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夫米米
早晨本来就得喝点稀的,来滋润肠胃,你老公还给你弄得干干的硬硬的粉条,本来早晨胃里就干,吃这些更不易消化。不好吃你可以直接和老公去说,告诉他。你不好意思说,他就觉得好吃,你还不爱吃。以后一定别总是迁就他们,迁就久了,就变成理所当然的啦。
真龙木木
首先,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为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制定了完美的计划:听一集ted演讲,阅读一章小说,复习昨天学习的日语课。可就是提不起劲开始做事,于是开始玩手机刷剧缓解忧虑的心情,一边又在自责自己不自律,又想到自己快要奔三了,还是一无所有…又一个玩手机玩到睡着,第二天上班迟到的一天。 是不是有点熟悉? 生活中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有时候沉湎于过去的错误、抉择、创伤无法脱身,我们还会为了未来触不可及的事情而焦虑,焦虑感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感觉马上就要失控了,但好像做什么都无济于事,怎么办? 作为一个计划一被打乱就要抓狂的严重“焦虑”患者(咱们这里说的焦虑不是病理性的,而是一般所说的焦虑和担心),《焦虑急救》这本书刚好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头疼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澳大利亚知名心理咨询师、焦虑治疗专家,贝芙·艾斯贝特(Bev Aisbett),自己也曾有严重焦虑的经历,她结合自己的心路历程,提供了30个简单易行的方法,让读者重获心灵自由。下面就结合我的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里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01 你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1、其实你喜欢焦虑和糟糕的感觉 “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未来一片不明朗,一切都不可能再好起来了。” 我们以特定的模式去思考、和自己对话,特定的想法决定了我们感受到什么。 然而我们的大脑比较耿直,并不会区分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有偏差的,它只会乖乖地处理你告诉它的信息,然后一五一十地告诉你:你很糟糕,一切都不会好起来了。 这些话已经在脑子里盘旋好久了,这就是我们如何获得特定的感受的过程。 一件事发生,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事情的真实面貌,而是被我们的想法和观念过滤的那个版本。 我们可以把这些想法和观念想象成一个滤镜,我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皆来源于不同的滤镜。 所以想处理好自己的感受,得先控制自己的想法。 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都非常习惯于感到糟糕和焦虑。这种倾向会渐渐演变成一种心理习惯,久而久之,它会带给人一种奇异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当你反复沉浸在这些感觉中时,你一方面会觉得这种感受很熟悉,另一方面你在为焦虑喂养情绪能量。 2、学会与焦虑共存 当我们遇到焦虑情绪,我们经常会想法设法“消除”、“摆脱”焦虑,但往往这样是无效的,因为我们和我们产生的焦虑是共存的,如果丢掉焦虑,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将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剥离并丢弃”。 试图抵抗焦虑的这种做法,就像是一头大象向你冲过来,而你迎面而上。 而聪明的方法则是挪一步避开它,处理焦虑问题也是这样,“回避”,让它自然经过,等它耗尽能量,它自然会消失。 把焦虑当作你的内心世界向你传递的信号:内心世界已经失去平衡。 我们要做的是为焦虑留下部分空间,接纳它,允许它的存在,让它暂时待在那儿,直到我们想出解决之道。02 针对过去的焦虑治疗 1、注意你的语言 关于过去,最可怕的句式莫过于:我本应该…/ 我必须…它们陈述了很多可能性,诱惑着你不断沉湎于过去的事情,同时它们也暗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义务感,你总是觉得束手束脚。 想一想,“是什么让我觉得我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近距离地仔细观察任何一种正在驾驭(并摧毁)你生活的“义务感”,你往往会发现那个挥舞着“义务感”鞭子的正是你自己! 注意你自己的语言,如果它们经常以绝对的口吻说出来: ●我总是… ●我从不… ●没有人会… ●完全是…/绝对是… 这些语言非黑即白,死板僵硬,同时还夹杂了很多揣测、假设和猜想,你经常用这些话来说服自己承认一些你认为的事实,形成你固有的观念,从而获得某种感受。 那我们该怎么做?把自己从思维和语言的“绝对的事”中解救出来,选择灵活地思考,试着用以下灵活的语言替代绝对的口吻: ●可以/可能/也许 ●愿意 ●想要/不想要 ●更喜欢/不喜欢 ●宁愿不 ●对我而言 ●偶尔 2、你需要一天“病假”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能真正给予焦虑的空间和理解非常少,我们白天需要扮演好社会角色,下班后又需要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 我们被期望积极向上,乐观幸福,只是流露一点点焦虑的情绪,身边的人可能就觉得你这个人负能量爆棚,并没有人真正关心你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我们必须知道,一直保持幸福和快乐是不现实的,一直努力保持积极向上可能会让我们抓狂。