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0

飞龙在天wxd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缪老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bluevoyage

已采纳

看到这张达克效应的图,按本能其实我是不大愿意去思考或回看的。 我把这张图发到了读书群,简单分享了下自己读来的对这张图的理解,分享完后还是很开心。 虽然没有讲得很清晰,也没有讲到重点,但我觉得,我还是有了些变化,换作去年,或以前,我是很少有心力去分享一到两句话的,即便是别人的东西。这张图的横轴以认知提升为时间线,纵轴代表的是自信心的变化。人生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愚昧山峰,绝望之谷,开悟之坡及平稳高原。 在各阶段的一些特征是: 愚昧山峰,这个阶段的自己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以为自己很厉害。 绝望之谷,这个阶段随着一些现实的打击,知道自己有不知道太多,这时,自信心跌落谷底,人生并非如相像的那么美好,开始限入自我否定和怀疑阶段,我不行,我做不到。 开悟之坡,这个阶段开始内外兼修,走上学习之路。 平稳高原:这个阶段自己已经到了一个平稳的喜悦状态。对照四个阶段,我目前又在哪个阶段呢?我有些小开心,我庆幸自己爬到了开悟之坡的路口。回想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不管怎样,没有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才明白要为余生做些什么,心底充满了感恩,感恩自己没有一路糊涂到人生的尽头。我想,只要努力,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我们的一生,是一场和自己竞和的马拉松,对标昨天的自己,我还是赶上了觉醒的列车。我的童年阶段,现在想来,小学和初中也算是我的高光时刻,高中就是我的学渣时光。 可能是因为个性或是因为还算有一点“死努力”的劲吧,那时候,一直有老师的鼓励和陪伴,特别幸运。小学的邹老师,岳老师,(已离开),还有缪老师(没有音讯),记得那时候,家里每学期还需招待老师吃饭,那时候叫“供饭”,父母都要为老师留饭,现在想想,那也是一种老师和家长唯一的链接方式吧,那时候是没有什么家长会的,父母忙得干农活都来不及。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去镇上上学,开始是哥哥用家里的24寸的“老长征”带我。 后来,六年级时家里造了新房,新戚们来祝贺有人送了辆自行车,还有舅舅送了台双卡的录音机,那时候的磁带有包娜娜的《365里路》,《掌声响起》等,周华健的《花心》等。初中两年我的班主任是英语老师,张老师,特别感恩她,让我的初中生活一直在快乐中度过。 初三换了季老师,对我也很好。 生活有时真的很有趣,它会以各种方式来练习你。 一向靠“死用功”的我最后的中考却没有得到好成绩。 甚至在考试前还第一次在医院住了一周。当时是说神经性皮炎。 我自己明白,这是由于自己的紧张和压力导致,换了一种方式来逃避考试,害怕接受那个不够好的自己。记得每到农忙季都是接近考试季,妈妈总是以一些我在田里干活不上眼的理由让我回家做做功课或是安排我家里拖下地或是将衣柜里的衣服上下翻个位置,把要换季穿的衣服放到方便取拿的这一层。在小学阶段,我们村上包括我有四个同龄人,村头的姐妹俩加我邻居,成年后我妈妈一直羡慕她们对父母的照顾都是无微不至。 而且不管是自己的家庭也好,孩子的培养也好,工作也都挺好的,(村头的伙伴还会经常投稿到报社,非常优秀)。 妈妈总觉得我是过得比较差得那一个,物质条件也好,孩子有没有出息也好。也的确是的,邻居家的丫头进了南师大,村头伙伴家的从北郊中学考入理想的大学,哈哈,如果去比较的话,我肯定又被妈拉到自卑谷底。讲到学习这件事,其实自己也是辜负了妈妈的希望,一直记得村前的一位奶奶在田头讲过的一段话,你长大了要懂得感恩你的这位勤劳的妈妈啊,她天都不亮就来地里干活,这么忙都不叫你帮忙。回头去看,妈妈的包办和辛劳,却养成了我的懒惰,妈妈对我学习的期待,以中考的失意而结束。进入普高后,其实我是很害怕学习的,考试前时不时会发作一下,脸部,颈部开始发痒,尤其是中考那年,真的是蚂蚁在脸上爬,脸上的毒水淌到哪,脸上的麻平豆就长到哪,除了用地塞米松等激素控制,还要用高锰酸钾擦洗,但想要睡觉都只能用滚烫的水烫过后才能安然入睡,所以以后我真的是一直逃避学习。现在想想,可能也有自己不敢接受自己不够好的原因吧。就这样,混了几年到学校毕业,那时候其实也是有个机会可以在母校中学当代课老师,代了一个月后,特别不想待在家里,特别想离开母亲的视线。经家人介绍在单位上班,原来我一直以为那些年是我最轻松的时光,开始在厂里的那段时光,其实也没有具体的事务,就是负责做一些商检的资料,或是接待下商检人员。空了就会去小仓库里玩,那时候,她们总会做好吃的给我,当我是个快乐的宝宝。搬到新区的办公室,更是闲情,上午给三四个人买菜做饭,做几笔内帐,下午其实大伙就各自快乐去了。那是最好的时光,但我却是无知地度过。经陈工介绍,来到了他跳槽的公司,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有想跳槽的念头,决定后和哥哥讲了下,模糊地记得他当时会有些生气,我当时可能也有一个原因是不想待在家人安排的地方吧!随后糊里糊涂结婚,又在孩子2周岁半的时候,接受父母认为的为我好的安排,远 离孩子到亲戚那上班,父母的想法是希望我有个更好的未来,希望家人可以帮我一把,而我自己一点都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便是在一起工作,也是按步就班,叫我做什么就做什么。除此以外,我的生活可能就是茫然。