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1

范范20130108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杉树老师台湾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luelights

已采纳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解析: 姓名: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77-1962 国籍:德国所获奖项: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轮下》、《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不久逃离。原因是经学院教育不但扼杀智慧还戕害人性。逃离神学院后黑塞漫游各地,做过钟表匠、书店学徒…… 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西方一些黑塞研究家认为黑塞一生总是越来越深地沉浸于远离生活的梦幻王国之中,这和黑塞这一时期所汲取的精神文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一系列的精神偶像逐渐帮助黑塞构成了他的美学世界观,这种美学观点就是黑塞日后许多著作的思想背景。后来人们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8月8日,黑塞听完一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安详地与世长辞了。 ***********%2E&b=27&a=18&user=baidu

杉树老师台湾心理咨询师

306 评论(13)

黄小琼琼

【心理咨询师个人简介】 姓名: 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69年12月 移动电话:136XXXXXXXXX 学历:研究生                   学位:硕士 职称:副教授、 二级心理咨询师 2003年,从事了六年青少年犯罪研究与教学的我再次被多年的困扰所扰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除了讲学和研究外,如何将理论知识落到实处,如何将它们转化为可见的、可实现的价值;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信息,内心一动,感觉这个职业是自己所需要的。于是,报名参加了培训,并于2004年12月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我对如何做咨询仍然一头雾水,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开始踏上寻找成为一名咨询师的道路,这条道路由三条主线组成。 第一,心理咨询受训经历 最先参与的实践培训是2004年的“积极心理治疗与人类思维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课程。2006年在清华大学参加了萧庆仪(香港)、樊富 珉 培训的“知心知深”恋爱与婚前辅导团体领导者培训工作坊;朱建军培训的“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初级班。2007年黄维仁培训的“亲密之旅—爱家婚恋情商课程辅导员班”;首师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萨提亚学院主办的、贝曼培训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师专业课程班”。2008年凯特博士培训的“个人成长工作坊—心理剧”;斯蒂芬培训的“改变的历程工作坊—萨提亚模式”;以色列外交部、Natal创伤治疗中心与玫瑰心灵心理咨询中心共同举办的“国际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治疗专业培训课程”。2009年美中国际心理学院主办、吴秀碧教授(台湾)培训的“哀伤治疗工作坊”和“创新介入技术工作坊”。2010年由上元人生主办的比利时心理咨询师米杉的解梦工作坊;由美中国际心理学院主办,北京万生心语咨询公司承办,美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柯克.施奈德主持的存在-人本主义工作坊;由北京以人为中心成长小组举办的以人为中心系列课程第四、五期;中国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天君的中国传统文化修行课程“道家”;由美中国际心理学院主办,北京万生心语咨询公司承办,美国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第五期中高级课程。2011年中德舞动治疗师职业培训一阶并取得合格证书;由周鼎文带领的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 (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我为大家收集) 对于我来说,心理咨询的培训从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个培训好,哪个是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发展到越来越能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哪类培训。随着培训以及个人成长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能在培训中实现学习与个人成长兼得。 第二、心理咨询操作实践经历 2006年,随着心理咨询的培训,我开始尝试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操作实践经历是一个边学习边实践,边做咨询边接受督导的过程;迄今,这个过程还再继续。期间,先后做过个询、婚姻咨询和家庭治疗;带领过欧文·亚隆模式团体、人际关系团体训练坊、梦与意象工作坊、减压工作坊、爱情是什么工作坊、萨提亚课程、心理读书小组;在公安系统开展过《公安干警的心理保健》讲座。同时,担任过《时尚健康》读者心理问题解答专家,《泰客》心理客厅专栏作者。 第三、个人成长经历 心理咨询是一项对个人成长要求很高的职业,咨询师成长的多高就能把来访者带领的多远。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懂得这一职业的责任,它可能影响着来访者的幸福、甚至生命。每一次培训,都会听到对受训者个人成长的要求;每一个个案,都能感受到个人成长与咨询深入的正向关系。为此,2005年以来,我一直都在、并还在参加成长小组,先后有意象对话、以人为中心、深度体验工作坊、精神分析小组、舞动治疗小组;并长期接受个体咨询和督导。除此之外,每次培训也是个人成长的机会;最值得一提的是,来访者带给我的也是成长,他们与我在咨询室的互动,让我更多地发现自己、走进自己,让我更懂得生命,并使其得到滋养。深深地感谢他们! 随着对心理咨询的学习、成长和实践,我越来越知道:心理咨询是我的所爱,它让我懂得生命、懂得爱,也让我的生命越来越丰富和具有活力。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我感到我是幸运的,并由衷地喜悦,我竟然可以找到让我感兴趣、与生命深深连结、并愿意投身终生的事业! 期待在咨询中与不同的,同时又是共同的生命结缘!

