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12

萌萌哒蜗牛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张川心理咨询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白树dodo

已采纳

群里的小仙女们大家好!我叫张川,来自深圳。跟群里的胜男一样,我也是一个好奇说的绘本阅读指导师。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哥哥11岁,妹妹5岁。 我的好奇心很强,爱好很多,我喜欢大自然,喜欢种植,爬山,跳舞,各种户外运动。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在一个五人读经小组读中英文的《论语》。我还喜欢写作,目前在007写作社群,跟很多热爱写作的小伙伴们一起,一周写一篇公众号。 三年前,在妹妹两岁半的时候,我离开了职场,正式成为了一名全职妈妈。我把妹妹一直带到她满四岁才上幼儿园。很多人都很奇怪,说为什么不在孩子满三岁了马上送幼儿园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自己亲自带她这一年里,我是非常享受的,可以说是多挤出来一年难得的亲子时光。我每天都带她去公园户外运动,玩运动器械,跟小朋友们相处。 生活中经常给她做英语启蒙,因为我比较喜欢英语,曾经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外企工作了11年。还陪她读绘本,玩逻辑狗,做数学思维的启蒙。总之呢,这一年我觉得过的非常值得,妹妹目前运动能力特别好,喜欢学习英语,爱看书,爱交朋友,我感到自己非常的幸运。说到此呢,大家一定觉得我是个非常正能量的人。 可原来的我,完全不是这样的。我结婚12年了,刚结婚那些年,我的内心状态经常是比较负面的。比如说我抱怨公婆跟我的教育观念不一致,虽然知道他们帮我带孩子很辛苦;也会抱怨老公,怎么不如别的老公赚钱那么多?对我不体贴,不关心?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人了;抱怨自己工作很努力,为什么老板没有提拔我呢?而自己却没有勇气跳槽。很多时候,我也知道自己有心态问题,但是不知道怎么去突破。 现在回想,有一个突破的时间点。就是在妹妹两岁半时,我们全家从北京搬家到深圳,我正式离开了传统企业,成为了全职妈妈。也离开了双方父母的照顾,我跟老公自己带两个孩子。我的时间突然就自由了,于是就去各种学习。先是跟随北京的文运老师学习传统文化《大学》,这是一个线上课程,学习了两年多,突然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我一生要追求的。 后来又在一个叫“幸福家”的公益机构,学习了家庭教育的课程,积极学习指导的课程,超级记忆的课程。这次线下+线上的课程,我陆续学习了两年多,我的格局变大了,认识了教育行业非常多优秀的人,甚至有一些父母,他们的孩子已经清北就读了,可以说人生已经很圆满了,他们还去持续学习,且为人都非常低调。 去年11月,我加入了石上生活,好物平台,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做“商业”。作为石上的团长,我不仅是物品的管道,而且在它的教育赋能方面,我自身在个人成长方面受到了极大的滋养。不管是去年的石上的正念课程,金刚智慧课程,还是就在这几天,因为这几天正好是石上一周年庆的时间,通过石上创始人钠钠的直播连麦,我知道了做教育的行动派琦琦,哈佛一稼,等等特别多优秀的女性,她们跟妈妈不烦一样,都在致力于帮助女性成长。 她们让我看见了女性榜样的力量,一个优秀的女性,是可以做事业成功,且家庭圆满的。石上的创始人钠钠,是一个90后的女孩儿,特别的温柔,漂亮,总是正知正念,她说自己保持漂亮,是因为她不发脾气。她虽然年纪小,但是是一个心量非常大的人,我加入石上也是想靠近这样正能量的团队。我的团队小伙伴目前有形象设计师,心理咨询师等,都是斜杠青年,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团队中工作,身心真的非常受滋养。 以前我对金钱有很多卡点和限制性信念,比如我没办法去私信一个好朋友,或者没勇气发一条朋友圈。现在我可以非常喜悦的跟朋友去分享,分享我拿到,9块9的儿童陶瓷杯子的惊喜,分享20几块,造型别致的香薰炉带给我的宁静。因为我明白了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价值交换的本质是爱。而金钱也只有在流动的过程中。我完成它的使命。 当我们内心有爱时,就愿意去播种分享的种子,慷慨的种子,成全他人的种子,当我把这种物质和精神丰盛的喜悦,带给我身边的朋友时,她们接收到的也是一份心动和美好。在石上,我非常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心力变强了,能量状态变好了。 之前听深圳的人大代表,胡萍校长说,从商业角度讲,一个人的认知,可以说是她的资产,也可以说是负债。因为当你的认知到了,你才会做正确的行动和决策。认知偏差了,你就可能有入坑的风险。是的,我很认可自己,自己愿意在自我成长方面做很多的投资,正因为一次一次的学习,我的认知不断被刷新,再加上勇敢的加入一个商业项目去实践。身边越来越多,不同圈子的正能量的朋友,我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正能量的人,真正热爱自己和生活的人。 我去年年底加入了好奇说,成为一名好奇说的深圳分会长,我从绘本阅读指导师的课程中受到了滋养,真正明白了绘本对于一个儿童的意义,好的绘本是有文学性的,艺术性的,她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人,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页让孩子更好的理解他人,认识这个世界。有一句话说,给孩子读好的经典的绘本,就相当于在家里给她举办一个艺术展,给她做美育的启蒙。我的心越来越柔软,我越来越理解孩子,越来越享受每天晚上跟我家妹妹在睡前15分钟,甚至30分钟的亲子阅读。跟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仿佛也真正变成了一个孩子。 因此,我愿意一直推广家庭亲子阅读,传播积极家庭教育,立志帮助更多的家庭成为书香家庭。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当我完全的敞开我自己,我就能接纳一切。感恩大家的聆听,非常荣幸又在妈妈不烦的课程中认识这么多优秀的小仙女们,也很期待跟大家链接。愿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在不断修身的个人成长之路上越来越好。愿我们做一颗闪烁的星星,不断为身边的朋友贡献自己的价值,让他人的生命因为遇见我们而美好和充满希望。

