴望着妻子是贤妻良母,而我却不具备这个条件,不会收拾,不会照顾人,因为在我的内心同样渴望的是像山一样的父亲式的丈夫,可以依赖。所以因为彼此内心渴望与现实的差异,我们的婚姻生活也经常伴随着吵架。有了孩子后,虽然依然会有口角,但我尽量控制自己不在孩子的面前发生。因为我不希望他也会和我小时候一样在不安中度过。现在我想爱情也应该称为亲情了,只有变成亲情后才会持久。
二、职业行为分析
在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报纸上看到培训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带着好奇与期待参加了培训,接触了许多关于人的心理知识,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从此就迷上了它。
在经历了过往三年心理咨询的学习,我感受到自身思想、性格的变化及个性的渐渐改变。三年前,说实在我还是个不愿长大的人,虽 已身为人母,但我的心理年龄似乎还停留在十七、八岁,对生活依然充满幻想,但现实与幻想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于是当工作、生活中出现问题,难以用理性、客观的心态来面对解决。因此解决问题的结果往往更加不尽人意。如果是在三年后的今天,我相信解决问题的结果会尽趋完美,众人皆乐。我已坦然接受现实中人有优缺、事有长短、生活有悲欢……如果中考那时我了解这些,考前就不会那么焦虑,就不会被自己的不自信打败。此时我的心理年龄正在向生理年龄靠近直至同步向前。对待父亲与母亲,不再抱以鄙视与厌烦,我理解他们是生于那个年代那个环境的人,自然是以那种状态生活着;而关于爱情,其实那只是生活的前奏,真正的乐章其实是亲情主打,那样生活才会更加和谐完美。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回答是兴趣、期待和不断成长的快乐。是的,在学了心理咨询后,因为自己对人生、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了新的感悟,处理问题时的方式方法也渐渐成熟,这让我为自己的不断成长感到快乐,而我的工作与生活也在悄然的变化着!同时也认识到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我希望让更多和曾经的我相同或类似的人能够得到帮助并且改变,体会自身成长的快乐!而我也非常愿意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伴随他们同行,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感受助人与自助的快乐!
我为自己制定了近期、中期与远期三个职业奋斗目标,分别是:
近期目标:努力学习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中期目标:经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远期目标:通过努力,创立一间心理咨询与触康健相结合的咨询所,为自己和其他分析师搭建更好的平台,为更多的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共同成长,共同寻找人生的价值,重新找回快乐!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首先需要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咨询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求助者减轻由于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情绪和行为困扰,并帮助他们在自我认识和自我改善中达到心理的健全与成熟。如果咨询师自己内心存在认知的盲点和未处理的矛盾冲突及情绪障碍,那么他(她)将不能很好地去帮助求助者澄清认识中的扭曲点,化解其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并且可能在咨询中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投射给求助者。同时,只有自己的内心是健康的,给别人做咨询才是自信的。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分析,或在上级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进一步认清自我,清理自己的症结,完善自己的人格,为今后的咨询工作打下良好的个人品质与心理基础。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在知识和技能上有足够的储备和磨练,更重要的是能够秉持一种追求生命成长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增长能力以超越自己的局限。
只有经历过,才能更深的体会与感受,相信我自身的心路历程可以化作坚实的基石,而内心的满腔热情与骨子里的冲劲则是前行的动力,足以让我在心理咨询这条道路上看得更宽、走得更远!
