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5

速度染发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诸城哪有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女儿我爱你

已采纳

王海勇,男,31岁,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专业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方向)、注册儿童健康指导师、郑州市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主任2002年——至今:一直在郑州市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参与家庭教育和学习心理研究、咨询、辅导与培训工作,并积极参与河南省教育厅关工委、郑州市教育局关工委和教育学会组织的各种家教活动。2002年至今,分别在郑州师范学院、郑州大学生创业学堂、郑州四中、河南省实验中学、郑州新东中学、六十三中、六十九中、五十二中、黄河路一小、郑大附小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家庭教育讲座300余场;先后又在北京、杭州、台州、济南、哈尔滨、大庆、新乡、安阳、周口、南阳、洛阳、驻马店等地开展不同专题的家庭教育讲座200余场,个案咨询2000多例(包括厌学、网瘾、早恋、学习能力障碍、学习方法缺失、考试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学习心理问题);王海勇2007年参与郑州市科普大学教材《家庭教育》的编写工作;并担任科普大学讲师;2008年至2009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科普大学优秀教师;2009年,本人与著名演讲家邹越共同完成本家庭教育书籍《亲子教育之道》,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将家庭教育总结成“感受、爱、陪、听、说、学习”八个字。2011年5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第二本书《好成绩,总有一套》。2007年至2009年担任《大河报》都市倾诉版心理点评专家,发表点评文章50余篇,同时在《中学生政史地》和《教育时报》发表文章五篇;2002年5月——2005年3月参与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在郑州市的研究、培训和推广;2008年在联合郑州市11中、26中和黄河路一小共同开展《家长心理健康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课题,并获得三等奖。同时在参研学校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讲座和咨询工作,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好评与欢迎;2004年参加全国心理健康工作者培训,获得结业证书。2005年获得复旦大学启导教育研究中心讲师证书2010年获得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证2011年获得国家注册儿童健康指导师证;2005年9月——2007年6月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读完心理学研究生;2006年5月20日受聘为郑州大学附小、卫生职专家长学校顾问及校外辅导员;2006年6月12日被郑州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教讲师团讲师;2007年9月成为中国科普志愿者;2009年被郑州市人事局、郑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2009年3月12日被郑州市69中学聘为教育顾问;2009年5月27日被聘为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自律委员为专家组成员;2010年6月被郑州市广播电台聘为特邀家庭教育嘉宾,每周四主讲“家庭教育中的夫妻关系”、“家有考生”等;2011年被河南省教育系统聘为首批家教专家。同时,并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2006——2010年在郑州44中、69中、7中等学校建立学习心理实验基地并建立驻校心理咨询室,开展学习心理讲座和咨询,辅助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4诸城副秘书长王海勇,男,研究生学历,现任山东省诸城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秘书长。2004年参加工作,在教师岗位工作近3年,后因工作需要调入政协工作。2008年任现职。主管办公室接待工作。5副主任医师王海勇,男,副主任医师,大学本科。1995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儿科系。担任学术兼职2项、参与科研3项、发表专业论文3篇。擅长儿内科常见病的诊治。对小儿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系统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研重点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 步一等奖1项;主持《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开发》,2011年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出版 著作6部(主编或副主编)。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特邀审稿专家,《医学导报》编委。[3]

诸城哪有心理咨询师

96 评论(10)

