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4

文武大叔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王子强包头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moothyear

已采纳

畸形的感情,是病态的感情,是不受祝福的感情

王子强包头心理咨询师

353 评论(10)

聪明的达人安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375天 2022—3—21         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主要看这个人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困惑、烦恼,也会有一些情绪,只要不影响这四项社会功能,都属于正常范围。比如失眠,失眠本身对人不会影响太大,影响大的是一个人对失眠的认识和态度,他会认为失眠影响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因此,会有很多焦虑情绪,一旦有焦虑情绪,失眠可能越来越严重,也会真正影响他的社会功能。         有时,孩子会出现一些问题(厌学),这些问题对孩子影响并不太大,身边人过度的反应反而对孩子会有更大的影响。我们常说问题不是问题,不当的解决方式才是问题。         生活中,如果稳不住自己的情绪,这些往往是自己在乎的地方,有情绪时要不断觉察,看看自己在乎的是什么?看重的是什么?在事上磨,不断修炼自己,特别是咨询师,基本功要扎实,多看书,可以看一些国学方面的书,让自己内心更纯净,更良善。基本功如同底盘,底盘重才会更稳。     第一单元    社会化 1.定义: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青春期孩子有两个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假想观众。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人人都自恋,以为自己是主角,是焦点。其实大家都很忙,没有几个人会注意到你,也别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 2.阶段划分: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成年之前的社会化。在孩子早期社会化中,家长无人可替代,所以父母要多陪伴年幼孩子。         继续社会化是指一个人成年之后不断学习。         社会希望人终生社会化,即活到老学到老。成年后再学习非常不容易,人才的差别就是学习能力的差别。学习会让人见多识广,更聪明,更有智慧,遇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3.其他划分:再社会化(主动、强制 )、反向社会化         主动再社会化是指自愿学习,强制再社会化指的是服刑人员的学习。         反向社会化指的是年龄大者跟从年龄小的人学习。比如退休之后的人上老年大学。 4.基本内容: 1)掌握生活与生产基本知识、技能         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保护太多,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以免以爱之名,行伤人之事。你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         事例一:死死抓住儿子不放的离婚妈妈,把儿子当作伴侣精神的替代。如果与孩子之间没有边界,孩子的精神就会被扼杀。         事例二:被父母死死控制的孩子,用吃来缓解内心焦虑,结果变成了胖子。       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就好好地爱你的另一半。 2)遵守社会规范         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遵守社会规范。父母也要严格遵守,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真诚、积极、乐观,会影响到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3)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做事不仅考虑其价值,更要看看自己内心是否喜欢,真正喜欢才能带来快乐,物质奖励是短暂的快乐和刺激。 4)培养社会角色       一个人要完成社会对自己角色的需求,需要按角色行事,这才是成熟的标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情况,到了一定年龄才会有更多的感受,人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期待调整自己的角色。 5.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的遗传素质       人的依赖期比较长,18岁才算成人。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与担当,孩子能做的事,家长不要插手,孩子为家庭多付出,才更有责任心。       动物没有人的大脑,缺少思维能力,所以动物完不成社会化。 6.语言社会化:社会化的开始、社会化的完成         掌握民族语言是社会化的开始,孩子小的时候多和孩子说话,老人带孩子与孩子互动少,会造成孩子说话较晚。父母要尽可能多陪伴孩子。 7.社会化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性格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影响作用,此外,遗传的因素也是很强大的。         学校是个小社会,有竞争,有矛盾和纠纷,学校的纪律对孩子有约束作用,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照群体,比如孩子的朋友,有的孩子出现状况之后,有朋友的陪伴能很快好起来,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又没有朋友,想从困境中走出来是比较难的。       作为父母,要善待孩子的朋友,陪伴孩子走过一生的是他的好朋友。 8.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性别角色       性是生理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       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家长对男孩和女孩性别角色的期待也是不一样的。对男孩的期待是勇敢坚强有担当,对女孩的期待是温柔细心,能照顾家人。         现在男孩多被妈妈照顾,在学校女老师多,可能对男孩性别角色形成有影响。 第一单元  社会角色 1.定义: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性质: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         每个人都有被社会期待的角色,有需要完成的责任。如果在某个角色下能很好完成社会期待,说明对这个角色是能很好担任的。在亲密关系中,人会不自觉地朝自己熟悉的模式和期待的方向去找对象,比如女孩找的爱人像爸爸,男孩找的爱人像妈妈。爸爸有家暴的女孩往往会找一个家暴的老公,这就是强迫性重复。 3.分类: 1)获得方式划分:先赋、成就 先赋就是先天赋予的,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是出生时就那样,比如王子和世袭的贵族子弟,父母的角色也属于先赋的。 成就角色是需要通过努力获得的,比如咨询师,医生等。 2)行为规范化程度划分:规定性、开放性         规定性指的是各种职业,比如教师、医生、公务员等,开放性指的是朋友。成年人朋友之间的断交往往是静悄悄的。 3)追求目标划分:功利性、表现性         功利性追求的是功名利禄,表现性指的是为社会着想,不以赚钱为目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 4)自觉程度划分:自觉、不自觉         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是老师角色,医生给病人看病就是医生角色,这些都是自觉角色。男老师讲课用的是男性的声音,这就是不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更多是性别角色。如果一个男人男扮女装,用的是女人的声音,这是自觉角色。如果一位女老师回家之后仍是老师的角色,这就是不自觉角色,啥角色干啥事。 4.角色扮演过程:期待、领悟、实践         社会对每个人都有角色期待,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别人对你的期待,根据具体情况和情境调节自己的状态,在实践中完成角色扮演。 5.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角色内、角色间 人生在世,扮演着很多角色,比如妈妈、女儿、老师,一个角色会有好多人要求和期待。生活不易,需要负重前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2)角色不清:个体、公众         比如一个咨询师对自己角色不清,在家庭中还扮演咨询师角色,公众对咨询师角色也是不清楚,不知晓的。 3)角色中断:自主         角色中断是自主的行为,比如一个学生主动退学。 4)角色失败:被迫           角色失败是被迫的,比如一个学生被学校开除。

