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监督所
从爱情到伦理,从科幻到战争,从搞笑到惊悚,电影的题材形形色色,任何题材都有它们的追捧对象。其中有一种电影,最适合一群人关上灯、拉上窗帘、窝在沙发里一起看,那就是恐怖电影!喜欢这一题材的人把看恐怖片当做享受,不喜欢这一题材的人认为这类人有受虐倾向。为什么有人偏爱恐怖片,有人却对它避之不及?看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八一大楼门诊部主任、兼心身医学门诊主任、资深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彭国球怎么说。享受恐怖片的人主要是喜欢观看时的刺激感彭国球表示,每个人对恐怖情节的心理反应不一样,有人会对多数人觉得并不恐怖的东西,如幽闭的空间、毛毛虫、尖锐的工具等感到害怕;而有人却喜欢恐怖惊险的感觉,通常这类人会喜欢看恐怖电影。其实,这种区别主要与个人的心理特征、年龄和生活经历有关。不过,人所恐惧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可以经过训练克服恐惧的。视觉比听觉带来的恐怖效果更强恐怖电影中有两大因素,恐怖的画面与阴森的背景音乐,两者相互衬托,使电影倍加令人毛骨悚然。很多人会疑惑,视觉和听觉哪个更让人恐惧?“恐怖的视觉感受会直接作用于大脑,并对人——特别是没有心理准备或是缺少专业训练的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这种突如其来的惊吓会让人失去安全感,或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阴森恐怖的音乐只会给人不安感,让人产生联想。因此,相对听觉效果,恐怖的视觉感受对人的影响更大。”彭国球解释。看恐怖电影带来的心理阴影或影响终生。很多人对恐怖电影较为排斥,因为他们看到恐怖画面时会被吓得尖叫,看完后仍心有余悸、疑神疑鬼。彭国球表示,看恐怖片后会疑神疑鬼,通常是人们把影片中的图像固化在了心里,并出现了强烈的心理暗示。而观看恐怖片时被吓到尖叫,可能会对心理造成一定伤害,产生一定心理阴影,这种阴影甚至可能影响终生。
(秋天)Amy
称为“中国恐怖小说第一人”的周德东9月8日签售新作《奇门遁甲》,一小时售出100本,场面不算不火爆。而此前《鬼吹灯》也是不少恐怖小说迷的最爱。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国产恐怖小说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看恐怖小说或影视剧。对此,心理专家提醒,过分迷恋恐怖电影、恐怖小说不利于心理健康。恐怖文化来袭 恐怖无“限级”这几年恐怖文化开始兴盛,许多人乐此不疲地走进影院或去租碟,享受恐怖片带来的刺激。记者的朋友赵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每到周末他就会去借恐怖影碟或上网寻找恐怖电影看,拉上窗帘独自呆在屋里,一边冒汗一边享受。“看完电影,心里轻松多了,疲劳感减轻了很多!”赵先生说。借恐怖片的都是哪个年龄段的人?“年轻人多一点吧。”黄河路上一家音像店的店员告诉记者。这家音像店里的影碟品种非常丰富,摆满了货架。《人皮客栈》、《咒怨》、《死亡航班》、《死神来了》、《电锯惊魂》、《剥皮行者》……恐怖片的碟子封面很抢眼。影碟的封面,要么是惊恐、邪恶的眼神,要么是血淋淋的画面,要么是畸形的生物,要么是杀人的武器……盯着画面看久了,竟让人打寒战,恐惧感油然而生。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一下子借走了整套《异形》。据了解,欧美电影分7级,标明适合的人群。其中,NC-17属于限制级,17岁以下青少年须由父母或大人陪同观看,是带有轻微恐怖内容的故事片。R级就属于限制级,未成年观众禁止观看,多含有血腥、恐怖、色情等内容。X-17属于限制级,禁止17岁以下孩童观看。M级只让成年观众观看。这种分级制度在中国并没有,因此我们选择电影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
“恐惧是人类天然具有的情感体验,也是人类的快感之一。目前来说,人们现在的生活比较安定,看恐怖片既可以补偿这种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释放人对工作、人际关系乃至死亡的恐惧情绪。”郑州福斯特咨询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彭熠说,“无论是中学生还是成年人,看恐怖片大多数是为了放松。”这是因为,人的情绪、神经系统如果一直处于十分规律、平淡的状态下,是不符合生理规律的,需要一些刺激打破这种平静,才能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看恐怖片的时候,人们处于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而看过之后,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恐怖小说、恐怖电影看多了会有后遗症。“恐怖片的种类很多,有的是片面追求感官刺激,但是我们也能从恐怖片中看到一些人生哲理,电影的设计趋向情节的设置,通过看这种悬疑恐怖片,我们会发现最大的恐惧其实还是来自人的内心。”彭熠说。美国心理学家的专题调查显示,尽管恐怖电影、恐怖小说对人有正面的影响,如增强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视觉刺激产生快感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从而达到愉悦身心等,但其正面的影响仅占20%左右,甚至低于20%,而负面的影响则占80%以上。“受恐怖片影响,一些人不敢独睡、不敢一个人呆在电梯里、睡觉时不敢关灯,这说明恐怖片已经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彭熠说。适度观看恐怖题材的电影或小说有助于消除心中的郁闷和压力,是效果不错的情绪释放渠道,但同时也是对现实的逃避,如果发泄过了头,对恐怖片上瘾,就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秀之美--艳梅
经常作为特邀心理专家参与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包括:中央电视台《家庭》,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东方卫视《1/7》,河南电视台《非常夜话》、《情感密码》、《小莉帮忙》、《民生大参考》,郑州电视台《周末面对面》等。长期担任《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郑州晚报》 、《今日消费》等各大报的特邀心理专家,《大河报》还专门为彭熠老师开辟《心理医生手记》,《郑州晚报》开辟《职业规划信箱》,《东方今报》几次较有影响力的活动如空巢大妈选女儿 、留守女孩选寄养家庭等均邀请彭熠老师作为唯一心理专家。接受媒体的相关采访和专业分析经常被中新网 、新华网 、新浪网 、搜狐网 、腾讯网等大型门户网站收录转载。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