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18

赵西法119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上海黄浦区心理咨询师海德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花的大呆地

已采纳

楼上正解,侯玉波的《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归因的部分有提到,海德只提出了外控和内控的归因分类,是维纳把他的理论发展的,到了外控,内控,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的三个维度。。。。

上海黄浦区心理咨询师海德

279 评论(15)

mimi若闻

人们改变时间的话要循序渐进的,因为通过时间的一种改变可以改变他是

176 评论(10)

麦麦咔咔

控制点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控制点是个体将责任归因于自身的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如命运、运气或机遇。

扩展资料

控制点理论的运用

研究表明,对学习而言,学习者持有的对控制点的不同看法是通过影响其成就动机、情绪、其投入学习任务的精力、其对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对奖励的敏感性及惩罚或分数对他们的意义、其自信心和对待教师的态度等一系列变量,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的。

具体来说,对控制点的不同看法能够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决定学生对学习任务是持接受的还是持拒绝的态度,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在学习中能否克服困难等。

165 评论(8)

风火轮妹妹123

还有一点,罗特是社会学习研究者,海德是社会心理学家,呵呵~

173 评论(9)

麦兜林涛

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平衡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代表认知主体,O为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则为P与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

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

海德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换言之,海德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概念效应:

海德的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原则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O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O赞美爵士音乐,P—O—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

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O—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15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