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三下
咨询过程中,一旦咨访关系得以建立,来访者沉积已久的事件、情绪、问题、思考终于有机会得以表达,来访者的表达欲望和情感需求会特别强烈,有时候咨询时间到了,来访者还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这时咨询师可能会比较为难,让来访者继续似乎有点随意,打断又于心不忍。该怎么办呢?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在此收录了 执业咨询师在实践中自己的理解和处理 罗列了书籍和文章相关部分节选 以及中启心理赵老师对此的剖析 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咨询师说” 咨询师大师兄: 在我的咨询中超时的并不多,结束前的十几分钟不会再把某个议题进行深入,会在比较浅的位置上互动。在结束前5分钟会提示时间快要到了,询问还有什么想要说的么。个案一般也可以在这个时间结束,如果表达的比较多,也就是超过10分钟左右。 如果咨询时间到了,但咨询互动正处在问题展开但没有处理好的时候,我会主动延长时间,以便能够将这个话题聊完、收口,再结束。 还有就是在我的个案中有一个个案每次都超过1小时,最长到将近2小时。这是跟随我最长的个案,可能是个案支持的力量少吧(文字咨询),我也不清楚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一直容许她打破咨询设置,除了时间之外还有咨询外的交流。 从我个人的观点上来讲,无特殊情况,我还是希望咨询在约定的时间能够完成。咨询师拾陆: 我的感受是:“不按时”比“准时”更难,对什么特质的来访者在何种情况下做怎样的处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里面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因此,我暂时选择按时结束咨询。这样做起码维护了咨询设置,使得咨询在有框架和边界的环境下展开,有很多动力学的意义。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咨询师会感到“难以打断来访者”?是来访者不能承受,还是咨询师自己不能承受打断来访的心里压力?“中断结束”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象征吧。咨询师辛晴好: 我遇到的咨询时间延长的情况是这样的:来访者总是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时间被无限延长,感觉咨询无法开始也无法结束,这个问题很困扰我。我自己感觉,一方面,来访者的情感需求无法被我承接,TA无法得到满足才造成了延时;另一方面,我的困局我自己无法超越,我总想着来访者能好好表达,反而TA的情感更加难以被我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我拒绝了TA的情感诉求.....于是咨询就卡在了这里。 在我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时,我就想办法把咨询时间拉长,或者增加咨询的次数,和来访者一起陷入无能的状态、陪伴。但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最终问题的解决都会回到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层面上来,当我和来访者共同陷入这样的无能的状态时,需要我先超越,才能推动来访者继续往前走。在问题的表象背后:往往是咨询师觉得这是问题,便成为问题;如果咨询师觉得不是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咨询师小琳: 对于咨询时长从我的角度不是特别坚持和严格。出现咨询时间延长的情况,一般都会是感受到来访者还不想结束或者仍在情绪里,这个时候一方面会觉得自己的咨询经验有限,不确定咨询时间内的内容是否已经足够和到位,一方面也会觉得如果感受到来访者需要,我会想去满足。我想这也许是新手咨询师必经的一个阶段吧,未来经验足够多了,应该就可以更清晰的处理了。咨询师小黑: 我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咨询觉得一个小时特别漫长,甚至不知道说什么,问什么;开始领略到咨询工作的魅力后,咨询变得经常超时,有的甚至会达到三个小时无法结束(公益咨询)。这确实让我觉得有更多时间得以更加靠近来访者,也让我感到挫败和愧疚,觉得没有能力维持咨询的边界。但我的督导老师并没有在咨询设置上给我很大压力,而是给了我一个空间自己去体验。慢慢的,我发现我的咨询时长开始有节制了,一方面是自己对方向和重点把握能力好一些了,一方面随着咨访关系的稳固,来访者也愿意把自己的需求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了。这样一个过程让我觉得咨询设置是非常坚实正确的,而达到这个坚实正确,可能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 “书上说 ” 摘自《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控制在一小时左右》 1、为何要控制在一小时左右 作为咨询师很重要的是要保持有效倾听,有效倾听我们能坚持多久?50分钟左右。 