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嗒兜兜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婚恋心理学(分手课)
该校从1999年就开设了关于讲解爱情、恋爱心理的通识选修课,创始老师是韩娟美老师。从创立这门课程至今选课人数都是爆满,教务处系统网络服务器都会被挤崩溃。
韩老师最开始也不知道这门课会这么火,她原来是一名兼职心理咨询老师,看着来找她咨询情感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她就开设了恋爱课,于是就成了学校的抢手课。

课程主要是分析男女恋爱心理、解读名人爱情观等,在韩老师旁征博引的口才和犀利独特的恋爱分析、精辟的人生观、爱情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传闻这也是一门“分手课”,因为来听了这个课的情侣大多数都分手了,只因为老师讲的课戳中了情侣们的痛点,让他们看清了自己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什么人、适不适合自己。
课程难度一点也不比普通文化课轻,韩老师要求非常严格,课后都会布置作业让学生实践。稍不努力就有挂科的风险,但学生们还是乐在其中,每年都有趋之若鹜的人选课。
2、西北大学——素质减脂课
2016年西北大学开设素质减脂课,也就是减肥课。让人羡慕,不禁感叹现在的大学这么贴心了,不仅要管学生的学习还要管学生的生活。这门课就是教人减肥,大学生物专业类老师用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减肥。学期结束时打分标准就是上称!掉的斤数越多,分数越高啦。
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能报名的,必须得是体脂率超过28报名,因为大学老师们想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肥胖大学生群体。
3、中南大学——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也是一门正经课。在2012年中南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徐海首创了这门课程,他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柯南迷,所以开设这门把剧情与化学原理结合讲学的通识课。不仅和粉丝们交流了柯南也探讨了学术知识,可谓是很有创意的课程。相信这是全国很多柯南粉的最爱。
4、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新女性课
女子学院开设的课程果然是和女性社会话题相关的接地气的。新女性课教授学生如何与未来婆婆相处,了解双方心理。现代婆媳关系是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指标,大学可谓是为了学生操碎了心,培养学生与未来婆婆良好的相处方式,为社会稳定间接作出了巨大贡献。

该课程也教学生化妆、穿着礼仪,气质养成、生理保健常识。
5、武汉科技大学——桥牌课
在2013年王志刚老师首次在武汉科技大学开设《桥牌入门》的课程。这个牌与一般的牌不一样,不是赌博,而是属于高级社交活动,一般人连打都不会打,需要足够的脑力、技巧。能培养、开发大牌者的智力、脑力。
上这个课,老师会把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组,让学生们打牌,老师在教室里巡逻,给他们提出意见。也会教理论常识,帮助学生入门桥牌。

拽拽小蘑菇
独生子女教育中应注意什么
独生子女教育中应注意什么,让孩子明白这件事的意义所在,孩子的压力可能来源于父母的高要求,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此时的耕耘会让孩子在未来受益良多。独生子女教育中应注意什么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独生子女的教育,既是一个实际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独生儿童既有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独生子女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所选择的教育方法。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克服重养轻教的倾向。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父母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目前,在独生子女的培养上,存在着重养轻教的倾向。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只注意从生活等各方面给孩子以无限的关心和爱,而对孩子的德育却很少提出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最少加以限制;只注意取得孩子的欢喜,而对孩子的过失却不闻不问或听之任之。这是独生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必须坚决克服。
(2)不可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盼子成才,这是每个作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是,不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顾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一味过高地要求,把小小的孩子成天关在家里,进行“私塾”或“棍棒”式的教育,规定每天要写多少个字,算多少道数学题,练几小时琴。这样做,得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对智力开发极为不利。这个急于求成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3)要大胆放手。人们对独生子女议论和担心最多的,是缺乏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而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要靠孩子通过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接触、游戏来逐渐培养。因此,不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放心大胆地让他们走出家门和同龄的小朋友们一道玩耍、学习,不要担心他们会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来自不同父母、不同家庭中的同龄人,有不同的性格、志趣和爱好,各自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是独生子女在性格、智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4)要爱而不娇。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爱对每个儿童都是需要的,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爱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但是,对独生子女来说,要防止过分溺爱。要爱而不娇,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满足,不合理的.要限制;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不失父母的权威性;对孩子要爱,但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界限,尤其要防止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
和年龄稍大的初中、高中生相比,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上心理咨询室更“勤快”———在青少年咨询者中占80%,这是上海市社科院青少所研究员徐浙宁对申城665例非医疗系统的儿童心理咨询个案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的最新结果。
小小囡心理咨询比例更高主要和年轻父母的科学育儿观念、第一代独生父母的养育焦虑等有关。
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子女有焦虑
“上周壮壮居然说了两次谎!被我看穿了,小家伙竟然还耍赖皮!而且他最近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人发脾气,我很担心。”面对心理咨询师,5岁男孩的母亲吴小姐焦急不已。她觉得打孩子不对,但尝试和孩子讲道理又行不通,急匆匆来求助心理咨询师。
徐浙宁分析,现代年轻父母有着相对更高程度的养育焦虑。可以看到,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大多数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成长过程中相对更多地是享受“被照料”,而较少成为“照料者”,所以这些“独生父母”在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更可能因为没有照料经验而更多焦虑;同时,现代城市生活的紧张与压力,也使这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更高期望,对自己的养育角色有过高要求,所以潜意识中有更多养育焦虑。
年轻父母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三十出头的小罗夫妇俩除了保证6岁的女儿好好吃饱穿暖外,常常观察好好的行为和情绪表现,一发现有什么奇怪的情况就上网查阅,看好好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而他们也是心理咨询室的常客。前不久,他们又带着好好去见心理咨询师:“我们好好最近总是定不下心来,坐不了几分钟就神游海外了,她是不是得了小儿多动症啊?快上小学了,这样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啊?”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默说,虽然有时这样的家长眼中的问题对天性好动的儿童来说并非问题,但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有利于随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徐浙宁研究员发现,预防性的心理咨询观念随时代和城市发展在提升。年龄越小,其父母自身也相对更年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为关注,所以遇到问题求助意识更强烈,求助行为也更多;而中学生的父母相对年龄更大,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相对较低,而且随着孩子长大,对心理咨询的信心也可能日益减少。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