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鲁咕噜
心理咨询师考试属于国考,目前是分为三个级别的,分别是心理咨询师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最高,三级最低。但是因为国家还没有组织一级的统一考试,所以最高的级别就是二级。三级的培训费一般是在2500左右,各个地区可能会有稍有差异,考试费是全国统一的,三级考试费是400元,二级的培训费是3000元左右的,考试费是510元的。
柠檬草的味道11
培训机构租场地,聘老师都是需要很多资金的。不会只是承接报名的,你要在那里单纯报名的话,可能性几乎为0。如果是培训的话,他们会帮你们一起报名。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在读,又不是本专业的话,我比较推荐附近学校的培训。他们一般会比较便宜,教师一般是学校的教授。报名费各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但是培训费根据地区差异会不一样。漳州的话倒是比较便宜。三级 社会培训费2500 学校培训费1500 报名费240 教材费110
摇滚小青蛙
5月12日,宜昌一位抗疫医生,带着6岁的儿子自杀了。
警察在介入后表示,自杀源于家庭矛盾。
很多人好奇,疫情都扛过去了,什么样的家庭纠纷,会让这位父亲带着孩子,走上绝路?
事实上,这样的新闻不在少数,但大多数携子自杀的主角,都是母亲居多。
比如,在这之前,4月27日,长沙的一位妈妈,一位海归女博士,就带着才几个月大的女儿,从顶楼阳台一跃而下。
再往前推,去年福建漳州的一位28岁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自杀的新闻,也一度让人震惊心痛到说不出话。
这种父母携带孩子一起自杀的现象,并不是国内独有。
一位外国心理学家研究了几十位携子自杀的案例后,将这种自杀分为母体杀子和父体杀子。
是的,国外关于这种自杀的定性,主要是谋杀。
首先是犯了谋杀罪,剥夺了别人的生命权;其次才是自杀,自我决定放弃生命;最后,是伤害儿童罪,而伤害儿童,在国外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但如果不能换位思考,不能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那么批评和定罪是无意义的。
所以,这位心理学家,从中总结了五种共同的心理动因,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也会让一些家庭保持警惕和预防。
精神病学教授,兼心理学家Phillip Resnik,在报纸上看到一些母亲通常在自杀前,都会先杀了孩子,而一些父亲在自杀前,也会杀了孩子,或者杀了全家,这让他感到好奇,这些自杀前杀子的人,是出于什么心理要杀掉自己的孩子,并进而自杀?
于是,他追踪了很多携子自杀者,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尸检,想要找到答案。
梅根·亨斯曼,在2015年认罪,她在几年时间内,勒死了6个婴儿,并将他们的尸体放在塑料袋中,存放在地上车库,直到她的丈夫在2014年发现。
在接受无期徒刑之前,她在法庭的一份声明中说: 我还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成为这些小婴儿的母亲。而且我想以某种方式避免我给他们带来的可怕生活。
珍妮特·米歇尔·霍斯,在2007年,将她3岁的女儿和1岁的儿子,锁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加油站,并将他们刺死。她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被魔鬼所控制,她是为了帮助他们。
在审判中,她被检查为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并因精神错乱而被判无罪,送往精神病院。
迪安娜·兰妮,2003年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家中,用一块大石头砸死了年龄分别是8岁,6岁,和14个月的儿子。她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妇女,她坚称,上帝要她杀了自己的孩子,以此作为对信仰的检测。
她因精神病幻想而犯下罪行,被送往国立精神病院,2012年治愈后释放,余生痛不欲生。
安德里亚·耶茨,2001年在德克萨斯州的家用浴缸中,淹死了5个自己的孩子。她告诉精神病医生:我的孩子们不是正义的,他们注定要在地狱的火焰中灭亡。
她有抑郁症,产后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和自杀未遂的历史,最终被判无罪。
苏珊·尤班克斯,与老公吵架后,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家中,枪杀了4至14岁的4个儿子,然后,她朝着腹部开枪杀了自己。心理医生说,她当时正处于离婚状态,杀了孩子是为了报复伤害自己的男人。
在给丈夫的信中,她写道: 你抛弃了我,我失去了所有我爱的人。现在,你该尝尝这种滋味了。
苏珊·史密斯,报警告诉警察,一名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黑人,偷走了她的车子,并绑架了她的3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才14个月大。
她后来承认说,她的动机是她新认识的男朋友,她老板的儿子告诉她,之所以结束和她的关系,是因为她有三个麻烦的孩子。
多拉·布恩罗斯特罗,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刺伤了9岁,8岁,和4岁的两个女儿和儿子。她被指控策划谋杀和伤害孩子。
在法庭上她承认,她伤害孩子的初衷是,报复他的前夫,并构陷他的前夫伤害孩子,只可惜没有实现。
弗朗西斯·牛顿,被指控枪杀了丈夫,7岁的儿子和21个月大的女儿。警察发现,在这之前,她为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购买了保险。
