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的大呆地
你男的女的啊?不管你男的女的,无安全措施的性生活只是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能做到以下几点 就没多大问题了: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同时吐槽下,不鄙视同性恋——但老子真觉得恶心,女女还稍好点,男男直教人反胃!
mimi若闻
从事艾滋病和恐艾咨询,巨型三甲医院助理研究员,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2]
麦麦咔咔
有一位男士在发生了高危行为后,上网一查,得知此行为能感染艾滋病病毒。出自对自己行为的自责和对疾病的恐惧,他出现失眠、疲乏无力,间断腹泻,2年间体重下降15公斤;免疫力也随之下降,他易患感冒,常有低热。他对照艾滋病相关知识越看越觉得自己的这些症状像艾滋病,于是反复给医生写信、打电话或到医院咨询:“如果不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怎么会有这么多症状?”经多次检测艾滋病毒抗体为阴性后,已完全可以除外艾滋病病毒感染,但由于长期恐惧、焦虑情绪所致的症状,使他仍对自己是艾滋病坚信不移。这使他常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有时会突然产生莫名的紧张恐惧,并感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哆嗦、烦躁不安,感到大难临头,自己马上就要完了。 (1)强迫症状 有一些艾滋病恐惧症者,他们反复思考艾滋病的有关症状或曾经发生过的一些行为——强迫思维,反复检查身体上的可疑体征(如淋巴结肿大等)——强迫动作,甚至对一些常人根本不关心的细节都反复琢磨,认为可能感染了艾滋病。 有一位大学生在别人的引诱下偷尝禁果,在发廊与一位小姐发生了性行为。之后,他反复回顾每一个细节,检查自己皮肤和黏膜上每一处可疑的破损,生怕那位小姐有艾滋病会使他感染。在看到艾滋病相关知识后,他又每天必把全身衣服脱光,看遍和摸遍自己全身,皮肤上的每一处红点,都被他怀疑成艾滋病早期的皮疹,身上的每一个包块也被他误认为是艾滋病肿大的淋巴结。尽管经过多次检测排除了感染艾滋病的可能,但他已变得处处谨小慎微,时时害怕被艾滋病感染。他每天反复洗手,夏天出门也要戴上口罩和手套,和别人接触后更是必须洗澡,甚至全身消毒……其实他有时也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这种强迫症状可造成他长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与学习。 (2)疑病症状 艾滋病疑病症状者往往具有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及过分坚持的人格特性。他们常常错误地把心理恐惧所引起的一些自主神经症状,认定为艾滋病的症状,每次看医生后,在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细致解释后,心理负担可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没过多久,新的疑虑再次产生,使其不得不再次到医院要求检查。 曾有一位恐惧症者身体稍有不适,有时甚至感冒头痛,也会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可能已经感染了艾滋病,到处看专家,反复检查,各个权威机构的结论仍然无法让他们放心,整日奔波在各大医院及检查机构之间,千方百计要查个水落石出。因为他听说,有报道个别人出现HIV抗体假阴性。2年间,他在不同的医院反复检测18次,每次都说:“我再检查这最后一次。”可阴性结果出来后没过多久,又换到另一家医院要求检测。不但他自己被艾滋病恐惧症搞得身心疲惫,就连他的家人也被他的疑病症状搅得无法正常生活,每次他一去医院,他的母亲必定要给医生打电话,嘱咐医生千万要告诉他“100%”不是艾滋病 (3)恐病症状 对艾滋病有恐病症状的人多性格脆弱,听到一些有关艾滋病的信息报道就感到恐慌。在他们的脑海里,艾滋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被错误地夸大了,他们甚至怀疑身边的每一位人都可能是艾滋病感染者,每一个物品都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担心身边的人会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自己。因此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害怕到“危险”场合或公共场所,害怕与“可疑者”甚至任何人接触,怕伤口,怕血液,严重时整日不敢外出,不敢见人,甚至听到别人说“艾滋病”这个词时,也会心慌气短,惊恐万分。有这样一位恐惧症者,他反复来医院咨询,叙述其可能有各种感染艾滋病毒的途径。比如他和朋友聚会,担心朋友中可能会有艾滋病毒感染者,又自觉有口腔溃疡,怕通过唾液而感染上艾滋病毒;还有公共卫生间的门把手刚刚被一位看似“艾滋病”的人摸过,而自己的手上好像有伤口;甚至理发时面部有痤疮,有可能被感染了“艾滋病”的理发师傅摸过等等…….而这些途径根本就不会感染艾滋病毒的。 (4)抑郁症状 艾滋病恐惧症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自觉对不起父母或妻儿,同时又担心感染艾滋病病毒。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他非常容易出现一些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及腹泻等一些躯体症状。这更加了他对感染艾滋病的恐惧,使他陷入深深地自责当中,甚至想到自杀。有一位艾滋病恐惧症者在一次婚外性行为以后,非常害怕自己感染艾滋病。他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对外界丧失兴趣、不想说话、不想活动、吃不下、睡不着,常常悔恨责备自己,对前途悲观绝望,丧失信心,最终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在他自杀前给妻子的遗书中说到:“亲爱的妻子,我感染了艾滋病。