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1

艳的笑窝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讲的爱情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列那的小屋

已采纳

爱情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它包括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同时也渗透着理智,法律和道德的成分。它是情与欲的有机统一体,既有强烈的排他性,又有理智的节制性,它以男女双方的互相倾慕为基础,在双方认识交往的一定时期内,彼此渴望对方成为自已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而稳定的感情。爱情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咨询师讲的爱情

115 评论(14)

panying106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爱是能够带来喜怒哀乐的根源,也是陌生的两个人彼此之间诞生的情愫,很多人在自己不知道爱是什么的时候已经拥有了爱,下面和大家分享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

心理学给爱情下的定义是: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高级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概括出真正的爱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爱情首先是一种人际吸引,说起人际吸引,那么人们常常会混淆喜欢和爱情的区别,简单来说,喜欢是一种中等的人际吸引,而爱情则是吸引的最高形式,很多人由于无法区分喜欢和爱情的差别,因而在感情的道路上也产生很多的困惑,喜欢并不是真正的爱,但是爱必须要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之上,真正的爱情会对对方有高强度的依恋,而且会努力为对方做一些事,渴望和对方单独在一起,而喜欢的对象则可以有很多,喜欢的感觉并不具有唯一性,也不会为了对方付出很多!

爱情还有一个特点是要求双方是身心成熟的个体.

一个人身体成熟好说,年龄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心理成熟却是很多人忽视的,很多人年纪轻轻就陷入爱情,但老实说他们以为的爱情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只是一时兴起,出于对对方的一种好感和迷恋,因为他们的心理上并没有真正的成熟,他们很容易把一些所谓的好感,依赖,尊重,喜欢等同真正的爱情混淆,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在感情的道路上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品尝很多的痛苦,有句老话说的好,年轻的时候根本不懂爱情,其实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当你的心理没有足够的成熟,那么你自然也无法找到一段成熟的爱情。所以想要拥有成熟的爱情,请先拥有一份成熟的心态!如果你的爱情道路上充满了波折,可能并不是你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而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成熟的心智!

爱情还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而不是一种低级的情绪.

心理学上对于情绪和情感有明显的界定,情绪是短暂的,情境性的,易变的;而情感则是长久的,深刻的,稳定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考察爱情更应该长远的去看,一个人喜欢你可能会对你一时很好,如果环境变了,时间长了,对方的喜欢也就消失了。但一个人很爱你则会长久的和你在一起,并且渴望与你天长地久,所以分辨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就请看对方对你的感情是长久的,深刻的,还是短暂的,易变的!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就觉得对方是你的真爱了,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情绪,想要分辨是否真的爱一个人,请保持一点冷静和克制,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感情决定要不要在一起!

好了,看了心理学对爱情的定义,你内心对于爱情是否有了真正的认识呢,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物,永远值得人们去追求,所以如果你拥有了爱情,那就学会珍惜,如果你还没有,那就在新年到来之际,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争取在今年找到属于你的爱情!

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情是一系列神经递质/激素(如苯乙胺、催产素、去甲肾上腺素、后叶加压素、多巴胺、内啡肽)的分泌时机和比例造成的一类感觉。

有时,当我们在经历惊心动魄的场景时,我们的激素分泌状态、神经活动状态其实和坠入爱河的状态很像。而这时候如果我们身边有个还不错的异性的话,我们的潜意识很可能会搞乱掉激素水平和神经活动水平变化的原因,而误以为自己是因为对对方心动而出现了生理变化——自古以来英雄救美往往容易成就一段佳话,原因在此——毕竟英雄接触到美人的机会并不少,但是总是在“救美”的时候坠入爱河……

另外,某些动作和我们潜意识对动作的解读会使我们有坠入爱河的感受,久之,则可能“假戏真做”。比如某人理解力不甚好,所以在言语沟通中倾向于更久地注视和倾听,但是在对方不知情的状态下,可能会觉得自己对对方的意义非比寻常,进而由“被需要”的感受生成“被爱慕感”进而生成“爱慕感”。

