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43

周大侠go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是自恋型人格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饕餮江江

已采纳

说一个我自己的感受。自恋是个很大的问题。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真的不能把关注重点太多的放在自己身上。我觉得一个隐藏的并且是并不少见的特点是:非常非常注重和关注咨询技巧。如果一个咨询师说到咨询工作,最关注的是咨询流派、技巧这些事情,而不是对人的关怀和关注对人性的探索的话,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恋。因为这样的咨询师关注的其实是“我是不是用一个很好的方法把来访者治好了”“我的咨询技巧是不是很棒”,而不是来访者本身的需求和wellness。抱着这样的心态,其实也很难发现来访者真正需要的或者想要改变的是什么的。

心理咨询师是自恋型人格

357 评论(15)

桃紅梨白

听和说。倾听是咨询师的最基本职业素养。咨询师必须要给予来访者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说他们想说出来东西。在来访者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静静地让来访者说。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你一声不吭。如果来访者属于滔滔不绝的说的那种,就让TA讲。如果来访者说的慢的话,在说的间隙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不如说点头,或者说“恩”,“这样”等等,表示你在认真听取。在这个工程中要把注意力放在来访者身上,不要左顾右盼,让来访者觉得你听的百无聊赖。有的时候会感觉到无聊,但是你的工作性质就是如此,必须要南信的听下去。如果来访者看着咨询师的眼睛,咨询师要保持和来访者的眼神交流,不要躲避对方的眼神。

230 评论(10)