209 评论(8)

非飞卖品

隐喻技术讲解——透过隐喻找到真实的自己 晓馨是一个初三女生,因为厌食前来求助。 她前段时间因为长期厌食致体重严重下降,被迫住进北京某著名精神科医院,接受厌食症住院治疗。她告诉咨询师说,她特别不喜欢这个环境,不愿意呆在那里,想早日离开这个环境。但她知道,只有体重增加到正常,医生和家人才会同意她走出了这个地方,于是她在护士监督下进食。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体重恢复到正常,医生同意她出院了。出院回家后,她和从前一样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依然厌食。家里人还想把她送医院住院治疗,但她死活不愿意。目前体重并没有严重下降,家长接受了孩子的意见,给她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不回到医院。 经过第一阶段的认知治疗,在患者和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下,歪曲的自动思维得到了纠正,厌食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心理咨询师发现导致她出现厌食症的核心原因是她存在负性的核心信念——“我是无能的“,在厌食症状得到缓解的情况下,针对患者和家长的同意,心理咨询进入第二个阶段——深度认知治疗,处理患者的负性核心信念,将负性核心信念纠正为正性的核心信念。晓馨是一个青少年学生,自我概念尚处于未完全定型的阶段,认知治疗师除了采用核心信念作业表之外,还应用了隐喻技术。 1. 文学修辞中的隐喻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 比喻是一个文学修辞方式,它是借用熟悉的事物了描述或说明不熟悉事物的特征和形状。比喻的构成有三个成分,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是我们想要表达的事物,喻体是我们熟悉的事物,是我们借用来说明的事物,喻词是用来表达比喻关系的词语。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形式。比如,”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又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在这两句中,喻词分为是”彷如“和”像“。 隐喻,又称暗喻,它的喻词常常用”是“,”成为“,”变成“等代替”像“之类的词汇。比如,”母亲啊!你是 荷叶, 我 是红莲“。又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仅就形式而言,明喻和隐喻只是在喻词上面有区别,但从用途和表达的内容来来看,明喻往往更多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和刻画。而隐喻则更多是两个事物之间内在结构和关系上面的类似,重在两个事物意涵的相似。 2.什么是隐喻技术 心理学意义看,比喻是一个“看起来像”的意思,它往往指在某个侧面或者某种意义上讲的。如,'叶子像亭亭舞女的裙。'这里表达的叶子的外形看起来像裙子。隐喻关注的方面则更为深刻一些,表达了本体对于喻体认同。比如,“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这个隐喻中,用荷叶和红莲的关系,来表我和母亲的关系和情感,把母亲看做是荷叶,把自己看做是红莲,把自己对母亲的关系认同为红莲和荷叶的关系。 隐喻技术利用隐喻具有认同作用这个特点,通过隐喻的方式,引导患者认同某个隐喻,从而矫正患者的负性核心信念。应用隐喻认同,患者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就能够得到解释,也能产生正性核心信念,对个人的未来也由于隐喻认同而产生希望。