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5

QINGCHUN曲终人散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王子英视频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學僧Young

已采纳

本人33,小学开始,那会正是“麻将下乡”的年代,我沉迷麻将直到初中。

高中开始接触魔兽,红警,RPG,一直沉迷直到大学,前三年基本都是玩游戏,自己建战队,打比赛,练SOLO。

深圳工作7年,有空就会玩游戏,现在月入1W+,妻儿满堂,照样有空会玩着。

一路走来,庆幸我生在农村,一直住校,父母也不多管我。

看了网上这些SX骂孩子玩游戏的有以下几类:

现在我侄子每天抱着手机玩,原因不是因为他好玩,而是因为脑袋本来就聪明,但是脑袋结构不是自己长成的,需要各种应用,梳理,成长,为什么小孩子喜欢到处跑,是因为身体有数万亿的细胞,需要活动,梳理,成长。见了太多的S X母亲,误了孩子一生

心理咨询师王子英视频

83 评论(9)

xiamisally

沉迷于网络危害的:1、沉迷于网络,往往是由于长时间的上网导致,大脑神经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2、从而产生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导致神经功能紊乱,能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比如说紧张性的头疼,肠痉挛等等情况都有可能出现。3、长时间的敲键盘还可以引起手部疼痛,腕管综合征等等,长时间注意屏幕,还有可能导致视力下降,怕光,长身的僵坐在电脑前还可以引起腰肌劳损,沉迷网络造成心理障碍,使心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者甚至会没有钱花上网,骗取钱财,违法乱纪,造成,人品方面的问题,甚至人格的丧失。正确引导孩子不沉迷网络几点方法:1、家长和孩子事先约定,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培养孩子不沉溺网络的习惯。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有句话说的很到位,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做到这些,孩子才会做到。约定的内容和孩子一起商量,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禁止的,让孩子意识到什么是合理使用网络,这样孩子更容易遵守上网约定

289 评论(8)