在后来的审判中,她表示自己婚后生活痛苦不堪,她只是希望逃避失败的生活,渴望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西瑞·维斯特西尔,将自己16个月的女儿,放进了准备好的五加仑水桶中,活活淹死后,朝自己的头部开枪自杀。
警察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她的生活陷入困窘,自觉无法给予孩子很好的生活,所以绝望的她选择带着孩子离开。
迪娜·施洛瑟,在2004年杀死了她11个月大的儿子,然后自杀,她说,儿子患有严重的慢性身体残疾,她受不了看着他痛苦的活着,所以选择杀了孩子后,陪着他一起离开。
在日记里,她写道: 我们将在天堂团聚,那里一切闪现着光辉和美好。
……
瑞斯尼克说,携子自杀从总体上来说,可以总结为这5个动机: 利他心理,急性精神病,意外,觉得孩子是障碍,以及报复配偶。
女性多集中在利他心理,和急性精神病。因为意外杀死孩子,不想要孩子,或者报复配偶的行为,只占据极少数的案例。
首先利他主义,是指母亲出现严重精神问题,或者生存困境,她们自觉无法照顾孩子,或者没有办法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因为绝望,或者本着为孩子好的心理,她们会先杀了孩子再自杀。
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埃里克森博士佐证了这种说法: 女性更有可能通过忽视或极端压力,甚至是误导的利他主义杀死孩子。
埃里克森说:在很多杀了孩子再自杀的母亲中,通常都充满着一种畸形的美德,一种变态的怜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她们认为孩子离不开自己,她们认为自己和孩子联结为一体,有权为孩子决定以后的人生。
女人经常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母亲自杀与谋杀孩子之间的界线因此变得模糊
而从文化上讲,人们期望妇女贤惠,孕产和养育。这是社会文化赋予女性的理想化气质,但很多女人在生产后,发现自己无法做到,无法达到期望和准则时,不仅让她们容易陷入自责,容易患上严重的心理问题,还容易因为对理想化母亲的偏执,让让自己走向对立面,做出完全相反的举动。
所以,从总体上而言,母亲携子自杀,更多是出于病态性利他心理,以及急性抑郁症,精神病等问题。
而男性携子自杀,却常常出于不同的原因。
2011年5月,26岁的盖里·莱尔莫,在位于爱荷华州的家中,枪杀了自己的两个小儿子,以及22岁的妻子,和妻子19岁的妹妹,并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然后开枪自杀。
在随后的调查中显示,他和妻子因为很多家庭矛盾和纠纷,才产生随后的犯罪行为。
2010年2月,尼古拉斯·培根开枪打死了8个月的儿子,随后开枪自杀。在留给妻子纳西的语音邮件里,他威胁要杀死儿子,然后自杀。妻子很快报警,但是晚了一步。
妻子后来表示,自己和丈夫的感情出现问题,正在协商离婚。
2008年8月,50岁的失落的百万富翁克里斯·福斯特,在睡觉时枪杀了他的妻子和女儿。然后砸毁了他们价值120万英镑的豪宅。随着大火吞没了这座房子,福斯特回到妻子和女儿身边,他后来死于大火。
心理咨询师后来研究说,这个做生意失败的商人,是在找回最后的控制权。
因为虽然他的生意失败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家人并不会因此就陷入绝境。
研究人员认为: 这是一种绝望的方式,而且是不正当的,因为在获得控制权的同时他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这个人陷入了一种心态:如果我不能拥有,那么没有人可以。这是他最后掌握主动权的时候。
和母体杀子不同,父体杀子,大多集中于报复配偶,以及夺回控制权。
当男人发现自己失去财务,家庭和人际关系的控制权时,他们经常出于报复伴侣,或者最后一次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而选择杀害孩子和自己。
很多父亲会给妻子留下纸条:你现在不能拥有他们了,我已经把他们带走了。
当然,一定程度上,病态的利他主义,也是一种控制权的夺取,最后一次主导自己的命运。
例如很多母亲会留下遗言: 我和孩子们现在处于平和状态,我把他们带到更好的地方了。
对于很多父母而言,携子自杀,是一次夺回权力和控制权的绝望之旅。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男女平等,谈论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其实,父权制社会对男性的伤害也很大。
父权制文化下,很多母亲容易在产子后,因为社会理想期待和产后身体原因,以及承担主要的育儿职责,而出现严重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但是父权制文化下,很多男性,不仅不会表达和处理情感和情绪,甚至没有感受和分辨自己情绪的能力。
当一个女人在聚会中,遇到一个拿自己开玩笑的女性时,女人可以敏锐的感知并予以回击。
比如,一个皮肤黝黑的女孩,如果在聚会中,另一个皮肤白皙的女孩说,哎呀,真羡慕你,天然健康的肤色,出门都不怕太阳。
这个时候,这名肤色黑一点的女孩,可以迅速识别自己被嘲笑了,而旁边的女性也能在隐晦的表达的感受到对方言辞的不善,并明确表态,和站。但在男性群体中,这种意识很少见。
女性天生可以敏感的察觉嘲笑,讽刺,欺凌,迅速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允许自己反唇相讥,厌恶对方,甚至背地里表达不满。
但是男性不行,父权制文化要求男性大度,勇敢,不拘小节,不表露情绪,不流露脆弱,甚至处于绝对的控制和领导地位。
后果是久而久之,很多男性在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根本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
女性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婚姻心理学:婚姻是最后的修行》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位妻子对丈夫说,为何你每次参加完同学聚会回来,心情都不太好。丈夫反问说:我心情不好吗?
