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法咯
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是当我们在外面拼斗得筋疲力尽之时,心里所能想到的,最想回归的温暖去处。但现实却是,我们中有许多人,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地想要逃离自己的家。似乎相对于冰冷黑暗的外部未知世界,我们自小成长的家,更令我们害怕。看过电视剧《小欢喜》的观众,一定对乔英子母女印象深刻。上高中的女儿成绩优秀,身为金牌教师的妈妈强势固执。表面上,妈妈一切以女儿为中心,从饮食作息到学习安排,爱得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实际上,母女关系紧张。女儿为了讨妈妈欢心,不得不收起自己全部的喜好和情绪,刻意逢迎妈妈强烈的掌控欲。最后英子得了抑郁症,为了逃离妈妈密不透风令人窒息的掌控,她选择了跳海自杀。当英子在海边歇斯底里地对妈妈喊出:“我就是要逃离你!”的时候,电视机前不知道有多少妈妈心里也迸发着和英子妈妈一样的灵魂拷问: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就不明白?!为了你我牺牲了一切,你怎么还这么不懂事?!是啊!为什么会这样?!我那么爱你,全心全意为你付出,你却要拼了命地,远离我!这些问题,或者能在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里面,找到答案。武志红老师是国内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感谢不完美的自己》等多本深受读者喜爱的热门书籍。在他的书里,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家庭的机制,是如果运作又是如何伤人的。当然,认识到这些之后,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改善甚至避免这些来自家庭的伤害。《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首先谈到一位34岁的花花公子岳东的案例。他英俊倜傥,风流无度,在各种各样的女人中穿梭,却始终无法停留,无法建立自己安定的家。追本溯源,原来岳东的父亲在他6岁的时候就患病去世,16岁的时候妈妈也因车祸去世。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无能暴君,而妈妈则是个把男友看得比亲生儿子还重要的女人。可以说,从小,岳东就没有真正体会过家的温暖。长大后的岳东不但英俊而且颇有才华,他的初恋女友阿静被他深深吸引。两人相处的第一年非常甜蜜,阿静温柔体贴,让岳东第一次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岳东对阿静开始百般挑剔,并恶意攻击,最终逼得阿静伤心离开。从此岳东就开始了他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风流生活。在岳东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没有爱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创伤是有延伸性的,这种心理伤痛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直到他长大成人。岳东从小就意识到父母都不爱自己,能依靠的人也只有自己。长大遇到阿静后,岳东才第一次得到了温暖安全无条件的关爱,于是在内心深处,他把阿静当成了他的理想母亲。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移情。事实上,我们的恋爱关系其实是我们童年时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寻找恋人的模型也带着爸爸妈妈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说男孩恋母,女孩恋父,自觉抑或不自觉的,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现实父母的原型在寻找自己的恋爱对象。因此在恋爱深处,我们都会变成孩子。我们寻求的对象,其实是我们想象中的理想父母。当我们得到对方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就会变回到曾经的那个小孩。原生家庭中的现实父母没有给我们的,我们会要求从理想父母身上讨要回来。比如岳东的“现实妈妈”亏欠他太多,他就要从阿静这个“理想妈妈”身上索要回来;现实妈妈非常花心,他就会担心“理想妈妈”也会一样风流,所以对于在现实中和阿静有接触的男生都非常敌视;他对“现实妈妈”怀有很多的愤怒情绪,现在都转而发泄到了“理想妈妈”的身上------当这种移情现象发生的时候,其实是医治拯救的良好时机。我们恋爱,在恋爱中重复童年的错误,实际上是潜意识里渴望得到救赎。当时机出现的时候,就是完成拯救的最佳时机。可惜阿静不是医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而岳东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要自我改变,只是一味地抱怨索取,所以他错过了这个好机会,并在之后的时间里一再重复错误。看到这里,我们会明白,为什么说:好的童年给人一生的疗愈,坏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疗。我们的性格缺陷,我们的恋爱失败,根源都在于童年的亲子关系。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拥有真正爱我们的父母,那么我们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并且大概率,我们将来的家,也会孕育出健康成长的孩子。反之,不好的亲子关系带给我们的创伤,则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伤痛。所以,一个温暖的家的核心应该是什么?答案是:父母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夫妻关系。只有当一个家庭的核心是良好的夫妻关系时,这样的家庭才可能是健康的。《小欢喜》里面,英子父母离婚,之后她就成了妈妈生活的全部,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家庭关系。但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往往都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家庭核心关系的错位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度溺爱。