百变珠珠侠may

自信一般意义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和自卑是相对的。自信的人一般表现为坦率、真诚,他们勇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 情感 和思想。自信是人类很重要的一种品格,他的形成,和个人早期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早期没有获得这一品格,通过后期训练也是可以获得的。 自恋其实是一种人格障碍 简单说,自恋和自卑实际是自尊发展的两个极端。自尊心过强,就发展为虚荣心,最后导致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过强的自尊心,使人高傲自负,固执己见,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情,难以搞好人际关系。自尊心过弱,就会转化为自卑。自卑使人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缺乏做人的信心。因此过强和过弱的自尊心都是不好的,自尊也要适度 自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 是自我评价的积极态。 自恋:自己迷恋自己,用来形容自我陶醉的行为或习惯。如果没到极端的情况,自恋被视为 健康 心理的重要元素。 但两者过度造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夸张、自满、自负、自我、或自私。 关于自恋,我想多说一点。自恋其实是一种人格障碍。在日常生活上常常表现为 :…… 自恋在日常生活上常常表现为 : 1)对批评的反应强烈,或激怒,或羞愧,或自卑; 2)损人利己; 3)过高估计自己的重要性,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期待被人视为特殊人物; 4)人际关系不稳定,过分理想化和过渡贬低; 5)经常沉湎于幻想之中,想象自己有着非凡的能力、美貌和权利,能够获得光辉业绩和理想的爱情; 6)希望他人经常注意和羡慕自己,为此故意寻求别人的赞美; 7)时刻不忘自己的权力,期待特殊的优待而不尽相应的义务,常因人们使他希望而感到惊讶和生气; 8)认为自身的问题特殊,只有特殊的人理解; 9)对他人的感情虽然了解,但漠不关心; 10)嫉妒他人。 自恋的人,一般心境抑郁,自信心不足,经常为自己如何行事和别人怎样看待自己而苦恼,对他人的评论十分敏感。 先简单直白的告诉你: 自恋,自我美化。自信,自我客观。 自恋,不是一个平衡的心理状态 。所谓不平衡,源自于顾此失彼,把相应的资源加附在可能的优点上,以达到对自己缺点的掩盖。比如,觉得自己很美,全世界最美。觉得自己很能干,什么功劳都是他的。觉得自己魅力无限,想尽办法在你面前摆弄。他们很可能说话很大声,很强势,没有礼貌大摇大摆,不过这都是表象。 自恋的人,大多有一个系列创伤的过去,或者因为不合理的家庭或 社会 影响导致认知产生偏差,他们会把不符合这种偏差的现象都可能判断为对自己的创伤,即客观的创伤和主观的创伤 。长期的生活实践会让他们本能的回避类似对自己不好的影响,不敢去面对和纠正自己的弱点,容错成本增高。于是,无形中就行形成了对自己缺点采取掩盖,对优点或自认为的优点采取突出、宣扬、和修饰的方法。 自恋的人,本质上是有自卑的一面的,只是他们不展示出来,或想用类似自信的点缀去转移他人的注意力。当因为自恋本身的事情与自恋者产生争执时, 自恋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大致是:装作不知道-极力辩解-恼羞成怒-脾气爆发-被拆穿-崩溃-逃离。但大多数自恋的人都会把情况收缩在极力辩解的程度,这样他们就很难成长或进步。 自信, 源自对客观事物、信心和规律的实际把握。当然,这种实际把握不是绝对的,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合理分析、判断和应用。 自信者的自信是对事情过程的细节和整体把握,胸有成竹,他们内在是相对平衡的。因为,自信者的客观不仅体现在对事物的把握上,还有对 自我内部的心理过程也是相对平衡的,他们不太需要掩盖心理错误,越是大胆承认不足,越是能够把握外在规律。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谢谢! 包含关系。适当的自恋表现为自信。 自恋可以有几个纬度:自卑,自信,与自负。自卑和自负,是自恋的两个极端,是偏离现实的自我评价。它们往往相伴相生,所以可以说,一个自负的人一定是自卑的,反之也成立。 不正当的自恋,来自于早年形成的夸大自体或理想化父母。 即,这个世界我最牛逼(因为父母这么认为,而那时父母就是全世界)。或者我的父母最牛逼,我是他们的一部分,同理,我也很牛逼。 这样的认识对于一个三岁孩子来讲,再正常不过了,但如果对于一个三十来岁,三百来斤的“孩子”来讲,就…… 所以,在这建议做父母和即将做父母的伙计们,在应该帮助孩子维护夸大自体的年纪,可以把他当英雄,在孩子应该获得现实检验能力的时候,用温和的方式,让他看到真实的生活,告诉他,即使平凡,你也值得被爱。毕竟合适,才是好的。 朋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好,我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国际心理咨询师联合会催眠临床导师,有着近30年的心理治疗临床经验,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在心理学上,自恋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与能力的过高评断。自恋的心理机制是自我中心和自我重要感。自恋与自信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缺乏自知之明,凡事都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而后者则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在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追求自信。 自恋和自信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谈话的时候,自信的人会关注你,不打断你。而自恋的人会打断你,会将话题不自觉的引向自己这边,他们更期待你来关注他。 2、从心理学的理论角度而言,自恋是自信的基础。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照料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无所不能”的全能感,这也是我们获得对这个世界安全感、信任感的基础,心理学上将婴儿的这种“无所不能”的状态称为“原始自恋”。原始自恋是 健康 自恋的雏形,也是成年后安全感、自信、自尊、自爱的基础。 3、如果心理发育出现了状况,一直停滞在“原始自恋”的需求中,这样的人就是一种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只看得到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祝好! 如果要说自信和自恋有什么区别?我想得先从根本上了解自信和自恋的含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看清楚出事情的本质。 自信是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感觉信心满满,对于前途充满希望,是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有了自信,上了舞台表演就会无拘无束,到什么事情都会顺手拈来,给人一种自然非做作的感觉。 和自信的人相处久了,或多或少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是积极的,是 健康 向上的。但是凡事有个度,如越过了这条红线就会变成自恋。 自恋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相当完美,以自我为核心,我们可以从自恋者的身上看到一种高傲和自负。 和这样的人接触,你不能提出相左的意见,否则自恋的人会和你不断的讨论,直到把你说的体无完肤,让你觉得他们得意见才是最好的。 所以自信和自恋的区别在于对自己认识的程度,一定性的肯定自己可以成为自信,但是太过的话,就成了自负。自信者灭,自强者亡 . 你有多不自信才要自信啊。杯子不会自信于它是杯子,列车不会自信于它是列车。 它们就是它们,如是如实展现它们的存在。自信 ? 谁信?信谁?信啥? 自信者是实事求是的屏障着。稍不留神就去到自以为是,自妄自大 . 自恋的人是看不见别的人的。 自信的人在看见自身的同时还能够照见他人。 一种是自我的欣赏,一种是为他人带去能量是不一样的概念的。 ——大乐师之终极智慧 自信是知道自已的优点和缺点,并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自恋是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或者知道,却把自己的优点在自己的心中扩大化,且忽视自己的缺点任其发挥。 自信 自己相信自己:自信心|十分自信|过分自信(自信很好,过犹不及,什么事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自恋 自我崇拜并过分关心自己的完美的一种心理状态。 从词性来说,自信是褒义词,自恋是贬义词。 有先哲说:真理往前多走出一步就成了谬误。同样,在我看来,自信往前多走了一步也会成为自恋。虽是类比,但这里又有大的不同。谬误是不可取的,而自恋则不同,它往往会让自恋的人津津乐道,以为可取。 自信的男人照镜子会说:“我真厉害!” 自恋的男人照镜子会说:“我真是他妈的帅!” 自信的女人照镜子会说:“真好看。” 自恋的女人照镜子会说:“我特码真美丽极了!” 自信源于实力的体现,相信自己能做到,按照自己预定目标一步一步前进,即使有困境也会想方法克服,最终达到目的。自恋源于对自身的爱恋和满足,不管别人的看法,不在于别人的与否,是一种比较极端心理体现!简单理解为自恋只是自信一小部分! 爱自己,喜欢自己才会有自信,这是对的.自信是建立在自爱基础之上的,自爱不等同于自恋,自爱就是根据你的意愿讲自己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予以接受,这一点是 不容质疑的.而自恋是 盲目地.

