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naltl333
我说一句:婚姻的作用有三:1.爱情;2.经济合作共享。3.生育。此三条依次是:最,次,第三重要。所以说,与你抽的 签无关。你说你要离婚了,你要想一下,你的婚姻是不是缺这三条?你若再婚,也得考虑这三条。愿你婚姻美满,有问题可访问我的空间。我是心理咨询师刘卫东。
huazhiqingci
就是说离婚了,对男女双方都好咯!“女再求夫男再婚”——很明白嘛女的再求夫君,男的再结婚一次,“自此门庭重改换”——此后门庭重新换物换人,“更添福禄在儿孙”——换了以后,会旺门楣兴家业旺子孙后代。
么么1009
说到修行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苦行僧?出家人?还是头上插着发簪的穿着长袍的道教徒? 我会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人生可谓是一场修行,可是又有多少人在修炼自己呢?又有多少人在过了30岁还在不断学习呢?如果问你见过中国哪里爱学习的人最多,那我想说的是深圳。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哪种职业是能督促你活到老,学到老的。那一定会有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来访者也是不同的个案。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心理,每个年代有不同的病。请问,如果你要靠这个职业吃饭。是不是要随时更新你的知识库呢?当然,如果你想安逸,对不起,这个职业不适合你。 心理咨询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理咨询师,前知古人,后知当下。心理咨询师,既懂心理,又懂药理。心理咨询师,要擅提问,还知礼仪。心理咨询师,需懂沟通,还会套路。心理咨询师,须明危机,还了防护。正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打得了虎还降得了孙二娘。 心理咨询师,一个高薪职业。有老师告诉我们,300块钱一小时的咨询师就别做了。要做就做2000块钱一小时的。再或者,你可以按照来访者财产的百分点收费的。哇塞……如果遇到一个首富,哪怕拿财产的一个点,我也发了,是不是又紧张又兴奋呢? 哈哈,做做美梦也是不错的。不过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看看自己,修炼到宝塔第几层了。 刘志雅老师的课上,让我印象最深的,最有感触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几要素。要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这五个词是不是很熟悉呢?对,很熟悉,但是真的要做到,那就是一场长期修行。 首先说尊重来访者先要做到完整接纳,也就说不管对方是个同性恋还是个丑男,不管对方是有狐臭还是浑身有刺鼻的香水味,不管对方是举止优雅还是言行粗鄙我们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轻视来访者。或者说,遇到一个社会地位比你还高的来访者就奉承他。我问我自己,现在的我能做到哪一点?我能做到不阿谀奉承,但是每天早上坐地铁,我闻不了别人身上的异味,听不了别人的大声喧哗。看到路人中有人穿衣不得体的,我都要别扭半天。试问,如果我的来访者是这样的,难道就因为他付钱给我我就能接受了吗?也许你觉得为了钱能做到。我却不以为然。心理问题根本的原因就是不适应,来访者心中有冲突,咨询师内心对来访者不适应,请问你又如何有足够的能量去帮对方解决他的不适应呢? 问完自己,我默默地把自己定的长远计划又往后拉了一年。以前我经常跟我的学员说,生活即工作,工作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待来访者是咨询师生活中的一部分。问题从生活中来,而我们又要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磨炼自己的内心,才能有更大的能量去解决来访者内心的问题。 后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个行人跟我擦肩而过。我一个个去观察他们的行为特征。我问自己哪些我能接纳,哪些我不能。能,是能接受到什么程度?不能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当找到自己内心的冲突时,很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接纳不了别人抽烟,是因为我讨厌自己身上有异味。我换了个角度想,如果我把这些臭味当成人生中的挫折一样难以避免。似乎接纳的心又升级了一层。所以我相信学心理学的人都有一颗不断完善自己的决心。 做到了完整接纳,我们还要以礼相待。说到礼,我就能联想到很多,穿衣得体是礼,化妆描眉是礼,举止优雅是礼,平易近人也是礼。仪容、仪表、仪态,这些礼仪已经是最基础的了。