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6

天晴小卷XJ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秀丽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马路口的miraale

已采纳

有的人一听心理咨询,觉得好神秘,就好像你站在他面前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一样。更有甚者认为,你可以把他催眠,然后把他家里银行卡的密码给套出来。 还有一种人觉得,心理咨询师就该别人聊一个小时的天,就收几百甚至几千块钱,真的值这么多钱吗?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看一下心理咨询是不是技术活: 一位女士因为老公出轨而来咨询,下面是一段对话: 求:老师,我去年就发现我老公他的前女友在一起,老公每个月都会花1万多块钱,晚上也经常不回来。我们结婚6年,孩子都已经4岁了,前天晚上,他又跟我吵了一架,非要跟我离婚,。结婚后我就一个人看孩子,他妈妈从来没有帮过我,我现在想离婚,可是一想到孩子没有了爸爸,就会觉得孩子好可怜。 咨:老公在外面跟别的女人有染,这听起来真的很糟糕,你能说一说你了解到的这个女人的状况吗? (释义) 求:这个女人以前因为要求老公去他的城市生活,老公家里人不同意,所以就分开了,后来他又离婚了,带着一个孩子就想到了我老公,又来找他。我老公心又软,刚开始的时候叫他,可怜就帮助他,没想到就这样被她套路了,她怎么能够这个样子,太没有道德了。她自己生活不幸福就来打扰别人的生活,这样的人下辈子就得下地狱,她就是个婊子,我老公也是傻,她要是真爱他的话,当年能抛弃他跟别人结婚吗? 咨询师站起来,给求助者倒了一杯水,递给她,然后说:听你这么一说,大致情况我能了解一些了,今天我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呢? (中断) 求助者想了一下:我就是想让老师帮我分析一下,这个婚我该不该离,我老公之前很爱我的,他挣了多少钱都会跟我说一说,经常给儿子买玩具,虽然陪我们的时间很少,但是那个时候我觉得生活是幸福的。我曾经因为这件事情跟他谈过,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我觉得我是可以原谅他的,但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我发了一通脾气,然后就走了,甚至连我婆婆说,他都不听。 咨询师:你说你老公很爱你,可是在我看来,他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爱你。 (情感发射) 求助者: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咨询师:爱是一种行动,而不是感觉。如果你爱一个人,会怎么做? 求助者:会经常为他着想。 咨询师:是的,你老公…… (引导) 以上用的,就是控制会谈内容的四个技术: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引导。 释义:也称说明、“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内容重复一遍,反馈给求助者,然后提出新的问题。中断: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当求助者情绪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无法停止时,咨询师可以替他倒杯水或请他拿样东西,以中断对方说话。情感反射:是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以促进对方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不再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促进谈话继续深入下去。引导:指由当前话题引向另一新的话题。 面对求助者,咨询师需要分裂成两个自我,一个是观察自我,另一个是体验自我。体验自我负责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共情求助者,而观察自我需要咨询师跳出来,保持理性的思维,思考如何保证在短短的一小时之内,让求助者有最大的收获。 心理咨询师,其实卖的就是时间,这些所谓的技术掌握起来难度没有那么大,应用起来也没有那么难,最重要的是咨询师能够把握会谈内容的方向,随时应变出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技术,而且在应用技术的过程当中,能让对方感受到人文情怀。 千万别拿你的业余跟专业相对比,也不要对心理咨询妄加揣测,认为它就是自己忍着受着。心理咨询它就是一门技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秀丽

349 评论(11)

Tequila1114

是不是彭熠?

312 评论(14)

