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20

sunyang625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隐秘而伟大心理咨询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清晨小雨818

已采纳

《大秦赋》刚播出时声势大好,豪华级别的演员阵容,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开局就获得9分的好成绩。其实年底除了《大秦赋》外,还有不少口碑和评分都不错的好剧,比如说之前热播的《隐秘而伟大》。隐秘而伟大》,这是一部由金晨、李易峰等人主演的谍战剧,播出后收视率一路走高,看过的网友纷纷给出好评,口碑炸裂的同时豆瓣评分高达。这部剧之所以能获得这么高的口碑,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叙事主次分明。剧集的开头就是对顾耀东形象的侧写,节奏看似缓慢,其实已经清楚地交代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处境。二,演员演技好。李易峰、金晨、王泷正等人颜值和演技双双在线,一些微表情和小的肢体动作也演得很到位,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除了主角外,配角更是堪称惊艳,让整部剧都显得十分精良。棋魂》,这是一部由胡先煦、张超等人主演的青春奇幻网剧。该剧播出后开局就获得无数好评,口碑更是直线上升,豆瓣评分高达分。该剧能获得这么高的口碑,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原著粉众多。该剧改编自日本漫画,原著漫画在日本的销量很高,在日本掀起了一阵“围棋热”,收获了很多死忠粉。第二,原著还原度高。该剧播出前,很多观众都以为这部剧有很大幅度的改编,结果剧中不仅没有删减原著中那些精彩的情节,另外还增加了不少看点,成功勾起观众们的童年记忆。第三,演员演技好。胡先煦撑起了整部剧的笑点和热度,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受到了大量观众的喜爱。其余演员的演技也很好,剧中的角色都被演活了。沉默的真相》,这是一部由廖凡、白宇等人主演的悬疑剧。播出后很多人都给出好评,口碑炸裂的同时播放量也很高,豆瓣评分高达分。该剧由小说改编而成,喜欢这部剧的朋友可以去看下原著小说《长夜难明》,内容描写的很精彩详细,相信看后不会让你感到失望。长夜难明(廖凡、白宇、谭卓主演,《沉默的真相》原著小说)查看这部剧之所以能获得这么高的评分,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演员演技好。廖凡是位影帝级别的演员,演技自然不用多说。白宇的演技更是惊艳了一大波观众,把江阳这个角色演活了。第二,剧情故事性强。剧中采取了三线同时叙事的方式,把一个并不复杂故事讲得十分精彩。故事剧情痛点十足,戳中人心。第三,剧情紧凑。该剧的剧情节奏快,每集结尾的剪辑衔接非常好,时时有转折,把控观众情绪的节奏堪称完美,

隐秘而伟大心理咨询师

221 评论(9)

