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一点Aaron
不会。
为什么要戒烟:
吸烟对健康有害无益,会不同程度影响器官功能、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吸烟时间越长、烟草需求量越大,对健康的影响越大。轻者可被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长期困扰,重者则可能罹患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疾病。因此从降低疾病发生风险的角度出发,建议戒烟。
戒烟有益无害: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戒烟均能获益,且戒烟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获益就越大。因此,即使是长期吸烟的中年男性,戒烟后有益无害,不会损害身体。
应该怎么戒烟:
1)锻炼运动:锻炼是解决短期烟瘾的最好方法之一。只需五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爬几段楼梯,轻快地绕着街区走,做瑜伽动作,或者跟着歌曲跳舞)就能减少对香烟的渴望和戒断症状。
2)正念冥想:练习正念或冥想可以改变你在这些吸烟欲望出现时的反应方式。当你想抽烟时,让自己全身放松,安静下来开始冥想。闭上双眼,然后脑海里想象一下美好的事物和风景,这样也会抛开抽烟的欲望。
3)转移戒烟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你可以玩游戏,可以看电影,可以听音乐,这些都可以把你的注意力从烟上移开。长此以往,自然就不会再想起抽烟了。
4)控制生活环境法:总结多年的吸烟特点,很多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绪、特性的刺激下开始吸烟的。例如饭后、喝酒、如厕等。为了提升戒烟的成功几率,一定要通过其他措施来降低这些情境对吸烟者的刺激。
5)心理暗示法:而要想戒烟成功,就只有让戒烟者客观的认识到吸烟的害处和戒烟的好处,并且给到自我暗示“吸烟的味道让人恶心”。只有这样,在戒烟之后才不会增加吸烟的欲望,甚至对吸烟产生厌恶感,对吸烟提不起任何兴趣。这才能真正的戒烟成功。
小猴子@219
突然戒烟对身体是否有影响,要看吸烟时间的持续长短,每天的吸烟量是多少。如果平常吸烟量并不是特别高,也不是连续吸烟就是断续吸烟。这种突然戒烟对身体通常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只会有更积极的影响。
如果烟草使用时间比较长,使用量也比较高,身体这时候会对烟草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突然戒烟会出现戒断反应,表现是在停止吸烟几个小时到24小时内,开始出现一些身体上的不舒服,人可能会变得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紧张不安,然后身体也会有心慌、多汗、疲乏、夜间失眠这些表现。有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一些颤抖感等等这样的体验。
这种戒断反应,主要是尼古丁戒断,因为身体对烟草里面产生依赖的成分主要是尼古丁,大概是在戒烟30天后达到高峰,然后会出现下降,逐渐减轻,完全基本消失一般的是要持续1-3周。
此外,与个人的身体状况,吸烟的长短这些都有一定的关系。在大概经过2-3周以后,身体的明显不良反应会逐渐消失。但是心里面对吸烟的渴求,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又会增加,这时候对身体也会有一定影响。
因为烟草对身体目前来讲,没有发现有健康积极的作用,它的不良影响,戒烟以后逐渐消失,身体会有一个恢复的过程。身体好的患者恢复健康的表现,会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部分患者还是可以恢复到吸烟之前的健康状况。
sailwithjada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烟盒上都标注的内容,所以很多人尤其是中年男人在吸烟了几十年之后,因为某些原因突然间就决定戒烟了,很多人担心突然戒烟会对身体有损伤,尤其是戒烟后出现了一些不适,这里可以肯定地说,突然戒烟不会损伤身体。
首先我们要确认的是,戒烟对于身体百利而无一害,尤其是对于多年的老烟民,他们的身体被尼古丁燃烧后的产物侵害了几十年,肺部和其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很多人也早就患上了肺病、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等衍生疾病,突然间戒烟,身体出现不适是很正常的。
戒烟好处多多
为了缓解不适,我们要先知道身体的不适有哪些,主要的身体不适有:
1,头晕、嗓子疼、呼气不畅通、失眠、咳嗽、身体疼痛等,尤其是刚刚戒烟的第1个月左右,症状明显,当然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会反应小些,有的人会反应剧烈。
2,情绪不佳,香烟中的尼古丁本身就是成瘾性的东西,这也是人们吸烟的主要原因,所以会对吸烟产生依赖,戒烟后,尼古丁会慢慢从身体内排出,含量慢慢降低,这时候很容易出现焦虑、难以集中注意力等。
3,发胖,这个是很多戒烟后的人最明显的变化,感觉就和气吹起来似的,胖的很明显,这是因为吸烟的时候,尼古丁有抑制食欲的作用,所以吸烟者普遍吃饭摄入都相对于自己的饭量比较低,戒烟后,食欲恢复,肠胃恢复,那么很容易饿,自然吃得就多,运动量不变,再不控制饭量,自然就胖了。
戒烟会有短期的身体不适
所以为了缓解不适,让戒烟顺利进行下去,让吸烟者的身体恢复,需要进行科学的戒烟,有如下几种方式:
1,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再执着在烟上面,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不会再老想着靠抽烟解闷。
2,抛弃自己抽烟的环境,很多人通常都是在烦闷、饭后、上厕所、晨起等时间抽烟,所以在这些时间段都去干点别的,降低自己想吸烟的欲望。
3,锻炼,当烟瘾起来的时候,可以出去跑跑步,跳绳、玩篮球、散步等等,既能锻炼身体,又缓解了自己想抽烟的念头。
4,给自己足够的心理暗示,暗示吸烟会让自己身体损伤,会让自己患病,会让自己一事无成等等,总之就是让吸烟和自己最讨厌或者担心的事情联系起来。
找适合自己的戒烟方法
综上所述,吸烟有害健康,尤其是中年男性,上有老下有小,一定要爱惜自己,爱惜身体,远离烟草,坚持戒烟,拥抱美好生活。