小白兔QUEEN

今早,收到一个妹子的留言,觉得非常具有代表性。       “香姐,我是因为最近好几位网友都向我询问康复经验,我又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而且身边好多重点高中的孩子都有些恐惧上学和考试,甚至还有班主任向他们推荐我,我哪有这个能力呀”?       “我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且最近有好几个做直销的亲戚朋友找我,甚至替我先垫资,我拒绝又被说这么好的机会都不去珍惜,不去做,也是帮别人变漂亮又省钱,也是一种美德,说我整天朋友圈发的都是什么心灵鸡汤,让我感觉很难受”。       “再加上爸妈因为一件小事吵得厉害,双方向我诉苦,我也不知怎么的就得罪我爸爸了,我爸爸拒绝跟任何人说话,让我很担心,感觉自己总是好心办坏事,放假了,在家待着,感觉自己都像个废人了,不想跟任何人说话”。         “我爱人陪孩子们玩烟花,我在网上看到好多在阴井盖边放烟花爆炸的视频,我让他们到旁边去,我爱人偏偏不去,我脑海里就出现了被大火烧伤了的二舅面目全非的样子,所以情绪就激动起来了。幸亏女儿安抚我了”。         “没事啦,放心吧!”      谢谢妹子的信任,跟我分享她的真实体验。可是,真的如她所说,没事了吗?       从她的这段话里,我看出了三个问题,她需要突破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的卡点。         第一,把自己当成了拯救者,其实,没人需要我们救。背后是想证明自己。         尤其是刚刚走出抑郁症的人,以为自己康复了,就可以帮助别人了。         事实上,成长的路,还很长。         就如打仗。我们在战场上跟敌人拼命,一定是费尽力气,虽然战斗结束了,但我们也是元气大伤。         大病痊愈,我们需要的是保存自己的实力,好好养身,养心,继续补充能量,以便应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事情。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抑郁症康复的人,只是对抑郁症的问题有所了解,有些经验,可不是心理咨询师,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问题,心里担忧焦虑时,恰恰是我们自己内心问题的投射:我们不允许自己这样,才不能接受别人真实的样子。           拯救者心态的背后,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而不是别人的需要,是想证明自己的表现。           曾经,在做公益事业之初,我也有过这样的心态。如今,我已能够平静面对别人的求助,懂得了拒绝,懂得了尊重自己的成长速度,也尊重别人的成长速度。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学会爱自己。        正如蒋亚新老师的解读:         “真正的看到,是不带好恶,不带评判,不带指责,不带期待,就是如是呈现着对方,呈现对方本来的样子”。        “就如同看到了一棵流着眼泪微笑的树,带着自己期待的树......你并没有要求对方是一朵花,对方呈现的是树,你看到了那样的树,你没有任何想法的看到,没有任何对抗的看到,没有任何期待的看到,于是你最本真的感受会流淌出来,你会心疼,你会接纳,你会包容,你会理解,你会懂得……”。         “不管对方说什么做什么,你都看到那是一棵流泪的树,如同你看到自己是一朵微笑又哭泣的花儿一样,于是你的内在只有如是的看到和生命最本真的感受……”       “那各种感受的内核就是慈悲和爱”。第二个问题,界限不清。       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改变; 他人的事,尊重; 老天的事,接纳。       爸爸妈妈的事,也是别人的事; 朋友的事,更是别人的事。别人的嘴,爱说啥说啥,我们管不了,我们只能做好自己。         不做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自己的功课,让他们自己去做,我们只管做好儿女的那一部分,就好了。           爸爸妈妈吵吵闹闹,也是他们的功课。吵闹并非都是坏事,如果夫妻之间连吵架的力气都没有了,才最可怕。           无话可说才懂得,沉默比吵闹更可怕。    关于亲密关系,蒋亚新老师的分享:       亲密关系中呈现问题并不可怕,而且在关系一定会有此消彼长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呈现,不是洪水猛兽,不必避之唯恐不及,相反,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彼此从封闭中走出来,借助问题,建立真正的连结。从这个意义上讲,亲密关系包括亲子关系都是一种共修关系,父母和孩子都借助彼此来成长自己。         亲密关系又是一种慈悲的关系,因为有强大的爱作为底盘和依托,反而可以承担因为各种问题带来的冲击,通过剧烈的冲突甚至对抗,让双方都更加看到彼此,由此产生真正的亲近和亲密。       亲密关系也是一条可以破除小我的路径:当亲密关系的双方都坦诚脆弱,供奉真实,袒露整体,亲密关系就可以破碎判断和坚固的自我想象、自我防卫,爱的阳光就会照进小我的城堡。         亲密关系还是一条突破无明进入心灵的路径:我们因为从小到大的教育,所被灌输的,所经历的,都会割裂我们一体性的连结,我们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别人,借助痛苦的事件,我们可以有机会去看到彼此。很多痛苦的产生就是因为我们彼此看不到听不到,我们用头脑看,用头脑听,借助问题,我们可以转化固有的分裂僵化模式,进入心灵的层面,用心灵的眼睛去看,用心灵的耳朵去听,于是你听到了一个生命在说。一个生命在你面前,一个和你一样的生命在受苦,在顽强的生活……于是你要的慈悲和懂得就在那一刻于你的心灵深处涌现…… 第三个问题,情绪管理还不到家。      微信里看到的视频,引发了自己过度担忧;劝亲人无果,又引发了潜意识的创伤体验。需要好好疗愈下。           女儿在这里,又充当了自己妈妈的角色,可以看到,孩子的能量,并不比我们差。         正如妹子自己坦言:“我女儿昨晚担当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惊喜地发现她好有智慧。”           我的这个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当然,还不是最专业的,只是我目前能做到的。       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就在这里。帮你把潜意识里的东西,提到意识层面。         看到,就是改变的开始。殷炳莲,笔名涵香,郁金香阳光会特聘记者。70后,山东省诸城市作协会员,21世纪新锐作家网新锐之星,郁金香公益联盟成员,潍坊郁金香阳光会会长。著作有康复故事书《回到人间》发表。 微信号:Y2223991106

35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