在第一次听心理学的课程的时候,岳晓东教授就说过做咨询师的人,着装要得体。我自认为自己着装还算得体。但是从着装上我又犯难,我一穿上职业装,就很严肃。老师的角色立马就代入了。想想自己现在的样子,不是给来访者做咨询,反倒是像给人家上课了。在我正在犯难的时候,我想起了曾经的我为了学习礼仪,训练自己练习坐姿站姿。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站姿和手势。上班撤掉舒服的椅子,换成硬邦邦的凳子练习坐姿。从标准坐姿,练到优雅的。有时候腿都练得抽筋。最终我也练出来了。笑容同样是可以练习的。对着镜子练微笑,跟朋友说话的时候刻意放慢语速,把大脑中的其中一个部分跳出来提醒自己记得微笑。这个方法还是可以试试的。同样也将这个方法推荐给你,正在看文章的你,想修炼自己的你。 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真的是跟人生来了一场较量啊! 刘志雅老师说,他曾经被来访者拿着刀对着自己。听得我们在场的同学个个心惊胆战。说真的,面对这种情况,还想让我信任对方吗?想想也挺傻的。不过事实告诉我,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并不能成为你不信任来访者的理由。刘老师不是也妥善处理了这件事情吗?刘老师面对刀子指着自己的时候,除了言语的技巧外,是不是还是有信任的成分在呢?因为信任与不信任,语言表达的力量是不同的。信任不是让我们相信对方的一切,信任是我们打开自己内心接纳对方的一剂良药。来访者一开始对咨询师也是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也不信任,那不信任与不信任就像两个负极,一定会相排斥的。来访者不信任咨询师很正常,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保持了最基本的信任,那信任的能量就能包容来访者。从而感化他也做到对你的信任。我认为咨询师要把信任当成一种习惯,再当做一种性格。而不是作为一种技巧。因为信任来自于内心,与技巧无关。信任来访者,也是信任自己,信任自己能够处理好他的问题。 我觉得狗仔队的人是做不了咨询师的。因为咨询师要保护来访者的隐私。来访者告诉你一个你从来没听过的秘密。我问我自己能否守得住?保守秘密,是需要消耗自己心量的事情。小时候我就很喜欢把别人的秘密说漏嘴,到后来我就不想听别人的秘密了,因为不能保守秘密的我很内疚。所以我干脆不八卦。小时候听过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的故事吗?讲的就是一个理发师发现了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但是他不能跟别人讲,他只好去野外挖了个洞,对着洞把秘密说出来。这么说来,保守秘密也是有技巧的嘛。从我目前的修为来看,如果内心足够强大能保守秘密那最好,如果不能,是不是也可以找督导释怀一下呢?好像也是不错的选择。我记得刘老师问过一个问题,保守秘密是绝对的吗?好像当时我的反应还比较快,不是绝对的。如果来访者的秘密涉及到自杀,杀人放火。危及生命,违反法律,我们是不能完全保密的,而是要启动危机干预滴。 我差点忘记了,所有的尊重,都是要以真诚的心为基础的。所以宝塔修行另一关——真诚。按照超我的话说,“真诚是一种态度,真诚也是一种特质,真诚是一种技巧,真诚是一种习惯。让真诚变成你的人格。”不过说真的,一开始,我们可能很难以完全真诚的心对待来访者的。刘老师说,“真诚是没有防御伪装,也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戴假面具,也不是扮演角色或者例行公事。而是要表里如一,真实地把自己放入与来访者的关系中去。”那也就是说真诚就要做到实事求是了。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从而向来访者去验证。有一句话术是这样的“ 你的有些言行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引起矛盾,不知道我的这种感觉对不对? ”说的就是实事求是。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哦,可能我心里是这么想的“大家不喜欢你,还不是因为你自己的性格有问题,你还不知道反思。”但是我能这样对来访者说吗?NO,所以用上面这句话术,表达立马就变得有艺术。后来“真诚并不代表实话实说”被同学们在吃水果的时候实践了一番。好像这句话是大家印象最深的经典名言了。这一经典名言,放在生活中,那也是沟通的艺术啊。所以要修行,就回到生活中去。 我要修行的第三道关——热情。什么是热情,听过热情好客,就是那种一进门就有人叫你,客官里面请。客官你吃点什么?难道要我这样招呼来访者吗?Oh,no!一定不是这样的才叫热情。在陌生人面前我是一个偏严肃的人,我该怎么修炼我的热情呢?瞬间觉得好难啊。可是用对立思维想一想,什么是不热情呢?不热情的人不会主动问候,不会主动关注,不会主动示好。也就是说见到来访者主动问候,主动关心,自然就能减少跟来访者的距离,从而在来访者心中树立一个热情的形象。不过也要记得,热情是要有始有终的,不能刚见面热情,后来又冷漠了。