我已经背着你到医院看过多次,尽管医生说我没有感染艾滋病,但我根本不信。我想他们肯定是在安慰我,因为我已经出现了许多艾滋病的症状。是我对不起你,是我背叛了你,我做了我不该做的事情,我不得艾滋病天理难容!......” 艾滋病恐惧症者可能表现出上述五种神经症类型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尽管许多患者接受了医学检查,也得到了阴性的检查结果和医生详细的解释,但这似乎并不能消除他们对艾滋病的担忧。实际上这正是恐惧症的病理所在,尽管从短期看,恐惧症者可能通过“阴性的检测结果”使其焦虑得到缓解,但从长远看,这种病态行为也会在反复的检测过程中得到加重,并最终导致他们出现更高水平的恐惧和焦虑。 发病原因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而性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酒店三陪女或是发廊女,还有的则是网上认识的一些性关系混乱的女性。一方面,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 理智与欲望,道德与本能的斗争常使他们产生矛盾感、羞耻感、负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看到或了解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又对其一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传染性,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麦兜林涛
这样下去会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建议去咨询一些心理医生,不用担心,现在很多大型的心理咨询所都会有很好的保密措施。希望楼主尽快去治疗,不然会对你以后的生活和婚姻造成影响。
小白淼淼
1、按恐惧程度由小到大划分层级找出所有使患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
以十级恐惧为标准,进行评分。十最高,一最小。 例如,患者恐惧感染艾滋病,不敢接触他人和外面的物品。那么他的焦虑等级可能是:
①在家里想到外面的人和物品。
②在家里通过窗户或门看到外面的人和物品。
③从家里出去看到外面的人和物品。
④外面比较“干净”的人或物品进到自己的家里。
⑤接触到外面比较“干净”的人和物品。
⑥看到外面不太“干净”的人和物品。
⑦接触到外面不太“干净”的人和物品。
⑧看到外面特别不“干净”的人和物品。
⑨接触到外面特别不“干净”的人和物品。
⑩和特别不“干净”的人和物品产生亲密接触。
2、放松训练 选择一处安静适宜、光线柔和、气温适度的环境,然后让患者坐在舒适的座椅上,让其随着音乐的起伏开始进行肌肉放松训练。
训练依次从手臂、头面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以及下肢部训练,过程中要求患者学会体验肌肉紧张与肌肉松弛的区别,经过这样反复长期的训练,使得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灵巧使用,任意放松程度。 3、脱敏训练 首先,应当让患者想象着某一等级的刺激物或事件。若患者能清晰的想象并感到紧张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之后反复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患者不再对想象感到焦虑或恐惧,那么该等级的脱敏就完成了。
以此类推,做下一个等级的脱敏训练。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4个等级,如果训练中某一等级出现强烈的情绪,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到可适应时再往高等级进行。 这是治疗最关键的地方。该步骤由咨询师口头描述,并要求对方在能清楚地想象此事时,便伸出一个手指头来表示。然后,让患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30秒钟左右。 从最低级开始至最高级,逐级放松、脱敏训练,以不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为止。 一般均重复多次,直到情绪反应完全消除,方进入下一等级。每周治疗1至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这个方法耗时会有点长,需要做记录不断重复。但是绝对没有副作用,安全可靠可控,最好有人帮助,效果更好。
系统脱敏疗法的适应症是各种恐怖症和有焦虑表现的恐惧症,比如:恐艾症、社交恐惧、恐高症。
系统脱敏法能起作用的关键,是确定引起过激反应的事件或物体,对于消除症状、调整情绪反应有明显的作用。 但在系统的心理咨询中,有时较容易看到的过激反应事件并不一定是真正引发心理障碍的原因。所以需要应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症状可以减轻,但是我们心中的焦虑和恐惧根源需要心理咨询师进一步去探索、挖掘。 系统脱敏法是一个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的治疗过程,最后的目的是对真情境不再恐惧、不在害怕,保持身心的正常状态。 减弱具体情境和对象所引起的焦虑,这都是需要经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规范的!
很多心理问题,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以克服。只要用对了方法,你将不再为情绪所困。
而在告别恐惧症和各种不合理的心理反应之后,你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以上就是关于恐惧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