还有,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爱情”实际上可能是“移情”。由于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让我们想起了自己早年经验中的某些美好的感受——这个过程是潜意识的,所以我们的往往意识不到,但是我们会对内心升起的感受有所体验。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把“移情”错认为是“爱慕”。并从“移情”转变为“爱慕”。那些剧烈的“一见钟情”,实际上更多的是移情爱。

——并不是说这些爱情不好——实际上每一种爱情都有甜蜜长久的例子。关键在于,当我们坠入爱河之后,怎样让爱情历久弥香而不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人把婚姻变成了爱情的坟墓,而且即使有人告诉他们婚姻本该是爱情的沃土,他们也不会相信。很可怜。

那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呢?那需要爱慕双方都有比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双方可以求同存异——既有足够的共同话题,又有充分的不同见解可以碰撞出令人兴奋的智慧和幸福的火花——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双方的内心要强大到足够包容这些不同点带来的冲击,并从中体验和享受到“不同”带来的美好。

这里有一个大家可能同样感兴趣的问题——天长地久的爱情是否存在呢?

如果单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会有一个悲观的答案——各类“爱情激素”的分泌周期都不算长,一般在6个月到4年之间,平均两年左右。也就是说,单从神经和激素的角度来考量的话,不论是甜蜜的还是激情的爱,平均寿命也就两年左右。

如果你还想让你的爱情更长寿一些,那就不能任由激素来决定爱情的命运了,我们或许需要主动地做些事情——比如做更多的自我觉察、反思、学习、自我提升;或者更高效地,向心理咨询师或者婚姻家庭咨询师求助,去探索爱情变淡的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去寻找和学习保鲜爱情的沟通、行为方式。现代心理学在爱情保鲜的领域中已经获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只要我们找到专业人士,并耐下心来给自己一些时间,往往可以给自己带来奇迹般的完全不同的婚姻内的爱情生活体验。

爱情是人类千古不变的生活主题,爱情的美好与伟大让生活色彩纷呈,古往今来,有多少伟大的艺术作品因歌颂吟咏爱情而深入人心。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给出的爱情定义是这样的:爱情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注:此处不含同性恋)。爱情是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它是有生理基础的,包括性爱;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来判断。

社会心理学家鲁宾研究发现,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有质的差异,一个人不可能我喜欢就爱上你,生活中常有“我喜欢他(她),但不爱他(她)”的现象。依恋、利他、亲密是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恋爱中的人会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过的宽容。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爱情的公式是爱情=自恋+投射。即我爱你是因为我爱我眼中的自己。因为人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看世界,我爱上的你是我自己心里的投射。爱情与婚姻没有关系,婚姻好不好主要取决于责任,而不取决于有没有爱情。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这既包括物质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爱情的发展经历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四个阶段。

美国学者等人通过研究,将爱情概括为浪漫式、好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六种形式。

哈特菲尔德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形式,激情爱是个体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的强烈的情感状态。伙伴爱是对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伴侣的一种深刻的卷入感,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赖,像亲人一样。恋爱初期,激情爱会多一些,随着彼此关系的稳定,双方的情感会转变为伙伴爱。

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相识、相知、相爱,让浪漫的爱坚贞不渝,地老天荒,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激情和浪漫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因素会与日俱增。印度学者古普塔研究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感情增加程度不如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

好好爱自己,在这个基础上经营维护好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另一半相携相伴共历人生,共沐甜蜜,共济风雨,共享天伦,共同白首。

185 评论(13)