320 评论(10)

a田艳恒

这问题挺奇妙的。按说一个人同时做两份工,没有什么不可以。类似地,假如你看到你的老师下班后做装卸工会有什么感觉?看到你的医生下班后做装修工又会是什么感觉?我猜想你可能会觉得:一段真诚、美好,专业的心理咨询关系似乎极大的变了味道。好像自己花了钱的心理咨询,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似乎跟你看到的这个工作一样,普通、平常甚至可能还有些低贱。那么,我们可能会有疑问:我的心理问题是怎么好的?我到底有没有心理问题?

或许当你看到你的咨询师在装卸时,你所产生的愤怒、后悔的情绪,使你更接近你自己的内心。因为也许你会发现:你的心理困扰如此的平常,被如此平常的人和方法解决,并没有什么神奇的。这让你更需要直面生活中的其他苦恼,并且为这些苦恼负起自己的责任。话说精神分析师就不会让来访者看到和介入自己的私人生活,因为这样会干扰咨询中的动力,干扰移情和反移情的工作。

你第二次焦虑症状明显减轻,第六次就强迫症明显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舒缓,社交恐惧舒缓。咨询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咨询中,神经症。如此康复快速,让我想到矫正性情感反应,即因咨询师的参与及回应,暂时性的提升了访客的良好感觉。这个时期其实还是处于移情阶段。从题主的描述,很像是“理想化移情”,即对咨询师产生他是好的,我跟他在一起,我也是好的他是很了不起的,我能跟他一起,我也是特别的”等类似体验。

咨询师会有一种感觉“自己需要和访客想象中的样子一致,否则很可能发生理想化挫败。咨询师做了一些常人犯的错误,比如迟到、有某种缺点、不足的地方,都可能引发理想化失败。神经症人格的反应是可以接受和讨论的,自恋型人格则会生发暴怒、失望剧烈的情感情绪反应。这是因为其“自体客体”体验产生了破灭。认识到咨询师是一个凡人,是需要经过理想化、理想化褪色、整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访客内化了有缺点、有优点、鲜活的“人”的客体,从而也开始允许自己不存在于幻想里,不对他人有过高的期待、过完美的要求,会从根本上变得快乐、轻松。也能表达自己和允许自己的不足。

