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6

生活算个球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不甘于平庸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静静19811215

已采纳

定个闹钟每天坚持按时起床上班,人的有自控力,过一段时间形成一种规律会好的

不甘于平庸心理咨询师

277 评论(9)

卖烧饼的小怪兽

你的分数太少了,不过还是愿意给你一些指点。首先,给你分析一下你为什么坚持不下去:1、当然,懒是最主要的原因2、其次,工作太过于枯燥,年轻人一般都烦这个3、自己可能有些孤独4、不甘于这么平庸的工作,碌碌无为的活下去然后,给你一些个人建议:1、懒是一个心态问题,你首先要从小事做起,当需要你做某件事你又懒得去做时,你就强迫自己去做,慢慢的去改,久了养成习惯自然就好了。2、你可以找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比如你喜欢热闹或者唱歌,就去KTV工作,别找普工、保安这样的,太枯燥3、孤独也是你懒的重要原因,如果和朋友一块去玩你还会懒吗……所以,找工作的时候可以和朋友一块去找,找个能在一块的工作,说说笑笑的,就不会枯燥了4、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是好事情,前提是你得有自己的资本,先忍受一段时间的枯燥,攒了钱就去做自己喜欢的,比如开店,比如做生意什么的。也可以学些自己喜欢的技术什么的,比如计算机、厨师之类的………………希望能给你帮助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315 评论(8)

偶是杨洋

本书是一本心理推理小说,笔者却认为更像一本历史小说,只不过是用悬疑推理手法讲述的心理学史与哲学史。如果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较为现实严谨的中国明朝历史小说,那么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哭泣》则是一部较为虚构浪漫的西方心理与哲学历史小说; 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以正史为主要资料来源去演绎明朝十几代皇帝的故事,那么《当尼采哭泣》则是以正野史相结合去演绎哲学超人——尼采与十九世纪末名医——布雷尔(弗洛伊德的导师)互相治疗的故事。此书作者欧文.亚隆是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的代表人物,可见由他去写尼采与布雷尔是再合适不过了。 此书还被称为初级心理咨询师推荐必读书目,不过普通读者也不必担忧其过于专业,因为作为一部悬疑推理小说它已足够引人入胜,而如果你恰好是心理学和哲学爱好者,又恰好了解一点弗洛伊德与尼采,我想你一定会对此书爱不释手。 下面我将从心理学相关、哲学相关与小说相关三个角度去解读此书。名医能治愈无数人的疾病,却唯独治愈不了自己,这正如理发师始终无法为自己理发。 然而名医布雷尔的痛苦比理发师要糟糕得多,因为那种痛苦已经侵蚀了他的内心,蚕食着他的家庭。 这痛苦都源于他过去两年来的一位病人——贝莎,贝莎是一个美丽而又年轻的女人,在为她治疗心理上的疾病时,布雷尔发觉自己渐渐沉溺于对她肉欲的渴望之中无法自拔 。 而这真的是痛苦的根源吗?亦或只是痛苦的导火索?在为尼采治疗的过程中,一次次地深层挖掘内心后,他渐渐发现后者才是真相,而痛苦的根源究竟是何物?他只有在一次次更深地在自己迷雾般的潜意识中摸索,而这就是精神分析法。 按照布雷尔的说法,他在询问病人病史时,总是可以找到机会滑进心理学的领域,而这就是心理咨询的起源(当时还没有心理咨询这个职业)。 作为一个精神分析法的先驱,布雷尔不甘与平庸的理发师相提并论,他终于还是找出了解决之道——“清扫烟囱”与催眠法。 催眠法大家都已熟知,我就不再赘述。而“清扫烟囱”则是精神分析法中一个有趣的小技巧,这种方法的目的主要是清除心中做过的梦与不愉快的幻想。 其方法近似于联想,简而言之,就是将梦或幻想中不合理的事物不断联想,最终找出其根源;而一旦了解到其源头,你的不愉快自然会消失不见。雅思贝尔斯评价他“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罗素认为他的哲学是恐怖的根源,而整个西方哲学都可以被划分为——他之前、他之后。 他就是——超人尼采。 这个在哲学史上争议巨大的人,不论是非,无疑首先是一个伟人。 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之人,狂啸着“上帝已死”;就是这样一个顽强之人,怒吼着“凡不能杀死我的,都将使我变得更加强大”;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生命之人,低吟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如此骄傲,如此自负的一个人竟然也会默默流泪? 整本书除了对心理学历史的讲述外,就是对尼采内心世界的刻画。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往常的尼采,一个有血有肉的尼采,一个会哭会笑的尼采,或者说是一个真实的尼采。 尼采的心结表面看来其根源是遭到恋人与友人背叛,而其实却是由于自己的孤傲不肯接受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这个事实。于是在布雷尔向尼采推心置腹后,尼采终于流下了压抑多年的泪水;正如作者所说:“有力,感动。一种神圣的时刻!那才是尼采哭泣的原因。” 尼采终于将内心的寂寞吐露出来,他的心结也由此打开,正如尼采所言——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他就蒸发了。名医布雷尔的痛苦,超人尼采的泪水,两位名人的心结在作者高超的情节处理下交织成一个巨大的谜团,在一次次谈话疗法中,层层抽丝剥茧,最终两人互相得到救赎。 借用尼采的话来讲,本书冲突的高潮就是人性的、太人性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得到救赎的可能不只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一样被救赎的还有对生活迷茫、对自我疑惑的读者们。

29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