2、一小时的时长不可以突破吗? 这取决于咨询取向,如CBT可能就无法在50分钟内完成,可能需要设置为2小时。创伤处理因为需要等待一些情绪同步能够出来或者表达,而被体验到,可能需要的时间长一些。如果是动力取向,我们需要用前几次的咨询来做一个人格评估,在评估里非常重要的就是来访者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重大应激,或者他不处于重大丧失和创伤里边,包括他的焦虑耐受力还不错,如果是做评估,就强烈建议你保持一次50分钟。 3、如果在来访者没有危机的情况下,当50分钟时间到的时候,你们共同感觉是问题没有解决,然后都很焦虑,怎么办? 如果在此种情况下延长,比如延长到100分钟,这有可能是你和来访者的共谋,是你们共同的在付诸行动,因为你们都没有办法耐受焦虑,然后去行动,通过延长时间抵消焦虑和受挫体验。避免来访者对你感到失望和生气。你也避免了来访者攻击你,或者害怕个案中断。 或者你的分析师会告诉你,你可能想要成为一个全能的人,希望自己无所不能。或许延长50分钟你就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同时你可能害怕成为一个不太好的咨询师,你害怕自己无力的部分。 虽然这些都是猜测和假设,但这里强调的是在想对于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动力取向的咨询师来讲,你的延长,哪怕是一次延长5分钟,你也需要去理解你自己怎么了。对于你的受训是什么,你在做什么,也是要跟你的咨询设置结合起来的。摘自文章《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坚守设置》 关于为来访者延长时间中有些咨询师背后的动力可能包括:“想要做个好妈妈”“怀疑自己能力不行,所以用时间补”“我延长时间是希望来访者觉得值”督导说:“咨询师有能力准时结束,守住自己的边界,会让来访者感到安全。” 设置的清晰是为了关系的清晰:咨询师违约设置了如何赔偿来访者。如果来访者违约没有程度近似的代价,那么咨询师潜意识中也可能有所不满进而在潜意识层面破坏关系。 设置有特定的功能:孩子要有父亲和母亲,而设置意味着边界扮演了父亲的角色。意味着边界、规则、社会化。心理咨询需要有限退行,接纳促进了退行,设置保证了退行不会无限度。接纳和设置刚好保持了平衡,让来访者能够发生变化,也能够适应生活,把这种变化迁移到生活中。摘自文章《关于心理咨询中“时间”的问题》 时间长度是一个框架,它表达着:在规定时间内,我们有关系;在规定时间外,我们没有关系。在注重咨访关系的理论框架下,时间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 依赖vs羞耻 当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了依赖情感时,来访者会体验到“没有咨询师不行”,这很有可能是来访者人格中依赖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结束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和来访者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在潜意识中,似乎没有咨询师,来访者就“活不下去”。 但同时,来访者也有可能因自己的依赖而感到羞耻,觉得自己“没用”,不能独立面对生活,总是占用/剥削咨询师的时间,可自己又的确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助。 对抗权威 时间是一个不容商讨的标杆,它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权威。咨询师在执行严格的时间安排时,会和来访者重新建立孩子与权威(父母老师)的关系,因此来访者会把自己对权威的愤怒,以拖延、超时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移情,来访者对专制的养育者不能直接表达愤怒,只能通过违反规则的方法,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 是否会有长远影响? 当咨询师意识到了咨询时间失控,其实这个影响就已经被减弱了,因为两个人的关系中出现了摩擦,它最终会变成咨询师和来访者讨论时间规则的推动力。 真正会产生长远影响的,是咨询师和来访者没有意识到时间失控,甚至享受这一部分,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理有据”的,那么两个人的咨访关系,就会持续发展,直到重复来访者过去经常体验到的那种关系模式。 但仍需注意的是,发生这种现象的前提,是咨询师把咨访关系当做咨询的工具。如果咨询师的侧重点在行为的强化与消退或心理学教育方面,时间失控则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赵老师说” 首先要认可在咨询中超出设定的咨询时长是很常见的。 