想想,来访者第一次来到咨询室,这里对他来说是陌生的,敏感的,不适的。再想想自己小时候去别人家做客,貌似也是这样手无举措的。不过一旦有人主动关系你,好像这种不适应就能消除很多。被我这么一代入,好像就容易理解热情了。刘老师说尊重是偏理性,而热情却是感性的。尊重是保持距离,而理性却在不断拉近距离。两者相结合才能情理相融。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第四个关键,共情。这让我想起了《扪心问诊》第一集就是一个来访者不停的哭。共情是要我跟她一起哭吗?当然跟对方一起哭确实是共情的一种表现。但我想不应该是咨询师该有的共情的表现。有关共情,我很认同这三个概念: 1 、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从这里我看到了训练自己共情能力的三个步骤。第一,先观察来访者的言行,感受对方的情绪,思维;第二,再是运用自己的经验与来访者的情感发生联系;第三才是运用技巧,将自己的心情传达给来访者,从而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并让来访者能继续吐露心扉。共情是咨询师很重要的一项能力。要做到共情,不是盲目的认同对方,如果我只是运用了共情的话术,还是会被来访者识破从而达不到真诚的效果。有关共情,也是我未来要修行的关键点。毕竟我目前还没有办法与所有人的想法产生共情。也许增加一点生活经历,似乎更容易感受到对方的感受。 在生活中,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会告诉我,你应该怎么怎么做,你应该放下你的执念;你还年轻,你要往前看;你是女人,还是温柔一点比较好。回想一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其实是很难接受的。现在想起来,这并不是共情的做法。共情不是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也不是直接告诉别人你是怎样怎样的,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他的内心想法。这让我也想起了,在我妹妹的婚姻生活中,我总是在告诉她,你要孝顺你婆婆,你要对你老公好,你要……;说了很多你应该,到现在也并没有按照我想当然的那样发展。所以我开始反思,从今天开始我要转变自己的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看世界,看自己。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第五点——积极关注。有一点我也要忏悔的。那就是盲目乐观。我经常会告诉别人,现在的事情都会过去的,未来一定会更好的。其实未来是怎样的,谁都不知道,可是我还是在想给对方积极心态的时候,自己先盲目乐观了一把。未来会更好,未来是什么时候呢?一年?三年?还是十年?现在想起来,如果对方信了你的话,相信未来,一时之间貌似是好事。可是如果在未来的生活中,这种信念并不能支撑她走到更好的时候,我的盲目乐观岂不是给了他一个打击。所以积极关注的重点在于立足于事实,在事实中,去肯定对方的行为和品质。下次,我想对我的妹妹说“这些年,你一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两个孩子,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责骂孩子是累赘,我真心为你点赞。” 上完刘老师的课,我看了看我那两个孩子。我想,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尊重,真诚,热情,共情和积极关注。我要先从我身边的人做起。让这些能力变成我的习惯,变成我的性格,影响到我身边的人,从而帮助到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咨询师的修行是漫长了,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但是我已经走在咨询师的修行路上了。修行之路之远兮,只要保持三藏取经的信念,此番修行定能成。2018年7月12日星期四01:41 盘坐于床边反思
CC陈四斤
周末,在家看了一部在2006年就已上映的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过后一个人深思了许久:关于人生,关于人性以及关于人与人的相处。 小时候看西游记,看的是热闹和对英雄的崇拜,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得名师指点,打败天下无敌手;长大后看西游记,让我深深感动的除了猴哥,还有剧中美轮美奂的妖精。每一个缠绵悱恻的妖精背后都是一段对世事无常的不甘与落漠,而我也总会生出“卿本佳人,奈何为妖”的无奈感慨;如今已过而立之年,重温西游,竟也开始参悟人生。想来,我离四十不惑已近矣…… 相比于86版的《西游记》对原著风格的延续,及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对爱情与事业的参悟,这个版本的西游记在延续了周星驰版的台词搞笑且超现实的无厘头风格和唐僧的普渡众生的碎碎念外,剧情人物的设计和关于探索人生的经典对话,是该剧的一大亮点。