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5

掉了BOWL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王小骞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寻找茉莉花

已采纳

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脚下的路

父母和子女的成长,是相互的。

而 这种成长,该从父母先开始。

教育这件事儿,从来都是投资自己比投资孩子来得更实用、更有效。

过去的2年时间里,我接收到了太多家庭的养育困扰:

孩子不听话、顶嘴小叛逆;

怕困难,不懂事,学习不够努力;

写作业拖拉,不爱阅读,自我管理差;

没有责任意识,缺少上进心等等……

为此,我不计其数地在 抖音 “王小骞亲子说” , 微信公众号 “王小骞亲子成长学社” 等平台传递一些实用的、可操作的教育理念给到大家。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有着很强的共性。

而造成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父母。

比如,

父母的沟通方法不对;

父母对自己情绪的管理不到位;

父母对自我成长的定位不清晰。

我举几个最简单的 “亲子沟通” 小例子:

1、晚上孩子该睡觉了,磨磨蹭蹭不上床,你该怎么说?

你这孩子怎么一点自控力没有,都几点了,赶紧睡觉,就不能让人省心点吗?天天睡个觉还得催!

同时,配合着烦躁的语气和嫌弃的表情,

这样一套话术,是不是很多妈妈用过,但是有效吗?很显然, 效果有限。

2、假期孩子天天沉迷手机,耽误学习还伤害视力,你该怎么说?

天天就知道玩手机,你看人家XXX,学习多上进,你倒好,写个作业还得让我天天盯着你,真累心,你再玩眼睛就瞎了,看你怎么办!

如果我建议你不要用这种方式限制孩子,你就会说了:

我只是想限制孩子用手机的时间,我一不盯着,他就偷偷玩 游戏 ,简直是自毁前程,你说我能不严加管制吗?

你看,这是孩子不听话吗?

其实是你的沟通方式不对啊!

沟通就是张嘴说话吗? 可真没有那么简单。

沟通是有门道和方法的:

沟而通,一通百通;

沟而不通,不通则痛。

其实不仅仅是沟通,作为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面临着很多问题带来的焦虑和困惑:

怎么说话,孩子才会听?

怎么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怎么提升孩子的学习自驱力?

怎么管理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到底该不该为孩子做决定?

……

太多太多。

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未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普通家庭如何养出“精英孩子”?

事实上,无论什么家庭, 只要父母教养方法科学,都可以培育出精英孩子。

2019年,我从工作了20多年的央视辞职,投身家庭教育这份大事业中。

给我做这个决定的力量源泉是, 41岁,我升级为一名妈妈, 得到了天使般的女儿早早。

但是女儿早产给了我特别多的各种挑战。

有那么一刻,我甚至觉得,自己被逼到了一个死角,慌张、茫然、无助困扰了我很久。

庆幸的是,2017年,我44岁的时候,把自己回炉了,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攻读专业硕士课程。

因为我要对得起孩子的那一声声“妈妈”,我不能凭感觉去养育我的孩子,不能仅仅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养育, 更不能轻信鸡一嘴鸭一嘴的碎片信息。

我不能让自己的女儿做成长实验的小白鼠, 孩子成长的单不会有别人来买。

2018年,我开始在抖音上与百万爸爸妈妈开始链接,我看到了每位爸爸妈妈都在经历我曾的无助。

为了帮助爸爸妈妈们少走弯路,我2020年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亲子教育作品 《妈妈知道怎么办》 ,得到了樊登、俞敏洪等多位教育界前辈的赞赏。

樊登老师的那句 “这本书可以说是亲子教育图书的一块瑰宝” 也让我受宠若惊。

与此同时,我投入教育事业之后也得到了像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认可,成为家长委员会的委员,还被邀请担任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

还成为了2020年度唯一的 “年度最佳领读者”。

被更多的官方机构认可,让我除了感受到鼓舞之外,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

养育为什么难?

就是 难在了从养育技能的组装到心灵充盈,不是简单的方法变化,而需要身份的觉醒和理性的自觉,就像重装一整套操作系统。

怎么才能帮助爸爸妈妈们重装系统呢?

我整合了父母们的养育痛点,收集了 成千上万条“教养大难题”, 用了半年的时间潜心研发,终于找到了真正可操作、最高效的教育方式—— 视频课。

就是这门 《妈妈知道怎么办——可操作的家庭教育力》。

为什么你必须不能错过这门视频课?

养育方式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只有方式先对了,才会高效、正确。

先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视频课?

1. 部分父母没有时间深度读完,消化不了一些养育方法。

2. 读完记不住,方法知道,但是用不上。

的确, 阅读是需要时间成本的。但是父母的时间太珍贵了!

怎么能让父母深度学习并且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这门视频课会完全规避掉父母学习的阻碍。

首先, 多场景无障碍式学习, 你可以坐着看、躺着看、做饭看、上下班路上看……视频中我会为你实景演绎养育难题,让你一学就会,省时省力。

其次, 这门视频课是《妈妈知道怎么办》的升级版, 教给你一个高效学习的小窍门,就是 用这本书来当 笔记本, 结合视频课查漏补缺、方便记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最重要的是, 使用视频这种的媒介来讲解,更利于父母去理解和吸收。

在和父母讨论的过程中,又比书中增加了一点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给您满满的干货。

不到一盒面膜的价钱,你就能轻松完成教养系统的学习,我觉得值!

