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好锅
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此理论在多方面都有所应用。简介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长着刺,紧挤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而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独生子女没有和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平时,家长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应该加强对他们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做到爱而不宠,养而不娇,严格管教,精心培养。刺猬效应 - 概述完美距离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相爱的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刺猬效应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即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为此,一位心理学家试图用实验来证明这一论断:他在大学里选择了一间刚刚开门的大教室,当里面只有一位同学时,心理学家走进去,并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重复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个空旷的教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尽管心理学家尝试着变化自己的位置,比如分别坐在被试者的左边,右边,前面或后面,但是被试验者在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的情况下,更多的人选择立即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提出:“你想干什么?”由此可见,人们对这个自我空间的保护意识很强烈,人的这个自我空间一旦被侵犯,就会产生不舒服、不安全的感觉,甚至因此恼怒。刺猬效应 - 分析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刺猬效应 - 运用法国总统戴高乐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效应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戴高乐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没有距离感,领导决策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两相比较,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好。通用电气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从优秀到卓越》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作者科林斯重新解释了刺猬理论。意思是无论狐狸想任何办法来谋害刺猬,刺猬只需要缩起来,狐狸就无计可施了。由此说明一个企业只要找到一个简单有效的发展模式,无论市场和对手发生任何变化,都能轻松应付,获得快速增长。刺猬效应 - 应用一、销售刺猬效应——谈判技巧在各种促进买卖成交的提问中,刺猬技巧是很有效的一种。所谓刺猬反应,其特点就是你用一个问题来回答顾客提出的问题。你用自己的问题来控制你和顾客的洽谈,把谈话引向销售程序的下一步。让我们看一看刺猬反应式的提问法:顾客:“这项保险中有没有现金价值?”推销员:“您很看重保险单是否具有现金价值的问题吗?”顾客:“绝对不是。我只是不想为现金价值支付任何额外的金额。”对于这个顾客,若你一味向他推销现金价值,你就会把自己推到河里去一沉到底。这个人不想为现金价值付钱,因为他不想把现金价值当成一桩利益。这时你该向他解释现金价值这个名词的含义,提高他在这方面的认识。一般地说,提问要比讲述好。但要提有份量的问题并非容易。简而言之,提问要掌握两个要点:1.提出探索式的问题。以便发现顾客的购买意图以及怎样让他们从购买的产品中得到他们需要的利益,从而就能针对顾客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恰当的服务,使买卖成交。2.提出引导式的问题。让顾客对你打算为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信任。还是那句话,由你告诉他们,他们会怀疑;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就是真理。