他从大学毕业后,就每周都参加这个同城的同学聚会,风雨无阻却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参加完后心情会不好。在妻子的引导下,他才发现,他是因为讨厌聚会中的一个同学,但是奇怪的是,他还常常去见这个人。
后来在妻子的要求下,他不再去见这个人之后,心情也好很多。
这是因为男性不太去关注自己细微的情绪变化,在父权制文化中,男性因为细节性问题而生气,是懦弱和可耻的。
但其实,男人和女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遇到讨厌的人和讨厌的事,都会下意识的生气,郁闷,规避。
但女性允许自己小心眼的发泄出来,甚至规避去见这个人,男性却因为压抑自己的感受,甚至于根本察觉不到自己的厌恶,而长期让自己陷入低气压。
女性朋友之间见面,通常会谈论对方最近心情怎么样,谈论我讨厌谁反感谁,男性见面通常会聊和自己无关的社会新闻和政治,心理学家认为,他们对政治等问题的关注,和喜好厌恶的明确表示,犀利的观点等,都是自身情绪的无形转移。
所以,男女两性关系中,很多时候需要来自女性的引导。当女性不愿意去引导时,关系往往会走向失控。
而父权制社会要求男人处于控制地位,导致他们往往会做出失控的举动,来夺回控制权。
当男性完全被父权制文化建构,却又无法满足父权制文化中对男性的要求时,他们会怎么办?
很多被这种文化建构的男人,会采用施暴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何有些越是没有本事,在父权制社会一无是处的男人,越是倾向于殴打妻儿,通过暴力手段证明自己。
而发生在宜昌的这位抗疫医生身上的悲剧,最让我担心和难受的有两点。
首先,我害怕他在经历过疫情之后,存在心理创伤或抑郁等负面情绪,而他自己没有意识到,并最终在家庭矛盾的爆发中,走向了失控。
其次,如果他出于报复妻子的心理而携子自杀,那这是最让人难受的一点,因为这证明他还爱妻子,而赢回一个女人的心有无数种方式,处理家庭纠纷也有无数种办法,但他选择了最傻的方式。
有人曾问,为何心理咨询师们总是怀着悲悯之心。
大约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个世界上,遍地都是受伤的人吧。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
大坏蛋make
咱们有一样的想法,O(∩_∩)O哈哈~。专科招心理专业的不太多啊,你可以查一下,心理咨询师最低学历要求是本科,所以要有升本的心理准备啊。加油哈,有目标就要尽力坚持昂。
中艺古典家具
郑经:(公元?~1681年),郑成功之子,在位时间从公元1663~1681年为期十八年,终年岁数待考.控制台湾省的郑氏集团在郑成功(公元1662年)农历6月去世,一方面争权夺利,一方面图谋割据.郑氏集团内部先后经历了郑成功的长子郑经与叔叔郑世袭、堂叔郑泰之间的争夺王位的斗争.刚从荷兰手中解放的台湾省岛成为郑氏集团的流亡地,从荷兰手中拿下台湾省的郑氏家族在台湾省开始割据.大明延平王郑经固守台湾省后,自称为"东宁王",在陈永华的辅佐下开始改革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包括:东都改名为东宁、中央政府增设职官以健全组织、将天兴县和万年县改为州并各置知州掌理州务、并增设南路和北路安抚司来负责处理原住民相关事务等.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农历7月,清朝政府派都司王维明、总兵林中等人前往劝说郑经:"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此时,郑经尚奉南逃的明永历为正朔,但却又要求清朝政府依照朝鲜例,准其只对大清朝廷纳贡而己.朝鲜是清朝的属国,郑经的态度,已把台湾省视为独立于华夏之外的国家,判国行径由此开始.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农历3月10日,清军攻占铜山,郑氏集团在大陆东南沿海的岛屿全部丢失,郑经只得在台湾省固守.在清朝军事进攻和招抚政策下,郑氏政权中有文武官员近四千人、士兵四万余人、船只九百余艘陆续投降清军.在这几年的内斗外患中,郑经约损失了约四分之一的军队,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在郑经割据台湾省期间,清朝政府始终坚持招抚态度,力争和平解决台湾省问题.为争取郑经转变立场,主动把领土台湾省回归国家,从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郑经病逝台湾省,清朝政府曾多次致函、派官,争取郑经,但他坚持叛国立场,死不改悔.其间,清朝政府主动与郑经的重要谈判活动,达十几次之多.清朝政府虽看到郑经判国,企图割土分地,但仍坚持争取的态度.一个月后,再派林忠等人到厦门,诚恳希望郑经明晓大义,派人去漳州议和,郑经见大清朝廷催迫甚急,经与属官密商,打算乘受抚谈判之机,整兵入台,长期占据台湾省.