张川心理咨询师

108 评论(14)

一佛爷一

南充大川心理咨询中心 2868019 联系人:杜铮女士 南充比较比错的一家,在圈内比叫有名气。

253 评论(11)

AAA平淡的一生

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

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上线近10天,《女心理师》始终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有观众称它“播出即胜利”,因为心理相关题材在国产剧里尚属稀缺,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

女心理师第25集预告:叶家辉诉说心意

贺妈躺在病床上,医生告诉贺顿和钱开逸,贺妈没有任何毛病,贺妈从装睡中惊喜地坐起来,贺顿抱着母亲,告诉对方可以出院了。

贺妈出院后,钱开逸告诉贺顿另一件开心的事情,他们的节目心扉夜话上一期的说不收听率第一,钱开逸张开双手,还是没抱过去,装作伸了个懒腰。

叶家辉来到姬教授这儿,姬教授告诉对方贺顿是个好学生,希望叶家辉好好对她。

夜晚,叶家辉找到贺顿,贺顿说起大家都是好朋友,朋友之间不用客气,叶家辉表示自己想的不仅仅是朋友。

女心理师第26集预告:贺顿拒绝叶家辉表白

小薇在洗手间洗了把脸,没想到一抬头就看到了一个男领导在身后,她被领导拉进了卫生间,进行了侵犯,还被威胁不要出声求助,除非她想被人听到,她应该乖乖的,很快就会过去了。

而后,小薇来到贺顿的心理咨询室,哭着痛诉自己遭遇这样的事情就算了,可是没有想到最关键的时候,自己的身体竟然背叛了自己,她受不了这种自我背叛,情绪失控之下用力地扇自己巴掌,边骂自己怎么这么不要脸。

海风广播电台,钱开逸摔了一张合照,对着一个男同事,告诉他自己以前觉得这个人就挺无耻,但是至少尊重职业道德,而现在连一点底线都没有了。

夜晚,叶家辉冷着脸,对着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拳打脚踢。

贺顿和莉莉吃晚饭的时候,贺顿告诉对方自己拒绝叶家辉的表白了,然后两人说起衣服上带刺绣的一个男人,贺顿觉得这样的男性对一般女性都具有诱惑力,而自己也是一般女性。

杨紫和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师》上线之后,因为随后推出了不少新的剧作,掩盖了这部剧的光芒,不过《女心理师》的热度表现一直十分出色。

目前剧作的口碑也有明显的回暖之势,虽然豆瓣评分并不高,但是这并不影响《女》呈现出来的依然是高品质的内容。

《女心理师》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浮夸的偶像剧,但实际上这依然是一部行业剧。

只不过它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剧仅仅只是将心理师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作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聚焦职场,剧作的重点反倒是放在了受害者的身上。

也正是因为《女心理师》的出色表现,使得新华社点名评论《女心理师》并登上热搜。

不得不说,新华社对这部剧作的评价可谓字字珠玑,这一波狠了!