一坨Lemon

在我自己的阅读历程里,较早发现自己喜欢英国文学远胜于美国文学,自然而然比较留意英国作家的作品。最初看见有小说名为《问题的核心》时,没因好奇而伸手取过来翻看,那个时候大概正是囫囵吞枣的阅读阶段,比如在自己过于年轻的时候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仅仅是为爱情故事。《问题的核心》如此有哲学意味的小说名字,潜意识中觉得应该听从心底的声音,等待某一天自觉地去阅读。这一等,等到30岁之后。某个时刻,想起这本书,购来阅读,不及读完,迫不及待连串下单买他所有能买到的作品。很是庆幸在成长中等待阅读一本书,在30岁之后读格林,真是万幸,也恰逢其时。如今,重新翻阅他的作品,很显然,自己没有笔力和认知力把他的每一部作品分别写篇书评或读后感。庞大丰盛的格林王国有毋庸置疑的吸引,希望能写点什么,也是对自己阅读的梳理。整理笔记的过程中罗列出几组关键词:自杀、旅行、婚姻、宗教、梦、神秘等词语与格林的成长、生活、创作互为血肉。之所以用“这个老头”为题目,纯属个人因素。格林、赫拉巴尔、太宰治、木心等中外男性作家,私下里有对他们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并非刻意,往往是读完一本书之后,于意犹未尽或掩卷无言中升腾出的一种情感语言。我读格林时,离他去世的1991年好多年了,他的世故、神秘、狡黠、隐匿的悲悯以及对作品行文字句的千锤百炼,不免感叹一声:这个老头!格雷厄姆·格林,1904年10月2日出生于英国中部赫特福德郡,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父亲是一所私立中学的校长。十四岁那年,格林到父亲任职的这所学校上学,这段求学经历对生性敏感的格林来说是如噩梦一般的创伤和恐惧。在二哥的建议下,格林被父母送往肯尼斯·吕奇芒那里接受心理治疗。六个月的治疗,吕奇芒鼓励他写作,介绍作家朋友给他认识。犹如因缘,格林接受心理治疗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埋下了深刻的伏笔。世界文学史上有了将“将惊险小说的技艺与纯文学的微妙融合在一起”的格林。格林一生从事过记者、编辑、编剧、外交及情报工作,他写小说,也写剧本、评论、传记、诗歌和儿童文学。爱冒险,喜欢旅行,足迹遍布五大洲,“格林的小说写尽五大洲,他写到哪里,书中就充满了那个大洲的色香味。”在看完被格林划为消遣性小说的《哈瓦那特派员》后,有了个后遗症,但凡电影中出现古巴或哈瓦里那的只言片语或一闪而过的镜头,忍不住拖住播放进度条后退,再看一遍。仿佛能在别人的电影里嗅到那个卖吸尘器的男主人公伍尔摩生活过的气息。最初为格林所吸引,缘于他虽身为天主教徒,笔如刀刻般写出了牧师、教徒内心的欲望和人性的挣扎。格林不同意自己被评论界称为天主教作家,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直接以天主教为主题,是文学的范畴非宗教的旨意。他是小说家。格林的生活和创作至关重要的部分,离不开宗教。宗教之于格林犹如一个“视点”。格林的创作,对人性的思考排在首位,是他毕生写作的主题。由是如此,格林对宗教充满省思,“罪”无处不在,所谓救赎,基于人的内省。他的宗教三部曲《问题的核心》、《权力与荣耀》和《恋情的终结》写尽了人性之褶皱重重。人性,并非因有信仰而清澈如溪流。神父也是人,并不因为身为神父而就具有神性。有人之处必有人性镜像。格林 笔触涉及的嗜酒、出轨以及教廷避讳的性。因而,遭遇教廷的谴责和裁判,在《权力与荣耀》写作十年之后,红衣主教格里芬传格林到西敏寺谈话,格林依然拒绝修改。格林皈依罗罗马天主教部分原因是他后来的妻子维维恩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格林对天主教教义的深入了解,始于 和维维恩的婚姻,对格林来说有深远的影响。格林为了和维维恩结婚而入教。格林首次忏悔没有半点欣喜或安定,心情是阴郁的疑惧。诚如他自己所言:我不是不信基督------我是不信上帝。格林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让他非常清醒地没有囿于宗教教义的束缚。《恋情的终结》是格林有自传隐喻的长篇,这本书是格林献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情人凯瑟琳。凯瑟琳的出现导致格林和维维恩的分居。作为天主教教徒,他们始终没有离婚。