湖边隐居

为了你,我也有走向光明的热望,世界不会于我太寂寞。——朱生豪 1 没有统一答案的爱情 谈起爱情,一个中国人可能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英国人可能会联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然后可能两人都会联想到泰坦尼克号,心里面响起一句:you jump i jump! 世上存在许多爱情相关素材,爱情电视剧/电影、爱情音乐/歌曲、爱情小说/漫画、爱情诗词、爱情真实故事、(各种科学非科学的)爱情研究。 虽然存在于世的爱情素材如此之多,但是对于爱情的定义,我们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在心理学领域,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著名的了 爱情三元 论,认为爱情有3个成分: 激情、亲密与承诺。 依据这3个成分可以区分出8种爱情状态: ①3种成分都没有 = 无爱 ②只有亲密,缺乏激情与承诺 = 喜欢之爱 ③只有激情,缺乏亲密与承诺 = 迷恋之爱 ④只有承诺,缺乏激情与亲密 = 空洞之爱 ⑤激情 + 亲密,缺乏承诺 = 浪漫之爱。 ⑥激情 + 承诺,缺乏亲密 = 愚昧之爱 ⑦亲密 + 承诺,缺乏激情 = 相伴之爱 ⑧激情 + 亲密 + 承诺 = 圆满之爱 爱情三元论是心理学领域关于爱情的主流理论之一,不过总归只是斯腾伯格的一家之言,不见得每个人都认可,更不算是爱情的唯一答案。 实际上,斯滕伯格之前爱情就存在,东方的《诗经》里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西方的莎士比亚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是最聪明的疯狂,哽喉的苦味,沁舌的蜜糖”。 斯滕伯格之后也有爱情,世上知道爱情三元论的人少,品味爱情的人多,爱情是人类的全民游戏。知乎上有“爱情是什么”的问题,下面有1978个答案。爱情定义莫衷一是。 2 始于幻想的爱情 爱情的定义莫衷一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人化的爱情定义。 哪怕大家头脑上知道这一点,每个人对爱情的期待/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在现实中,爱情不是两个人坐下来,沟通一下彼此对于爱情的看法/定义,经过友好沟通/协商,谈清楚之后开始恋爱。 爱情往往开始于“感觉”,有时候也叫来电、有feel、看对眼了……或者文艺一点说,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丘比特的箭就落在了我的心头~ 如果我们更细致地去探索这个“感觉”,就会发现,其实这个让爱情开始的“感觉”,是内心的幻想。当一个人说ta爱上某一个人的时候,几乎可以等同于在说ta爱上了自己心中幻想的伴侣幻象。 Ta看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刚好跟ta心中的伴侣幻象对应得上,于是ta的内心自动地把这个幻象套到这个人身上,进而爱上了这个“真人”。 爱情始于幻想其实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常态,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这也是爱情的必经之路,毕竟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ta是不可能彻底地了解/理解另一个人的,所以必须依靠着幻想提供的力量进入一段关系当中。 3 幻想制造公司:家庭/父母 每个人心中的幻想是各具特色的,就跟人的面容一般,虽然都有五官,但是各具特色。我们的面容遗传自父母,心中的幻想其实也是在家庭中生产出来的。 心理学不相信有冥冥中的缘分在安排每个人的亲密关系,更相信亲密关系是“命中注定”的。家庭就是一个人亲密关系的命运,不完全决定,但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人一出生,就处于一种必须被照顾才能存活的状态,弱小可怜又无助,所以必须保持跟父母/照顾者的紧密关系。在这种紧密关系中,人一定会被父母所塑造,或者说,新生儿,对比之下更弱小的一方,必须去适应父母(如果父母不愿意适应那个宝宝的话)。 所以我们常常提倡父母接受新生儿的天性,用适应新生儿天性的方式来养育ta,爱其如其所是。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哪怕知道一些心理学知识,也不可能给新生儿提供完美的养育,更不要说现阶段大多数父母缺乏足够的心理学知识,行伤害之养育却自感正常的大有人在。 