1 .小妖的悲哀 86版的西游记让大家忍不住哀叹:“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了,没背景的妖怪都被乱棍打死了。”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被生活和命运操纵的深深压抑和焦虑。 而这部电影却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白骨精故事,填平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不平不满之念。 白骨精在做人时被冤枉成“妖孽”,死得惨烈愤恨。所以做妖时,她风华绝代,妖得绝美,心狠手辣,足智多谋。但她也有自己的命门,不能被人叫做“妖孽”。斗法时,她跟孙悟空说:你再叫我妖孽试试?悟空自然无敬无畏:我就是叫你妖孽怎么着,你是妖孽你全家都是妖孽。有个细节是,白骨精当下对悟空撂话:唐僧肉我可以不吃了,你,我一定要斗到底。后来她离间师徒,她的复仇方式不是让他败让他死,而是让他丢掉最重要最珍视的那样东西——就是让唐僧亲自赶走孙悟空。事实证明白骨精是对的,对于悟空来说,被唐僧冷暴力式的抛弃是他的心魔。 我在这里惊喜的看到,原来妖不仅有智商还是有信仰的。一个有信仰的妖会是一个招人喜欢和怜惜的妖,只是她能力没有悟空强,不曾吸引到玉帝这般大人物的注意,最要命的是不曾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好在,影片的最后唐僧用牺牲自己的生命,送白骨精转世轮回度化了她,让她变回了那个一身素衣,面容纯净,向往美好、心怀善念的真实的样子。 我想许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想,原来迂腐和固执有时也很可爱,倘若世上多些向唐僧这样看起迂腐固执实则至善至诚的人,我想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2 、关于对与错 在悟空告别师父后回花果山的路上遇到了观音菩萨。 菩萨对他说:“悟空,眼下你师父命悬一线,现在是他最需要你的时侯。金蝉子等了你九世,才等到今生和你一世的师徒缘分,将你引入成佛的正道。” 悟空对菩萨说:“可这小和尚这一世,已经放弃了俺老孙。是俺老孙错了吗?” 菩萨继续说:“悟空其实是你放弃了师父。五百年前你相信自己,五百后你还是没有变,为何不放弃自己去相信别人。一直以来,你用自己的错与对去看别人的对与错。你火眼金睛看的是真相,但你师父看的是心相。”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许多时侯你眼中的对错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对错,即便你修得火眼金睛,依然不能把你知道的对的世界强加给别人。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如果我们能够尽量给别人少贴标签,那么曾经的“坏人”,或许也会随着时光的反转,在某一个时间点变成为大家所接受和喜欢的“好人”。比如上学时老师眼中的“坏学生”和“差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一部分成为了“企业家”;过往的杀人犯在若干年后救了失足落水的儿童成了“英雄”……3. 关于孙悟空的“金箍” 小时侯看西游记时总忍不住想,如果世界上没有“金箍咒”该多好啊,孙悟空就不用受苦了。长大后便明白,一个能力超强且内心缺乏敬畏或者没有信仰的人也是很可怕的,因为你永远无法测猜他下一秒会弄出什么“幺蛾子”。生活中的本·拉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加工作后,有时会忍不住想假若孙悟空没有被骗带上“金箍”会怎么样,唐僧会管得住他吗?为何孙悟空能力那么强却非要找一个像唐僧一样什么都不会的师傅呢?为此我以前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创业路上,唐僧和孙悟空谁更适合做老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其实不管我们是不是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却每个人都有,即便有形的“金箍”被取下,当“紧箍咒”响起时,我们依然会觉得疼得山崩地裂、痛不欲生,因为“金箍”已深入脑髓。“金箍”的制造工厂是“生活”和“经历”的,更多时侯是“原生家庭”与“童年创伤”。 而创造咒语的便是那些和我们如影随形、息息相关的理想、愿景和成就;以及那些一言一语都可以让我们心起波澜的人或事。想起他们时总能带给我们无限憧憬、希望和激起挑战的兴趣和决心,所以我们永远也逃不出它们的手掌心,最终许多人感到压力山大,活生生的被压在了五行山下。