我们独处“排毒”的时间少之又少,那我们就必须有自己创造出这样一段时间的觉悟。 健身圈里有一个说法叫cheat day,即欺骗日,每隔一个周期后的一天,可以不用节食放开吃。也可以叫做一个奖励日,奖励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自律和坚持。 那么对于焦虑治疗,也应该有这样为所欲为的一天,给自己休个“病假”,在这一天里你可以: ●不带一丝愧疚地在痛苦里打滚,随心所欲做那个脾气古怪的人 ●尽情可怜自己,感觉一切都很糟糕 ●允许自己感到沮丧,而不是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 ●列一份详尽的清单,事无巨细,一件也不要忽略 ●悲伤、哭泣、怒吼,不管是什么感受和情绪,释放出来 《焦虑急救》的作者艾斯贝特将这一天称为“可怜日”,这一天你需要排除万难为自己留出独处空间,开启你的秘密“可怜派对”,你需要准备什么: ●日记或类似心情记录、生活日志 ●老照片 ●令你感到悲伤的音乐 ●令你感到悲伤的电影 ●你不应该吃的食物 ●纸巾 ●纸笔 我们可以把这一天看作是焦虑和负面情绪的“断舍离”,把一直堵塞在内心的陈旧情绪排出去,但也记住不要影响到别人。 坚持到最后,你会感觉到疲惫,然后感受到情绪的流动和净化。 我试着这样做了,整整一天,完全做我自己,把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情、过去让我后悔的事情统统写下来,尽情拥抱自己的负面情绪,丝毫不感到愧疚。 相信我,这种感觉太太太释放了,相当于一次心灵massage。03 针对未来的焦虑治疗 关于未来或未知的困难和危险,焦虑的咒语是:“如果…怎么办?” “如果他们都不喜欢我怎么办?” “如果我想换一份工作该怎么办?” “如果努力到最好还是失败了怎么办?” 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塞涅卡曾说,“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真实。” 应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正面回答,做好最坏打算,写下“可能会发生的最坏状况”,然后坚定地告诉自己:“今天,我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畅销书作者、效率研究者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在Ted演讲《你该认清的是你的恐惧而不是目标》中提到了一个“恐惧设置”(fear setting)的概念,他认为恐惧和目标一样,也是需要我们设定和仔细考量,一方面这样可以缓解焦虑感,一方面可以真正帮助我们明确如何抉择。 我们需要准备三张纸,分别写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下让你焦虑的想法或待定的事情,分别定义它们,写下你害怕做的原因以及如果发生最坏的情况,你应该如何补救。 第二部分:写下如果你做了这件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好处是什么。 第三部分:如果不作为继续焦虑下去,对你会有什么影响,从6个月、1年、3年这三个时间周期分别写下潜在的影响。如果你面对未知的事情第一反应是焦虑和恐惧,久而久之,焦虑就变成了你“正常”的心理反应,结果是你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通过恐惧这样的方法,让我们恐惧和焦虑的事情不再是模糊的、不可估量的,而是具体可感的、经过理性剖析的。 直面它、分析它,然后我们如何解决它? 首先不要抱怨这对你来说有多麻烦、多么困难,而是对自己说:“看看我是如何扭转局面的!” 写下能帮助你实现目标的想法,一步步靠近目标。04 感受当下的力量 哈佛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正常人的脑袋里有47%的时间迷失在思考当中。 这样持续性的漫游让很多想法在我们的脑袋里绕来绕去,像一只充满恶意、攻击性极强的猴子,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焦虑: “我真是太蠢了”“我不够好”“没有人会接受这样的我”… 《焦虑急救》一书中提到,这在东方哲学里被称为:心猿或猴子思维(Mind monkey/monkey mind)。 维基百科这样解释心猿:这是一个佛学用语,含义是“心烦意乱的;坐立不安的;反复无常的;异想天开的;爱幻想的;变化多端的;困惑的;犹豫不决的;无法控制的”。 如何驯服内心的猴子?答案是练习活在当下。你可能会疑惑,活在当下需要练习?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都在活着吗? 是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活着,但我们时常被各种各样的想法左右,不是在为过去的错误自责沮丧,就是在为未知的困难感到焦虑,我们真正聚焦在现在这一刻的感知力需要练习。 很多人都知道练习活在当下的最好方法是冥想,退后一步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目前的这一刻,但这里我想推荐大家一个看起来平常却有奇效的方法——列清单。 它的魔力在哪里呢? 1、无论你的焦虑、你的问题看起来多么庞大、不知如何下手,当你把它拆分为可以逐个处理的一个个小事项后,你会重拾掌控感和解决问题的信心,焦虑感变成了内心的背景音,不再对你构成干扰了。 2、列清单能让你快速集中注意力,事实上在你列清单、逐一解决事项的同时,你已经忘记了焦虑。 如果焦虑感非常强烈,那么尝试先列一张简单的清单,写下你今天要完成的事情,比如: ●做一顿早餐:水果+面包+牛奶 ●洗澡 ●搭配一套适合春天的衣服 ●打扫房间,整理书桌 … 让你的思绪停留在此时此刻,做好手头的这件事,接着做好下一件事。你会发现,当你认真聚焦于这些事情时,你的焦虑感减轻了。 当你的焦虑感减轻以后,列一份更进阶的清单,着重分配一些时间给让你真正改变的事情,比如: ●花2小时认真写一个影评/书评 ●整理一份想看的非虚构书单,并开始看第一本 ●做一组“晨间唤醒”瑜伽 … 如果还是感觉焦虑,把你烦恼的每件事列在一张清单上,并给自己安排一个不超过10分钟的烦恼时限,然后跟它们做个了结。