在孩子上小学时,回到孩子身边,我那时总觉得,自己没有获得的一些东西,只要孩子要,我就尽力帮他去创造,从来没有想过在孩子的价值取向,或是行为习惯上多一些指导,甚至我觉得孩子还是自然成长就好了,不想太压制他,底层思想里,我觉得我是被要求长大的,所以不想太要求孩子,其实,无意识中我却是沿袭着妈妈的方式。孩子在上完初一后又在舅舅那上了两年学,初三回来复读,而此时他已有了自己的价值观,而我却是依然停留在他小时候那句他孩子说的口头禅“这是我妈妈说的”的以妈妈为中心的世界里,我心里还不能接受孩子的变化。其实孩子已不是原来的那个他,我跟他有了更多思维的差距。他开始沉浸在手机里,我开始抱怨,用那句老话来形容,三岁看大,仿佛看到了他的未来,话语里也充满了嘲笑,其实心里是无尽的焦虑,但却没有更好的可以帮助孩子的方式 。我自己其实也是个没有长大的巨婴,本能地像动物一样和孩子相互攻击,孩子回应的方式要么是走人,要么是不睬,我想那段时光,也就是我的愚昧山峰吧,不学习,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看到的永远是孩子的不好。没有真正地去交过心,自认为心里很爱他,但那都是自认为地好,对方并没有觉得和收到。 说实话,那时候,我自己也没有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更不用说懂得照顾好他人,只是以自认为的好,去和孩子相处。当出现亲子关系的僵持关系时,我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一直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精神依托,也和妈妈一样,对孩子寄于了很多的期望,但想到他令我失望的样子,总是不停地哭泣,而换来的是孩子一副冷漠表情,心真的是伤到谷底。我开始有一点点意识,想要开始往外去学习。经我的同事推荐,来到了小乂老师举办的心理咨询课堂,一直记得老师讲的那句话,父母那个年代,没有心灵的滋养,她们已经竭尽全力把她们能够给的方式,给了我们全部的爱,我们要去理解父母,和父母和解,父母不像我们,有疏通的管道,不开心了可以约上朋友,喝杯咖啡,或是逛个街,看场电影,发泄一下情绪,父母不会,也没有人教会她们这些。父母那辈的一些教育方式可以在我们这一代结束。那一次,是我真正第一次内心深处不再那么和妈妈对抗的起点。虽然过后还是陆续会忍受不了妈妈的喋喋不休,但这两年,我相对来说,情绪好了很多,妈妈也老了,今年也逐渐感觉她的性情也有变化,比以前柔和了些。所以从绝望之谷到开始爬坡,我要特别感恩我的孩子,我没有想到,我还是会走上学习之路,那是我一条特别害怕的路,即便现在我都一直害怕走的路,但我又是很庆幸,因为开始间段性的学习,我慢慢在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害怕,看到自己的努力,看到身边那么多人给我的鼓励和帮助。参加心理咨询课程,说真的,知识底层的薄弱,我是很难理解老师的课程和话语体系,我只是人在课堂,心真的飞在天空。但很有意思,不管起步在哪个阶段,踏上学习之路,人生就此发生了改变。 我在课堂同学何老师的朋友圈,看到她有在分享樊登读书,难得出门的我,第一次从新北赶到了湖塘参加樊登读书的一个线下活动,以为是读书活动,其实自己都没有看懂,原来是线下招募会。那天晚上在书童的介绍下买了一年会期。现在想来,真的是自己想要改变,否则一个没有学习习惯,害怕学习的人真的不愿意踏上学习之路,自己的觉悟和思考的深度还够不上。所以,很感恩那时候的自己,平常其实是很舍不得花钱的,但还是愿意花钱投资在学习上。过了几天,樊登读书的负责俞老师约我,有两句话也一直印刻在脑海中:1.你就读读书吧,说不定哪句话,哪篇文章可以帮到你。2.读书推广也是法布施的一种,这两句话成了我听书和做读书推广的动力。从开始羞于发圈,到羞于推荐,我还是一步步突破,这个过程很漫长,从2018年10月6日到现在已有近3年半的时间,我才摆脱了发圈不好意思的心态。我的同学兼好朋友周说,最初向她推荐樊登读书时,我一直有不好意思的心态,确实是的,而她却表明了,她不认为我是在向她推销,她总是不停地支持我,向她的家人和同事等默默推荐,从来也没有享受过我任何的优惠,非常地感恩陪伴我的伙伴。 因为樊登读书,我开启了学习《正面管教》的课程,伙伴们都理解和应用的特别好,有些伙伴听完就能开课,而我听了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却都没敢行动。 只是在课堂上第一次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到了孩子被无辜指责,体会到了作为父母,并没有懂得给予孩子真正的爱。随后因为有了樊登读书这样一个标签,还有伙伴帮我达成了一个大的订单,现在想来,也很是惭愧,自己只是在索取的同时,并未懂得如何做好服务。人的认知达不到的时候,行为一定也是迟后的。所以有时候,给你再多的物质也好,财富也好,当德行或是内在不够支撑时,再好的东西你也接不住,我想,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我想,好的,坏的都是礼物,从事情的反面去思考下,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去真正成就自己,唯有学习,把自己做好才是报答她人最好的礼物,同时为更多人带去积极的价值,这才是自己最终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一路走来,真的很感恩自己,停了一年,又重新开启学习之路,并坚持早起近200天,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养成了一个有坚持做到200天早起的习惯,我想从开始的痛苦挣扎到停止一年,重新启航后我还是做到了,我在早起这个习惯上能坚持200天,我想我一定也能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运动的习惯,分享的习惯,我一定可以的。 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可以爬上平稳高原。

