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06

大琳琳666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李小蔓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猫爷爱大王

已采纳

姓名:李小蔓身高:172cm体重:50kg籍贯:山东血型:O型生日:9月16日星座:处女座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爱好:旅游看电影美食睡觉最喜欢的运动:滑冰高尔夫最崇拜的明星:王菲茱莉亚罗伯茨奥黛丽赫本最爱的动物:泰迪最喜欢的颜色:红色金黄色最喜欢的水果:菠萝椰子木瓜性格:活泼可爱、多愁善感、浪漫迷人、温婉贤淑、小鸟依人、温柔美丽

李小蔓心理咨询师

265 评论(11)

了了大哥

作为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畅销儿童书籍,其中短篇故事《驯兔记》被改拍成了短片,用镜头讲述了一个深刻的童话故事,值得每一位家长做思考—— 什么是好孩子?找出正确答案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吗?你希望你的孩子一直乖巧听话吗?

在现代 社会 中,"正确答案"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影响明显。在学习上,应试教育和填鸭式考试,都要求孩子在一沓沓教科书中找到唯一的"正确答案",否则就是失败者。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给孩子计划的路,就是孩子人生的"正确答案",听话、乖巧、懂事就是标配。

可是,《驯兔记》用一个"黑色童话"告诉读者—— "正确答案"只能帮助孩子一时,不逼迫孩子找出"正确答案",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

刚刚升入小学的皮皮鲁和好朋友梁果分到了同一个班级,校园生活就此开始。在皮皮鲁的想象中,校园生活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和自由的,可是现实中的学校生活是大不一样。

皮皮鲁郁闷地想:"这回上下钉子,在扎屁股"。 从第一节课开始,班主任老师就给孩子们下一个"下马威",定律了很多规矩——发言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同学之间保持距离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生活常见的规则。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皮球掉进一个深坑里,我们应该怎么把它弄出来?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用网子捞",有的回答"搭梯子下去"。老师对这些答案不置可否,都是笑着说一句"好,我们可以再想想。"

一直等到优等生李小曼站了起来,她充满自信地回答:"倒水让皮球浮起来",这事后老师才露出了最满意的微笑,因为这个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很显然,老师只是想要一个标准答案,其直接目的不是要激励孩子思考。被归入听到这个是标准答案后立刻出声反驳:" 如果这个坑很深,我们这么大的孩子去捡球会不会不安全?"

尽管这是合理的质疑,但是老师突然变了脸色,训斥道: "真的是胡搅蛮缠!老师会不正确吗?" 皮皮鲁质疑了老师的权威,也质疑了这个"正确答案"。好学生李小曼站起来告诉皮皮鲁,要听老师的话,但是突然之间戏剧性一幕发生了——她变成了兔子。

从那时开始,变成兔子,成为了全校的光荣事件,只有获得表扬的好学生才能变成兔子,还掀起了一阵"全校争做兔子"的热潮。

这个故事充满讽刺性,孩子们被灌输了唯一的观念,乖学生变成兔子抱作一团,淘气孩子没有得到变成兔子的"殊荣"。 皮皮鲁甚至被嘲笑"你耳朵那么小,好丑,脸上一点毛都没有,光秃秃的真奇怪。"

爱因斯坦曾说"人类的智识表现为想象力,而非知识。"那么"全兔班"的教育从头到尾就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反智活动"。 老师不仅要让好孩子都一样,更要所有孩子都实施"标准化生产",把"正确答案"当成了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这是教育之悲。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提供开开颅半麻的人几百张照片,并用医疗机器测试他们的反应,通过脑部"敏感点",结果发现尽管所有照片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大脑的思维和反应都不同。

这从科学上证明了在人类 社会 中,我们依旧不能找到"世界上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既然,每个人都不同,每个孩子都有差异,那么父母为什么要用"正确答案"来衡量每一个孩子呢?我们怎么能用"统一标准"划分孩子的"优良中差"呢?

小时候,父母习惯性地用"正确答案"来衡量孩子,等孩子长大后,父母就会用世俗的规定约束孩子。偏执到一张纸的分数、一张奖状、工资收入还有学历文凭等等。

如今,中国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逼着孩子找到"正确答案",以致于孩子从学习课业到 社会 认知,都难以跳脱出惯性思维,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最终扼杀个性和独立性。

当李小蔓长出了兔耳朵,成为了第一只被驯化成功的兔子时,她已经失去了自由和个性。在老师眼中,李小曼就是教师生涯的"正确答案" ,成功的完成了人格的替换。

其实在一开始,李小曼并不想变成兔子,但当她站在学校表扬大会的讲台上,捧着奖状的时候,她内心的"枷锁"瞬间解除。 同学们争着变成兔子,只有皮皮鲁和梁果两个小孩子不愿意被同化,但是作为"异类",却承受更大的压力。

一边,不愿意变成兔子的皮皮鲁和梁果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挤。 另一边,老师批评他们的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这个"驯化"的魔咒,从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教育上。

《驯兔记》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与其说它在讲一个魔幻故事,不如说它的本质有着发人深思的教育意义。 孩子被强迫遵守无理的规则、被扼杀个性、被不停地比较,这些都是"童年噩梦"。

就像《驯兔记》原文中兔子特点,孩子只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议论,竖着耳朵听;孩子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会犯红眼病;但是不敢面对缺点,担心别人揪住自己的短尾巴。

最后孩子们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点,这就是"正确答案"带来的后果。

1. 孩子的选择没有优劣,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勇敢尝试

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没有对错,孩子们的性格、选择和未来更没有优劣。 一本教科书,一个正确答案,不能够教孩子如何生活,反而习惯了寻找正确答案,孩子才难以 健康 地成长。

教育学家肯·罗宾逊在著作《学校扼杀创造力》中写道: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教育不应该抹杀孩子的天性。 对于未知的事物,还是愿意尝试、勇敢尝试才是值得鼓励的。哪怕尝试的结果是错误,是失败,孩子在试错的过程中才会获得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畏畏缩缩,害怕错误,眼中只有正确答案,周惠玲,孩子迷失方向。

2. 呵护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孩子多角度想问题

在成长过程中,太多孩子的个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扼制。 孩子天赋和创造力被钝化,他们只有学问的技巧,却没有对世界认识的感情。 如此,家长和老师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法从"确答案"中帮助孩子收获长久的回报。因此,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孩子提出问题,家长应该从多个角度教育他散发思维。并且让孩子勇敢地去想问题和时间,不害怕失败,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答案。

我是童心妈妈 育儿 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12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