正如郑经所言:"逆之,则指日加兵,内外受困,岂不危哉!不如暂借招抚为由,俟余整旅东平(今台湾省)再作区处."于是,郑经伪造了土地、户籍、军械等的账册及攻城抢得的清朝印信等,一边佯称献地受抚,接受谈判,一边率师入台.果然,郑经入台后立即宣布拒绝谈判,坚持台湾省为一独立国家,只向大清朝廷纳贡.清朝政府见郑宣布受抚,而又率部入台,知其"归顺是假".随后,大清朝廷命福建总督李率泰进攻被郑经占据的厦门,郑经则由台湾省返回福建,与清兵交战.郑经一战败北,丢掉厦门,退守铜山.大清朝廷则让李率泰停止进攻,至铜山再次招抚.而郑经仍坚持叛国立场,表示如不让其独立治台"虽死不允"!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招抚大臣孔元章上疏大清朝廷,建议投诚将领和郑经在大陆的亲戚为说客,至台湾省说服郑经,大清朝廷允准.于是,孔元章选择郑经的投诚部将数人,持郑经舅父董班舍亲笔信,招抚使刘尔贡、马星率领,赴台劝降.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农历5月,清朝招抚人员赴台湾省,农历7月返回,带回了郑经分别给孔元章和其舅父的书信,这两封书信进一步表明了郑经割据台湾省已"非属中国版图",他做台湾省皇帝"王候之贵固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让清朝政府以平等国待之,互通信使,互相通商,方可使"彼此无虞,波浪不惊".致其舅父的信中更明白宣称:"今日东宁(指台湾省),及版图之外,另辟乾坤,幅帧数千里,粮食数十年hh何羡于中土哉!"并说,清朝政府若以苍生为念,应"以外国之礼见待",否则,只能是白费气力.其分割台湾省野心昭著,气焰十分嚣张.第二年,孔元章认为郑经仍有招抚希望,要求亲自赴台谈判.康熙大帝允准后,孔元章于农历8月赴台,在台逗留一个月,无功而返.孔元章返回大陆,向清康熙大帝密报:郑经"大是恭谨",并说获得绝密消息,要求赴京面奏.孔元章向康熙大帝密奏的内容是:施琅私通郑经、阴谋叛变.施琅原系郑成功部将,后主要在是否追随南明永历帝的问题上发生冲突,施琅之父大宣、弟施显被郑成功杀害,施琅降清.施琅率兵屡败郑军,先后升迁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前文提到康熙元年清军攻克被郑经占据的厦门,主将便是施琅.厦门一战,仅降服郑经的官兵即达一万八千余人.郑经见施琅是他分割台湾省的心腹大敌,便利用孔元章行使离间计,加害施琅.由于当时大清朝廷与郑经关系紧张,施琅曾于康熙三年、四年两次进军台湾省都因遇到飓风无功而返,再加上施琅的儿子施齐、侄子施亥尚在台湾省,而郑经为离间施琅,故意任用施齐与施亥.施琅见康熙大帝一味主张招抚,孔元章又片面信郑经,一味等郑经回心转意,于是,向康熙大帝上《边患宜靖疏》,请求再次出征台湾省.但清康熙大帝听信了孔元章的密报,怀疑施琅有二心,不仅没同意他的请求,还撤去他的提督衔,夺其兵权,招为内大臣,调入京师软禁起来,一禁便是十三年,直到台湾省问题愈加严重,施琅的嫌疑被澄清之后,才再次被任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清康熙大帝清除了鳌拜集团,亲理朝政,对台湾省问题仍然主张招抚.派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荣至泉州与靖南王耿纪茂商量招抚之事,随后派员持诏书到台湾省.而郑经拒不接旨,强调台湾省"远在东海之外,与中国版图渺不相涉".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吴三桂叛乱,集数十万军队北犯.郑经应是吴三桂之约率兵由台湾省攻袭东南沿海,占领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城.康熙大帝派康亲王杰书率军入闽,夺回了漳、泉、汀三州,但仍对郑经抱有幻想,派员与盘踞厦门的郑经谈招抚问题.郑经对吴三桂的叛乱正欢喜若狂,根本不听招抚条件,他给杰书回函,直言"幸遇诸藩举义,诚欲向中原共逐鹿,hh人心思汉,则此一戎旅(指自己的部队)反可转祸为福!"杰书仍未灰心,读信后再派属员去厦门,要求郑经回到台湾省,不要以掺和在吴三桂的叛乱之中.郑经不思改悔,反面得寸进尺,回信说若让他回台湾省,必须以清朝政府先交出漳、泉、惠、潮四府州县为条件.杰书再派员诚切相劝,强调郑氏与吴三桂不同,说自郑成功至郑经皆以前明为正朔,不忘旧君;而吴三桂终将灭亡,若坚持投入其叛乱之中,后果可想而知.信中还答应了郑经提出的以朝鲜例相待,只要称臣纳贡就行.但郑经仍不同意,反而要求不仅台湾省独立,大陆沿海诸岛也应由他占领,且郑军的供应还要由福建承担.显然,杰书的意见即是清康熙大帝的意见,说明清朝政府当时重点用兵"三藩",对郑经曲意放宽了条件;也说明当时清康熙大帝对郑经的叛国行为和对台湾省的地位认识不足.因郑经坚持不退兵,福建总督姚启圣指挥部队攻克漳、泉所属各县,结果郑军大败.