为什么你必须不能错过这门视频课?

首先,

我保证为你奉上的这门课程 有科学的支撑, 我融合了 心理学、脑科学,还借鉴了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

其次,

这门课程要解决的层次, 是把这些稍显艰涩的理论实实在在地落地, 能够让您听了课程回到家马上就能用起来。就是 要为您解决最头疼的教育问题。

我为这门课总结了12个字, 听得进、有共鸣、记得住、用得上。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因为你已经在成为优秀父母的路上开始了切实的行动, 你的孩子也会感恩有意愿与他成长的爸爸妈妈。

让我们一起开始提升家庭教育力吧!

《可操作的家庭教育力》发刊词

我们拒绝长篇大段理论的强行输入,

只给你清晰明了的可操作方法。

让我详细地为你介绍一下这门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1、适合谁听?

如果你在养育过程中,遇到过这些问题:

如果你:想 解决0-6岁孩子的养育问题 ;想 培养7-13岁孩子的学习习惯 ;想 解决14-18岁孩子的青春问题。

您一定要听!

2、4大模块分解养育动作

亲子沟通,难?

情绪管理,难?

品格习惯培养,难?

学习能力提升,难?

难难难!

如何理清一团乱麻的养育问题?

分门别类的把养育问题分类输出,让父母更快捷Get到重点。

3、专业理论、核心方法,可视化操作。

应大多父母要求,对书中他们最关心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度的剖析和讲解。

通过动画、图片等展示方式拆解专业理论和核心方法,简单明了。

4、简单易行,放下手机马上能用到

把具体的行动方法步步拆解,让您听完就刻在脑中,不仅学会方法,还能运用上。

更有超强阵容推荐,值得信赖!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未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在这里等您。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王小骞

220 评论(15)

丫丫King

一、意外怀孕。

王小骞的老公是央视主持人谭江海,他是北京电视台的新闻主播,两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并相恋,后来步入了婚姻殿堂。

两人之间有一个约定,那就是婚后不要孩子,因为谭江海不太喜欢孩子,因为爱情,王小骞一直就没有这个打算。王小骞在40岁时意外怀孕,她决定退出央视。

二、挫败感

女儿早早的出生,令王小骞体会了初为人母的挫败感,于是她重返校园学习,陆续解锁了心理研究所专业硕士、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师的新身份,并于2019年从央视辞职。

扩展资料

王小骞丰富的主持经历,扎实修炼的内功,使得她在不同形式的节目面前,总能游刃有余的转化到适宜的主持风格上。沉稳、安静、理性、大气的主持风格在节目中自然流畅的体现和发扬。

王小骞主持过不同类型的节目,从综艺到生活,从访谈到晚会,从轻松的时尚节目到非常严肃的法制类节目,在不同类型的节目里,王小骞都能表现出节目所需要的那一面。

131 评论(13)

施ccccceci

一、作者简介 王小骞,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著有《妈妈知道怎么办》《独木桥自横》《骞言万语魅力家居》。二、随感 1.这本书作者讲了科学且实用的育儿方法、高效的亲子沟通技巧、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 2.作者在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力,讲到了55387定律:55%是态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决定的。38%是由语气和口吻决定的。7%源于说话的内容。重视55%和38%,7%才是有效的。 现在很多妈妈在和孩子沟通时,如果孩子做了什么错事,妈妈们就会大发雷霆、生气,边生气边教育,就会导致对孩子有效的7%,没有任何意义,有效的沟通比发脾气沟通有用很多。 3.中国父母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分不清代劳和帮助,这是完全不同的。代劳,是指父母直接替孩子把事情做了;帮助,是当孩子正在克服困难时,父母在他身后默默关注,如果孩子需要,父母再给必要的引导和协助。 这一点可能爷爷奶奶会帮助代劳的也不少,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担当。很简单,比如孩子可以自己吃饭的时候,父母们看着孩子吃的,就想着要喂,但其实并不然,“慢”才是孩子这个年龄该有的。我们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告诉他吃饭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慢慢培养他的习惯,而不是代劳,喂他吃饭。请问,你能喂他多久呢? 4.要学什么,一定要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家长只做筛选、推荐和引导,但学习的决定权必须交给孩子。 现在有很多父母会让孩子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或者就是强迫孩子要去学习什么,一心觉得我认为他应该学这个,不管孩子是否喜欢,我认为是对的!其实这样非常不好,我们不要忘记,不管学什么,孩子的兴趣是最重要的。 三、结语 我们都要记住,钱买不了一切,尤其买不来亲密的亲子关系。多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多陪陪孩子。 你是第一次做父母,他是第一次做孩子?为什么你就一定是对的呢?大家都是第一次,不就是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吗? 写给我未来的孩子,谢谢你选择我当你的母亲,我会尽我所能陪你长大。

8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