婚姻和信仰非但不能给予格林慰藉,他以不甘于中庸生活为由而逃离。究其源头,盖因他自幼年起就患有躁郁症。躁郁症缠扰格林一生。所谓躁郁症也作“双极性情感疾患”,指周期性情绪过度亢奋或低落。上中学时,这种困扰使得格林的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为逃避上学,格林十三岁那年拿小刀割自己的大腿,偷偷喝下以为有毒的硫代酸钠定影液,喝掉一整瓶的花粉热药水,偷吃致命颠茄果,一口气吞下二十片阿司匹林。如是种种,格林并非向往自杀,叛逆和反抗,以期获得父母的妥协。为解决格林的种种问题,被家人送往心理医生家中接受为期六个月的治疗。这六个月的经历为日后写作也埋下了伏笔。格林在半自传《生活曾经这样》提到,这是他一生中最开心的六个月。因躁郁症的侵扰 ,格林迷恋另一种刺激的游戏----俄罗斯轮盘赌。俄罗斯轮盘赌,格林独自玩了六次。六次,这个数字对格林来说颇有深意。这个危险的游戏源于19世纪的俄罗斯,在左轮手枪的六个弹槽中放入一颗子弹,任意旋转转轮后,关上转轮,参与游戏的人存活几率是五比一。1923年初秋,格林在哥哥抽屉中发现了一把左轮手枪,如影随行的躁郁压得他踹不过气。先后六次,格林在公墓、马场草地等无人之处,毫不迟疑地将手枪枪口插入右耳,扣动扳机。六次,他在耳边听见的是轻轻的咔擦声。格林不认为自己是在自杀,他说这叫赌命,是治疗他的一剂药物而已,用来刺激肾上腺素。是药,终究会产生抗体,从最初的狂喜到最后的无动于衷,六次,枪有六个弹仓的缘故,这剂药物对他失去了效用。格林对刺激的嗜好在俄罗斯轮盘赌之后,转化为伴随几乎他一生的行为---冒险和旅行。冒险和旅行,构建出格林文学王国的框架。格林出于对厌烦郁闷的恐惧,一次一次地出行。去宗教迫害血腥的墨西哥里亚,刚果的麻风村,叛乱时期的肯尼亚,形势危急的马来西亚,反法战争中的越南。每一次出行,在日后转化为他的长篇小说。对他本人来说,所有的冒险旅行一如当年的左轮手枪,用来对付躁郁症,且终身有效。格林缓解躁郁症药方还有一种途径----嗜酒。格林的生命中与躁郁症并行的还有一个阴影,恐惧。恐惧是诱惑,恐怖是病态是格林对两者的区分。格林遗传了母亲对鸟类和蝙蝠的恐怖心理,这个恐怖伴随他一生。如果说过去的俄罗斯轮盘赌是格林自我治疗躁郁的药剂,而恐惧之于格林,不同于死神阴影的降临。格林在结婚前的一次突然昏倒,让他再次面对少年时的心理分析师。心理师和格林的父母心照不宣地断定格林患有癫痫。他们为了安慰他婉转地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同样的病症,格林一针见血点出,他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自己的名下还没有一本真正的作品。凶险的恐惧让格林生出了自杀的念头,他在月台边徘徊,或许惟有死亡能结束恐惧。“自杀需要比俄罗斯轮盘赌更大的勇气。”他没有勇气跳下月台。恐惧如潜伏在黑夜中树上的豹子,直到四十年后才从树上跳下来。格林结婚后直至去世没再有昏倒的状况。刺激、旅行、写作格林嗜之如命。他说,“一个作家的心里总有碎冰刺痛。”刺痛之于文学有如内在的驱动力,无关技巧。格林作品中,怜悯的消极性、创伤心理以及基于他自己的省思,藉由小说中的人物说出口的对人世情感的认知,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出现。上映于2013年的韩国电影《隐秘而伟大》,影片的核心是电影接近尾声时天台上大雨之下的一场戏,当我看到为国家献身,牺牲情感的年轻特工得知的真相比冰冷更冰冷,不由默背出《哈瓦那特派员》中冒牌特工伍尔摩说出的一段话:“我不会为我的国家杀人,我不会为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或社会民主或福利国家而杀人,我杀卡特只因为他杀了海斯巴契。这是家族仇恨,这理由比为了爱国主义或支持某种经济理念去杀人更为充分,无论是爱是恨,我都要以个人的身份去爱去恨,我不再是任何伟大战争中的5900之5。”电影里的情节如黑白照片的底片,于反向中的隐喻出无以言说的刺痛。1969年,格林在德国汉堡的一次演讲中,引用英国作家E·M福斯特所说的名言:如果要我在背叛我的国家和背叛我的朋友之间做选择,我希望我有胆量选择背叛我的国家。格林笔下的人物是非善恶互为相淆,因之也遭人诟病,然而这正是格林长于对人性探究,通过塑造凸显出来。诚如格林所言,作品中的缺点,即使是贬剥的评家也可能错失,却惟有他本人看得清楚。格林不直面真和善或者爱,而是曲折在人性中,譬如他深刻理解的怜悯。