导致延长的原因可能会有:在初始访谈阶段,个案想要表达的比较多,占用时间比较长;咨询师经验不足,在讨论重点问题和核心议题上把握不清,互动了很多内容,但在时间结束前仍觉得没什么质量;在咨询过半时,个案抛出更有挑战的议题和需求,致使咨询剩余时间变得紧张。 在另外一些特殊情况下,延长咨询时间也可以在促进个案自我功能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一对咨询关系原本是能够遵守时间设置的,但在与咨询师建立了情感稳定性或在情感投入的过程中,来访者想要用“突破咨询设置”、“延长咨询时间”来体验自己对于咨询师的重要程度。这样的时刻咨询师也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回应,作为关怀和照顾来访者的一种行为表达,使来访者的被重视需求得到回应。 作为新手咨询师,不需要对超时问题感到过于焦虑和困扰,应将关注点转移到与个案的互动过程和讨论的议题中,以及自己对个案的理解和认识上。而增加对个案理解和认识的途径,是咨询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反思或自我认识的增加。 所以咨询时间延长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需要考虑不同的来访者的人格特质和关系需求来应对和处理。这个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反映的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理解的能力和深度。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内心冲突的理解足够深刻,对个案众多现实问题背后的核心诉求或者关键问题有理解,咨询时间自然能够有效掌握。咨询师要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只是局限于咨询设置这一个维度。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咨询设置中无论咨询时间、频率如何规定,其本质是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访者利益最大化。将精力和思考更多的放在来访者深层次需求的满足上,我们对于“咨询时间”这个问题的焦虑就会降低。对咨询时间的把握能力自然就会游刃有余了。
度兰度兰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看到熊孩子的各种调皮、捣乱、任性、不听话等难免会情绪失控,想要教育教育孩子。在心中默念"亲生的"这句咒语也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有效,那应该怎么办呢?
1.了解自己情绪背后的原因
父母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失控,如果爆发出来,对孩子大吼大叫之后,孩子接收到的是什么?自己的情绪发火要起到什么目的?
显然,父母发火多数是想要让孩子听话,可是当自己情绪失控的时候,对孩子来说,他们体会到的就是惊吓,感觉到自己糟透了,感觉父母不爱我了。这种感觉是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的。有研究表明,小时候经常被吼叫的孩子,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
所以,一定要考虑到这样的后果,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就想到这个后果,为了孩子,你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
2-万一情绪失控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对孩子真诚的道歉。道歉不是对孩子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而是真正的道歉,请孩子原谅自己的情绪失控,并且想出补救的措施。
其次,我们要和孩子共同商讨下次发生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如何采取更好的办法解决。
3-通过打卡的方式解决情绪失控的问题
如果情绪失控这个问题会困扰你,那么你可以刻意地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比如做一个21天不吼叫的打卡计划,记录自己今天是否吼叫、吼叫的原因,或者没吼叫的原因自己思考过程,给自己未来做参考。记录思考过程的这一步对控制情绪是非常有帮助的,希望你可以试一试,
周周-Sophia
这几年北京的冬天太好过了,几乎没有认真冷过。
太和煦的天气,也让人厌倦。生活需要变化,需要刺激,哪怕这刺激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体验,也是必须的。由此,我想到了对孩子的教育。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我给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太温和了呢?”