快到腕里来
生活习惯不一样,慢慢适应吧,时间久了就会适应的。我是北方来到南方,现在久了也不是很爱吃面了,习惯了南方的生活,偶尔会自己煮一点北方的食物来自己吃,不需要家里人跟我吃一样的。
可乐狗DOGS
《筑基课第三讲基础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认知 2.情绪、情感和意志 3.需要和动机 4.能力和人格 一、认知 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心理现象。 感觉又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情绪包含心境、激情、应激。有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体现。 意志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困难。这个意识又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 两种以上有吸引力的目标,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双趋就是我既想为班级服务,又想一心一意学习,(既想……又想......)。也就是孟子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两个女孩儿同时爱上了一个男孩儿,这两个女孩儿各有各的好,一个温柔,一个活泼,这个男孩儿都喜欢,但是他必须二者选择其一。 双避冲突:又称负负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如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双避就是我既不想长胖,也不想运动,(既不想……又不想……)。 趋避冲突:两件事物一有利、一有弊,容易抉择;目标冲突,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似的需要;行动冲突,要达到目的可采取两种行动,各有利弊不知如何抉择;例如,既想参加足球运动为班级争光,又怕耽误自己的学习。 双重趋避冲突: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时便发生这类冲突情况。 比较的初心是让自己好,但比着比着忘了自己的初心。越比较就越心急,越难过 ,反而让自己不好了。想让自己好,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行动起来 。当行动的脚步跟不上思想的灵魂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咨询师不是侦探的工作。真相不重要,当事人认为的真相才重要,以当事人为主。例如,一个孩子的爸妈离婚了,爸爸实际上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但在小孩的心中,他爸是一个大英雄。当事人认为的真相才重要,我们要看清,但是人在乎的是什么。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学心理学能够让人对外越来越温暖,对内越来越淡定。 静待花开,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要花时间成长自己,觉察自己,让自己的心安稳下来。心乱是学习不够智慧不足的体现。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 人和人的智慧差不多,而是看谁先乱。心乱则智慧无。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两个书生进京赶考,路上恰好遇见出殡的队伍。甲书生看着黑乎乎的棺材,心里咯噔一下:完了,碰见这倒霉的棺材,不是要倒霉了吗?结果他考场上想着这个事儿,无法静心答题,才思枯竭,结果名落孙山。乙书生想:棺材,棺材不是要我升官发财吗。结果他在考场上文思才涌,最后金榜题名。 二、情绪,情感和意志。 这种态度和体验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以情绪和情感表示。意志及毅力是人实现某种行为必须的心理过程。 三、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力量。 影响动机的因素:需要、情绪、内驱力、诱因、气质。找对方需要的,才有动力。老人需要的是健康,学生需要的是成绩,员工需要的是工资、职位、归属于爱等。90后,00后的孩子已经满足了前三个需要,他们更需要的是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话语权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内驱力是指理想和抱负。北大徐凯文教授提出的“空心病”,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为啥学,为啥活?没有远大的理想做支撑。 一些学生考上名牌大学后就失去了方向感、生活的意义感。这是很可怕的。 四、能力和人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调节。 人格:气质和性格。 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是先天的。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是后天的。