小小骷髅

在收到老师要组建“精神动力学小组”的通知之前,我们开发区的学员已经在进行着这项工作,而且已经进行了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只是我们小组还没有那么规范。也许是出于想组建一只专业团队的想法,老师公开招募小组成员,只收8到10人,而且要求非常严格: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每两个周进行一次集中授课,每周都要整理国内精神分析大咖的录音,读《精神分析动力学疗法》这本书,从书中自己出题,并且每两个周考试一次。招生要求可谓是严格的,最终,报名的有三十多人,我就是其中一名。 有几点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当时想报名的人很多,因为当时报名参加李老师研修生的费用已经上万了,很多研修生想要上这个课的,结果李老师一道命令,研修生和精神分析小组的成员不用再参加。很多同学接到这个通知后,就没有报名。万幸的是,我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因此报名表里就多了一个我。第二点需要强调的是李老师举办这次课程的意义。因为李老师是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副会长,老师就要为协会做贡献,因此,本次活动,他上报了协会,由协会的人参与监督审查,因此,在面试的时候,协会的好几位大咖参与了进来。最后的结果没有让每个人失望。本来打算从三十几个人当中挑选出10个人,结果看大家那么想参与,李老师把所有的学生都收纳了,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把我们分为了三个组,很荣幸,我被分到了1组,据说,一组学生的学历还行,基本都是研究生,当然有一名医学博士,也是大神级别的人物,让我们小组蓬荜生辉。这位宿博士,写起文章来,不是一千字,而是每一篇都三千多字,每一篇都像是小论文,从摘要到关键字,从理论到实际,我的那个天哪,活生生一个博士在你面前展示的时候,只有膜拜的份了。 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面试之后的第一次会议是分组进行的。那次,我是带着家里的三个孩子去的,一个是大学生,我希望通过我的引荐,能够把她带到心理学的领域,另外两个是小学生,我希望让她们感受一下成人对于学习是多么渴望。开会完毕,我带领着她们去青岛大学参观了一圈,并合影留念。 之后,煎熬的日子就开始了。每天读书,写读书笔记,整理音频资料,还要出题,还要考试,天天忙的呀,晕头转向。当然,有很多善于偷工减料的学生,许多作业是跟不上的,像我这样的,算是认真的了。那个时候,我基本算是得了强迫症,天天写,有时候太累睡着了,半夜三更一骨碌爬起来,接着写。我那个时候的理念是:饭可以不吃,但任务不能不完成。记得有一次去考试,我和一名同学坐在一起。我只顾自己低头答题,题答完了,抬头一看,她一个字没动。她悄悄地问我:你每天都看书写文章吗?我疑惑地回答:对呀。我心想: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结果她笑了笑说:我就是来打酱油的,我的基础太弱了,跟不上。结果怎么着?我们的试卷都交上去了,她硬生生把自己的试卷留下来了。 我那个时候真是佩服她呀,对于老师的规矩置若罔闻,而且还敢报名。当然她也是相当佩服我,从此我俩成了好朋友。(千万别问这是哪位大神,我不告诉你。嘻嘻)那个时候,到了隔周周五下午,有两名同学总是会去旁听,她们就是现在我们群的穆占叶老师和刘丽囡老师,她们两个报了李克富老师的研修生班,没能参加这个小组,相当遗憾,因此只能旁听,下课就跟我们唠两句,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跟两位老师熟悉起来,尤其是刘丽囡老师,我们还是另外一个战壕的战友,更觉亲切。小组进行到快尾声的时候,我们原来的精神分析小组的成员听说我进了小组后,羡慕地不得了,后悔没有当时不顾老师反对报上名,她们也要求旁听,因此最后几次的学习,我们的队伍中总会多出那么几个人。 参加心理动力学小组的收获还不止这些,我们从这些学员中,找到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找到了可以互相学习的人,比如:代桂云老师。她有一个公益援助团队,自己的写作水平很高,阅历丰富,再加上记者的身份,让我之后一直到今天,都在与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的公益团队的建立,以及很多心理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位同学的帮助。最后一次结业仪式,我邀请了三个好友参加,无奈路上着急,与别的车发生了追尾,没能参加,相当遗憾。年后,我们动力学学小组聚会,难得李老师有时间来参加,那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唱歌很好听的公元,听李老师唱歌,就是那首“无言的结局”,说起来这件事,我还奇怪,刚刚结束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实操培训”活动中,有人专门为李老师点了这首歌,我很好奇,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爱唱这首歌?要么这是李老师的“老粉”,要么李老师太喜欢这首歌,唱的次数太多,同学们都知道了。建议下次李老师换一首别的歌曲,大家都听腻歪啦。 继续说那次聚会,班长定了一个农家宴,我弯弯曲曲从家到酒店,开了大约2个小时的车才找到,酒店是在一个山上,来自农村的我,实在对山没有太大的感觉,除了觉得路难走,菜也没觉得有多好吃,印象中好像这里面的菜特别贵,时间太久,记不清楚了。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见李老师的决心,我和一名来自莱西的女生坐在一起,酒桌上她情真意切,走的时候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从此我们两个也算是相识了。三个月的时间,魔鬼式的训练,对于我来说,收获的太多,挺过来了,其它都不是事,所以这次“思维训练营”,对我来说,强度属于小case。每一次学习,不管是理论上,还是认识的那些同学给予我的帮助上,已经无法用某一个标准来衡量了。总之,就几个字来总结:参加李老师的课,好!

10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