二、教育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我们有些家长变成了“小皇帝”的佣人,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从心理角度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特殊的心理地位,决定了家长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与其像两只刺猬“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倒不如保持一种“亲密有间”的关系,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对孩子做到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真正的爱。三、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企业领导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不是吗,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往往给人“距离美”的感觉。一个原本很受下属敬佩的企业领导,后来由于与下属“亲密无间”相处,他的缺点便显露无遗,结果不知不觉地使下属改变原有的看法,甚至变得令下属失望和讨厌。特别要提醒的是,企业领导与下属“亲密无间”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刺猬效应 - 人际关系个人空间是相对的,它的范围的大小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所决定。简单地说,合适的距离取决于你和对方的亲疏关系和所处环境。刺猬效应——距离把握1、关系与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由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即你和对方是什么关系就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给出了清楚的解答,它将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当下的关系相称。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手可及”,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远范围也仅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间,面对面能够清楚地看见对方的表情和眼神,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个人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近范围距离为46~76厘米之间,相当于两臂的距离,仅能保证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如果与素昧平生的人保持这种距离,就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熟人之间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一端。社交距离。这已完全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近范围为~米,相当于一个人竖躺在两人中间的距离,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间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能增添一种庄重的气氛。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近范围约~米,远范围在10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多用扫视,少有注视,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2、调节距离的弹性当你了解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划分后,你就能通过判断与对方的关系来决定距离,但是,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需要懂得如何调节距离的弹性,做到不近不远,不亲不疏,这需要一些技巧。在不同情境中调节距离。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是可变的,且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由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决定。当情景不同时,你应当因势调节距离。文化背景差异。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对“自我”的理解都不一样。比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仅限于心灵,他们认为作为物质的肉身,只是心灵的寄存体,暂歇地,是身外之物,精神和心灵才是真我。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热情的情况。你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前,需要了解一些他们意识形态上的状况,以免引起对方反感。