随后,姚启圣再次奉劝郑经:前所提条件朝廷多已允准,与其在闽与朝廷争地,不如回台湾省做你的草头王.郑经仍不理睬.杰书再派员见郑经,要他赶快回台湾省,按朝鲜例相处.郑经又提出以澄海等地为驻使公所,每年要给他六万两饷银等要求.这哪还是按"朝鲜例",清朝政府要为他提供驻地、又要向他缴纳饷银,不是反成了他的藩属之国了吗?杰书等人自然不会答应.到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秋,"三藩之乱"已经平息,郑经失去了靠山,大清朝廷也有了对付郑经的力量.姚启圣进兵厦门,一举收复,郑经见大势已去,逐败归台湾省.在此情势下,大清朝廷仍致书郑经,表示以前答应他的条件仍然算数;只要他不再窜犯大陆,"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上述史实说明,清朝政府对郑经的确仁至义尽,而郑经坚持分割台湾省,并对祖国大陆的土地另有扩张野心,其死硬立场难以更改.郑经失败逃往台湾省后,对前途失去妄想,情绪消沉,不理政务,终日以酒色嬉游打发时光.因连年征战,台湾省社会发生危机,经济困难,士卒丧气,统治集团内部很快出现分裂.重臣陈永华与冯锡范殊死相争,大将刘国轩拥兵自重.不久,陈永华自行辞职,很快病逝;朝中诸臣各怀观望,兵将皆有"故土之思",不愿分割台湾省.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农历1月18日,郑经见大势已去,在极度颓丧中一命呜呼.郑经逝世前,以其子郑克臧监国,逝世后由他承位.而两天后,冯锡范便与诸弟合谋杀害了郑克臧,拥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承位.郑克?是冯锡范的女婿(郑克臧是陈永华女婿),冯锡范大权独揽,作威作福,使得台湾省政局坏到极点.接着,台湾省全岛又突发灾害,洪水淹没粮田,颗粒不收,疫病踵接,死者枕藉,兵匪肆虐,社会陷入危机之中.郑经手下的高级将官,纷纷率兵投奔大陆,连地位仅次于冯锡范的左武卫何?也与清方秘密联系,以待清军复台时作内应.康熙大帝面对此种形势,重新起用施琅,准备武力收复台湾省.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农历10月,派遣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经过充分准备,施琅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农历6月率精兵两万、战船三百只,跨海直取澎湖.农历6月22日,两军在澎湖发生激战.经一天战斗,打死刘国轩麾下武官三百余员、兵士一万两千余人,降者五千余人,焚毁其大船二十余艘、一般船只百余只.经此短短一天的战斗,郑军已是全军覆没,仅刘国轩等数名高级将领乘小船逃回台湾省.农历8月13日,施琅率军入台.8月18日郑克?带领文武官员缴册降清,从此台湾省回归祖国.郑克?、冯锡范、刘国轩等由台湾省达北京,皆受到清朝政府优秀渥待遇,俱得善终.国姓爷郑氏三代中,郑成功为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而郑经坚持背父叛国,为后来胆敢叛国者永戒!郑克?:(公元1670~?年),郑成功之二孙,福建南安人.在位时间从公元1681~1683年为期两年,终年岁数待考.郑克?是郑经第二后所生,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经逝世,其丈人冯锡范等共谋杀害监国郑克臧(郑克?之兄),扶才十二岁郑克?做嗣延平郡王.内政与军事分由冯锡范、刘国轩主掌.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大清朝水师在施琅指挥下大败澎湖郑王朝水师,台湾省不保,经过刘国轩劝说,郑克?上表降清,时年十四岁.附_郑克?降表全文:讨大将军延平王臣郑克?谨奏:为举国内附,仰冀圣恩事.窃惟臣生自海邦,稚懵无识;谬继创垂之绪,有乖倾向之诚.迩者,楼船西来,旌旗东指;箪壶缓迎于周旅,干羽烦舞于虞阶.自省重愆,诚为莫赎.然思皇灵之赫濯,信知天命有攸归.逆者亡、顺者昌,乃覆载待物之广大;贰而讨、服而舍,谅圣王与人之甚宽.用遵往时之成命,爰邀此日之殊恩.冀守宗祧以勿失,永作屏翰于东方.业有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来书,以复居故土,不敢主张.臣思既倾心而向化,何难纳土以输诚.兹特缮具本章,并延平王印一颗、册一副及武平侯臣刘国轩印一颗、忠诚伯臣冯锡范印一颗,敬遣副使刘国昌、冯锡韩赍赴军前缴奏;谨籍土地人民,待命境上.数千里之封疆悉归王宇,百余万之户口并属版图.遵海而南,永息波涛之警;普天之下,均沾雨露之濡.实圣德之渐被无方,斯遐区之襁负恐后.独念臣全家骨肉,强半孺呱;本系南人,不谙北土.合无乞就近闽地方,拨赐田庄、庐屋,俾免流移之苦,且获养赡之资;则蒙高厚之生成,当誓丹青以衔结.