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丽芙小熊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它来自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自嘲、自解、自我陶醉,并自认为是胜利了。
简言之,是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在精神上即刻忘却,实行自我安慰,“他算什么,我比他好多了”。
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特征,便是精神胜利法。阿Q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认为自己是胜利者。
“阿Q精神”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阿Q精神”有其可供借鉴之处。其换位思考、多角度想问题,可以说是减轻精神压力、解除忧愁的灵丹妙药。特别是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等思维方式,积极有效,值得我们借鉴,从而获得快乐。
阿Q精神的实质是妥协,是放弃,结果学会了自我减压,消灭了心理上的压力,也就消除了不必要的烦恼,起到了保持心理健康的效果。
扩展资料:
鲁迅所写的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小生产者在私有制社会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着精神。
其做过一些努力,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阿Q依然是阿Q。物质上的绝望,必然要用精神来安慰。

落跑蚂蚁
“阿Q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学者概括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却。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它来自鲁迅1921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阿Q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被世人所运用。阿Q是一个横遭压迫、备受屈辱的雇农流浪汉,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为是“胜利者”。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特征,便是精神胜利法。
关于阿Q精神,学术界有很多权威论述过。黄修已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称这种病态特征是精神胜利病,其中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嘲、自解、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
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并自认为是胜利了。由于这种精神的支配,并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扩展资料:
在心理学家眼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有很积极的一面。
二级心理咨询师杨芳介绍,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之分。人们常说“阿Q精神胜利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应该说这种方法在特定时期和场合是很有实际效果的。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介绍,精神胜利法,就是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赶走消极情绪,平衡心理,保持健康快乐的心境。生活中,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如,一位小学生,在妈妈批评她成绩不如人时,她立刻说:“我跑得比她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姜丽君介绍,若一个人总是沉浸在一种消极阴郁的心理状态中,就会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情绪更加恶化。而善于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这种消极氛围,加一些积极阳光的情绪在里面,就使愉快的情绪不断扩张,最终占据整个心灵。
境由心生,想拥有什么样的心理境界,别人说了不算,得由你自己做主。无论客观环境是多么不尽如人意,只要善于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创造出快乐的心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Q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阿Q精神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