罕见题材新意十足,切入角度更具探讨意义

新华社提到《女心理师》就题材而言是国产剧作中呈现较少的。

在目前国剧市场上,关于心理师这一行业的剧作,除了这部《女心理师》之外,就是播出不久的《谁是凶手》。

不过《谁是凶手》的重点放在了悬疑,而非呈现这一行业本身,因此并不具有代表性。

《女心理师》中杨紫饰演的贺顿因为听力异于常人,使得主角光环过于鲜明,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却很容易发现这部剧中所呈现的心理师仅仅只是一个沟通患者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引导他们去正视自己的心理,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

同时新华社还提到,有部分观众表示通过每个案例中贴近生活的现象与剧集产生了情感共鸣。

而这也与《女心理师》本身对于这一行业的切入角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一般的行业剧会更倾向于男女主角,以及他们本身的工作属性,让观众看到行业的特质。

但是《女心理师》这部剧作却更倾向于让观众与心理疾病的患者产生共鸣。

比如职场上的讨好型人格,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只不过在《女心理师》中所呈现的讨好型人格的案例已经很严重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没有朋友,没有任何的社交,以至于他的心理疾病一步步的加重。

对于这样的案例,社畜,打工的人往往是最能够理解的,不懂得怎么去拒绝,哪怕是面对一些不公平也不敢发声,久而久之就会像剧中的案例一样,感受到自己的人生逐渐崩塌。

但通过剧中人物对于现状的反抗,以及经过心理治疗后效果明显改善,其实也是剧作对于有同样困扰的观众的疗愈过程。

可以说新华社对《女心理师》的评论,完全是看到了这部剧作的'优势,字字珠玑。

上线近10天,《女心理师》始终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有观众称它“播出即胜利”,因为心理相关题材在国产剧里尚属稀缺,它的出现丰富了都市剧职业叙事版图。数据显示,它高居同期全网热度前排,每次更新都会伴随新话题登上热搜。

借用剧中电台主播的话,人生难免有缺口,但关注心理健康、及时疗愈,就宛如在人生缺口处照进一束光, “阳光进来了,爱你的人也进来了”。如今剧情近半,越来越多人从不寻常的题材里感受到启示乃至安慰,一部现实题材剧的社会价值正在逐渐显现。

现实题材 改编不易

电视剧《女心理师》开篇,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场景:镜头对准川流不息的闹市,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而过,他们中有人患神经性暴食症、产后抑郁症,也有人患惊恐障碍症而这些人也正是剧集后续案例中的人物。

《女心理师》改编自毕淑敏同名原著,由柯汶利导演,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等人主演,讲述了女心理咨询师贺顿在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疗愈他人的同时也获得自愈的故事。

在社交媒体深度参与影视作品传播的今天,这部新剧的登场可谓自带题材红利与话题优势。难得的是,创作者并不全然仰仗这些,而是在专业与艺术、直面痛点与呵护社会情绪之间,作出了有效平衡。

心理话题,一头通向人心私隐处,一头时常牵涉到社会性事件的诱因。神秘、敏感、灼痛,鉴于社会伦理与大众感受的考量,心理题材影像化注定难关重重。这一点从《女心理师》的改编路便可见一斑:原著小说早在2007年出版,电视剧虽在14年后姗姗来迟,却依然是国产剧里以心理咨询师为主角的极少数派。在此之前,以心理命名的国产影视作品,或借刑侦剧的框架探究犯罪心理学,或是在支线剧情浅尝辄止。

原著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人们的生活状态已经不同以往,比如,14年前大家还不用微信聊天;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所以,剧集源于小说,但没有拘泥于小说。

《女心理师》总制片人郭峰透露,在征求原著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剧中会加入新的案例。案例本身不难找,但既要保证普适性,是大家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话题又不能过于陈旧、简单,这两者的平衡让主创团队费了很多思量。

于是,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父母离婚要不要告诉高三的孩子、讨好型人格、暴食症等现代人关注的话题。郭峰说:案例基本都有原型,但要把案例经过加工,在影视剧的三棱镜里折射出问题,又让观众觉得不那么枯燥,不那么冰冷。

尊重专业 疗愈自我

知乎上,有位专业人士留言:在心理咨询师行业内部,一直不看好电视剧能拍好心理咨询行业。因为有太多隐私和伦理限制,不适合暴露给观众;也因为心理学的高度专业性,让艺术表现难有施展空间。

剧中,从如何凭借专业知识精准捕捉来访者的心理困境,到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室外的陈设摆放舒缓来访者的焦虑情绪,都颇有讲究。

为了进一步把握剧本的专业度,心理学专业人士成为团队中的重要“智囊”。十余人组成的编剧团队不仅与多位专业人士“取经”,还得到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支持。在拍摄前期,主演杨紫随剧组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体验学习,在实地观摩中深入了解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工作。

《女心理师》为观众们贡献的惊喜还在于影像风格。剧集大胆探索“文戏武拍”,将现实中相对静止的心理咨询过程,转变成极具张力的运动画面。带有悬疑色彩的运镜、凌厉的调色,都直指来访者内心的挣扎,以视觉冲击营造出沉浸观感。而独具巧思的“异空间美学”借用了类型片“回到现场”的手法,让心理话题在剖玄解析间弥合了学理的壁垒。