社会地位差异。一般情况下,社会地位高的人要求有更大的自我空间,因此无论你和对方的关系到了怎样的程度,你都需要和他保持比一般人更远一些的距离,过分亲密对他来讲,无异于不尊重。性格差异。一般来说,性格开朗的人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他们也愿意主动去接近别人,他们的自我空间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守的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即便你是他的好朋友或是家人,你都要保证和他的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尊重别人的隐私即便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如夫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他人不愿意、不主动告诉你的事,追问他人的秘密等。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所谓距离产生美,每个人在和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都要掌握“距离”的分寸,随着关系的改变调节距离,让人觉得舒服,安全,这才是友谊长久之道。[1]
夏至迎熙
【心理咨询进行中(9)】——赌徒心理 今天下午,咱睡眠心理中心来访者刺猬小姐哭诉着她的故事,归纳如下。她的相貌虽然算不得是眉目如画,但确实可以归入“耐看”那一类,身材清瘦却不失性感,一双白皙修长的手指让人过目不忘。 刺猬小姐平时喜欢看看书,打打羽毛球,和三两个朋友谈天说地。当年,她是孤身一人来到这个城市求职的,亲人们都远在他乡,朋友都是新交的。 刺猬小姐一直以来都是“乖乖女”一枚,从小没干过出格的事情,大学毕业了也没谈过恋爱。进入职场后,她很快吸引了众多男同事的注意,大家到处打听她的情况,探听她是不是已名花有主。 作为职场小白的刺猬小姐,正战战兢兢应付着每日的工作,对这些花边新闻浑然不知。她甚至有些自卑,心想是不是自己太没女性魅力才会在大学里无人问津,才会得不到她一直单恋的大学男同学的回应。 刺猬小姐的桃花运,来得有点迟。她的生命中,后来出现了两个男人,A男和B男。对A男,刺猬小姐是钟意的,但对方一直只跟她玩暧昧,从不向她表白。她很委婉地暗示他,他就装聋作哑。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表白这回事其实就是捅破窗户纸,谁来都差别不大,但本就有些自卑的刺猬小姐哪里敢这样做。她只是觉得,也许A男是嫌自己不够好,只把自己当备胎。 B男呢,对刺猬小姐可谓是“穷追猛打”,又是送玫瑰花又是请吃饭的,甚至恨不能帮她洗衣做饭刷马桶。刺猬小姐觉得B男的目的性太明确,心里竟升起一丝对他的厌恶,当然没有给他机会。 现在想来,不管是A男还是B男,都不是“好桃花”。 A男明显只是把她当备胎,而B男呢?刺猬小姐真要跟他在一起了,情况也不会太乐观。有时,无下限的讨好、迎合,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胁迫。一个在追求阶段无限讨好迎合你的人,得手之后往往会变成另外一副面孔。 就这样,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恰到好处”的蜗牛先生就这样毫无征兆地闯进了刺猬小姐的世界。 蜗牛先生独居,没房没车没存款,平时喜欢玩玩牌看看报刊电视抽抽烟,没有什么知心好友、亲人在身边,深居简出,生活像一潭死水,连微澜都不泛起。旁人眼中的,永远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对谁都挺和颜悦色的,都能笑脸相迎。 之前蜗牛先生也曾谈过一个女朋友,两人同居了好几年,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分手了。 一转眼,蜗牛先生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大龄单身青年,但他似乎并不着急恋爱结婚,大有看破红尘的范儿,直到遇到了刺猬小姐。 刺猬小姐和蜗牛先生在同一个国企上班。 某天,刚好轮到她值班,而蜗牛先生回来加班。 看她一个人坐在工位上,蜗牛先生就过来搭讪,两人越聊越投机,一来二往就开始熟悉了。 刺猬小姐对年长自己十多岁的蜗牛先生没有多余的想法,可她的单纯却激发了他的征服欲。在他的圈子里,像刺猬小姐这样拥有高学历但情感经验空白的女人,委实不多。 蜗牛先生不着痕迹地表达着对刺猬小姐的好感,这种恰到好处的感觉令刺猬小姐觉得他很绅士。 两人一起出去吃饭,蜗牛先生愿意花几个小时的时间陪刺猬小姐坐在咖啡厅里发呆,听着她吐露心事;刺猬小姐夜跑,蜗牛先生自告奋勇充当起她的“护花使者”。两个人的关系,比朋友多一点,比恋人少一点。 某天,之前与刺猬小姐暧昧的A男突然传出消息说要结婚了,刺猬小姐得知后,觉得自己像是受到了欺骗和愚弄,又是伤心又是生气,不争气地掉了几滴眼泪。 蜗牛先生趁机借了肩膀给她,并趁势把她搂在怀里,吓得她的小心脏如同小鹿乱撞。 第二天,蜗牛先生当做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依然以朋友身份和刺猬小姐相处,可他这种“当什么事儿都没发生”的态度,让刺猬小姐感到有些受伤。 某天,她终于忍不住追问他:“你到底是不是喜欢我?” 蜗牛先生半是认真半是不经意地回答:“是的。你和我身边的女孩子很不一样。其实,也有人给我介绍过几个对象,有比你好看、温柔、贤惠的,我都没有动过心,但我却对你动心了。