至于明室宗亲,格外优待;通邦士庶,轸念绥柔;文武诸官,加恩迁擢;前附将领,一体垂仁;夙昔仇怨,尽与蠲除;籍没产业,俱行赐复.尤期广推宽大之仁,明布维新之令.使夫群情允惬,共鼓舞于春风;万汇熙恬,同泳游于化日.斯又微臣无厌之请,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为此,激切具本奏闻,伏候来旨.郑珍:(公元1806~1864年),字子尹,号柴翁,别号五尺道人,自署子午山孩、巢经巢主、小礼堂主人;贵州遵义西乡天旺里荷连庄人(今贵州遵义鸭溪区).著名清朝医学家.郑珍出生儒医之家,性静持重,幼嗜读书.母见其异,舍薄田,举家迁东乡乐安里的尧湾(今禹门乡沙滩),与外祖父(黎安理)家就近而居,拜舅父黎间为师.舅父见其过目成诵,聪慧过人,遂将女儿许嫁于郑珍.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郑珍以优异成绩选为拔贡,深受贵州学政程恩泽器重.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程恩泽调任湖南学政,邀郑珍往作幕宾.程恩泽系汉学家,为当时宋诗运动领袖,对郑珍说:"为学不先识字,不足以读先秦两汉之书."勉励以先哲尹道真为楷模,赐字子尹,井指导郑珍读许慎、郑玄之书,习宋朝诗艺.两年后返遵,拜莫与涛为师,继续攻读汉学与宋学,因此与莫友艺相识,共同探讨经文、切磋诗艺,结为莫逆之交.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郑珍在乡试中中举,与莫友芝联袂进京会试.候榜期间,留意搜购古籍秘本,闭门研读,竟落榜回遵.次年,受知府平翰聘,与莫友芝合纂《遵义府志》,历时三年,成书四十八卷、八十余万字.其后,三次进京会试,均未中试,依例选为大挑二等,以教职补用.三十八岁时始任古州厅(今榕江县)代理训导,继任镇远府学代理训导和荔波县学训导.每届任期虽不足一年,最新魔域私服,仍努力培训人才.回到遵义后,先后主持启秀、湘川书院讲席,培育郑知同、黎庶昌、莫庭芝等一批俊彦.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大学士祁带藻举荐郑珍于朝,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郑珍辞谢不就.郑珍毕生研习汉学与宋学,不立异,不苟同,考订精审,学贯古今,著作宏富,后世誉为"西南巨儒".其刊行的经学专著有《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两卷、《经说》一卷、《亲属记》两卷;文字学专著有《说文逸字》三卷、《说文新树考》六卷、《汗简笺正》八卷;史志著作《遵义府志》被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誉为天下"府志中第一",其外尚有《荔波县志稿》、《郑学录》等;教育著作有《母教录》;农学《鹏茧谱》被行家奉为难得的昆虫学专著.散文、诗艺造诣亦深,著有《巢经巢诗抄》九卷、《后集》六卷、《巢经巢文集》五卷,并辑有黔北明清诗歌总集《播雅》二十四卷.其诗歌反映民间疾苦,《捕豺行》、《经死哀》、《抽厘哀》、《江边治空诗》等,均为股炙人口的名篇.诗风淳博瑰丽,房屋中介公司为赚取差价分别与房屋出卖人、买受人签订,韵味深淳隽秀,思想性、艺术性极高,被尊为晚清同光体诗家"宗祖".郑珍工书画,楷书学颜、欧,参以二王笔意;行草出《争座位帖》,篆书效李斯、李阳冰;隶书习汉碑,亦师邓石如;山水画宗董其昌,苍朴萧散.均有独创风格.清同治年间贵州农民起义迭起.郑珍四处奔徙,贫病相加,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农历9月病逝,终年五十八岁,葬于望山堂后山母墓后侧.郑燮:(生卒年待考),亦名郑清之,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著名清朝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应科举为清康熙秀才,清雍正十年举人,清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郑燮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征途私服网,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传世.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县令.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茶是郑燮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郑燮善对联,有名句流传如:"楚尾吴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白菜青盐?