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A漠漠
1913年9月27日,阿尔伯特·艾利斯出生在美国匹兹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是3个孩子中阿尔伯特·艾利斯的长子,4岁时全家移居纽约市。艾利斯的父亲是一位商人,经常在外商务旅行,对孩子较少关爱。阿尔伯特·艾利斯在他的自传中,描绘他的母亲是一位热衷于自己想法、有两极倾向的妇女,“喋喋不休,但从不倾听”。对于大部分话题,她都要详细解释她的强烈的意见,但极少说明这些观点的事实依据。艾利斯的母亲和父亲一样,对孩子感情冷漠。艾利斯说到,在他上学时,他母亲经常还在睡觉,而他放学回家时,母亲又经常不在家。除了情感痛苦以外,阿尔伯特·艾利斯也要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他用自己的钱买了一个闹钟,叫醒他们,并为他们穿衣。当大萧条到来时,三个孩子都不得不找工作来帮助家庭。阿尔伯特·艾利斯在童年时期体弱多病,青年时期也一直遭遇无数的健康问题。5岁时因肾炎住院,还因扁桃体炎住过院。阿尔伯特·艾利斯在纽约市立大学商学院学习,获得文学士以后,才涉足临床心理学领域。1942年,艾利斯开始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主要接受心理分析学派的训练。1943年6月,阿尔伯特·艾利斯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艾利斯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又进行了附加的心理分析训练。如同当时大部分心理学家,他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很感兴趣。1947年阿尔伯特·艾利斯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开始个人分析。卡伦·霍妮对阿尔伯特·艾利斯的思想影响最大,不过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艾瑞克·弗洛姆和 沙利文的作品也对艾利斯形成他的心理模型起到关键作用。艾利斯相信阿尔弗雷德·科尔兹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和他的书科学与 Sanity,使他开始从哲学途径创立理性情绪疗法。1953年1月,阿尔伯特·艾利斯彻底与心理分析分道扬镳,开始将自己称为理性临床医生。艾利斯提倡一种更积极的新的心理疗法。1955年,他将自己的新方法命名为理性疗法(RT)。这种疗法要求临床医生帮助客人理解,自己的个人哲学(包括信仰)导致了自己的情感痛苦。 例如“我必须完美”或“我必须被每个人所爱”。艾利斯相信通过理性分析,人们可以理解他们的错误当时实验心理学中流行行为主义观点,而临床心理学中流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荣格、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等心理分析学派大师的观点。尽管阿尔伯特·艾利斯的方法强调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他对认知的强调还是激怒了几乎每一个人,可能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追随者除外。因此,他经常在专业会议上和出版物中感到敌意。1965年,阿尔伯特·艾利斯发表了《同性恋:原因与治疗》一书,将同性恋看作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在此10年前出版的金赛报告曾发现同性恋行为在男性和女性中都相当普遍。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宣布同性恋不再列为心理疾病,因而不需治疗。1976年,艾利斯批判了自己在〈性与解放的男人〉中的早期观点,转而强烈支持同性恋者的权利。2004年,阿尔伯特·艾利斯罹患严重的肠炎,2007年7月24日自然死亡,享年93岁。
坚强一点Aaron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专事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自信心,以及领袖力的提升研究。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其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泰勒在哈佛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导师”,同时他还受聘为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他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时报》等数十家著名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和报道。
小猴子@219
卡尔·罗哲斯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卡尔·罗杰斯)跳转到: 导航, 搜索[编辑] 生平1902年1月8日,罗哲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奥克帕克(芝加哥郊区)。他的父亲是土木工程师,母亲是个家庭主妇、虔诚的基督徒。罗哲斯是他们6个子女中的第4个。罗哲斯在严格的宗教性和伦理性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他成为一个相当孤立、独立而有纪律的人,并能一个实践的世界中,学习科学方法的知识及对科学方法的鉴赏。因为宗教上的理由,他第一个选择的职业是农业,后来转向历史,又转而进入纽约协和神学院。1922年,在他20岁那年,前往北京参加国际基督徒大会,因为这次旅行,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宗教的奉献;他也参加了一个名为“为什么我成为牧师”的研讨会,这帮助他弄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在这之后,他决定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报读了芝加哥的一个心理学课程,并在1931年得到了博士学位。他分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1940年)、芝加哥大学(1945年)及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1957年)任教及实习。后因与与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系发生一些冲突,罗哲斯对学术不存幻想。直到他突然离世前,他一直在La Jolla做研究,同时间他继续进行治疗、演讲、写作等工作。罗哲斯对教育心理学也带来了重要的冲击,他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被普遍赞誉为人本主义观点。他同时也发展出体验性学习的理论,这个理论与他所称的认知性学习是相对的。罗哲斯“全功能的人”的观念,牵涉到以下诸种质素:对体验的开放 对世界中,他人的感觉及体验,能有精准的感知能力。 存在性的生命 活在当下,而非活在过去、或活在未来。 有机的信任(Organismic trusting) 对他人的想法和感觉,信任其为真。并且,别把别人的感觉或想法视为理所当然。(其含义为,每个感觉或想法皆其来有自。想法或感觉信其为真,但应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脉络) 体验性的自由 认知到个体的自由,并对个人的行动负责。 创造力 对世界的完全参与,包括对他人生活的贡献。 计算机科学家Joseph Weizenbaum曾在1966年设计出一套著名的程式--Eliza,尝试模拟一个人本的罗哲斯学派心理治疗者的治疗过程。它的工作方式是:让使用者的输入、应用简单的转换规则,这些规则是为了建构问题、以及能反映出使用者所陈述的内容。某些人对 Eliza 在上述情况下的展示有很深的印象,特别是,相较于与其简单的程式。罗哲斯与其他一些学者同时也是会心团体(主要对象为年轻人、管理者等)及婚姻会心团体(ME)的奠基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