最后我想用周弘老师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这篇成长报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多么像滚滚长江东流水,都想流进大海这个快乐老家,水流向大海就有起有伏,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有称心就有不称心、有成功有就有失败、有欢乐就有痛苦、有顺利就有挫折,哪一段是不好的呢?哪一段是你能拒绝的呢?快乐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意境、是一种人生态度。用赏识的观点来面对你的人生,失败你不要放弃,那是你未来的成功;痛苦你不要绝望,那是你未来的欢乐;挫折你继续坚持,那是你未来的顺利;享受苦难、享受失落、享受烦恼、享受孤独、享受委屈就像享受黑夜是未来的黎明一样,因为这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
小予乖乖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因为不会处理双方的差异,让人们想要改变对方的情况,这会让两人关系的空间变小。在生活中,还有一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会让亲密关系的空间变小,那就是双方的边界问题。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处理伴侣之间的边界。 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通过很多微妙的标识,区分了你我,为彼此保留了自我的空间。 在身体上,你不会和陌生人接近,也不允许陌生人接近。皮肤就是你和他人的边界;在经济上,别人不能随意花你的钱,也不能随意用你的东西。所有权就是你和他人的边界;在心理上,有些你内心很隐私的事情,并不愿意跟人分享。隐私就是你和他人的边界;别人的事就是别人的事,有时候你就算再想帮忙,也爱莫能助;别人的情绪就是别人的情绪,你就算再感同身受,也不能替别人感受。情绪情感的独立,也是你和他人的边界。 这些边界是怎么形成的呢?除了法律和社会习俗,很多时候,边界是通过微妙的人际互动来维持的。 比如,有一个刚认识的朋友很热心地举起酒杯邀请我喝一杯;或者一个热情的同学问:“我能叫你海贤哥哥吗?”这就是一次商讨边界的邀请。这种邀请本身并不侵犯边界,因为我可以有选择。如果我说“可以”,我就划定了更亲近的边界。如果我说:“不好意思,我不喝酒”,或者“哎呀,请你还是叫我老师,我听着自然一点”,我就划定了较远的边界。 可是,如果在我拒绝了以后,他非要说:“你不喝就是不够意思”,或者“我就是要叫你哥哥,这样亲切一点,别这么古板嘛”,那他就侵犯了我的边界。 所以,所谓的边界并不是不靠近,而是在尝试靠近的同时,尊重了别人说“不”的权利。 不过你可能会想,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不是应该亲密无间吗?为什么还有边界?事实上,亲密关系中仍然有很多微妙的地方,需要探讨彼此的边界。 比如,你和爱人是各自保管支配自己的收入,还是把收入统一上缴、统一管理?如果对方有什么心事,你允许他跟其他朋友说,还是一定要跟你来说?你允许他保有自己的秘密吗?允许他有自己的异性朋友吗?这些问题都跟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有关。它的核心仍然是:尊重对方说“不”的权利,也能够维护自己说“不”的权利。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说“不”,会影响两个人的关系吗?如果两个人有边界,是不是意味着两个人对这段关系不够投入,甚至怀有二心呢?不是这样的。 在亲密关系中,边界并不是不能分享,而是有权利分享,也有权利不分享。 就像给自己的房间安了一个门,可以邀请对方进来,也可以不邀请。因为有了这扇门,对方想进来就得敲门。也因为有了这扇门,对方收到邀请进来,才会更觉得亲近。 在亲密关系中,该遵守哪些边界呢?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是伴侣共同探讨的结果。每对伴侣所达成的协议都不一致。但是,有三种边界问题如果纠缠不清,经常会给伴侣带来困惑,需要小心处理。 第一个边界是,对方的心理活动。 我就见过一对情侣,两人在商场逛街,女生忽然很不高兴,跟男生说:“刚刚你是不是看了那个女孩?”男生说:“我没有啊。”女生就更生气了:“你就是看了,我都看见了。眼睛都直了,恨不得跟人家走了。”男生说:“我真没有啊,你到底说的是哪个?”女生就说:“看了就看了,你还抵赖!” 如果你已经恋爱或者结婚多年了,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场景很有趣。可是对于刚刚恋爱的情侣,这就会变成一个问题。在这个场景里,女生想要男生保证他在心理上也忠于自己,没有任何瑕疵。而男生呢,多少觉得女生侵犯了自己的边界。 当然,女生的担心也能理解。在恋爱中,人总是会对伴侣是否忠诚的信号异常敏感。 可是,无论你多想跟伴侣亲近,伴侣的心理活动就是他们的边界。你既不能责怪,也没法控制。 我见过另一对夫妻,丈夫觉得妻子不够理解自己,就帮妻子找了心理咨询师。这本来也是一件好事。可是每次妻子见完了心理咨询师,丈夫就会让妻子交待:你今天跟心理咨询师聊了什么?