单身了多年,没想到我就栽在你手上了……” 刺猬小姐第一次听到这么动人的告白,心驰荡漾,一猛子扎进了有蜗牛先生在的这条爱河,不能自拔了。 事实上,这样的告白动人么?并不。听起来这像是夸赞,但实际上却是贬抑,更有一种“你哪儿哪儿都不如别人,但我还是看上你,你该感恩戴德”的意味。 那时的刺猬小姐哪里想得到这么多,只觉得蜗牛先生处处透着可爱。 之后,她瞒着同事和家人,和蜗牛先生同居了。 那时候的她,一定不曾想到这个男人日后会让她焦头烂额,她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大风大浪都是这个男人给的。 过了三个月热恋期,刺猬小姐很快发现蜗牛先生和自己想象的不大一样。 他经常向刺猬小姐借钱,多则几千块,少则五六百块,说是跟朋友合伙做生意遇到资金短缺。 刚开始,刺猬小姐想着一个男人会跟女人开口借钱,说明他确实遇到困难了,所以,每次只要他开口,她就慷慨解囊。 刺猬小姐起初也不是很在意,她觉得蜗牛先生当她是自己人才会借钱不还的,反正自己也不急用,而且两个人都同居了,你的我的不必分得那么清楚。 后来,随着蜗牛先生借钱次数增多,刺猬小姐有些不乐意了。她的收入并不高,每个月只能攒下来一千几百。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的她,从未往家里寄过一分钱,反而全贴在蜗牛先生身上了。 再后来,她经常找不到他的人,打电话他也不接,回家以后就满不在乎地跟她解释说,自己刚刚是出门散心去了。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刺猬小姐发现蜗牛先生很不进取,从不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他不喜欢融入刺猬小姐的交际圈,对刺猬小姐的亲戚朋友态度冷淡,而且从不把刺猬小姐介绍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认识。 蜗牛先生的种种,让刺猬小姐感到很不解、不满、不快,两人的矛盾越积越多,终于出现了争吵。 某晚两人大吵一架后,刺猬小姐从家里跑了出去,一个人流着眼泪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蜗牛先生可能是担心她的安危,上街来找她。两人先是在大街上大吵,后来又和好拥抱。 就这样,蜗牛先生和刺猬小姐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不断地冷战、和好、争吵、和好。 大多数情况下,刺猬小姐认为对方忽视了自己的感受,想和对方聊一聊,但蜗牛先生不以为然,觉得刺猬小姐在耍性子,对她爱理不理的。 刺猬小姐有时会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给蜗牛先生炖一锅美味的汤,却总是找不着他的人。 刺猬小姐生病,躺在床上不想动,蜗牛先生却认为她是在撒娇,强拉她起来吃饭,只是为了方便自己饭后好收拾碗筷。 蜗牛先生的种种行为,让刺猬小姐心里的失望越积越多,当她痛定思痛决定离开这个不合适的男人时,却发现自己怀孕了。 刺猬小姐的父母观念比较传统,得知女儿未婚先孕而且男方经济条件不好,差点气晕过去。 刺猬小姐的母亲不断叹气流泪,父亲则明确要求她打掉胎儿、和蜗牛先生一刀两断,不然就和她断绝父女关系。 本来,刺猬小姐还在犹豫要不要跟蜗牛先生分手,可被父亲一番数落说她不自爱后,她像是被什么力量推了一把一般,彻底被推向了蜗牛先生的身边。 蜗牛先生呢?见准岳父母反对这门婚事,心里也有气。他甚至跟朋友说“反正大肚子的人又不是我”,而刺猬小姐光顾着跟父母博弈,甚少关注蜗牛先生的思想动态。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刺猬小姐的母亲看着女儿的肚子越来越大,开始沉不住气了,跑去说服丈夫给女儿和准女婿张罗婚礼。 刺猬小姐出嫁那天,她妈妈泣不成声,抱着她哭了很久。刺猬小姐心里酸涩,却依然强颜欢笑地上了婚车...... 婚后的生活并不好过,刺猬小姐和蜗牛先生挤在租来的房子里过日子,工作忙起来时每天都要很晚才能吃上晚饭。 到了孕后期,刺猬小姐为了保胎只能躺床上,蜗牛先生倒是每天都会买菜煮饭,俨然一个二十四孝好老公、好爸爸的模样。 每天夜晚,他总是在刺猬小姐睡下以后出门去,但到底是出去干什么,他也不细说。 那时的刺猬小姐也快要临盆了,身体和心灵都疲惫不堪,不愿深究。 很快,孩子出生了,两人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蜗牛先生没什么积蓄,连生孩子的费用都是刺猬小姐自掏的。 孩子落地后,蜗牛先生把母亲接来照顾孩子和产妇。婆婆来自农村,与刺猬小姐观念差异很大,好在够善良,婆媳二人就这样客客气气过了大半年。 那半年时间里,刺猬小姐忙着照顾孩子,忙着和婆婆磨合,蜗牛先生全程当个甩手掌柜,只是夜晚外出得更频繁了。 孩子一岁时,刺猬小姐接到一通电话,对方开口就要她承担连带责任,偿还丈夫欠下的十几万赌债。 刺猬小姐有点懵,半晌,她终于弄明白了蜗牛先生工作那么多年一分钱攒不下来且夜晚频繁外出的原因:原来,他一直沉迷于赌博。 之前,他玩得不大,收支基本平衡,可到了后来,输的时候越来越多,终至赌债无法偿还。 刺猬小姐本能地想离婚,但一想到儿子看到爸爸就摇着嫩呼呼的手叫“爸爸”的模样,就下不了决心。 蜗牛先生知道事情败露后,苦苦央求刺猬小姐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说自己实在太希望家里人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了,所以误入了歧途。他知道赌博是不对的,现在意识到了错误,希望她能看在儿子的份上,再给他一次机会。 