304 评论(8)

蔡蔡菜哈哈

《谈书 | 黑塞在《荒原狼》里究竟说了些什么》(节选)

《荒原狼》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打卡”黑塞著作的第一本。

小说主人公哈里是个正直的作家,他反对战争,鄙视庸俗的生活,令人窒息的生活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

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后来他邂逅了人生的知己、情人与朋友,开始了自我疗愈之旅。

这个故事里,“荒原狼”不是自然界中的一匹狼,而是一个孤独、野性和生命力极强的人——哈里——的自称,也是作者黑塞的自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小说里哈里的内心世界,其实黑塞的内心世界,是作者对自身矛盾心理的一种表达。所以,哈里、荒原狼,都是指同一个人,那就是——黑塞。

所以,下面的文章中有时候会把小说角色“哈里”写成“黑塞”,其实是一个意思。

让人震撼的黑塞

读完《荒原狼》,感悟很深。

因为即便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却有着相似的联结。

我们喜欢阅读,都有一大堆的书;我们喜欢古典乐,对现代音乐兴趣寡然;我们喜欢艺术,他的屋子里有绘画,而我家挂着梵高的“星空”墙布。

我们都喜欢写作,将无法与人述说的内容写给世界,成为一部作品,把心底的财富埋在文章里,任凭文字扩散,就像在大海里抛出越来越多的、浮沉在海里的漂流瓶,它孤独,但只要它飘向大海,就会靠岸;但只要有人捡到它,我们就不感到孤独。

我们都有类似的“意识流”写法。黑塞把自己的精神内核植入于哈里的角色中,和我曾提出的“虚拟故事计划”不谋而合——塑造一个虚拟的角色,但在角色的精神内核里植入现实中的人,让文字以“似真似假”的样子留存于世。无形之中,我们把内心加以保护,又把深邃的观念传达给了另一个人。

我们都有类似的孤独感。人知道的越多越孤独,他不能和所有人说出真相,又因为认知差异不断扩大,而与人群越来越远。小说里的哈里和教授翻了脸,因为他没有想到学识深厚的教授竟然也一脑子狂热。为了应对这种孤独感,黑塞在小说里幻想出几个人与他共享孤独——美丽又全能的知己赫米纳、性感的情人玛丽亚和演奏家帕布洛——我推测现实原型是黑塞的心理咨询师。

黑塞的心灵治愈

《荒原狼》后面几章,是黑塞的新生之旅。

抑郁症最严重时,生命力在支撑着他。一堵没有人在意的古墙,他仔细欣赏,得到领悟和思想。他四处漂泊,但能在楼梯间坐着,慢慢地欣赏邻居家的杉树和干净走廊。他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但他有知识,经常和早期先贤“超时空对话”,这些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厌世感。

但是心灵治愈,仅靠他自己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交朋友,更多地关注客观世界,需要“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在酒吧里,他邂逅了一生的知己赫米纳。赫米纳,我看到黑塞的心理医生——荣格——的影子。赫米纳虽然只是一名酒吧女郎,却具备一名顶尖心理咨询师的超级能力。她运用一系列心理技术帮助哈里走出了抑郁症的黑色世界。

使用“共情共感”与他建立良好治疗关系后,赫米纳运用了精神分析的“镜子”作用,让哈里更好地表达了真实感受,并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让哈里实现了“顺从”,使用挑战技术触碰哈里的负面认知,让他看到任何事物的可爱一面。比如在跳舞这件事情上,哈里一直在给自己设定了界限,以年纪大、无能等各种理由推脱,在赫米纳的引导下,他逐渐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那么,人生没有什么不可以。

实现领悟后,赫米纳给他安排“家庭作业”,要求他练习跳舞,并用暴露法方式,让哈里从和熟人在家里跳舞,再到和陌生人在大舞厅跳舞,这一系列就像完成了一次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最后一步,就是行动。他学会了跳舞,学会了和不同女人跳舞,他不再那么局限、封闭,开始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人处理关系。

除了跳舞,赫米纳还帮助他体会人生更多的可能,帮他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对于哈里,他更加不认可的是自己的欲望,童年时期教育他“性是可耻的的”。所以,赫米纳安排好,让玛利亚成为了哈里的情人,让这个可怜的老男人也能感受到感官之乐,也能重获童年缺失的尊重与认可。

在心理治疗最后阶段,就是最后一章的“魔幻剧场”——“任意门”游戏中——他完成了类似于催眠和发泄疗法的过程。朋友帕布洛(也是赫米纳的好友)借助致幻剂和魔幻剧场的作用,让黑塞进入催眠状态,唤起了他的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他得到了各种不可能的体验,比如与汽车的战争;也重新体验了从前的过往,和中国女人的情事;在幻觉中重新体验了第二种人生,包括回到少年时期,勇敢地和初恋表白......他挖掘了遗忘的创伤记忆,在虚拟暴露法中表达情感,创伤记忆正常遗忘,让内心得到治愈。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标志了他的治愈。他说,“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勃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