如果妻子不说,丈夫就会生气。 丈夫觉得自己有权了解妻子的所思所想,妻子却不同意,她觉得,这样丈夫就侵犯了自己的边界。这个侵犯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希望爱情完全纯净,没有任何杂质。希望伴侣的想法也完全经得起检验。可是,再恩爱的夫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有一些灰度。 就像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说的:“结婚四十年,起码想过离婚两百次,捏死对方五十次。一段婚姻能维持,全靠渡过了这些难关。”你看,如果米纽庆的妻子要求他把离婚的念头都原原本本告诉自己,那估计米纽庆想离婚的次数还得加两百次。 所以,觉得自己有权利随时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并觉得自己有权利判断对方该怎么想,哪怕是出于追求“纯洁爱情”的目的,也仍然是对边界的一种侵犯。 第二个边界是,伴侣的情感历史。 当你遇到一个中意的人时,你会自然想知道对方的情感历史。你会对这件事好奇,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判断你在对方心里是不是最特殊的一个,想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爱你。也许,你还想通过了解他的情感历史,来判断对方在情感上是否可靠。可是,如果对方说了“不”,那这就是他的边界。这不是对方不信任你,而是他在为自己保留空间。 我就见过一些情侣,一方总是会去询问对方过往的情史,甚至性经历。有时候,甚至会询问很多细节,而被问到的一方就会很犹豫。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够向对方保持坦诚,让对方知道他对这段关系是诚实的,是认真的。可是另一方面,真要讲这一些,又是他不情愿的。他也担心说自己以往的经历,会伤害现在这段感情。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说“不”。我猜,有时候你也愿意跟对方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是因为你渴望自己能够完全被对方理解和接纳。可是在很多时候,这么做仍然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也许在问的时候,对方会说:“没事没事,你就告诉我吧,我都接纳。”但你仍然要明白,你有权利说“不”。 也许你会想:这样会不会对他不诚实?其实,我并不觉得在关系里,诚实是最重要的事。知道怎么去保护彼此的关系,比诚实更可贵。你守护的边界,不仅保护了你自己,也保护了你们的关系。所以,如果你的另一半询问你的感情史,而你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你可以跟对方说:“我爱你,但是你不需要去了解我的所有。你只要知道,我对你全心全意就好了。” 亲密关系中的第三个边界是,对方的原生家庭。 我见过很多对夫妻,是因为这件事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还不是现实的婆媳关系这样的矛盾,而是他们会通过贬低对方的原生家庭,来贬低对方。 我见过很多夫妻,来找我咨询的时候,就会说:“他妈妈是一个很控制的人,所以他就不太说话。”“她的原生家庭里父母关系不好,所以她对感情就没有安全感。”“从小他爸爸就很宠他,对他来说,什么都很容易,所以他对感情也不珍惜。”每当夫妻这么说的时候,我就会替他们捏一把汗。我会偷偷看他的伴侣,而他的伴侣通常也都很生气。 因为忠诚于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的本能,即使是在亲密关系中,伴侣是比各自的原生家庭更重要的人,但说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仍然要小心。如果伴侣不希望被这么说,那这就是他的边界。如果突破了这个边界,那就是站在了伴侣原生家庭的对立面。 思考题 在我的亲密关系中,我知道前一段婚姻的子女、原生家庭这些是我们的边界。 (1)因为是再婚,更在意伴侣对前段婚姻子女的态度。我从不要求对方对前面的子女视如己如,出钱出力,但要求伴侣对前面的子女要尊重,要有绅士风度或长辈风范;而我自己呢,要自己处理好前子女的事情,把事情都控制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不让伴侣处理前子女的事务与问题,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摩擦,才不至余影响到夫妻关系。 (2)原生家庭的人与事,没有在我的邀请下,伴侣不能进言、指手划脚。就算原生家庭的人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妥,伴侣也不能指责和进言,这种情况下只能我说我抱怨,伴侣说就是不行。因为每个人都是护短的,这是红线。 伴侣的边界有:(1)只要是不伤大雅的事情,就要尊重他和我的不同,不要强行想要改变他;(2)对再婚前子女的态度和我一样;(3)对我自己生的两个女儿要一视同仁——要对我和他共同的女儿如我再婚前的女儿一样好,要公平以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