心理咨询师缪老师

327 评论(14)

笨笨的笨笨egg

一般来说,人都有七情六欲,面临各种情境内心会有情感波动。但如果对任何事都没有情绪和波澜,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面临挫折或冲突等紧张、焦虑的情境时,在内心不自觉地产生解脱烦恼,减轻不安,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调节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有好几种,美国精神病专家Jerome S. Blackman写过一本书叫《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可见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之多。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都没有情绪,那他很有可能无意识地启动了隔离、压抑、否定等心理防御机制。心里对于任何事都没有情绪和波澜,你有这样的经历吗?隔离是指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受部分,而人的情绪就在这些感受里面——痛苦、焦虑、不安等等。因为这些感受常常会引起焦虑与不安,所以会被不自觉地隔离,让人感受不到这些情绪,这就导致了人看上去没有情绪,心情没有起伏。压抑是指把一些自我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意识中排除,然后抑制到潜意识里去。因为被抑制到了潜意识,人就体验不到痛苦、焦虑等情绪,看上去波澜不惊,其实情绪都在,只是被压抑后感觉不到了。否定和压抑比较相似,只不过压抑是“无意识地忘却”,否定是“无意识地否认”。同样也是当人面临创伤情境的时候,为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心里对于任何事都没有情绪和波澜,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人们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但消极的一面就是当人们过于习惯心理防御机制带来的压力缓解时,可能会不去正视真实的情况或真实的情感。当一个人把真实的情感隔离、压抑、否认久了,就失去了和自己内心产生连接的机会。看上去好像不再容易被伤害,其实是因为被伤害过、太害怕再次被伤害,导致自我的封闭。而生命的鲜活,我始终认为就在于情感的丰富和感受的深刻。尝试放下防御,活出真实的自己吧。作者简介:缪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婚姻情感、亲子关系、情绪困扰、个人成长等咨询方向