(生活中的五行山: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贪——强求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事物;嗔(拼音为:chēn)——控制不住暴燥;痴——“自以为对”的自我;慢——傲慢不讲理;疑——怀疑自己和他人) 所以,若想寻得解脱,必要去取经修行。4. 取经即是修行 取经即是修行。唐僧四人代表人类主要的四种不同性格特征,每种性格都有自己需要修行的部分。孙悟空:信任和成全;唐僧:决断和放下;猪八戒:承诺和担当;沙僧:勇气和信心。 所以,我一直认为人生是一场修行,遇见谁都是缘份。另外,不管我们经历过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生活,最终都会触碰到生活的本质。 原本家庭幸福,经济基础丰厚的孩子,在父母老去时,也会为钱发愁,会知道这世界除了爱情,也有柴米油盐; 从小生活不幸,家境窘困的孩子也会在拼尽努力获得物质丰盛后,开始感念只要人间真情在,处处都会是春天; 那些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学生和乖孩子,终有一日也会为“好孩子”的标签而累,他们逐渐明白一味满足别人的需要,透支的却是自己的热情和耐心。当付出变成束缚时,除了生无可恋,他们也开始关心和沉思: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那些从小在缺少父母关爱、温暖和认可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也会在获得足够的爱与温暖后,逐渐明白爱是责任、付出和信任。5. 为何菩萨总是出现在危机关头? 我小时侯除了对孙悟空不带金箍有畅想,另一个畅想就是为何菩萨能够洞察一切,却只在别人去祈祷时才会显灵? 后来做了心理咨询师也逐渐开释:1、菩萨和凡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困惑和需要修行的地方,所以他也不能照顾到每个人;2、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当下时间里开化,所以节奏很重要。这就好像每个人或许能清楚自己身上的问题,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改变的意愿。佛渡有缘人,这个有缘我想便是那些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且愿意付出行动去改变的人,才是佛在当下需要去开化的人。对于那些不信或不以为然的人,我们可以感召却不能强行开化。因为我们不能剥夺了别人努力和成长的机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成长即是修炼,不到关键时侯,再多的有益内容对方也可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于任何人来说,别人的经历就如电影,没有自身的感悟和反思是折射不到自己身上的。 在生活中,庙里烧香拜佛,有许愿还愿之说。所谓许愿就是你提出了愿望,并愿意为这愿望提供代价。我想这和我们日常说的“心诚则灵”的“发愿”和“回向”是相通的。可见成长的确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付出代价的。6. 关于信仰 唐僧说:我愿度她而死,下一世,我依然信仰我所信,哪怕因我这样的信仰,取经之路要耗费我十世。悟空说:我愿信你所信,成全你所信,再过一世,再过十世,依然愿做你徒儿,随你取经。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我想真正能感化一个人的只有信仰,也只有信仰可以让任何有力量的人在它面前都是矮子。 7. 修行从当下开始 舍与得尽在一念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尽如是。 唐僧因为开悟“度化的意义在于不仅是教化,更是牺牲自我,无条件的成就他人”,因此他收获了悟空对他的绝对信任和敬仰; 悟空因为开悟“爱就是信任和成全”,因此他与唐僧真正的心灵交融; 而追求快乐和游戏人间的八戒和寻求团队归属和价值的沙僧也都在取经修行的过程中找到信仰,被信仰感召而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意义。他们的起点不同,出发方式不同却都靠着彼此的相互扶和鼓励最终修得圆满。 这让我想起我前段时间发过的一段话:说过的话,走过的路,看过的书,见过的人共同组成了我们的人生,也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人总要多经历一些,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追求的意义。 如果有几个朋友,在交往中可以让我们在彼此相同的地方找到共鸣;在彼此不同的地方感受到吸引、鼓舞和力量,那便是值得用一生去结交的朋友……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几个这样的朋友。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