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爱生活2012
我们都想要被人听见,想要被人理解。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段关系中,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担忧、快乐、麻烦,我们需要对方全心全意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对方在听我们说话的时候不会玩着手机或看着电视。他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其他事分散掉。他们不会打断我们,不会评价我们,不会催促我们,他们只是安静的、耐心的倾听我们所说的。 但是我们更多人并不善于倾听。因为,正如事实所证明,倾听确实不易。倾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性格,而是需要花心思的方法。 正如精神科博士Michael P. Nichols在《消失的倾听艺术:学会倾听可以增进关系》一书中所写的,诚挚的、关切的倾听“需要以无私的态度,努力克制自己。要做到认真倾听,我们必须忘掉自己,将自己代入对方的需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 当我们仔细倾听,并不只是获取信息,还“见证对方的经历”。Nichols是威廉玛丽学院的精神科教授、临床医学家,他说,我们由衷的对他们感兴趣,暂时放下自己的事,停下来不去想自己想要说的话。 “至少在短期内,倾听是单向的关系。” 《消失的倾听艺术》一书有许多重要的(也是令人惊讶的)关于倾听的见解、真实的故事、案例剖析和可行的练习。这很重要,因为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表现出同理心、支持意愿,但是所做行为却并非如此。 以下是书中所写的三个小方法。 别把同情和同理混为一谈 有时候我们表达关心的程度太过夸大,比如“哦,真糟糕!!!”。我们以为这只是同情。但是正如Nichols写道:“表现出不幸和倾听不是一回事。”过分夸张的回应会显得假惺惺、居高临下。 Nichols这样介绍同情和同理的区别:“同情的范围更窄,作用也更有限。同情意味着同样的感受,而不求理解。同理则不同,正如许多人所想的,同理是与之同忧、同赞、同乐,一起滔滔不绝,互相抚慰,或互相鼓励。同理意味着理解。” 适时宽慰 当爱人害怕、悲伤或低落,我们自然想要去宽慰他/她。没人喜欢眼睁睁看着朋友或家人处于痛苦中。但是对于能量外泄的人们,宽慰会让他们感到被人看轻。 Nichols写道:“更多失败的倾听,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这样想。” 当你倾听人们的苦恼和痛苦,表达出你很重视他们即可。 当然,有时候人们确实需要宽慰。Nichols说,例如你对刚理的发型不满意,你的朋友说“没事,挺好的。”,再比如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对此感到很沮丧,此时有人列出你所有的出彩的事儿,你会感觉好得多。 我们很难分辨出人们什么时候需要倾听,什么时候需要宽慰。Nichols说:“自我怀疑、担忧、或纠结于某个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此类的内容说的越多,他越有可能需要宽慰。倾诉中表达的感受越强烈,他需要被倾听、被理解的可能性越大。” 假如你不确定呢?“如有疑虑,倾听即可。” 别急着假设 我们会假设对方下一步要说什么,然后直接跳到论断上。我们会打断别人,帮他们说。我们会说“哦,我知道!”或者是“我也是!”或者是“我讨厌这种事。”诸如此类。 我们这样做是处于好意,想表达善意,但是对方却会觉得我们并没有在听。 再说一遍,好的倾听,其核心是同理。同理需要两件事:首先需要敞开心扉,像“电影观众一样,将自己沉入电影中,和角色共进退。”——Nichols写道。第二点是“从感知转换到思考。他/她在说什么,什么意思,他/她的感受是什么?” 不要只是想当然以为自己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即使你曾有相似的情况,也要去问。举个例子,旅行令你精疲力竭,但你的伴侣却未必感到疲累。也有可能你的伴侣也觉得很疲累,但是出于其他的原因。 Mochols写道,同理的开放,“根本上来说,就是发现他人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下次再倾听朋友或家人的时候,带着接受的态度,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试着去理解,看看他们的生活究竟怎么了。 倾听的要点 1.克服自我中心:不要总是谈论自己 2.克服自以为是:不要总想占主导地位 3.尊重对方:不要打断对话,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千万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关的细节而打断人。 4.不要激动:不要匆忙下结论,不要急于评价对方的观点,不要急切地表达建议,不要因为与对方不同的见解而产生激烈的争执。要仔细地听对方说些什么,不要把精力放在思考怎样反驳对方所说的某一个具体的小的观点上。 5.尽量不要边听边琢磨他下面将会说什么。 6.问自己是不是有偏见或成见,它们很容易影响你去听别人说。 7.不要使你的思维跳跃得比说话者还快,不要试图理解对方还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8.注重一些细节:不要了解自己不应该知道的东西,不要做小动作,不要走神,不必介意别人讲话的特点。 学会倾听 1.要体察对方的感觉。一个人感觉到的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导他的行为,愈不注意人感觉的真实面,就愈不会彼此沟通。体察感觉,意思就是指将对方的话背后的情感复述出来,表示接受并了解他的感觉,有时会产生相当好的效果。 2.要注意反馈。倾听别人的谈话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对方。你不妨这样:“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话,你的意思是……。”一旦确定了你对他的了解,就要进入积极实际的帮助和建议。 3.要抓住主要意思,不要被个别枝节所吸引。善于倾听的人总是注意分析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便抓住事实背后的主要意思,避免造成误解。 4.要关怀,了解,接受对方,鼓励他或帮助他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倾听的秘密 1.身体前倾,表示对谈话感兴趣。 2.要“所答即所问”,这表示你在与人交流。 3.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加上自己的见解,以使给予和吸收两个方面平衡。 