人格是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气质:是先天的,无好坏之分。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粘液质,多胆汁质,抑郁质。 性格:是人后天对事情的态度,有优劣之分。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是态度决定命运。 五、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是最低级的中枢神经系统。脑分为脑干,间脑,小脑,瑞脑。脑干又分为中脑桥脑延脑,中脑负责瞳孔反射和眼动。延脑负责呼吸和心跳。间脑又包含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丘脑负责嗅觉外所有感觉。上丘脑束负责嗅觉。下丘脑负责内脏。底丘脑负责肌张力。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瑞脑包含额叶:视觉;颞叶:听觉;顶叶:躯体感觉;额叶:躯体运动。枕颞顶额,是挺感动。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包括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自主神经系统(内脏、内分泌、情绪)包含交感神经(兴奋)和副交感神经(抑制)神经元接受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包含细胞体,树突,轴突。 六、有损大脑的生活习惯 长期饱食 轻视早餐 睡眠不足 甜食过多 长期吸烟 蒙头睡觉 不愿用脑,带病用脑 少言寡语 …………………………………… 筑基课第三讲——基础心理学内容导读一、内容概述心理学研究的是知、情、意,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在咨询时,我们会问来访者: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要的是什么?这是确认当事人的感觉和知觉。不知道你说到这些之后,你想到了什么?探讨的是他的记忆。通过学习,要觉察自己的认知,看我们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咨询师自我觉察有多深,将直接影响着我们能陪伴着来访者走多远,对自己的觉察非常重要,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认知。情绪(感):我们有了情绪之后,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变化?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都会相互影响。意志:通常所说的毅力,要干成一件事,就要坚持。确认自己的知觉,通过我们自己来思考: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初心是什么?这样会让我们活的更明白,知道哪些地方容易有情绪,有情绪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我们在乎的地方,因为在乎,所以才会有情绪。情绪是有意义的地方,是值得去探讨的地方。我们学会更好地调整我们的情绪状态,在我们在乎的地方,用意志去坚持,并持续坚持,这样我们活得将会更通透,能够做出一些成绩,得到自己想要的。二、讲解1.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远离生活中那些情绪垃圾的人作为心理咨询师,角色也是要帮助当事人越清楚他的认知,我们要清空自己处于一个相对不预设的状态,把自己放下,不要带着自己以为的,我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听他在说什么,可以问他:对此你的感觉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是什么让你这样想呢?它会让你联想到哪些方面?(记忆)会联想到哪个人?哪个事?事能再讲讲吗?澄清确认,然后给他作个总结。让他明白自己的认知是什么,他知道的这一刻变化就出来了,我们给他提供的是一个氛围和常理,他不需要太多的指导,只希望我们稳稳地陪着她,他对自己的认知越来越清楚,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一滴水感觉凉凉的,看到苹果是红色的。痛觉既是外部感觉也是内部感觉。很多人不喜欢痛,但痛有没有好处呢?是对身体的提醒和保护。身体的痛是如此,那心里的痛呢?痛也是改变和成长的契机。来访者心中痛苦,要不要咨询师马上帮助?痛则思定,他的痛苦会促使他去改变,咨询师要忍得住,不要成为来访者的依赖。痛苦会让他有更多觉察和反思,也是在帮助他成长。我们要更多地去确认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孩子痛苦是他成长的机会,不一定是坏事,家长稳稳地陪着他。感觉现象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和联觉。感觉适应是指在某个环境下呆久了,慢慢就习惯了,对内要了解自己,对外要更多地了解别人是怎么生活的。温水煮青蛙。在生活中,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比。忍不住对比,是因为我们太贪心了,对生活不满意。联觉:是从一种感觉联想到另一种感觉。2)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看人要从系统观去了解一个人,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会相互影响。学习也要从系统观来看,不要太急功近利,功利心不要太强。