有时候妈妈千言万语,说的口干舌燥,却抵不上爸爸的一声大吼。
说得太多,就成了唐僧,再好的道理也没有力度了。
教育固然不能简单粗暴,但也不能太软弱。
以母亲为主的家庭教育,往往是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孩子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也往往是理想多于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父亲——现实而强有力的父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亲作为雄性,本身就是力量和秩序的象征,是一个家庭的保护者,也是孩子社会生活的引导者。
如果父亲过于温和,则意味着某种软弱,是意志力缺乏的表现。
而如果孩子感觉父亲不是强有力的,甚至是不被重视、受人欺负的,孩子心里就没有安全感和自豪感,甚至生出耻辱和自卑,哪怕他所感受到的父亲之“弱”,也许并非事实。
这就是有的父母虽然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反而怨气很大,并不感恩的原因。
因为他很可能内心里对父母失望,并且把自己在别处所受的委屈都归因于父母的“软弱”。
尊重孩子体现在理解和善意的言行上,而不是纵容孩子
过于温和的父亲,不一定能赢得孩子尊重,也不一定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当然,在有些家庭,温和的是父亲,强有力的是母亲。但无论是谁,一个家庭中总要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为整个家庭提供力量的支撑。
在大多数家庭中,教育孩子的工作是由母亲担当的。
相对来说,母亲往往会比较温和。但母亲的温和实际上是把孩子推到风口浪尖。
她如果从不强硬地要求孩子,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必须自律,靠自己的力量达到目标;二是孩子经不住诱惑,管不住自己,却又没有外力来强有力地约束他,于是涣散下去,沉沦下去。 后一种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实际上,孩子自己也不愿意沉沦,所以当他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希望有一种力量来替自己作主,来强迫自己步入正轨。
这也是孩子一方面痛恨家长夺去自己的自由,一方面又渴望有一个严厉的家长来帮助自己往上走的原因。
父母要有自己的权威,尊重孩子是体现在对孩子的理解和善意的言行上,而不是纵容孩子,明知孩子在往下滑而不去阻止和帮助。
所以,妈妈们不必为偶尔的情绪失控而自责,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孩子是能够承受的,危害没你想的那么大,甚至还有好处。
同样,过于温和的教育不可取,家庭中确实需要有个强有力的人来阻止孩子可能出现的沉沦,这个人的存在,就是孩子信心的支撑。
来源:现代教育报。作者:鲁稚。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
emmazhaoyang
1、那先做一个积极的暂停吧。失控的时候,想吼叫的时候,请离开现场。
脾气上来是本能,把脾气压下去是本事。想一想吼叫后的后果,母慈子孝变成鸡飞狗跳,堪比车祸现场,然而事态依然如故,反而还拖延了无效时间,还伤害了亲子关系,得不偿失。
所以,避开怒火中烧的那一分钟,赶快离开,给自己的情绪叫“暂停”,可以下楼去散个步,可以去练个书法,可以听首音乐,总之,放松心情,远离熊孩子是为上策。
2、离开后问问自己,刚才让自己失控的事情真的有那么要紧吗?因为不清楚该题具体的事情,那就建议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有时候可能是一时钻牛角尖,想通了就海阔天空了。最后再问问自己,吼叫真能解决问题吗?冷静下来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
3、 情绪稳定了,也从孩子角度分析了,接下来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足够冷静了,可以再去和孩子好好谈谈,当然也可以留待第二天。谈话的目的是搞清楚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的真实原因,比如是不是需要你的帮助,遇到什么困难了没有。
要知道你的和颜悦色,是给孩子很大的鼓励。其实,孩子心里也许正在忐忑不安呢。给孩子一个橄榄枝,他会飞快地接住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和孩子聊一聊,听听他怎么说,再考虑你应该提供什么帮助。
4、要知道关系是先于教育的,良好的情绪管理更能让父母沉下心来思考和面对问题。如果非打即骂,长此以往,除了逼孩子关上自己的那扇心门外,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
更多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半夏手札。
Krystaldxe
很多家长都有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那种心情,恨不得直接打他一顿才能解气。但问题是我们不能这么做。那么,有没有好办法可以缓解呢?
首先,不要在盛怒之下管教孩子。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是很伤人的,我们会数落孩子所有的不是,将他的自尊驳斥得体无完肤。这其实是不利于管教孩子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我们说什么,孩子也听不进去。
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快要被气炸的时候,不妨离开一会儿,让自己先冷静一下。有人说,可以在心里默念几次“是亲生的,是亲生的”,虽然调侃的有意味在,但确实也是个控制情绪的方法。
其次,我们也要反思,到底是孩子做错了,还是没按照我们的意思来,所以我们会生气。
这两种是有区别的。如果孩子做错了还不改正,不道歉,那么这就是孩子的问题;如果孩子只是不愿意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做事,我们就生气发脾气的话,那就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在育儿的时候有一个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控制欲太强了。我们说什么,孩子就要照做,我们不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
其实,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否决。如果他的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可以给他提建议,但不要直接训斥孩子。因为,如果我们不尊重他,他就会固执地唱反调,这对于改正错误是没有什么用的。
蜜糖Rose
遇到的空间就是有些来访者是比较喜欢讨价还价的手,现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卖新的和他们进行讨论,不要随意的对对方的话进行任何的批判;含有的空气就是我们对来访者的询问,并不知道如何回答,在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让自己更加的优秀。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