相比上述案例中岳东的从小缺少关爱,《小欢喜》里面的英子似乎得到了妈妈的全部爱。但为什么这样全面的爱会让英子想以死求得解脱呢?英子妈妈对英子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照顾,吃穿用度,学习方向,未来规划,她的一切妈妈都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实际上,这种包办型的父母完全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塑造孩子,并且要求孩子的高回报。所以实际生活中的英子没有一丝的自我空间,连房间都被妈妈换上了大副透明玻璃,一举一动都在妈妈的目光底下。喜欢的天文不能学,喜欢的乐高不能玩,所有的一切都要以妈妈的要求为准,并且,要达到妈妈的标准才算好。这样的生活底下,孩子的私人空间被侵犯,没有自我的发展机会,只会感觉越来越窒息。要么,他们会长成无法和父母分离的人;要么,他们拼尽全力逃离父母,并可能会出现极大的精神创伤,极端的例子或者就如英子,宁愿选择死。父母没有意识到,生命中,分离和爱是一样重要的。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一个人才能成长为他自己。让一个幼小的孩子有独自探索周围世界的机会,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孩子在这个探索的过程里,逐渐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因为被批评受责备,因为一件小事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选择自杀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在感叹孩子脆弱,抗挫折能力不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究竟是谁,让我们的孩子们失去了抗挫折的能力?!是谁从小就把孩子层层包裹,不肯让他们有一点儿接受风雨的机会?!一位睿智的家长,应该是一位懂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放手,慢慢得体退出的家长。我们要知道,父母的职责只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安心地成为他自己,而不是长成父母要求他长成的样子。 所以,明白分离是生命中永恒主题,也是每一对父母的必修课。那些势必要分离的,都不应该是我们的最爱。因此,在家庭里,我们最应该爱护的是自己的伴侣,而不是孩子。只有伴侣才会彼此相伴一生,而孩子,将会在长成他自己之后离开,去拥抱他自己的独立生活。可是现实生活里,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不肯让孩子离开呢?父母所做的一切,真的如他们的所说的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好吗?英子的妈妈本来已经是学校的金牌教师,但是为了照顾英子,她放弃了自己学校的职业生涯,转而当了辅导机构的老师。她的这种放弃牺牲,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名义,带给了孩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父母的这种“我为了你好”,而停止自己的成长,把内心的焦虑押注在孩子成才上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转嫁,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不够优秀的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希望于孩子能够完成;十分优秀的父母,要求孩子超越自己的优秀,做得更好------父母们心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把这些统统都压在了孩子身上。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孩子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于是就出现了上网成瘾的孩子,考试成瘾的孩子,心理畸形的孩子------真的是孩子出现了问题么?不是的!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最应该反省的,其实是父母。因为一切孩子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父母的不当做法。所以,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问题的解决之道!停止以各种名义绑架孩子,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存在,和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父母之道!当一个家庭,以良好健康的夫妻关系为核心基础,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父母温暖地陪伴着孩子共同成长,不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也不再不肯和孩子分离的时候,那个优秀但有心理缺陷的岳东和同样优秀却生无可恋的英子,就会长成优秀并且温暖阳光的孩子,他们会热爱生活,也将会培育出新一代的优秀健康的孩子。这就是《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正想揭示给我们的真相。认清健康家庭的首要核心是夫妻关系,明白孩子迟早是要和我们分离的独立个体,不再把自己的焦虑不安转嫁给孩子。一家人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这样的家,才会是所有人安心的归处。这样的家,才会让我们的心灵成长有一个良性循环,才会出现更多心理健康的父母,培育出更多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长大后,才会构建出更多健康温暖的新家庭。如何为人父母,是一门需要持续学习的学问。我们都渴望拥有不伤人的家,就一定要好好学习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满溢温暖,成为我们心灵疲惫时最好的休憩港湾;希望我们都懂得如何真正去爱,让爱,成为我们受伤时真正的退路。你前行,我是你身后有力支撑着你的手;你回头,我是你背后那盏浅黄暖暖的灯。家,永远有温暖的爱,永远是你可以回归的港湾。这样的家,愿你我,都有!
