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4

茶痴吃茶去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得着装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田里得麦圈

已采纳

说到修行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苦行僧?出家人?还是头上插着发簪的穿着长袍的道教徒? 我会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人生可谓是一场修行,可是又有多少人在修炼自己呢?又有多少人在过了30岁还在不断学习呢?如果问你见过中国哪里爱学习的人最多,那我想说的是深圳。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哪种职业是能督促你活到老,学到老的。那一定会有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来访者也是不同的个案。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心理,每个年代有不同的病。请问,如果你要靠这个职业吃饭。是不是要随时更新你的知识库呢?当然,如果你想安逸,对不起,这个职业不适合你。 心理咨询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理咨询师,前知古人,后知当下。心理咨询师,既懂心理,又懂药理。心理咨询师,要擅提问,还知礼仪。心理咨询师,需懂沟通,还会套路。心理咨询师,须明危机,还了防护。正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打得了虎还降得了孙二娘。 心理咨询师,一个高薪职业。有老师告诉我们,300块钱一小时的咨询师就别做了。要做就做2000块钱一小时的。再或者,你可以按照来访者财产的百分点收费的。哇塞……如果遇到一个首富,哪怕拿财产的一个点,我也发了,是不是又紧张又兴奋呢? 哈哈,做做美梦也是不错的。不过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看看自己,修炼到宝塔第几层了。 刘志雅老师的课上,让我印象最深的,最有感触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几要素。要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这五个词是不是很熟悉呢?对,很熟悉,但是真的要做到,那就是一场长期修行。 首先说尊重来访者先要做到完整接纳,也就说不管对方是个同性恋还是个丑男,不管对方是有狐臭还是浑身有刺鼻的香水味,不管对方是举止优雅还是言行粗鄙我们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轻视来访者。或者说,遇到一个社会地位比你还高的来访者就奉承他。我问我自己,现在的我能做到哪一点?我能做到不阿谀奉承,但是每天早上坐地铁,我闻不了别人身上的异味,听不了别人的大声喧哗。看到路人中有人穿衣不得体的,我都要别扭半天。试问,如果我的来访者是这样的,难道就因为他付钱给我我就能接受了吗?也许你觉得为了钱能做到。我却不以为然。心理问题根本的原因就是不适应,来访者心中有冲突,咨询师内心对来访者不适应,请问你又如何有足够的能量去帮对方解决他的不适应呢? 问完自己,我默默地把自己定的长远计划又往后拉了一年。以前我经常跟我的学员说,生活即工作,工作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待来访者是咨询师生活中的一部分。问题从生活中来,而我们又要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磨炼自己的内心,才能有更大的能量去解决来访者内心的问题。 后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个行人跟我擦肩而过。我一个个去观察他们的行为特征。我问自己哪些我能接纳,哪些我不能。能,是能接受到什么程度?不能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当找到自己内心的冲突时,很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接纳不了别人抽烟,是因为我讨厌自己身上有异味。我换了个角度想,如果我把这些臭味当成人生中的挫折一样难以避免。似乎接纳的心又升级了一层。所以我相信学心理学的人都有一颗不断完善自己的决心。 做到了完整接纳,我们还要以礼相待。说到礼,我就能联想到很多,穿衣得体是礼,化妆描眉是礼,举止优雅是礼,平易近人也是礼。仪容、仪表、仪态,这些礼仪已经是最基础的了。在第一次听心理学的课程的时候,岳晓东教授就说过做咨询师的人,着装要得体。我自认为自己着装还算得体。但是从着装上我又犯难,我一穿上职业装,就很严肃。老师的角色立马就代入了。想想自己现在的样子,不是给来访者做咨询,反倒是像给人家上课了。在我正在犯难的时候,我想起了曾经的我为了学习礼仪,训练自己练习坐姿站姿。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站姿和手势。上班撤掉舒服的椅子,换成硬邦邦的凳子练习坐姿。从标准坐姿,练到优雅的。有时候腿都练得抽筋。最终我也练出来了。笑容同样是可以练习的。对着镜子练微笑,跟朋友说话的时候刻意放慢语速,把大脑中的其中一个部分跳出来提醒自己记得微笑。这个方法还是可以试试的。同样也将这个方法推荐给你,正在看文章的你,想修炼自己的你。 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真的是跟人生来了一场较量啊! 刘志雅老师说,他曾经被来访者拿着刀对着自己。听得我们在场的同学个个心惊胆战。说真的,面对这种情况,还想让我信任对方吗?想想也挺傻的。不过事实告诉我,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并不能成为你不信任来访者的理由。刘老师不是也妥善处理了这件事情吗?刘老师面对刀子指着自己的时候,除了言语的技巧外,是不是还是有信任的成分在呢?因为信任与不信任,语言表达的力量是不同的。信任不是让我们相信对方的一切,信任是我们打开自己内心接纳对方的一剂良药。来访者一开始对咨询师也是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也不信任,那不信任与不信任就像两个负极,一定会相排斥的。来访者不信任咨询师很正常,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保持了最基本的信任,那信任的能量就能包容来访者。从而感化他也做到对你的信任。我认为咨询师要把信任当成一种习惯,再当做一种性格。而不是作为一种技巧。