这句话也让我感动了很久。这是他对自己的宣告,也是对世界的宣告:既然人生的痛苦无法避免,但他可以学会与之握手言和。

公z号作者:郭不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25 评论(14)

nono521521

存在即合理。如果它没有价值,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作为在情感挽回咨询行业从业4年的挽回师,经历过情感挽回行业的暴利阶段,再到鱼龙混杂的现状。见过很多对这行业认可的人,也听过很多骂这个行业的话。 有一些小小的想法想分享下: ①价值是什么? 在想挽回的人眼中,最大的价值就是跟前任复合。而在我看来,挽回最大的价值是总结上一段感情经历,在挽回过程中逐渐重新塑造自我,学会爱与被爱的能力。 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一点,觉得如果挽回不是为了复合,那还要挽回干嘛?但挽回不只是在挽回前任,更重要的是挽回自己和挽回爱情或挽回婚姻。 这里有一个优先级:挽回自己>挽回爱情/挽回婚姻>挽回前任。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认为挽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是挽回的优先级,然后就是学会经营关系,学会爱与被爱的能力,而跟前任复合只是一个附带的赠品而已。 有了这个认知和心态,你会发现挽回顺利很多,而且不会再觉得挽回是一件痛苦难熬的事情。因为当你自己变得更有魅力,更有自信,更有吸引力之后,使用一些技巧去挽回前任,就像在跟他玩游戏一样。整个氛围应该是轻松,愉悦的,重新恋爱的感觉。 ②挽回真的能成功吗? 我不知道其他挽回师,但我确实有成功案例,最近也尝试着把它制作成微信笔记,从最开始咨询到一对一指导的制定策略和布局过程,再到找我报喜,做成一个可分享的笔记。 做这个的目的,只是想和那些真正需要挽回的人共勉。希望她们看到后,能够调整好心态。让她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事情?目标是什么?要怎样才能达到目标? 当然,挽回并不是百分百的事情。如果哪个挽回师敢给你打包票说:“我一定能帮你复合”,给你一个百分百的肯定答案。那我觉得你应该小心点,别让自己的情况被搞得更糟糕。 因为我确实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有个学员报过三家机构,不仅情况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加糟糕。我一直认为,挽回是策略活动,走一步看三步。每一步都有它的意义和目标,每一步都应该有它的依据,这样起码经过深思熟虑。 可能经过深思熟虑的策略不一定能让你马上复合,但起码能够帮你在挽回过程中形成滚雪球效应(snowball effect),累积挽回优势。而且有策略有计划的行动,执行起来的效果会更强,因为你明确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最后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是想为自己以后的爱情去学习成长,为这段感情再真正地正确地去努力一次,那你可以尝试挽回。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觉得离开他就过得不好,或者没有他就活不了,那我不建议你挽回。 ③挽回师跟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会问我,老师你有心理咨询师证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你需要认清一件事,挽回师和心理咨询师是有区别的。 挽回不是心理咨询,更注重挽回过程的策略和布局。心理咨询师能帮你分析问题或前任心理,能给你做心理疏导,但不一定能够指导挽回行动,而挽回师的核心价值是在制定挽回策略的能力。 当然我不是说分析不重要,分析前任的想法一样重要,但分析并不是挽回的全部。 而且目前国家已经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考证,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师证都是培训机构颁发的,证件和能力并一定不对等。在台湾想拿到心理咨询师证,只能通过学校专业学习考证,而且还有学历要求。 因此我认为挽回师跟心理咨询师的区别,在于情感挽回和情感咨询的区别吧。所以我是一个更愿意被称为挽回师的【培训】心理咨询师。 ④如何选择挽回师? 如果你去过机构咨询,那你应该了解流程:咨询师先进行分析-转移给另外的挽回师指导。 可能给你分析的咨询师会让你感觉很专业,但转移给另外的咨询师后你发现感觉不同了。我曾经有个学员,就是因为对之前机构的方案和服务不认可,然后找到我这里的。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机构需要的成本比较高,流程也比较多,所以给挽回师的提成方面可能不会太高。因此会更注重咨询师的销售过程,而不是挽回师的指导过程。 所以在报名机构之前,其实我更建议你主要评估指导你的挽回师,而不是咨询师。咨询师分析再专业,也不是指导你的人。 先不要直接交全部款,申请跟挽回师直接交流。判断他对你情况的了解以及挽回策略中是否有什么实际的行动?还是说只有断联和提升,没有策略去布局和铺垫。 最后总结: 挽回确实需要建立在你的吸引力之上,但吸引力只是基础。关键在有了吸引力之后你要怎么利用自己的吸引力去解决问题? 挽回师能给你策略,能帮你把控时机,能教你应对突发状况。但挽回师没法逼你去改变,你也没法去改变前任的想法,所以你能做的只是用正确的策略去吸引前任,提高你挽回成功的概率。 在保证你不会做错的前提下,通过一些正确的挽回技巧去推进关系。 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往4年的挽回指导经验告诉我,挽回成功的人大多都有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当然只停留在听天命的状态,是无法挽回的!

32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