出现这个情况,建议和你的咨询师去交流。他会给你一个准确的信息,万一你认错了人,这只是一个和他有点像的人呢?我觉得这种情况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使真的是咨询师本人,你所有的感觉也可以跟他谈。这是咨询深入的时候,这些对你更有价值的情绪体验,也是深度疗愈的开始。咨询师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我认识很多咨询师都是有兼职/其他兴趣特长的。咨询师不能脱离社会体系,一味在咨询室中不利于咨询师的整体反身,时间久了会受到视野、人格发展的局限,反而是有一份参与社会的体验会更有利于咨询品质。我想,可能做个人类学者、哲学教授更符合大众的期待。但咨询师其实最重要的是需要健身和运动,因为长期的久坐和精神、心力的消耗很影响身心健康。

那既然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咨询师的私人生活总是让来访者失望和愤怒,只是或大或小而已。你想想看,咨询师也会挖鼻屎,买菜时也会为几块钱斤斤计较。咨询师的小孩也会厌学,咨询师也会离婚。类似的,我们看到自己的老师课后做苦力,看到我们的医生去做装修工,也未必会产生正性的情感,也许也会厌恶、鄙夷。对这些情感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够珍视咨询室内发生的情感,认可自己的努力。也放下咨询室以外咨询师的身份。也许我们会更认可平庸、普通,甚至卑微人性当中的勇敢和光亮。

当然,如果你可以继续跟你的咨询师工作的话,就像其他知友回答的,你的愤怒、后悔对你的深度成长更有帮助。我认识一些兼职的咨询师,其中有个姐姐是卖铝合金门窗的。听起来是不是和“装卸工”差不多,和心理咨询没啥关系,让人不由自主的怀疑其专业性我在想,题主的咨询师是不是和那个姐姐的情况差不多。和有回答里提到的生活困难没什么关系,心理咨询只是兴趣爱好。那个姐姐和很多兼职咨询师一样,各大培训班都有很多这样的家长为了理解和治疗家里的叛逆孩子或者自己的心理问题而走上了这条路。

一开始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就继续往下走。考了证书,取得了资质,开了工作室。但是早就做熟了的主业并没有丢。想一想之前的各种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广告,一点门槛都不要,让多少人心动?现在知乎的提问里面还有很多人问想我不是说题主的咨询师不专业,也不是说认识的姐姐不专业,而是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的现状确实挺魔幻的。当心理咨询师要报什么班?哪个培训证书更权威结合起来想,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我还想起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讨论,就是《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科医生可以做心理治疗,而心理咨询师连诊断的权利都没有。

很多人都不服气啊,很多精神科医生根本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培训,凭什么就能直接做心理治疗?很多的非医学出身的大咖都在反对这件事。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个规定吧。这个就是中国的现状,那些大咖,很多人经验丰富,当然有做诊断的能力。但是,半道出身的兼职咨询师太多了,经常在听案例汇报的时候发现那个来访者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病。而不少“用爱发电的咨询师”竟然亳无察觉。精神科医生的好处就是通常不会漏掉这些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300 评论(13)

锐客家族

现在的人由于生活压力大很多都是一个人身兼数职,主要你的心理咨询师是正规的咨询师,他兼职做别的没有什么问题。

299 评论(10)