婆婆后来知道了这事儿以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家务,并且苦口婆心地劝刺猬小姐再给儿子一次机会。 刺猬小姐叹了口气,妥协了。 蜗牛先生“乖”了好一阵时间,白天努力工作,回到家里帮着做家务、带孩子,变着法儿地哄刺猬小姐开心。刺猬小姐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热恋时期,恨不能时间永久停止在那一刻。 刺猬小姐原本存了一点准备拿来买房子用的首付钱,后来都拿了出来还了蜗牛先生的赌债。她觉得,如果这些钱能让他意识到家庭、亲人的重要性,能让他改邪归正、浪子回头,那就是值得的。 没过多久,刺猬小姐发现蜗牛先生又开始晚归。她问他去了哪儿,他要么不回答,要么支支吾吾。刺猬小姐的心,就这样一点点沉了下去。 之后的情节,无需赘述。和所有类似的故事一样,他再次被她发现又去赌博,他再三恳求原谅,她觉得身心俱疲,提出离婚。他不同意,她只能起诉。 折腾了大概一年,刺猬小姐终于离成了婚。拿到判决书那一刻,她如释重负,像是终于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 她抽泣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请丁医生指点迷津!”嗯! 我跟刺猬小姐一起分析总结了这段婚姻带给她的教训:第一,婚前识人不明。 在一起之后没多久,对方就开始管她借钱,每到夜晚就喜欢外出,这其实是很不正常的,那时她就应该提高点警惕,或者,至少要弄清楚对方一到晚上就外出的原因,可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自我麻痹,甚至傻乎乎地认为自己是在为爱宽容、付出。 她单纯为了追求‘从一而终’而‘从一而终’,总想和遇到的第一个男人白头偕老,却不曾细细思量过那个男人是不是真心爱她,适合她。等到不小心和对方有了孩子,一切已来不及了。第二,不该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一个赌徒的话。 赌博是一条不归路,能及时收手的人并不多。第一次发现对方在赌博,她就应该及时断尾求生。生活其实是给了她止损的机会的,可她行动得太晚了一些。 人为什么喜欢赌博呢? 因为人类骨子里就喜欢紧张、扣人心弦、偶然获利的感觉,大多数人都抵挡不了“以一搏十”的诱惑和快感。 庸常的生活太过枯燥无味,我们都需要用赌兴来调剂下生活。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会对赌博上瘾。 所有沉迷于某种不良嗜好的人,都是因为没法从正常的爱好中培养乐趣。蜗牛先生沉迷于赌博,大概也是因为他没法从工作中,从和爱人、家人、朋友的互动中获得快乐。 这类赌徒做什么都没有耐心,只梦想以小博大,一步登天。如果你幻想自己可以感化对方,让对方浪子回头,那你本身也变成了赌徒。 难道不是么? 所有幻想可以感化“渣伴侣”的人,不都拥有这样的赌徒心态么? 你舍不得自己已经下注的沉没成本,幻想某天能连本带利地收回来,却可能只会迎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第三,不该奉子成婚。 她不后悔生下孩子,却很后悔跟对方结婚。当初如果她能抗住压力,做个未婚妈妈……” 谈到这里,刺猬小姐沉默了两秒,接上一句:“未婚妈妈好像比单亲妈妈更加不容易哈。” 我理解她说这话的意思。 在中国三四线城市,如果你在体制内单位工作,哪天要是未婚先孕,但不想去堕胎,就会面临着无比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经济压力。 体制内单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会执行得比较严格,一旦你未婚生子,可能会被勒令开除。工作丢了可以再找,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立马找到更合适的工作,短期内养子压力会比较大。 其次是舆论压力。 一旦你大着肚子但没有男人为你的肚子负责,周围的人会像看洪水猛兽一样看着你,会对你进行“荡妇羞辱”和“受害者羞辱”,认为你是因为私生活不检点或是自身存在什么问题才会未婚生子,才会让那个男人不愿负责。 权衡之下,还不如先结婚,让孩子合法地生下来,再考虑离婚。 很费劲不是么? 但没办法,我国法律不支持未婚生子(当然,你若是生了,也会允许你的孩子上户口)。 你让那些不小心怀孕了但不想打掉孩子的女性怎么办?对她们而言,明知道孩子父亲不大靠谱还是和他结婚,似乎更为靠谱。赌赢了,收获一个圆满的家庭;赌输了,也不过就是有个“单亲妈妈”身份而已,工作不必丢,人们对你还会有些许同情。 而这,已经属于社会学、伦理学甚至法律范畴的问题了。 在我看来,“奉子成婚”本身没有问题。很多情侣可能忙于事业、忙于其他,暂时没有结婚计划,可孩子的到来使得这一计划提前落地......若是两人感情基础好,孩子能为两人的感情锦上添花。 怕就怕在,本就不合适、即将面临分手的两个人,因为一个孩子的到来而奉子成婚......那这种故事的结局其实文中已有交待。 如果你只是出于“借种”的目的跟一个男人上床并顺利怀孕,而这个男人也愿意配合你结一次婚,让孩子合法落地,自然皆大欢喜。 倘若你是怀着建设幸福家庭的憧憬和一个原本不那么靠谱的男人奉子成婚,那他在结婚生子后变得靠谱的可能性可能跟“母猪上树”差不多,如此,你可能只会收获一地鸡毛的心碎和心酸。刺猬小姐的故事,令人唏嘘。 我只能说,人生也是一场赌博,谁都有坐在赌桌上的时候。你不愿意赌,命运可能也会推着你赌。你当然可以赌,但不能一直赌。 更多的时候,懂得适时收手,比放手一搏更重要。 丁俊贵 2018年8月5日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