NDSGGS南都
真正产生幸福感、成就感的,是持续的投入。 作者 | 武志红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想做好一件事你得有恋爱的感觉 来自萝卜心理Psyrobot ▷1◁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时间总是不够用?而且他们承诺工作的时候信誓旦旦,但一进入工作就东张西望。写文章写着写着就去找吃的了; 做策划,写下策划书三个字后就开始刷微博了; 要开会,报告做不完又把会议延后了……不只是工作,生活也如此。前段时间,GQ出了一组有趣的漫画,把现在年轻人洗碗、健身、看书的困难画得很真实——买菜5分钟、做饭30分钟,洗碗可以无限期延长; 健身,办卡5分钟,买课5分钟,结果每次都有不去的理由; 看书,营造氛围花很多时间,但每次都停留在第一页。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太难”、“太大”,不好下手,一碰就难受。这时候为了让自己好受点,他们去刷网页、看新闻……做点容易做的、琐碎的、被动的事情来消磨时间。如果你也总处于状态,意味着你正在拒绝「投入」,选择「漂浮」。这种漂浮,让人产生一种感觉—— 我在掌控,我在选择。 一点点漂浮可以让我们喘口气,缓解焦虑,帮助我们重获信心,投入到那个太大、太难的事情。但总是在漂浮的人,有两种后果:一是累,二是一事无成。 为什么会累?因为没有成就感。真正产生幸福感、成就感的,是持续的投入,而不是持续的漂浮。 就像《心流》都作者米哈里说的: 真正让人快乐的是工作,而不是休闲。 在持续的漂浮中,时间带给你的不会是成长,而只会是诅咒。因为随着年岁增长,你的体力会下滑,感受力会钝化,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演绎在流水线上机械化的动作,年老者体力跟不上,最后得到就只有被淘汰。 ▷2◁ 什么是投入?投入即持续专注于一件事情。 这意味着你跟这个事情建立了深度的关系。当你能和工作、生活建立深度关系时,你会发现,效率极大地提高,你的时间好像多了非常多。当你还能砍掉各种不情愿、不必要的事情时,你和你主动选择的工作、生活的关系,就变成了一个超深度关系——它们是一个很少被切断的连续体。这种连续感给了一种很深、很美妙的感觉,于是你情愿主动地工作和生活。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你甚至无须额外的奖励。更好的说法,是蔡志忠的。他说: 完整的一个小时,它的价值不是两个半个小时的累积; 而四个十五分钟,它们更没法和完整的一个小时比,甚至是毫无价值。 持续投入的时间,它的价值的增长,是 几何级数的。 如果你能持续十个小时的持续专注,它的价值,就是半个小时的千万倍级别。村上春树说: 我绝不允许别人打乱我的节奏。 就像一个歌手,当节奏被打乱,那首歌就不能很好地唱下去了。就算唱,也不符合自己心中的水准,所以你自己也会不喜欢。 如果把关系深度,看作是空间,那就意味着,当这个空间被极大延伸时,时间的价值也变得极大。因此, 一个能持续专注投入的人,他拥有的时空,是浮在水面上的人所不能比的,甚至都是后者无法想象的。 人与人的差别,也许没有哪种差别,比这个差别更关键了。不过好在,关系深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去掌握的,虽然它很不容易。▷3◁ 但现在很多家长,从小就在破坏孩子的这种投入。比如前段时间引起关注的量子波动速读法,报名的父母企图通过快速灌注知识的方法让孩子变成天才。但实际上,他们这么做会把孩子搞傻。天才和精神分裂有点像,都是信息海量涌入。但,天才能用智识理解这些信息,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不到,所以被这些信息吞没。那样的海量信息,如果没经过智识乃至心灵的消化而涌入,人会崩溃。智识这个词不太对,更准确的表达,是 「自我」或「人格结构」能兜住这些信息。 记得一集《夺宝奇兵》,讲了七个水晶头盖骨,集齐了这七个头盖骨,就可以打开其中的一个知识库,然后吸收进大脑。一苏联女特工实现了这一点,但当知识源源不断地涌入她大脑时,她炸掉了。投入的前提是「自我」或「人格结构」足够稳定。 我最近常使用的基本隐喻,每个人的 内部世界即是「我」,外部世界即是「你」。 我和你之间有边界存在。你的信息的涌入,要得到我的许可,并且涌入后,我能消化和容纳,这样我就会被增强。相反,如果你的信息的涌入太海量,我不能消化和容纳,我就可能会被撑裂。特别是,当你的信息的涌入,没有经过我的许可,而是入侵式的,那我就会体验为这是敌意的信息,我会有对抗,这份敌意乃至对抗,就会引起内耗或冲突。入侵越严重,信息越多,冲突就越激烈。这也是为什么,当强势父母用蛮劲给孩子灌输知识时,容易把孩子搞傻。他们越使劲,孩子越要对着干。这是为了守住自己的边界。 