七色缤纷彩虹

这篇回答要介绍的,就是焦虑型依恋的人自我调节的方法,请务必仔细阅读、收藏、践行,它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也要提醒你一句,克服焦虑型依恋是一条艰辛而痛苦的道路,你最好同时寻求一名专业人士的帮助,我知道逃避很舒服,顺着性子来很痛快,相比之下,隐忍和坚持总是那么难受而看不到头。但只有这条路,是通往幸福的道路。我帮助过许许多多焦虑型依恋的人,有男有女,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的痛苦了。出于更周全的考虑,这里还是先重温一下焦虑型依恋的特征。焦虑型依恋的人在感情中有着很强的不安全感,持续担心伴侣的不关心和遗弃,容易患得患失。具体来说如下:1.对伴侣的需求感很高,恨不得对方整天粘着你。2.因为对方不够爱你而感到不满,容易发生争吵。3.在恋爱中保持低姿态,过多地付出,同时又渴望得到回报。4.控制欲强、爱吃醋,喜欢监控对方的动态,担心ta在外有人。5.容易招来对方冷暴力,这让你心态爆炸,容易做出疯狂举动。如果你不够确定的话,也可以点击下方进行心理测试。依恋类型:如果你测出自己是安全型,那恭喜你,可以关掉这篇文章了。但如果你或者你的恋人是焦虑型,那就请继续读下去吧。根据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焦虑型依恋是婴儿先天气质和早年母亲抚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它处于人格结构内部最根深蒂固的一环中,真正的改善需要依靠专业心理人员的长期帮助。但是凭借一些可行的建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你的亲密关系和日常生活。焦虑型依恋的人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和高需求感,会做出许多令伴侣感到压力的事情,如信息轰炸、监控、指责、争吵、歇斯底里、过度表达、反复道歉、胡思乱想、作比较、钻牛角尖等等。改善自己的策略,其实大体上都是围绕着不安全感、需求感和给对方的压力这三点展开的。我结合了大量书籍和个案经验,总结出最为关键的几点如下:1.分散投资,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里的鸡蛋,实际上指的是你的精力。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里头有句话说得很妙:“是你为玫瑰花费的时间,令它变得如此重要”。如果你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ta的身上,那ta就成为了你的全世界,ta一有动静,你就相当于地动天摇,ta一走了,你就等同于世界末日,怎么能不患得患失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的,事业、爱情、家人、社交、兴趣、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都应该占有你心中的一席之地。反思一下,爱情在它们中间应该占有百分之几呢,ta实际上占有的又有百分之几呢?不必担心对方会因为你的心思减少了就不爱你了,实际上,对方感受到的压迫感少了,才有机会去想起你,然后主动为你投入。当你需要ta的程度和ta需要你的程度一致时,你们的关系才能够长久维持。2.开启防沉迷,不做无效投入。爱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循环,你的付出,ta能感受到,ta也会用自己的爱来回报你。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付出的爱都是以一种对方感到舒服的方式,但心中有着过度的焦虑时,这个良性的循环就会被打破。比方说,太担心对方在外有人,关心的问候就会变成压迫式的查岗:“想念我的狗狗了 → 你在哪里、干嘛、和谁一起,男的女的,拍个视频给我看看,没事就快点回来,你怎么回复这么慢,是死掉了吗”。这种“爱”的表达,是极具压力的,不会得到爱的回应,只会招来对方的厌烦。所以,这种投入是无效的。我大致总结一下你还可能做出哪些无效的投入:①琢磨对方的想法②没日没夜地挂念③幻想各种好的或坏的可能性④细数自己曾经的付出⑤拿ta与别人进行对比⑥采用ta不感冒的方式表示心意⑦过度表达自己⑧倾尽心思准备一次惊喜(起码是低效率)⑨立下自己信以为真的海誓山盟⑩秉承着深情和付出得人心的信念以上做法,不仅不能让对方更加爱你,反而会让你自己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所以,反思一下自己,列一个自己的清单,然后停止它们。3.目标监控,做出有效而温和的行为。如果你很想去做一件事,但又不知道是对是错,我教你一道自我反思的程序,先用它给你检查一遍。①我的目的是什么?②我这个行为能不能达到我的目的?会不会有不好的后果?③有没有更温和的方式?举个例子:你的伴侣应了别的男生的邀请,大晚上和他一起出去玩了,你很生气。你想当即冲上去指着她的鼻子对她说:“你居然真的好意思当着我的面和别人出去瞎搞,你不知道他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吗?”先抑制住你的冲动,深呼吸,平静你的心情,再反思一下。①我的目的是什么? → 不让我妹子和那货出去。②我这个行为能不能达到我的目的?会不会有不好的后果?→ 可能和我大吵一架,然后气冲冲地出去。 or 迫于压力只好不去,但一直记恨我冤枉和训斥她。③有没有更温和的方式?“宝宝,以后这种事情能不能先和我商量一下,大半夜的,你是我的心头肉,我也担心你的安全,或者我陪你一起去好不好。”这样一转化,就能把一个“压迫”的行为转化为一个温和的行为了。在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这道程序呢:1.很冲动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2.犹豫不决的时候,3.你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的时候。有时候你并不能按照这道程序分析出正确答案,没关系,那就求助你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让他们帮你把把关。4.有话直说,表达情绪和需求。焦虑型的你要么是个豪放派(喜爱责备、强迫对方),要么是个婉约派(喜欢有事藏着掖着,就等你来察觉并搞定),这些都不是健康的沟通习惯,前者会让伴侣感到否定、产生对抗,后者则会让人不知所措、十脸懵b。下面我把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句子转化一下,你看看它们是否会让人感觉更舒服。豪放派:你还顾着自己个打游戏,没看见我难受得快要死了吗 → 感到被否定,产生逆反,我就是不干狗狗,我心里好难受,你可以过来摸一下我的小心心吗 → 产生怜悯,感到被需要婉约派:反正有些人就是不管你死活的,心都凉透了 → 发生了什么,她说的是哪次上次生日狗狗都忘了送礼物给我,人家好桑心 → 产生愧疚感,是我不对,我得马上补偿转化一下,不仅让人感觉舒服,而且还能明晰地告诉对方该做些什么。这一条如果你还不是很得心应手,可以参考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5.回顾美好,找找爱你的证据。当你的安全感不足的时候,你就总会忍不住去寻找一些“ta不爱你”的证据,千方百计地想要证明自己“将会被抛弃”的假设,而忽略了对方对你好的一面。这种思维倾向是很具有破坏力的,因为这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付出不被重视、怎么努力也无法取得你的信任,无力感积累到极端时就真的会离你而去。所以,不要纠结对方几分钟回你信息,也不要纠结哪次小情绪对方没有安慰到你。养成习惯,睡前总结一下ta对你好的几个瞬间,发出信息让ta知道。比如:今天收到来自狗狗的3个小贴心:1.我迟到了几分钟狗狗也有等我,包容我的小任性,感动2.狗狗很耐心帮我拍照片,认真的男人最深情啦3.在公园买冰淇淋,狗狗迁就了我的口味,耶不管是多么琐碎的事情都可以,爱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上的。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不容易陷入“ta不爱我”的沼泽里啦。焦虑型依恋的女生是很具有可爱的潜能的,楚楚可怜和爱撒娇的你更能激起对方的保护欲,只要你管理好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学会一些技巧,你就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你还是不够信心的话,就私信我,我会给你帮助,哈哈。

297 评论(14)

奔跑小猪mm

首先,沉迷的先决条件是在网络上找到了存在感,成就感,群体感或者优越感。如果在网络中得到了都是失望、自卑、悲伤和挫败感的话是不会沉迷的。其次,咱们说沉迷的这部分人,我们要承认的是他们对网络的适应和理解是很厉害的,他们在网络中有高于普通人的特点。那么有人会问了,就算你在网络世界很厉害,到了沉迷的程度是不是有点过了,这就谈到了一个人自我约束和克制的能力,这也是沉迷的主要原因,其实不只是网络,在很多种情况下都会产生沉迷,比如沉迷夜店,沉迷游戏等再次,说说这些人后来都如何了。显然有一部分人还在沉迷,而有一部分不在沉迷,原因很简单,在网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了自然就不会沉迷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变化,有的人可能在各个领域都有了不同是生活。所以不用苛求知道他们后来如何,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本来就不同!

26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