怜悯是出于爱吗?尼采和康德认为怜悯具有消极性,并极具传染性,结出的是痛苦和恶果。这在茨威格《心灵的焦灼》中得到充分体现,小说中骑兵少尉出于怜悯娶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被同情的少女身心备受煎熬,最后跳楼自杀,少尉抱罪终生。怜悯的消极性和破坏性是格林作品的意义之一。《问题的核心》中考斯比泛滥的同情和怜悯非但不能保护他想保护的人,以怜悯为因,进而身陷恐惧,这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选择自杀求解脱。出于人性的自相矛盾和复杂性,文学即人学的意义,格林的笔触中隐匿了悲悯和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责任和义务。格林的作品充满恐怖和残酷,战争和革命,追捕和逃亡这是他眼中的20世纪。忠诚和背叛,信任和怀疑交织其间是人性的种种。《权利和荣耀》中,嗜酒的的神父在逃亡路上逐渐领悟,真和善,因爱而怜悯,因谦卑而虔诚。格林给自己作品定下的基调是“恶在人间畅通无阻,而善却不能再在世间漫步。”惟有对人性洞察深刻的作家,他的心间才会有“碎冰刺痛”和良知。格林在六十六年的创作生涯中,作品出版有六十一部之多,他在去世之前的几个月,亲自编选了《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日记的时间跨度从1965年到1989年,三十年的梦之记录,也可说是他的自传。格林说过,是凡自传,回忆必有选择性。人生如梦,他用一本梦之书作为自己在人世的句号。归于尘,归于梦。《梦之日记》,以“幸福”开篇,“死亡和疾病做结尾。”早在他少年时期接受心理治疗期间,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把自己头天晚上做的梦讲出来,并记录。读这本薄薄的小书,难免会有猜测和怀疑,哪些梦是他自己做的?哪些是借记梦之名直白地写出他想说的话。这种扑朔迷离非格林故弄玄虚。格林生前曾为军情六处的官员身份,使得他成为最为神秘的一位作家,极少接受采访,对隐私守口如瓶。格林书中所记之梦,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符合格林的矛盾性格。对格林来说,梦中的世界和普通的世界没有界限。梦之于格林极具重要性。他的两部长篇和几个短篇是在梦中构思后写出。梦,是他创作的素材和驱动力之一。在创作《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期间,格林遭遇写作困难,打破创作僵局的是他在创作挣扎的日子里做的一个梦。《梦之日记》中,格林与自己非常推崇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同乘一艘船,与福特·麦多克斯·福特并肩散步交谈,在一次考试中和艾略特对话。格林在作品中多次引用艾略特的一段话:大多数人只有一点生命力,要唤醒他们的精神是一项极大的责任;只有他们被完全唤醒时,他们才能真正为善,但同时他们也被赋予了为恶的能力。从格林笔下塑造的人物可以窥见艾略特这段话对他的影响。亦善亦恶并行于人性之中。书中之梦涉及战争、特务工作和政治。在梦中,格林与卡斯特罗聊天,拜访胡志明,梦见赫鲁晓夫将要下台的象征隐喻。现实与梦境交织于格林的创作。格林记录1964年11月的一个梦,和中国有关,颇有意趣。格林梦见自己采访穿着燕尾服,坐出租车的中国皇帝。早在1957年4月格林随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有为期三周的访问。格林到访中国还带着两个个任务,打探胡风集团和天主教徒的情况。如同只打了腹稿没有落笔的小说,这两个任务格林没有完成。格林在选编《梦之日记》时,他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他的自传,是“一个怪人过去三十年的生活。”从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梦是象征性满足我们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格林笃信邓恩在《时间的实验》中披露:他们包含着未来以及过去的碎片。梦之于格林不仅仅是创作的素材之一,更是格林“我的世界”完全自我的世界,这令他甚觉宽慰。格林生前整理这本梦之日记,非常快乐。文中