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在郑燮的诗书中,"茶味"更浓:他所书《竹枝词》云:"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他的一首"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得到了当时不少文人的共鸣.郑燮喜欢将茶饮与书画并论,饮茶的境界和书画创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清雅和清贫是郑板桥一生的写照,他的心境和创作目的在《题靳秋田素画》中表现得十分清楚:"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燮的书法自成一家,笔法独特,古拙遒劲,舒意潇洒,其字在当时便可值千金,为什么明明失败,却还要叫嚷着胜利,一题"难得糊涂"流传至今.郑复光:(公元1780~?年),字元甫,又字瀚香,安徽歙县人,著名清朝科学家、几何光学专家.郑复光自幼性格沉默,好深思.他少年时入家塾读书,稍长,以监生入北京国子监就读,那里学习条件优越,郑复光少年时代爱好就很广泛,他博览群书,研讨学习中国和西方传来的各种科学原理,探索自然物理和机械制造的奥妙.青年时期考取监生以后,对读书入仕渐渐显得淡漠了,为了扩大视野,取得实证资料,他漫游了大江南北很多省份,收集物理研究的素材,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试验活动.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郑复光将日常观察和闻听的各种自然异象,排比为二百多条,用热学、光学等原理加以系统阐释,撰写了《费隐与知录》一书.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郑复光从早年在扬州所看灯影戏中得到启发,经过多年精心研究,写成了《镜镜冷痴》五卷,集当时中西光学知识大成.在完成此书的基础上,郑复光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台测天望远镜,对神秘的天空进行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观测.晚年,郑复光对国外的蒸汽机动力理论又发生了较大兴趣,曾致力于战船的设计和模型制造工作,但是,由于社会原因,他的这份努力滑有对时代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郑复光另著有《郑元甫礼记》(木刻活字印本)、《郑瀚香遗稿》.《安徽通志稿》有郑复光传.清朝学者郑复光在他的著作《费隐与知录》中,提出了极具新意的地脉说,用以解释地磁现象.指南针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传说在黄帝时代即有了指南车.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也曾指出:"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抵南."但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刘秉正教授认为,天然磁石难于雕琢成司南,司南为天上北斗,并非指向器.到了宋朝,人们学会了制造磁针,文献也明确记载了指南针的制造方法.如曾公亮在《武经总要前集》十五卷中写道:"若遇天景?霾,夜色暝黑,又不能辩方向,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或出指南车及指南鱼,以辩所向.指南车世法不清.鱼法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在曾公亮之后大约半个世纪,沈括在其著作中亦提到:"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用磁石磨铁针过程就是使铁针磁化的过程.分别与磁石之南极、北极相磨铁针磨端所获极性相反,因而其有指南的也有指北的.沈括不明其理且"未深考"而误以为这是磁石的物性相异而导致的.沈括还记载了地磁偏角这一现象:"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沈括限于知识不明其故而只能泛泛类比:"hh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hh",但他还是认为这不是合理的解释,承认自己"hh莫可原其理."为何磁石或磁化后的铁针指南?为何磁针略有偏东?明末学者方以智在其著作中说:"磁针指南何也?hh愚者曰:l蒂极、脐极、极轴,子午不动,而卯西旋转.故悬丝以蜡缀针,亦指南.r存中云,此处指南必偏丙位.舶商言大秦西海偏丁位.