我推测,那些真正过目不忘的人,例如比尔盖茨,这不仅是智商高,还得有对应的人格结构。并且,当有这份人格结构时,还可以扭曲或破碎时空。即,因为「我」的智识与人格,可以与「你」的信息建立深度关系,当关系越来越深时,我和你之间会有心流产生,好像有一股能量或者什么,在你我之间乃至之外流动。当心流足够大时,人会体验到「无我」。不仅我消失了,你也消失了,同时很有意思的是,好像人又碰触到一个更大的存在……心流,或者说超深度关系中,「我」为了保护自我而设立的边界与防备消失了,信息可以彻底融入。不仅如此,好像事物的本质会自动显现,所以有些超出普通信息的本质性东西会涌现,这时人不仅 接纳了海量信息,还洞见到了本质。 所以,你远远不是事半功倍,而像蔡志忠所说,能持续投入的十个小时,价值是二十个被打断的半个小时的千万倍。所以, 一个人能自主性地,选择打开边界,欢迎信息涌入,然后感知到掌控,然后越来越放开边界,欢迎更多信息涌入,乃至海量。 不仅如此,他还持续在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海量信息中持续投入,这种连续性,会导致更可怕的质变。 家境、外貌、社会背景乃至智商等等,都不是一个人能掌握的,但人有一个基本公平是,这个方法是谁都可以试着去掌握的。 当然,最好是在童年,作为一个孩子,你的心灵基本敞开时,能在养育者这儿收获这样一份礼物,这样你就一直在一个快车道上行走。虽然你是行走,而很多人是在奔跑,但因为你是快车道,所以最终你会赢。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孩子,之所以能专注投入,是因为,他的感知,「我」和知识、游戏、宠物乃至各种事物的「它」建立关系时,我是安全的,因为有强大而可以信任的「你」的守护。 但能有这份感知,最初是因为孩子先在与抚养者特别是母亲的二元关系中,感知到,「你」是基本善意可信赖的。 所以精神分析一再说,不要急着给孩子灌输知识,养育者与孩子建立一个好关系,这比知识与技能,重要无数倍。 好的关系,是稳定人格的基础,而稳定的人格,是投入的基础。当然, 投入是一切的开始。 虽然人格基础打下了,但只有持续专注的投入,大门才会打开。不投入就什么都不会有。▷4◁ 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投入地去爱一个人,幸福就会降临。幸福,只是投入于深度关系的副产品而已。深度 关系是根本,而持续是关键。 太多时候,我们不能持续,是因为,我们接受不了两种看起来有点坏的东西:“我不行” “我不好” 自恋是人的根本属性,它的两种基本表达就是 「我行」「我好」。 即,在人性的坐标体系的纵轴——力量维度上,我处于高位;在人性的坐标体系的横轴——情感维度上,我处于左侧的正分。 武志红手绘图当你只想要正能量时,必然意味着一旦有负能量出现,你就不能持续了。例如,在一门课的学习中,你一直考九十分的高分,这让你感觉很好,你得到了正反馈,于是一直投入其中,可有一次,你考了六十分,这打击了你,让你体验到「我不行」。你必须能接受这一刻的打击,将它体验为「我这一次不行」,而不是「我这个人在这一门课上不行」。然后你才能持续。如果你想彻底不要这次打击带来的体验,那就意味着,你不能在这一门课上持续投入了。重要的人际关系也一样。你只想要和谐、幸福的正能量,这意味着「你好我好」; 而一旦有冲突出现,你对对方有了恨意和不满,你体验到「你不好」或「我不好」。 这份体验带来的所谓负能量,你得愿意接受,并能在关系中得以呈现。 关系要能容纳这份负能量,这份关系才能继续。如果你不想要这份能量,或者关系不能容纳它,那么关系在这一刻,就断裂了。或者关系在此结束,或者关系表面上在维系,但这份能量断了,你能体验到,这份情感有了疏离。当这种疏离太多,这个关系的持续就意味着被破坏了。这两者常常联系在一起,即, 当关系能容纳「我不好」「我不行」时,不仅关系可持续,我也体验到自己的心灵得以持续存在。 例如,一位女子,突然一段时间想堕落得整天刷玛丽苏韩剧。过去这份能量出来时,她觉得自己是不被接纳的,于是这样做时,她会充满羞耻,会偷偷躲起来刷。但现在,她不断在关系中体验到被接纳,身边重要的人都对她说:就算是堕落,这份堕落也很自在美好啊,你可以享受其中。这份感觉先只是听到,而后逐渐深入她内心,终于她可以在关系中自在地堕落了,这份感觉,对一直有苛刻要求的自己,简直是太治愈了。并且没有谁是永远想堕落,她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就自动地想升到对「我很行」的追求上。人性渴求圆满,当能量能在这个坐标体系的各个位置自在流动时,我们就有了一直可以持续的感觉。这份持续感,才会带来各种存在。 新的一年,愿你拥有深度关系。 - The End - 作者简介: 作者 |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 图片声明: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