年龄越小,越是弱小无力反抗,更多是接受/适应。所以父母的养育,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影响越大。随着成长,个人的力量开始增长,可以选择和反抗的空间的增多。 话虽如此,孩子毕竟是很难正面赢过父母的,所以总体来说,只要还在跟父母生活,彼此之间有互动,都会持续地受到父母的影响。 跟除了父母以外的其它人的互动,比如老师、同学、朋友、其它亲戚,也会提供一些新的经验,会让我们能够超越父母所提供的限制。不过父母始终是影响力最大的。 一方面,人在跟其父母的关系当中被塑造。父母就是他心中对于他人的模板。 父母是否让孩子觉得安全可以依赖,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于他人是否安全可以依赖的判断。 同时也会影响孩子对于自己的看法,如果父母是爱ta的,爱其如其所是,那ta可能也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不需要特别做一些什么去证明这一点,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父母彼此的互动,也就是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对于亲密关系的幻想。 班杜拉称之为 观察学习 ,不需要亲身经历,看别人的经历也能成为一个人的经验。假如一个人在成长中总是看到一个出轨的父亲,一个因此哀伤却不离婚甚至在若干年后接纳父亲回归的母亲,那ta成长为一个认为出轨没什么,忍一忍就过去的人就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了。 虽然一再强调父母的影响,但不希望有为人父母的看到之后在养育时束手束脚,所以补充几句。 1. 只要尽力尊重理解孩子,爱其如其所是,基本就可以了。完美的养育时无法提供的,一些小的挫折/创伤,孩子是可以自己修复的。 2. 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会影响孩子,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如果希望孩子以后的亲密关系幸福,自己首先成为一个观察学习的好榜样。 4 必经幻灭的爱情 人们是带着幻想,在幻想的推动下开始一段关系的。这个幻象来自于那个人自己的家庭与人生经历,是ta在人生的无数经验中总结得出的,所以对ta而言,就是真实,就如同“太阳会升起,然后落下”一样真实。 但是幻想必将迎来它的结局——破灭。随着关系的持续,日久见人心,一个人一定能够发现ta的伴侣跟ta幻想的伴侣幻象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人的母亲是会无微不至地关心ta 的,让ta认为无微不至的关心就是爱,当ta进入了跟伴侣的关系中时,伴侣没有给ta提供这样的关心,ta就经历了幻灭:这个真实的伴侣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这个时候,ta就会痛苦,心底里可能出现这样的声音:嗯?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了? 不管一个人心中关于爱情的幻想是如何的,只要幻灭,都会感觉痛苦。 假设一个人的幻想是不好的,ta认为“根本没有爱情这回事,人就是不可信任,谁信谁受伤”。 ta遇到了一个值得信任的伴侣,这个伴侣非常忠诚,不欺骗ta,非常地爱ta。 这在现实上是一件好事,但那个人可能会“逃避”这件好事——从好的关系中离开。因为对ta来说,人是不可信任的,这种情况才是熟悉的,就像太阳升起落下一样熟悉。别人是可以信任的反而是不熟悉的,尝试变化是需要冒险的,与其冒险不如离开。 5 幻灭后的大改造工程 幻想注定破灭,幻灭之后,人往往面临着一个选择,我是爱其如其所是,还是,改变ta?这个选择多么的熟悉,跟ta的父母当年面对的一模一样。 但我们都知道爱其如其所是是理想/诗和远方,现实/眼前的苟且往往是改变ta,这也是更多人的第一选择。 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彼此改造过程,这个改造过程的核心目标是把伴侣,真实的不理想伴侣改造成理想伴侣。 你为什么总是把拖鞋到处乱放 你能不能少打一点游戏,多陪陪我 你能不能少看一点脑残偶像剧,花些时间搞卫生 你能不能多体谅我一些,体谅我父母一些 你能不能不要总是加班?我希望你陪陪孩子 你能不能更浪漫一些,多给我一些惊喜…… 嗯,漫长的改造过程,彼此相互改造。这个时候说是幻灭,其实也不太合适,应该说是幻想破灭之后,人会希望幻想不要破灭,致力于把现实改造成跟幻想一致,因此就有了这个伴侣大改造工程。 