学习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我们的认知改变了,情绪变好了,通过学习我们快乐,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让自己动起来,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去找些事做。错觉:眼见不一定为实。有时候即使知道是错觉,但眼睛也会欺骗你。事情的真相既重要,也不一定重要。在咨询中找到当事人认为的真相更重要,他认为的真相后面在乎的是什么。没有绝对的真相,咨询师不是侦探。以当事人的知觉为主,切记!不要随意地敲碎别人的世界,也不要随意去打扰别人的幸福,要尊重别人的边界。记忆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2.情绪(感)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是某一段时间的心情。2)激情是比较强烈而短暂的感情,激情不可能长久。人和人的关系最终归于平淡,夫妻关系亦是如此,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市井百态,寻常生活,最能抚慰世俗人的思想了)。3)应激是指应对非常危险的刺激。碰到事情人往往会有应激反应,这些应激反应不一定是坏事,会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危险,有更多警觉。应激过强人会出问题,就像弹簧,力度太大,容易损坏。作为心理咨询师,对这些有应激反应的来访者要做干预,去帮他调整状态,学校的老师要学习危机干预课程。心理学学得好,对外会越温暖,对内会越稳定,自尊水平越高,说明成长得越来越好,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容易动情绪的地方是因为最在乎,最重要。接纳就好,看看怎么做能让关系更好。让我们自己不断成长,有变化,然后带动他们的改变。3.意志是有意识、有目的、克服困难去实现。有意志就是有毅力,怎么能让自己更有毅力呢?坚持是最重要的。不但是熬,还要刻意重复,刻意重复而不是机械重复,机械重复是不思考的。重复是成功之母,当然,重复的过程还是要不断思考的。静待花开还是要做一些工作的,否则孩子就毁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谁能真正静下来,稳下来,才是很厉害的人。遇事别抱怨,别责怪别人,回到自身,让自己通过学习不断成长,遇事稳下来,稳生定,定生慧。你是一切的根基。意志有的几种冲突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在咨询中,会碰到这些有冲突的来访者,我们不能帮来访者做决定,心里也不要有决定和判断,要清空自己,保持中立。可以排序打分。4.需要和动机:影响需要和动机的因素有需要、情绪、内驱力、诱因(外部环境),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影响孩子学习动力的因素有:情绪、关系、希望感和成就感。孩子动力不足,看看哪一块出了问题,怎么调整能帮到孩子。有需要才有动机,如果没有需要动机就会不足,想提升孩子的动力,要找到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找到对方需要的,才能更好地提升他的动力,才能帮到他,即对症下药,做咨询也要找到对方最需要的。面对不同的人,要找到对方最需要的,比如:与商人谈利,与老师谈分(可能是自己孩子或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与家长谈教育(孩子教育、亲子关系),与老人谈健康。要看到对方最需要的,真正找到对方需要的,才能让他更有动力,这些都可以很好运用到生活中。每个年龄段的人对人生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可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症下药,通过需要去调动当事人的动力。把外驱力变为内驱力,动力更大。若让孩子有内驱力,就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空心病:不知道为啥活,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梦想做支撑。5.能力和人格: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气质是先天的,无好坏之分。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性格指后天的态度,有优劣之别。性格决定命运,是因为遇事的态度决定命运。有人学习特别用心,成长得就快。 三、神经系统大脑是单侧化的,由左半球和右半球组成,功能不一样。左半球:理性——言语、意识、学术右半球:感性——潜意识、音乐、艺术开发大脑:音乐家的孩子有音乐天赋,基因的影响,环境的熏陶。遗传和后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是最低级的中枢神经系统,脑分为脑干(最古老)、间脑、小脑和端脑。 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脑。脑桥连着中脑和延脑。中脑管着瞳孔反射和眼动,延脑管着呼吸和心跳(延续生命)。间脑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小脑是保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端脑是指大脑皮层和灰质,由枕叶(视觉)、颞叶(听觉)、顶叶(躯体感觉)、额叶(躯体运动)组成。(枕颞顶额,是挺感动)自主神经系统管内脏、内分泌和情绪,分为交感神经(兴奋)和副交感神经(抑制)。兴奋和抑制交互作用,人就容易出问题。神经元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四、生活小常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