清砖淡瓦
》,即使孩子小小年纪,也已对金钱和物质条件比较敏感了。
其实,除了物质条件的比较之外,孩子们还相互比较父母的职业、收入、学历,甚至是父母的身高、体重。“我们家有几套房”“我们家有多少钱”“妈妈,你收入怎么这么低”“爸爸,你为什么不上研究生”……孩子的种种比较,是否是成长中正常的心理需求?面对孩子这些问题,家长该如何回答?
家长回应
愧疚型 王女士(5岁女孩的妈妈):女儿觉得我开的车太破旧,总是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开奥迪呢?”搞得我很不好意思,每次接孩子时总是将车停得远远的,以免被她的好朋友笑话。
坦然型 刘女士(二年级男孩的妈妈):儿子有一次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没有大房子呢?”我很平静地告诉他:爸爸妈妈上完研究生,靠自己努力获得的这一切,已经尽力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条件,你可以靠自己去争取。孩子听完之后,再也没有问过类似的问题。
认同型 张先生(四年级男孩的爸爸):儿子同学的爸爸是公司经理,我是单位部门主任,也被我儿子安上了“经理”的称呼。快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通过各种比较,确定父亲的榜样,给自己力量吧。
心理解析
孩子认知与父母态度息息相关 北京存真心理中心创办人,北大医学部国家心理督导师武自存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在孩子感受到与周围的差异时,就会形成好奇心,并通过询问家人试图解决内心的困惑。
此时,不代表孩子一定有虚荣心。但这些问题的回答的确比较考验父母的应对策略。如果父母无法恰当回应,孩子内化了父母的焦虑和羞愧感,就容易通过攀比的方式,试图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肯定。
武自存表示,孩子的这些认知很大一部分与父母的态度有关。家长的应对方式基本有这三种:
一种是孩子的提问引发了父母的焦虑和羞愧感。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继续提问,会把事情解释得模棱两可。这会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内在的羞耻感,从而产生自卑,加深攀比的心理。
一种是回避型的父母,会刻意转移话题,转移到诸如敦促好好学习方面,导致孩子对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会认为这些在家庭内部是一个禁语,变得过度敏感。
还有一部分父母可以较好地回应孩子的困惑和忧虑。他们能平和地告诉孩子家庭的实际情况,能够理解孩子暂时的失落感,但是并不会因此焦虑或羞愧。父母这种稳定的态度,就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卑。
爱比较是孩子 社会 化的体现 亲子教育专家刘勇赫认为,如今的攀比现象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加突出,这是 社会 发展的正常表现。事实上,孩子能够这样去表达,恰恰说明他已经觉察到了 社会 上对物质成功的一种评判方式。
当我们被孩子问及这样的问题时,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个 游戏 。准备一张白纸,中间画一条线,左边让孩子写自己的五个优点,右边写五个缺点。然后翻过来,再写一下另外一个同学的情况。通过这种互动,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有短处与长处,快乐与烦恼,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另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兴趣发展目标上,做自己觉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冰心曾说:“做人要有才、情、趣。”这是家长的生活追求,也应该是孩子的生活追求。
专家观点
将比较转换成上进心 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表示,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跟别的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坏了。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最后转化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如果孩子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不知道怎样超越别人,就很容易对自认为比自己漂亮、聪明、富有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
付小平认为,一般来说,爱比较的孩子喜欢争强好胜。作为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别人竞争,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他们就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陷入只比较、不行动的自卑情绪中。
因此,当孩子之间的比较对象从自我变为父母时,家长也不必大惊小怪,我们需要理解和包容孩子的这种竞争意识和上进心。当然也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父母,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一样。
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认为,如今,家庭与家庭之间物质条件的差异拉大了,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比较,这是正常的事情。比较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比较,如何看待差异,有差异怎么办。
首先,父母要有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家长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差异,尤其是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需要坦然面对,不要避而不谈,更不要遮遮掩掩。