我们都知道人要改变是不容易的,自己改变都不容易,遑论改变他人。所以这个大改造过程是经年累月的。 改变自己是艰难的,改变他人自己以为容易但实际上更艰难的,因为对方可能会拒绝改变。因此就会出现冲突。 你为什么总是把拖鞋到处乱放 - 拖鞋放这里有什么问题。 你能不能少打一点游戏,多陪陪我 - 我不能放松一下吗? 你能不能少看一点脑残偶像剧,花些时间搞卫生 - 你怎么不说说你自己打游戏的事情? 你能不能多体谅我一些体谅我父母一些 - 天天你父母,你怎么不体谅一下我? 你能不能不要总是加班?我希望你陪陪孩子 - 我不工作全家吃西北风吗? 你能不能更浪漫一些,多给我一些惊喜 - 你认识我的时候就知道我是这样的啊!…… 嗯,经年累月的冲突。 很多关系就死在了这里,吵累了,不想吵了,心里又不舒服,算了换个人吧…… 也有的关系卡在了这里,吵累了,不想吵了,分开吧又有点割舍不下,那就歇一歇吧,歇了一会心里还是不舒服,再吵一下,循环往复…… 有一些直接卡死了,真的吵累了,经历了太多次失败,但是又因为各种原因不想分开,就过上了嘴上不吵,心中不痛快的生活,美其名曰平平淡淡才是真,心理学上称之为 假性亲密… … 6 爱其,如其所是 相比起经年累月地冲突却吵不出变化,有一些伴侣比较擅长良性冲突。 所谓良性冲突,主要是跟无效冲突对比。无效冲突,吵来吵去,没有变化,或者短暂变化之后问题又复发。 而良性冲突这是在冲突中产生一些变化,最终友好协商达成一致,问题解决。 但是能够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进而改变的部分总归是少数。戈特曼的婚姻研究发现,69%的冲突会一直存在,也就是如果一对伴侣愿意,为拖鞋摆在哪里的冲突可以吵一辈子。 也就是说,最终,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讲,我们需要接受伴侣跟我们期待的那个理想伴侣不一样。 首先是看清楚,也就是看到伴侣真实的样子,区分真实的伴侣跟心中的幻想伴侣的差别,比如: A心中的伴侣应该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应该对自己的需要非常敏感,自己不需要提出来,伴侣也能满足,但真实的伴侣是并没有那么敏感的,需要ta提出需求,明确指引,才能提供ta所需要的的满足; B心中的伴侣不是真心爱自己的,只是贪图自己的金钱、身体或其它价值才继续跟自己在一起,但真实的伴侣是挺爱ta的,哪怕ta没有那么富裕,不能每次都满足伴侣的性需要,也是依然爱ta;…… 看清是第一步,看清之后我们要做出一个选择:接纳还是改变? 如同那句非常著名的话:改变我能改变的,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运用智慧去区分二者。 因为宗教都很少鼓励离婚,所以只有两个选择,改变或者接纳。实际上当然还有至少一个选择,就是离开/放手。 如果一方认为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重要途径,ta选择努力工作,很少对家庭付出,另一方认为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其它一切应该为此让步。 双方沟通过后,充分理解了彼此,但无法达成一致。那或者喜悦放手,祝福对方找到合适的新的人生伴侣是一个恰当的选择。 分开不等于关系的失败,也可以是两个的成长。因为知道自己要什么,意识到对方跟自己确实不适合,于是共同决定相忘于江湖。这也可以称得上良性分手。 如果那些无法改变的分歧没有那么大,双方还是希望在后面的日子同行,那或者就可以走到一段关系的最后一步:爱其如其所是。首先是看到真实的样子,视其如其所是,之后是一个有意识的清醒的选择:爱其如此说是。 爱是一种选择,当一个人已经看清楚伴侣的真实样子之后,依然决定爱ta。当然这个时候跟一开始爱上ta的那种爱已经有了变化,那时候爱的是心中的幻想,现在爱的是真实的ta。 写在最后 爱其如其所是,听起来已经是关系的最终状态。但实际上这不是一种终于来到了人生终点的感觉,并不是一种之后都不会变,王子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童话happy ending。 因为关系是由两个人构成的,而人的一生都在持续地变化当中,所以关系自然也在持续变化。当下走到了爱其如其所是的状态,不代表3年后还是如此。 抱着一定要走到终点的心态,不能说是错误,但只是一个人/双方的期待,未必能够成功。 关系对于个体最重要的意义,是每一个在关系中的当下,充分地品味着关系带给自己的丰富体验。那不管最终关系如何,想必是不会后悔的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梁侨辉

33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