233 评论(9)

KellyYin0816

没看懂,因为中间有很多集看得太仓促了,所以我觉得可以再重复回味一下。

313 评论(13)

詹姆斯尐雪

从《隐秘而伟大》的大结局中可以看出来方秘书最后为了钱才背叛了齐副局长,结局的最后也没有体现出方秘书最终的去向,但是坏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240 评论(10)

dp73239085

电影讲述三个被派遣到南韩当间谍的北韩间谍面对自身对任务的疑惑和善良的村民所发生的故事。首先被派到南韩的是人体武器元流焕,出征之时,教官金泰源的临别叮嘱就定下了整部戏最后的结局:“我们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再相见,一是南北统一之时我们会以兄弟的身份相见,二是作为敌人的我们互相解决。”统一之日遥远而漫长甚至是不可能的,作为敌人相见的结局反而来得更快,而作为间谍的元流焕一早就知晓最后会牺牲的结局,唯一的希望只是党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母亲,这样就算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在村子里执行着以傻子作为伪装来观察和搜集情报的任务,等待党最后的召集为伟大的统一事业奋斗。第二位派入南韩的是将军的私生子李海浪,看似乐天毫无牵挂的他其实有着可怜的身世,执行着成为一名摇滚歌手的任务,外表看上去一副不羁的样子,却是最重感情的一个。而第三位是作为监视者来到首尔的是年纪最小的李海真,伪装成高中生,其实来到南韩只是为了追随那个他心里的英雄,元流焕。当三人渐渐适应在南韩的生活,感受着村民们的热情和淳朴,却接到了最后一个任务:自杀。 很多人看的时候会觉得,他们这样子的牺牲,到底是为了什么?所谓的潜入南韩的到的情报,有用吗?最后明明可以投降保命,为什么还要自取灭亡?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带着同样的疑问,不死心的地再去电影院看一遍,试着从角色的心态转变来感受人物的动机。元流焕,一个像怪物一样存在的人体武器,作为北韩秘密精锐5446部队的五星组组长,无疑从心理素质到作战能力,都是一流的。被派遣南韩,对于他而言,除了是光荣的任务,还是保护母亲的唯一办法,但天真的他并不知道,母亲在他进入部队的那一刻就被关进了收容所,而在他接到最后一个任务的时候,母亲就已经被处决了,但这些他都不知道。他只是一直努力执行任务扮演傻子东九的角色,收集情报,其实随着不断地深入了解村子里的人,他的心一早就起了变化。看着大家和乐融融的聚在一起,他内心害怕自己会改变的时候,他就已经改变了。所以到后来,他才会说如果他还在这个村子,村子里的人就会不安全,所以就算要死,也要死在不会威胁到村民的地方。而在不知不觉中,他成了村子里的知心哥哥,阿兰喝醉酒会找他倾诉自己的过去和秘密,小孩哥哥不见了会来找他帮忙,大叔要表白心意找他来买花,老板娘儿子会找他诉苦和他聊人生道理,这一切都建设在人与人的信任上面。而对党绝对忠诚的信仰早在他心里生根,但这种信任和温暖其实在不断地让他过去的信仰崩塌。他以为,只要他信任党,党就会信任他并且帮他照顾好母亲,母亲是他执行任务的唯一支柱,当徐尚久教授级对他揭开一切真相的时候,他的支柱在一瞬间土崩瓦解,失去了所有的动力。他原以为的一切都只是谎言,但是内心的信仰又提醒着他不能够以自己同胞们的流血换取自己的生存,他们的牺牲是为了能够荣耀地留名而不是以一个叛徒的身份被除去。发现被背叛失去支撑的力量以后,却发现大婶留给他的存折,里面钱的数目不断地增加,就算他是个傻子大婶也把他当做二儿子来看待,大婶的儿子也把他看成是亲弟弟,而村里的人也完全没有嫌弃他而是宽容地对待他。他很想活下来回到原来的生活,可生存下来的唯一方法就是投降。这种方式是没有尊严的,所以最后宁可纵身一跃也绝不投降。元流焕是一个悲剧色彩很重的角色,他的心情很复杂,看似有得选择,但是无从选择,一切从一开始就注定,最后的选择才是他唯一的解脱。 李海浪,同样是组长,同样矫健的身手,嘴里说着毫无牵挂的话,却在进入部队的时候偷偷地把组员的家人从收容所里救了出来,外表不羁的他,一直都很潇洒,潇洒地弹着吉他,帅气地击退来处决他们的同胞,枪林弹雨中撑着元流焕离开,直到最后一刻他说,人生就是这样的嘛,匆匆地来这个世界上玩一会就走了,多无趣,最后这个英雄就我来当吧。