其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观。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以金钱和 社会 地位作为人与人之间比较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这是错误和危险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多,但根本差异是人品、爱心,对 社会 的贡献、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等等。
再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是物质文明的反映,物质文明是每个人的梦想。金钱没有错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智慧和勤劳的结果,值得尊重。要引导孩子从羡慕金钱到羡慕金钱背后人的智慧、勤劳、汗水。
最后,要告诉孩子,父母的钱和地位与孩子没有关系,只跟父母的奋斗有关。父母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关爱、陪伴与责任。
转载请联系授权
文字来源/现代教育报 微信 公众号
编辑/侯晓然 陈晓冰
yoyo爱生活2012
您好。(一)作为初学者涉足心理学领域,建议首先了解什么是心理学。因此建议阅读相关心理学史。 推荐默顿.亨特的《心理学的故事——源头起与演变》(海南出版社),本书写得比较像故事书,易读。 如果想读书名比较“正规”的,可以读《心理学史导论》,赫根汉著,郭本禹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很爱国要读国产的,可以读叶浩生的《心理学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但是国产的书一般诘屈謷牙,所以强力推荐《心理学的故事》。 要深入的话,可以读《三种心理学》(Nye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张春兴,上海教育出版社)等等。 另外,强力推荐一本很特别的小书《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如何正视心理学》,Keith E. Stanovich著,范照、邹智敏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该书讲述了心理学为何是一门科学,可以消除对心理学的一些误解。(二)而后,如果要对该学科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需要读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类的书。 其中各大论坛中名声最响的是《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作者是格里格(Gerrig)&津巴多(Zimbardo),中文版(第16版)为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第17版)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据说中文版翻译的让人有点头疼,要是英文过关可以试着读读英文版。 如果想要一本手册类的书,推荐考研神书北师大出版社彭聃龄老师的《普通心理学》,概念码得很整齐~ 另外,推荐张春兴老师的《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作者tw人,书写的很贴近中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淘宝上没有,网上有电子版。 如果还想读大陆人写的,有黄希庭老师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孟昭兰老师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三)有了总体认识后,应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了。A,首先是实验心理学。 入门的推荐《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Hock著,白学军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这本书非常好,有意思有内容,我们导师推荐读的时候我已经把英文版读了一遍了,不过英文版是修订版,所以中文版中有一个研究在英文版里被别的研究顶掉了,英文版也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接着,如果想进一步有深度的学习,推荐读《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Solso & Maclin著,张奇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这本书已经开始涉及变量控制啦,教着读者怎么做实验了。 如果还想深入,可以读专业类的实验心理学了,比如杨治良老师的《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朱滢老师的《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等。B,测评类。大多数爱好者更多是想见见心理测验的样子。 最常见的测验汇编书是《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王向东、王希林、马弘编,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发行。个人更喜欢《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Robinson,Shaver & Wrightsman主编,杨宜音、张学志、彭泗清等译,远流出版公司出版。 测验看着玩玩可以,如果真想用,绝不能乱用,要先读完后继的深入的书才能用,比如《心理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不了解测验的编制原理、应用方法,不了解信效度和分数解释,滥用测验,很可能产生恶劣后果。原则上,非心理专业工作者,禁止使用心理测验……C,统计类。这个,如果不是做专业研究的,可以略过。