303 评论(15)

木木停留

先介绍一下这三位大名鼎鼎的专家,他们分别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 健康 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和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 【缪】父母的恐慌绝对会导致儿童的恐慌,这种恐慌会单向传递,而且越积越多。面对竞争,家长很难保持平常心。究竟是要“不焦虑”还是“不把焦虑体现出来并传递给孩子”,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依我看,后者实现的可能性更大。 人人都渴望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现实情况是,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从二线城市到三线城市,从城市到农村,从普通农村到偏远山区,教育资源越来越稀缺,教育质量越来越低下。不能跟天天考虑能不能吃饱饭的人,说吃什么最有营养啊。 【缪】家长对教育的焦虑,与其说是个教育问题,不如说是个 社会 问题。家长每天放在工作上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对孩子教育的时间。他们的焦虑更多来自于他们的 社会 感受,凭借教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社会 问题。 多数家长都知道,学习时间长未必代表学习成绩好。但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没有时间去 探索 教育学的专业知识。 而“寻找一招鲜”,关乎人类本性。人群中没有几个人是圣人,绝大多数人在“利他”之前要先“利己”,在“努力”与“安逸”之间,会选择后者。 要保持跟孩子良好的关系,首先需要平和的情绪做基础,成年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都很难进行沟通交流,更别说孩子了。 【缪】孩子们失去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的确与成年人有关。但这句话里的“成年人”其实并不仅仅指家长,它指的应该是整个 社会 当中的所有成年人。 想要让家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首先需要家长认真剖析自己脑子中的哪一些想法是为自己考虑的?哪一些想法是站在孩子角度考虑的。哪一些想法是属于自己的?还要对孩子脑子里的想法抱有好奇心和接纳程度。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但我们要知道,绝大多数家长对起跑线的认知是大家并不平等,有的人起跑线在你之前10米,这才是造成焦虑的根本原因。 我们当然应该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想象1万米、2万米之后的世界,但在此之前,谁能做到把起跑线尽量拉平,让起跑线本身靠后的人降低一些焦虑呢? 讨论问题,我们不能忽略时间、环境和地点。如果你关心教育,那么家长们的焦虑隔着屏幕你都能感受得到。你有没有想过,他们的焦虑从哪里来的呢? 绝大多数的人,不是什么“二代”,并没有什么可以依仗的 社会 资源。眼睛里看着 社会 竞争越来越激烈、体会着房价、教育、养老的重重压力,说不焦虑就不焦虑真心很难。 如果聚焦到教育上,按成绩录取的规则没有变化,按成绩评价学校和老师的环境没有变化,让家长不把主要的心思放到孩子的成绩上,缺乏基础。 当然,即便大环境如此,我们也可以动动心思,改善一下自己家庭内部的小环境。想要缓解家庭内部的教育焦虑,对家长来说有三个小妙招。 一是每当自己要发火,你先闭嘴一分钟,我保证你一分钟后的处理方式会比现在冷静;二是每当孩子成绩差,你先想怎么帮他提高成绩,不要只聚焦在成绩本身,我保证你这么想就能降低激动程度;三是每当孩子不听话,你就把自己的思想代入到他的身体里面,想想如果你在单位碰到领导朝你发火,你不能反抗只能忍受时候的心情,我保证你激动的级别能够下降。 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火冒三丈吗?你能体会到自己得状态不对吗?每次发火之后,你会愧疚吗?愧疚之后,你会不会依然如故,再次发火?来评论区聊聊吧。

287 评论(12)

三鲜豆皮皮

可能是经历的多了,就麻木了吧,凡事都是一而再,再而衰,三儿竭的,发生的多了,已经心如死灰了,对这个事情并没有抱有希望了。

22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