郭峰表示,一是剧中创造了白色空间和黑色空间的概念,让咨询师“进入”来访者的大脑,与他的潜意识对话;二是再现造成来访者心理问题根源的场景,让咨询师“出现”在这个场景中,也把观众带入,设身处地去理解来访者。

“我们希望观众看后,能够感同身受,对有心理问题的人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而不再是觉得你抑郁症就是太矫情,焦虑就是担不起大事。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很多是日积月累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郭峰说。

《女心理师》在男主角钱开逸身上投射了“观众视角”。他与贺顿相识相知的过程,伴随着他对心理学从一知半解到建立严谨态度的认知转变。钱开逸坐镇的电台直播间,则犹如剧中“小贴士”时间,借深夜节目自然输出心理学的大众科普。

由此,剧里的听众、网友,现实里的观众都会明晰,心理咨询绝非一蹴而就的“神话”,而是一条长期战线。兼具硬核的专业知识与春风拂面的主播心灵鸡汤,一张一弛间,心理咨询找到了电视剧的最佳落点。

《女心理师》的编剧朱历说这个剧定位是暖心疗愈,“所以,我们想通过钱开逸这个角色来告诉大家,任何家庭,任何过往都可能造成你的心理问题,但是,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钱开逸就是选择了成为太阳,所以,你也可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你可以选择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疗愈的开始。你认为你有这个能力去选择,那么你的人生就开始不一样了。”

《女心理师》用专业但不晦涩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将心理专业知识传递给受众,并透过直观的案例分析和充满温情的疏导,治愈着来访者,也引发观众的自我审视和自我疗愈。

正因如此,《女心理师》主创团队在主线的心理咨询场外,还细腻地推进着亲情、友情、爱情关系,人物相互的情愫能凝结出爱的力量,而“万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也是爱的入口”——就像主创期许的,影视剧不是教科书,《女心理师》的小目标是不误导,大目标是可治愈。

271 评论(11)

诗酒趁年少r

我们经常会无来由地陷入这样的状态:看起来生活没什么问题,却总觉得哪儿都不对。想努力改变,却总无力摆脱。这封答读者信也许能告诉你一些答案。陈海贤老师:您好!曾有一段时间,我把心理咨询当作医治「病症」的良方。我见了两三个心理咨询师,长期的、短期的。我也曾把心理咨询师看作我的 dreamjob。但是,每次坐到心理咨询室里,了解完基本信息,咨询师都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头:「你的问题是什么呢?」这时,我就会有些茫然。其实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是的,我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我的生活。也是这种痛苦驱使我来到这里。但是,我的问题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你为什么来到这里?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咨询师好心地提醒我。什么问题?我不知道。我想说,没有问题,其实一切都过得去,每个人都有点烦恼,这没什么关系,熬一熬,就过去了。那么我又有什么理由坐在这里呢?我又想说,到处都有问题。我的人际关系、学习、生活,我如何看待事物,如何面对困难,怎样活着,似乎都有不对劲的地方。但哪儿不对劲,我说不出来,只觉得痛苦。于是,我便说一个也许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问题」——拖延症啦、不善人际交往啦、缺乏自我啦,然后祈望咨询师能在不断跳跃的话题中理出线索,找到我不曾找到的终极问题。我也在不断地为我糟糕的生活寻找一个解释,希望通过这个解释找到对策,然后让一切都好起来。我过于苛责自己,习惯否定自己,永远不满足,永远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嗯,这是完美主义吧。我作息不规律,这是自控力的问题吧。我遇到困难总是逃避,借由小说、电影构造的小世界来逃避现实世界,把学习任务拖到最后才完成(有时到最后还没完成),这是拖延症吧。我似乎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没有一个得到解决。于是人格理论跳出来,说,这是你性格的问题。你就是个 INFP,无药可医。面对现实,发挥优势吧。那我的优势又是什么呢?我并不知道。很多事情我并没有尝试。即使尝试了,也是浅尝辄止。似乎是我的执行力出了问题。如果有强大的执行力,一切就都好了吧。于是我制订了满满的计划。第一天,一项项高效率地完成了,我很开心。第二天下午,我觉得有点累,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我很沮丧。第三天,我又开始拖延,当天一项任务都没有完成。第四天,我开始思考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我的生活就是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吗?这些无趣的任务又有什么意义呢?哦,意义。看来我缺少一点价值感,一个奋斗的理由,一个梦想。于是,我花很长的时间思考诸如「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当然,没有最终的答案。现实里依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近看了知乎上某篇文章,我又获得了新的启发。我的问题在于对「价值」「意义」的执着。同时,生活的意义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专注于当下,专注于简单的小事。「这次,也许会有点用吧?」我这么想。

155 评论(12)

冒火得很000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赛场街130号3楼 咨询老师: 陈老师 咨询电话: 其它咨询: 移动电话:

246 评论(8)

kiki朱朱小猴子

顺庆——真诚心理工作室

10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