《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师大出版社,张厚粲),《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教,张敏强)等等,读完若能理解则已达到本科水平了。(四)接下来介绍各分支书目。只捡和我们关系较大的说。A,社会心理学。晕轮效应、旁观者效应、归因偏差等等是这一分支研究的,也包括洛阳性nu案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初学者可以读北大版侯玉波老师的《社会心理学》,深入的话推荐Aronson、Wilson & Akert的《社会心理学》,侯玉波译,中国轻工出版社。B,发展心理学。我们为什么成为我们?这个分支解释了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入门的话可以读读林崇德老师的《发展心理学》(人教版和浙教版都有,内容大同小异,但是浙教版精装贵得多),深入的话可以读读国外的一些著作,比如《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轻工的,邹泓等译。C,人格心理学。为什么千人千面?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人格的差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马斯洛等等都力图对人格的形成、(或)结构做出解释。推荐《人格心理学》(Burger著,陈会昌等译,轻工出版社),人格心理学(黄希庭,浙教版)。若还想深入,可以读这方面的名家专著,后面介绍。D,认知心理学。本方向介绍认知过程,可能有点枯燥。可以读读北大版王甦,王圣安编《认知心理学》,轻工版Sternberg《认知心理学》。看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吧。F,变态心理学与咨询。也许,这一部分才是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心理学。 入门可以读《登天的感觉》(岳晓东,上海人民出版社),看看案例,咨询靠读书学不来,要去咨询室实习。 想深入的话可看看高教版王建平老师的《变态心理学》。有同学推荐的《24重人格》也是变态心理学的,韦斯特,上海译文出版社,讲多重人格障碍的。慎重提示,很多人读了这类书会觉得自己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其实绝大多数人没问题,这就像读了医学书会觉得自己一身病……不要因为自己符合某问题的一个条件就觉得自己有问题,那个问题需要您符合10个条件呢!您正常得很! 也可以看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那是一个汇编,不过这部教材里面有些点写错了,注意别被误导,最好在读了较多的心理学书目有了辨别能力后再读。 有毅力有精神有想法有独特口味的话,可以把DSM-IV(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读一下,网上可下载。(五)新世纪新动向:积极心理学。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等心理学家认为不应只研究人的心理缺陷,还应研究正向力量,促进人类幸福。 作为了解可以读读《哈佛幸福课》(丹尼尔·吉尔伯特 ,中信出版社),《真实的幸福》(塞利格曼,万卷出版公司了)。 深入的话,可以读中国轻工出版社《积极心理学》(Carr著,郑雪等译)。(六)其他书:名家名著可以读读阿德勒《超越自卑》(版本很多),弗洛姆《逃避自由》《爱的艺术》(版本很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等等,名著很多,找自己喜欢读的读吧;另外像徐浩渊老师的《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中国青年出版社),《当尼采哭泣》(Yalom,版本很多),情绪的解析(艾克曼,南海出版公司)等等很多书都可以读,这就需要自己寻找啦~这一部分可能是爱好者读的多的书,毕竟读理论类书籍要应用到生活中,是需要自己的消化与吸收的
钟玉婷是好孩纸
如果你想精读心理学入门书籍的话,推荐以下几本书:TOP 1:《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作者:[美]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美 斯坦福大学 经典教材)译者:王垒/王甦 等(北大心理学系教授译)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简介:这本书是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也是极经典书籍之一,初学者看这本书可以看全心理学的全貌。若有时间,建议可以多看几遍。看完这本书,你基本对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都会有初步的了解。 TOP 2:《社会心理学》作者:[美] 戴维·迈尔斯(密歇根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译者: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 等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简介:也是美国本土心理学教材的经典书籍。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如果说《心理学与生活》主要讲的是心理学的全部的话,那么《社会心理学》讲的是人与人交往之间的心理学。 说了这么多经典国外教材,推荐你一本本土入学书籍:《登天的感觉》作者:岳晓东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心理学刚入学时,老师推荐的一本必读书籍。是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易懂读本。可一窥心理咨询的概况。我本人很喜欢这本书。也推荐你看一下:) 现在市面上的心理学书籍,多且杂,先介绍这么多吧。建议是先读第一本,然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分支,再找相关的更专业的书籍来读。 另,其实没有什么中级心理学书籍,你说的中级,应该就是心理学的具体分支了,这方面太多了,不胜枚举,如果需要哪些书,可以再问我。:)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