4.以头部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回应说话者。 倾听的方法 1.你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提高这方面方法的必要,并且很想改进它。假如没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 2.当你很难弄懂对方的表达意图的时候,要问:“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3.要对“红牌”词语加以警惕。这些词语可能会引发过激反应,或造成偏见,比如“女性解放”、“男性沙文主义者”等词。 4.假如你发现你走神了,当你回过神来的时候,你无法接上对方的谈话,那么就注意一下关键词和使用最多的词。当说话的人谈吐不清、词不达意、不切题时,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 5.要尽量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交谈,假如周围有太多容易令你分心的事,就会影响你集中精力,从而使得你很难续接上你的思维链条。 倾听的禁忌 1.对谈话内容漠不关心; 2.只听内容,忽略感觉; 3.无故打断对方的谈话。 倾听的心得 1. 要让诉说者放松,两个人都坐下来,并且在同一高度上,面对面,距离比一般的社交距离稍近些较好。 2. 假如诉说者一开始情绪激动,必然导致无法把事情说清楚,此种情况常见于女性诉说者。此时作为同性,拥抱和拍抚都是很好的稳定对方情绪的方法。 3. 倾听中,目光专注柔和地看着对方,适时给出回应,比如点头和“嗯”,表示你正在专心倾听。 4. 没有听懂或弄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出并沟通,以免造成误解。但不要喧宾夺主,更不要把话题扯开。 5. 在对方说完前不要急于发表观点,也不要提前在心中作出预判,尽量避免把对方的事情染上自己的主观色彩,耐心听完。 6. 对方说完后,有要求的话,让他喝一点热茶或热牛奶、巧克力什么的,他需要感受到被人关心,热的东西也容易让人重新振奋起来。 7. 无论对方说的事情在你看来多可笑幼稚,他向你诉说都是表示对你的信任,这是一种对你人格的赞美,所以,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带着高姿态评点他的事。即使你不赞同他的想法,都要给予他他想要的理解和安慰,在困境中支撑对方是作为朋友的义务。 8. 你不需要完全感染对方的情绪,或者想个办法帮他出气。假如对方的诉说内容只是一种莫名的情绪,那么做到第7步时一切已经完成了。但假如这是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你可以帮他把事情从头到尾理一遍,哪些地方是他自己做的不对,哪些地方主要是别人的问题,解决方法123等等。 9. 你可以从他的观点看问题,但提出的建议一定要出于自己的想法,对方想听到的是“你的意见”。假如担心自己的想法太过主观,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问题,如此可以尽可能地确保客观、公正。 10. 当然也有可能,对方在诉说的过程中,自己渐渐有了主意。假如你觉得你的想法会更好,那么作为一个提议告诉他,帮他参谋而不是作决定。决定一定是当事人自己作出的。即使他最终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也要给予他鼓励和祝福。 心理咨询参与性技术 概念 倾听是心理咨询师参与性技术之一,心理咨询师参与技术包括倾听、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性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倾听的作用: 1、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门槛; 2、倾听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 3、倾听能使求助者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中诉说自己的烦恼; 4、倾听本身就具有助人的效果。 咨询师怎样听? 1、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 2、设适当的表示解释; 3、不带偏见和框框,不做价值评判。 咨询师应该听什么? 1、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 2、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 3、听出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 具体地说咨询师要对求助者讲的任何内容不表现出惊讶、厌恶、奇怪、激动或气愤等神态,而是予以无要求的尊重和接纳。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来对求助者的倾诉做出反应,比如,“噢”、“嗯”、“是的”、“然后呢”等,以及点头、目光注视、微笑等。不但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反应。还要注意求助者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完整的判断。 在倾听过程中咨询师的应有表现: 1、咨询师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 2、细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 3、对求助的言语作出完整的判断; 4、作出适当的反应。 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1、急于下结论;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4、做不适当的道德或正确性的评断;5、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方法(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倾听时鼓励性的回应有: 点头和言语(是的、噢、确实、说下去,嗯…)
钟玉婷是好孩纸