则中土在昆仑东,彼海在昆仓西,其气随地势而少变者乎?"戴念祖先生认为:"由于地球是大磁体的概念在方以智著作中未曾明言,或者传教士本身也尚不知此事,因此,方以智的解释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难怪在其后,一些中国学者还持传统的五行元气之说解释磁极性."郑复光为解释地磁现象尤其地磁偏角现象而在其著作《费隐与知录》中提出了"罗针偏东由于地脉"的地脉说.该书以一问一答形式写成.首先提出的问题是:"铁能指南,何以中国偏东而西洋人又谓在大浪山东则指西,在大浪山西则指东.惟正在大浪山则指南,其说信乎?"回答说:"西说既非身亲姑可不论,而中国偏东,京都五度、金陵三度,既见诸书确然无疑.而偏则各地不同.从仪象志图悟得各顺其地脉也.地脉根两极南北,如植物出土皆指天顶,但不能稍曲焉.又地脉之根止有地心一线其处最直,而渐及地面不无稍曲.针为地脉牵掣故偏亦甚微."郑复光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地脉说有以下几大突破:一,郑复光明确赋予了地脉以确切的物理的力学的性能:"针为地脉牵掣",地脉是能够对磁针施予力的作用的.二,《黄帝内经》中人的脉络存在于人的体内及体表.后来将大地之体与人体相类比而产生的地脉概念也未突破这一局限.但在郑复光的地脉说中这一局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大地之上的磁针能"为地脉牵掣",显然地脉是可以超越大地之体而在地球附近空间是可以存在的.三,郑复光将地脉抽象为无数曲线组成的曲线族:地脉"根两极"而"止有地心一线其处最直,渐及地面不无稍曲."将第二和第三联系起来看,地脉就是根于地球两极而在地球的体内体外都存在的封闭的曲线族,而这些曲线又能对磁针施以力的作用.虽然言简意赅,但显然郑复光的地脉概念已经十分接近法拉第的力线概念:是地球(大磁体)周围存在的能对磁针给予力的作用而使之指南(或偏向)的曲线.二者相比较,郑复光的思想还有独特的优势:正因为地脉源于经络说,因此他的地脉自然地在磁体内部也具有;而法拉第更强调磁力线是磁体附近空间的一种物质形态.因此从空间分布角度看郑复光的地脉兼具前于他的地脉说以及法拉第的力线思想的优点而又比二者都更为合理.在西方,人们对法拉第的力线概念给予高度评价,如.汤姆孙就曾说过:"在法拉第的许多贡献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力线的概念."法拉第最早于公元1831年11月24日在向皇家学会宣读他发现的电磁感应的论文中,开始使用"磁力线"这个概念.他称磁力线是这样一些曲线:"它们能用铁屑描绘出来,或者对于它们来说,一根小磁针构成一条切线."如同郑复光认为一根一根的地脉是真实存在的一样,法拉第也认为磁力线是真实存在的:"我不得不深信磁力线概念的真实性,因为它是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不是纯粹假设性的."法拉第"把布满力线的空间称之为l场r".这一点早即为法拉第的好友丁铎尔()认识到了:"丁铎尔认为法拉第是从磁力或磁力线在空间中的变化和分布的认识才提出场概念的."后来麦克斯韦也说:"我想他(指法拉第)却或许会说,空间的场中是充满了力线的hh作用在每一物体上的机械作用力和电作用力则取决于连接在物体上的力线."在公元1851年6月11日出版的《皇家学院研究报告集》中法拉第撰文再次指出:"在磁体内外,物理力线确实存在.它们可以曲线形式或直线形式存在着,hh没有一个孤立的条形磁体,hh它的两极性一定是以曲力线形式在外部发生联系的,因为直线不能同时接触到具有北极性和南极性的两点."不难想象,这给出的磁力线围绕磁体内外的模型,与郑复光的地脉围绕地球内外的模型十分类似,而且一根根磁力线与一根根地脉对于置于其中的磁针具有相同的力学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可以肯定郑复光的地脉与法拉第的磁力线具有同样的思想内涵,但郑复光依据他的地脉说解释地磁偏角现象还是笼统而不成功的.因为在他的地脉说基础上解释这一现象还需要一个基本的必备知识:地理的两极与地磁的两极并不完全重合.而郑复光并不知道这一点.郑复光的地脉概念与法拉第的磁力线概念揭示了相同的物理内涵,而后者是场概念的先导.因此郑复光的地脉说无疑较元气说具有更明确的场的意义.那么两人是谁更早具有了场的思想呢?郑复光出生于公元1780年,法拉第出生于公元1791年.前面说过法拉第最早于公元1831年即使用了磁力线的概念,但郑复光的《费隐与知录》始作于公元1816年,至公元1842年才得以刊行.我们很难知道郑复光是否于公元1831年以前即产生了地脉说思想,因此场思想的"优先权"问题似乎难以裁决.然而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我们还是可以给出一个推断.从...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