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佬胚祖宗
在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第一集中,那位替朋友带班的男老师,为了救助那名准备跳楼自杀的女学生,从学校的天台上用索将的方式跳跃到音乐室,播放女学生喜欢的音乐来阻止她自杀的冲动。当音乐通过学校广播传入女学生耳朵中的那一刻,她手中的刀突然间就掉落了。
小骨头骨头
我不明白小女孩的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更不明白这个母亲为什么要把女儿带到世上?难道就是为了找一个发泄对象? 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她,但我又隐约觉得她并没有被遗弃, 因为她毕竟在上学,所以我不知道事实是否如你所说. 说奋发,说自强自立,说自尊自爱,对一个孩子来说,似乎有点残酷,如果事实真如你所说,是否可与当地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协会联系,还孩子一个祥和的家.
糖醋jiang
她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青春期是关键,但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童年期的经历更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这影响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作用重大。现在,她已经在黑暗中生活了13年了,好可怜的小女孩~~单靠笔友,是不可能把她从过去的痛苦中拯救过来的,力量是在是太弱太弱了。她做噩梦、遗尿等都是她在恐惧环境下深度焦虑的表现。她表现出破坏行为,也是为了通过此方式获得他人关注,针对她的情况,我建议,最好的方式:首先让她转移到一个能够用爱心对待她的新的家庭中去,让她能感受到爱的温暖,让她重新体会从小就被剥夺的被爱的感觉然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为她找一个有真才实学,有能力帮助她走出童年期阴影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看情况感觉,这个孩子的内心比较关闭,已经不服管教,对外封锁了内心。其实这是一种自我防御的表现,她的幼小心灵再也受不起任何伤害了。这种情况下,只有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具有一定经验的教育援助者,才能走进她封闭的内心,让她发泄出多年的苦闷,引领她走出童年的阴影,重新回到阳光下。小女孩受的伤害太久了,她需要一点一点的恢复,即使满足了上述条件,她到底能转变到什么程度,也是个未知数,这个要看她自身是否努力配合咨询师的工作。总之,这是一个漫长的拯救之路,需要时间,需要合作、需要耐心,需要爱心!替这位可怜的小女孩祝福……
狼人发生地
游戏治疗,主要是通过和心思封闭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来达到治疗的效果,一方面,小孩子是心思单纯懵懂的,在受到那样的伤害之后,小孩子的心理同样受到了影响,通过玩游戏可以让孩子从之前的痛苦中短暂的抽离出来,分散注意力,回归到最初的天真,另一方面,和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也是让其更加愉悦,让其尝试敞开心扉,与过去释怀的过程,孩子可能会走出心理封闭,积极的与医生,身边的人进行交流,向其传递情感,让其感受温暖。
她们本不应该遭遇这些
《素媛》这部电影的播出让观众为素媛的经历感到揪心,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因为善良,为路边的乞丐撑伞,却遭受了一辈子中最大的噩梦,被那个丑陋恶心的男人恶劣的伤害了,而之后的素媛甚至需要靠人造肛门生活一辈子,她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幸好有父母,小伙伴,心理医生在她的身边,陪伴她走过阴霾。
而与其有类似经历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因为长期受到老师的侵害,在其成年之后也无法原谅自己,和自己和解,甚至多次想过一了百了,无数次的计划之后,在林奕含完成自己的经历改编小说之后不久,便选择了自杀,离开了这个她深痛恶觉的世界。
身体上的创伤抵不过心理上的创伤
素媛身体上受到的伤害只是一方面,她受到的最大伤害应该是心理上的,这个世界上身体上的伤大部分可有确切的时间得到治愈,但是心理上的伤就像梦魇一般,反复出现反复折磨,甚至会引发她们身上上的伤,而作家林奕含便是如此,即使成年后的她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是她却始终走不出那段被老师欺辱的日子,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她们绝望的不仅仅是自己遭受的伤害,更有那些坏人明明是他们错了,他们却能够有反省的机会,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有活着不用受到折磨的机会,但是她们却没有,她们承受着身体上的伤,社会上的眼光。
女孩的性教育需要透明起来
最后,很多国家的性教育都是比较含蓄的,很多的父母老师认为性等孩子成年了就自然而然的懂了,现在最重要的是闭而不谈,让他们远离性。然而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初高中孩子的好奇心,羞耻心,恐惧感。我们应该教育这些姑娘与男性保持安全距离,受到伤害时不要觉得自己丢人了,而是要知道错的不是我们是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我们的反抗就是对我们最好的交代。
爱米利的米粒
晓晓是纯属贸然造访来咨询室的,由于她之前没有预约,之前对于她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以至于30岁的她和丈夫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竟然感觉,是一个爸爸带着女儿! 晓晓很乖巧(乖巧用在30岁的她身上一点都不过分),在我询问她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她怯怯的眼神望向丈夫,几乎同时她丈夫就很自然的替她回答,而且在我提出需要晓晓单独留下来进行咨询的时候,这位丈夫一边往出走,一边回头安慰她“不要害怕,我就在隔壁房间”,全然一副爸爸关照小女孩的姿态。此时我心里已经有了初步判断——这是一个需要长大的“小女孩儿”! 晓晓说出自己最初的困惑,是父母那种“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的束缚感,想逃出去的想法和密切被“关注”的压迫,搅得她心神不安,她想到了来做心理咨询。 晓晓身上所反应的,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探讨,今天这里先说其中一个,就是为什么她30岁了,还表现得像个小女孩儿? 从晓晓的表面事件情况看,一方面 ,她对丈夫有着孩子般的依赖,而丈夫真的回应了她的期待,以一个父亲般的爱无微不至的全方位呵护她;另一方面,她却想逃脱同样是无微不至的关注呵护,不同的是,那份关爱来自父母。 那事实就是,她需要这样被孩子般的关照! 原来,晓晓小时候是在亲属家被轮流看大的,缺少与父母的情感链接,在她最需要父母呵护关爱的时候,她们不在身边。于是那份缺憾被深深的埋在潜意识里,虽然岁月添龄,可是她心底那份对父母关爱的渴望,像一双魔幻的手,执着的把她停留在一个小女孩儿的样子。 这个由潜意识需求牵引着的小女孩儿,成功的唤起了父母早年对她的歉疚,他们几乎把全部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她的身上。而晓晓这时候,有了能够满足她所有期待的丈夫,于是她一方面继续享受着来自丈夫父亲般的呵护,另一方面想逃脱父母为她编织的爱之网。我想,这其中也有对那段爱的缺失所表达的委屈和愤怒吧,这个话题我将在以后的文章探讨。 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三两岁甚至更小不会知道发生什么,只要有个人看着她,不哭不闹就天下太平。可是越是小的孩子感觉越细腻,因为那时她的发育还在只关注自己感受的阶段,她知道自己的感觉,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一旦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她将在以后的日子里,用更多的时间,更大的气力,去找寻和弥补。当然,同时,她也会一直带着痛,直到她和那份缺失和解,也就是和那个带给她这种感觉的人和解。这个过程,是需要她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努力来完成的。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就像我们喜欢阳光,但不可避免也会有阴天下雨的时候。谁都不是天生合格的好父母,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尽量减少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之痛。生命就是相互影响的过程,爱与爱也是相互滋养的支撑。愿所有的孩子长大之后,回忆起童年的时候,都会面带微笑的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和我……”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