前段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台湾知名亲子导师、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教育传播者与实践者李崇建老师的著作《心教——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收获颇多。下面让我为大家解读一下这本书的精彩之处。 这本书与其说是让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不如说是教我们如何成为家长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家长修炼手册。为什么这么说呢?全书的核心观点,我提炼了一下: 教育孩子前,先调整做我们自身的情绪和心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通过尊重孩子、联结孩子内心、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孩子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在不断引导孩子转变的过程中,家长也从中学习和成长。 最核心的关键词我认为应该是: 平等、联结、和尊重 。 孩子从生下来,就如一张白纸,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可能在我们大人眼里,有些多动的孩子,不受管教的孩子就是坏孩子,那些文静的,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其实不然,孩子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罢了。他们产生坏情绪、多动都是有原因的,有的是孩子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故意为之。就如我的孩子,经常故意摔东西,发出很大的声响,想引起我的注意,但是如果我越是指责他,批评他,他越是变本加厉的去实施,反而我采取不理的方式,他自己觉得无趣,一会儿就停止这样,而且以后也很少会再去砸东西。作为家长,更应该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和他们做朋友,通过心灵的交流,发现他们产生这样状态的原因,从而正确的引导他们朝着好的,也就是我们大人想要的方向转变。 书中第一章就说到“ 尊重是教育的开始 ”,足见尊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的重要性,不仅是与孩子沟通,就连与我们的同事、家人和朋友沟通,尊重也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是沟通的前提。孩子心灵很脆弱,更加渴望被关注和尊重,所以予以关注和尊重,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很愿意靠近你,与你倾诉。这就是为啥家庭中,孩子会更黏多带他们的那个家长的原因。做到尊重孩子的前提,就是别把孩子看成晚辈,这样就会无意中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对孩子的谈话也就会不自然的变成上级对下级一样的命令。要学会和他们做朋友,把他们当做自己平辈看待,遇到和他们相关的事情,多询问一下他们的看法。这样他们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并且更能让他们今后成为有主见的人、独立的人。 书中第二章谈到“ 检视自己的姿态和语气 ”,是说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我们的姿态摆错了。比如采用了指责、讨好、超理性、打岔这些错误的姿态面对和孩子的沟通,在与孩子沟通时,倾听孩子的诉求,能更好的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家长需要保持一致性的沟通姿态。书中谈到了和孩子沟通时肢体上的仪态和语气:肢体上应该做到”肩膀、脖子要处于放松状态。双手自然,不做出指责、讨好、超理智与打岔的姿态,专注且放松地与孩子对话。眼神与孩子尽量维持同一水平,即眼睛的高度相当。说话的气息要稳,忽将声音紧缩在喉头处。语速平静缓慢,切莫急促。说话之前,练习深呼吸,让自己内心放松。”可能看到这里,大家会说,原来和孩子交流还有那么多学问。是的,与孩子交流并不是我们通常想的那么简单,这就是为啥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要这样不要那样,孩子不听的原因。我尝试了一下用书中说到的方法去和我孩子沟通,起初确实不容易,因为那么多年已经养成了高高在上的习惯,一下要放低身段去,与孩子视线齐平的心平气和交流,不是那么容易。这就是我们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地方。 后面书中谈到了使用“ 联结孩子内心渴望 ”的方法,提升孩子的优秀指数。书中强调”心灵体验是改变的关键”,也印证了本书的核心是“心教”,通过心灵的沟通,达到引导孩子朝更好的方向转变的目的。李崇建老师是萨提亚教育模式的倡导和传播者,萨提亚教育模式提出: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成长模式的四大目标是:提升自我价值、为自己做出选择、为自己负责和一致性的沟通 。虽然看似简单的一两句话,却蕴含了很多内容,真正的做到不容易。“联结”一词在文中反复提到,说通俗点就是要家长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以孩子为出发点去思考引导孩子的方法。书中有一节提到,孩子的优秀是暗示出来的,更加说明我们家长不要指示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暗示哪些是对的事,哪些是不对的事,当孩子从心里形成了是非观之后,自然会“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书的最后是介绍“超级父母是怎样炼成的——从学习到运用”以及如何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提出: 用柔和的方法解决孩子间的争执、对孩子的需求认真回应、给孩子安全感,孩子才愿意说、父母要学会自律 。 说了那么多,我再梳理一下整本书的思路。《心教——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是一本给家长读的书,全书总共8个章节,这几个章节的关系看似并列,实则存在一种由内而外的逻辑关系,那就是:书的前六章是介绍内心的转变,家长如何保持平静,学会尊重孩子、给孩子情感教育及联结孩子内心,后面第七、八章则是教家长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氛围,引导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心教》这本书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介绍了很多内容,我反复读了两遍,只能理解其中一个大概的意思。本书值得推荐,相信你在读过之后,一定会有不小收获,帮助你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同时运用到与人的沟通交流上,同样受益匪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