啾啾大神

心理学家对自恋的问题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研究与激烈讨论,已有研究显示,健康的自恋是能够对自己具有合乎现实的观感,是一个人自尊的体现。不健康的自恋则相反,它是建立在脆弱的自尊的基础上的防御系统。不健康的自恋(自恋型人格障碍)包含一个广大的族群,他们的表现和程度可以有很大差别,在这个连续轴上,有胆小害羞、认为他人是轻视自己的,也有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权,无限度地索求照料与关注,而缺乏对他人的共情与同理心的。不健康自恋的本质是缺乏心智化的能力,自恋者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延伸,很难理解他人是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兴趣与感受。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他们可能是傲慢、无礼的,他们的人际关系常常是剥削与利用式的;他们也可能是怯懦、自卑的,通过预期他人必然会羞辱与贬低自己而保护自尊,他们常常使他人感到被误解,从而招来疏远与厌恶,使自己的预期成真。一、不健康的自恋是怎样形成的?很多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在不深入交往时让人感到颇具人际魅力,他们也常常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成就,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里,他们会认为自己是非常快乐的。但在美丽的外表下,他们深深恐惧于自己内心巨大的愤怒与摧毁性。肯伯格(Kernberg,1974)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部分自恋者的攻击性是出于对他人宽容、善良、平和、乐观等美好品质的强烈妒忌,只有通过对他人贬低与全能的控制,他们才能允许他人快乐的存在而不去破坏它们。妒忌的怒火侵蚀并排空了自恋者内心美好与爱的客体表征,因此他们常感孤独与空虚。随着年纪渐长、肤浅的人际关系已经无法提起自己的兴趣时,加上人生必然经历的衰老、丧失等等局限,使他们不得不面对虚假的夸大,加重的孤独与空虚几乎是他们难以逃脱的宿命。自体心理学理论对自恋型人格疾患可能因为缺少养育着的共情性回应,无法在养育者的眼中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自体,他们转而幻想一个夸大的自体,形成一个假性自给自足的状态,犹如退缩到一个只有自己存在的“茧”中。也可能存在相反的情况,即夸大的自体被养育者非现实的夸奖与宠溺所鼓励,使孩童长大后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享有特权的人,同时担心着被攻击与报复。二、不健康自恋的影响很多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在不深入交往时让人感到颇具人际魅力,他们也常常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成就,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里,他们会认为自己是非常快乐的。但在美丽的外表下,他们深深恐惧于自己内心巨大的愤怒与摧毁性。肯伯格(Kernberg,1974)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部分自恋者的攻击性是出于对他人宽容、善良、平和、乐观等美好品质的强烈妒忌,只有通过对他人贬低与全能的控制,他们才能允许他人快乐的存在而不去破坏它们。妒忌的怒火侵蚀并排空了自恋者内心美好与爱的客体表征,因此他们常感孤独与空虚。随着年纪渐长、肤浅的人际关系已经无法提起自己的兴趣时,加上人生必然经历的衰老、丧失等等局限,使他们不得不面对虚假的夸大,加重的孤独与空虚几乎是他们难以逃脱的宿命。自恋者内心深处非常恐惧被羞辱,他们即使拥有长期的亲密关系,也常常会将伴侣没有给予他们赞赏性、同意性、顺从性的回应,视为对其的攻击与贬低,从而进入自恋性暴怒或慢性愤怒当中,内心十分苦涩。当伴侣抚慰TA,自恋者的妒忌反而会急剧升高,自恋者伤害了伴侣的同时,也走向了“为了避免妒忌的痛苦,还不如你将我看成一文不值的”自我挫败的模式。三、何如与自恋者相处?1.自恋者将他人视作自己的延伸,你被忽视、被利用、被作为回音壁对待的负面感受是自恋者无意识中“发配”给我们的角色,你的痛苦正是TA童年创伤后留在内心深处的挣扎。如果你有强大的自我价值感,给予他们不曾拥有的同理心,自恋者拥有了新的人际关系经验,人格层面的改变才有可能。2.自恋者内心深处充满羞耻感,他们往往会躲藏到理想化事物的背后来逃避哀伤,并通过种种努力使自己具有一些表面上非常光鲜的价值感,因此他们想要改变的可能性非常小,改变的难度非常大,如果感觉自己已经被自恋者伤害,应首先切断关系,疗愈自己,你值得拥有一份温暖、尊重、不必费力去争取的爱。参考文献:1. Adler G: Psychotherapy of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patient: two constrasting approaches. Am J Psychiatry, . Kerngerg OF: Furt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treatment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ies. Int J Psychoanal, . Gabbard GO: Psychodynamic Psychiatry in Clinical Practice (Fouth Edition), 2007.

358 评论(8)

我的小满

自恋是一种什么心理,自恋和自卑有什么关系

21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