和开了手雷的总教官一跃而下,救了所有的人。他会贱贱地说下辈子要当他们长得很辣的邻居,然后把他们都勾引过来然后甩掉,但同时他也知道,鲑鱼逆流而上最后就算回到家,也难逃产完卵以后死去的命运,他知道最后所有人的结果,都只有一个。 李海真,年纪虽小但是一直知道要生存下去的道理,因为这个道理是元流焕教他的。元流焕对于他,是一个近似于兄长甚至是亲于兄长的角色,元流焕的一刀对他后来的生涯有着太大的影响。正是元流焕给他的这个不断渴求活下来的信念,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致命任务中生存下来并成长为五星组组员,所以他才会不断地想要靠近这在他心里像是神一样存在的组长,用尽力气保护甚至献出生命守护的兄长,一个教会他成长并让他可以一直活下来的人。这份情谊实在令人感动。只是基情走向的热潮太大,无法分辨这种到底是感激之情还是另外一种说不清的情感。也有人问说为什么元流焕的一刀对他来说反而是救了他,那是因为元流焕插的那一刀,再插深一点就是致命的,元流焕用这种极端的方法告诉海真濒临死亡的疼痛让他知道要活下去就必须记住这种感觉,用尽全力生存下去才能当上组长,而且同为间谍的两人,虽然海真尊敬流焕,而流焕也把海真看做弟弟,但被训练成杀人机器的两人并无法像兄弟一样相处,所以元流焕选择用这种方式提醒海真,是为了教他如何生存。 最让我觉得寒心的并不是党给他们最后的任务,而是徐尚久教授的实验理论。原来在某些人的心中,他们只是实验的一部分,只是用来证明理论的一个实验品,而且发现都是失败的实验品以后,就应该被舍弃和杀掉。其实教授由始至终都在利用着元流焕的忠诚和善良帮他完善自己的理论。但一个人思想上的转变,并不应该只从主观意识上来分析,教授觉得元流焕在南韩一定会变成叛贼,但他从来没有分析过客观环境是什么,他没有看到村民们的淳朴和真诚,就算他在村子里生活了十六年依然是为了能够证明自己理论能够早日回家而自私地去伤害那个一直信任他的元流焕。同样地,总教官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都会变成这样,明明就是训练有素的精英,那也是因为教官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过,平凡的爱和国家才是生存的支柱,而为了统一而产生仇恨、恐惧和杀戮只会让他们变成怪物。封闭式的训练从来没有让他们感受过温暖,他们面对的都是冰冷的墙和冰冷的训练人偶,元流焕原来也只是这个洗脑工厂产生的一个部件,但因为周遭环境的影响,他才从一个怪物变回一个正常人,其他的两位也渐渐地同样被他,被村民感染。而正是这两方的矛盾,产生了后面的结局,前面是喜剧,也完全没有办法冲淡后面的悲伤。 另外看过加长版以后会觉得整部戏完整了许多。加长版里的好几段其实都是缺失了的剧情转折和情感转折,很多人问为什么一个南韩警察要去就北韩间谍,其实加长版里有解答。那位南韩警察以前曾是5446部队的成员之一,看着现在的元流焕就好像看到弟弟一样,所以希望他能选择保命投降。还有一个加长版中觉得没有删除必要的点是,超市大婶让村长去查元流焕的身世却没有查到些什么,但村长却找来元流焕对他说:不管你的过去是什么,但你在这村子就是这村子的人。(只记得大概并未原句)这句以后元流焕的表情突变更让人有理由相信在村子里生活的两年以及村民们对他的态度让他有多大的转变。而动作戏在加长版里并没有加入很多,所以不太影响。 他们的牺牲是伟大的,为了荣耀和尊严牺牲自己的生命,那些隐秘的情谊,都藏在心里不曾用语言表达过,行动却表达了一切,所以说隐秘而伟大的,正是这些政权斗争的牺牲者,同时也是醒悟者。正如元流焕在最后所说的“我下辈子只想在一个平凡的国家,一个平凡的家庭出生,做一个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在没有国恨家仇,没有任务,没有矛盾,没有身份危机,只有和平和爱的世界里,不需要考虑太多,真诚地活着,多好。

164 评论(15)

小熊de爱

你百度云多少?我加你。

35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