比如灰姑娘的隐喻,当我们把某个女孩隐喻为灰姑娘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她成长经历中的默默无闻和遭受的不幸都整合到灰姑娘这个隐喻中了,一旦患者认同自己就是灰姑娘的时候,她就能发现自己是善良的、勤勉的,但同时会有神仙教母来帮助自己,也会有白马王子的出现,自己未来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其他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龟兔赛跑中的乌龟等等。很多寓言故事、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都可以用来做隐喻。 3.隐喻技术应用实例 我们以晓馨的案例为例来说明隐喻技术的应用。 从对晓馨成长经历的了解,发现龟兔赛跑故事中的兔子这个形象特别适合她。于是就让她告诉咨询师”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并且询问她,龟和兔那个能力强,那个动物取得了胜利,如果再来一次比赛,并且兔子吸取教训的话,谁会赢,为什么等等。后来咨询师问她:”你有没有发现你特别像故事中的兔子,能力特别强,但成绩却很糟糕,原因是别人努力的时候,你却干别的去了,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咨询师停了停,然后接着说:”我觉得你其实就是那只打盹的兔子,你觉得呢?“ 对于我把她隐喻为打盹的兔子,她深以为然,也接受了”我就是那只打盹的兔子“的隐喻。 为什么她是那只打盹的兔子呢? 晓馨小学时候成绩特别好,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上初一的时候成绩还很棒。她的成绩在初二发生了转折。上初二的时候,妈妈由于工作变动原因,经常上班早下班晚,很少能够关心到她的学习,每天给她一些零花钱让她在外面买饭吃。由于家长疏于辅导,晓馨也没有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初二的课程多作业也繁重,结果就是,她的作业经常没有完成,很自然地,考试成绩也就渐渐滑下去了。她发现其他同学和她聊天说话的时候变少了。于是她以为是自己成绩不好,其他同学也就不怎么理她了。她的负性核心信念”我是无能的“被激活了。 为了对抗负性核心信念,她希望自己能够赢得同学的认可和喜欢,她把注意力转移到“爱美”这个方面来。注意力的转移,一方面是因为学习成绩下降,排名落后,再要回到初一时期的名列前茅,在晓馨看来已经没有希望。另一方面,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性意识的觉醒,让她关注到女性魅力方面。她觉得自己身材不好,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有更多人喜欢自己,就需要减肥。于是,她开始控制饮食,尽管自己并不胖,但她觉得自己很胖,拼命减肥。减肥的失败再次触及她的负性核心信念“我是无能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晓馨的厌食症根源在于负性核心信念“我是无能的”。其实,它由最初的学习成绩下降转化而来。 解决她的厌食症的问题,需要重建她的核心信念,把”我是无能的“负性核心信念转化成为”我是有能力“的正性核心信念。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打盹的兔子“正好是”我是有能力的“正性核心信念的意象表达。这只打盹的兔子正好表达了她是有能力,她的成绩下滑是由自己疏于学习、没有很好地完成作业所致的。 这很好地解释了她过去经验,也纠正了她的负性核心信念。 基于”我是那只打盹的兔子“意象所隐含的”兔子醒来“的意涵,兔子是有能力的,一旦醒来,她就能够取得成功的想象。这也激发了她追求学习成功的积极性和热情。 当生活的焦点从”饮食减肥“回到”学习成功“后,厌食症的问题从根本上就解决了。

35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