因为信任来自于内心,与技巧无关。信任来访者,也是信任自己,信任自己能够处理好他的问题。 我觉得狗仔队的人是做不了咨询师的。因为咨询师要保护来访者的隐私。来访者告诉你一个你从来没听过的秘密。我问我自己能否守得住?保守秘密,是需要消耗自己心量的事情。小时候我就很喜欢把别人的秘密说漏嘴,到后来我就不想听别人的秘密了,因为不能保守秘密的我很内疚。所以我干脆不八卦。小时候听过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的故事吗?讲的就是一个理发师发现了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但是他不能跟别人讲,他只好去野外挖了个洞,对着洞把秘密说出来。这么说来,保守秘密也是有技巧的嘛。从我目前的修为来看,如果内心足够强大能保守秘密那最好,如果不能,是不是也可以找督导释怀一下呢?好像也是不错的选择。我记得刘老师问过一个问题,保守秘密是绝对的吗?好像当时我的反应还比较快,不是绝对的。如果来访者的秘密涉及到自杀,杀人放火。危及生命,违反法律,我们是不能完全保密的,而是要启动危机干预滴。 我差点忘记了,所有的尊重,都是要以真诚的心为基础的。所以宝塔修行另一关——真诚。按照超我的话说,“真诚是一种态度,真诚也是一种特质,真诚是一种技巧,真诚是一种习惯。让真诚变成你的人格。”不过说真的,一开始,我们可能很难以完全真诚的心对待来访者的。刘老师说,“真诚是没有防御伪装,也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戴假面具,也不是扮演角色或者例行公事。而是要表里如一,真实地把自己放入与来访者的关系中去。”那也就是说真诚就要做到实事求是了。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从而向来访者去验证。有一句话术是这样的“ 你的有些言行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引起矛盾,不知道我的这种感觉对不对? ”说的就是实事求是。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哦,可能我心里是这么想的“大家不喜欢你,还不是因为你自己的性格有问题,你还不知道反思。”但是我能这样对来访者说吗?NO,所以用上面这句话术,表达立马就变得有艺术。后来“真诚并不代表实话实说”被同学们在吃水果的时候实践了一番。好像这句话是大家印象最深的经典名言了。这一经典名言,放在生活中,那也是沟通的艺术啊。所以要修行,就回到生活中去。 我要修行的第三道关——热情。什么是热情,听过热情好客,就是那种一进门就有人叫你,客官里面请。客官你吃点什么?难道要我这样招呼来访者吗?Oh,no!一定不是这样的才叫热情。在陌生人面前我是一个偏严肃的人,我该怎么修炼我的热情呢?瞬间觉得好难啊。可是用对立思维想一想,什么是不热情呢?不热情的人不会主动问候,不会主动关注,不会主动示好。也就是说见到来访者主动问候,主动关心,自然就能减少跟来访者的距离,从而在来访者心中树立一个热情的形象。不过也要记得,热情是要有始有终的,不能刚见面热情,后来又冷漠了。想想,来访者第一次来到咨询室,这里对他来说是陌生的,敏感的,不适的。再想想自己小时候去别人家做客,貌似也是这样手无举措的。不过一旦有人主动关系你,好像这种不适应就能消除很多。被我这么一代入,好像就容易理解热情了。刘老师说尊重是偏理性,而热情却是感性的。尊重是保持距离,而理性却在不断拉近距离。两者相结合才能情理相融。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第四个关键,共情。这让我想起了《扪心问诊》第一集就是一个来访者不停的哭。共情是要我跟她一起哭吗?当然跟对方一起哭确实是共情的一种表现。但我想不应该是咨询师该有的共情的表现。有关共情,我很认同这三个概念: 1 、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从这里我看到了训练自己共情能力的三个步骤。第一,先观察来访者的言行,感受对方的情绪,思维;第二,再是运用自己的经验与来访者的情感发生联系;第三才是运用技巧,将自己的心情传达给来访者,从而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并让来访者能继续吐露心扉。共情是咨询师很重要的一项能力。要做到共情,不是盲目的认同对方,如果我只是运用了共情的话术,还是会被来访者识破从而达不到真诚的效果。有关共情,也是我未来要修行的关键点。毕竟我目前还没有办法与所有人的想法产生共情。也许增加一点生活经历,似乎更容易感受到对方的感受。 在生活中,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会告诉我,你应该怎么怎么做,你应该放下你的执念;你还年轻,你要往前看;你是女人,还是温柔一点比较好。回想一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其实是很难接受的。现在想起来,这并不是共情的做法。共情不是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也不是直接告诉别人你是怎样怎样的,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他的内心想法。这让我也想起了,在我妹妹的婚姻生活中,我总是在告诉她,你要孝顺你婆婆,你要对你老公好,你要……;说了很多你应该,到现在也并没有按照我想当然的那样发展。所以我开始反思,从今天开始我要转变自己的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看世界,看自己。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第五点——积极关注。有一点我也要忏悔的。那就是盲目乐观。我经常会告诉别人,现在的事情都会过去的,未来一定会更好的。其实未来是怎样的,谁都不知道,可是我还是在想给对方积极心态的时候,自己先盲目乐观了一把。未来会更好,未来是什么时候呢?一年?三年?还是十年?现在想起来,如果对方信了你的话,相信未来,一时之间貌似是好事。可是如果在未来的生活中,这种信念并不能支撑她走到更好的时候,我的盲目乐观岂不是给了他一个打击。所以积极关注的重点在于立足于事实,在事实中,去肯定对方的行为和品质。下次,我想对我的妹妹说“这些年,你一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两个孩子,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责骂孩子是累赘,我真心为你点赞。”  上完刘老师的课,我看了看我那两个孩子。我想,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尊重,真诚,热情,共情和积极关注。我要先从我身边的人做起。让这些能力变成我的习惯,变成我的性格,影响到我身边的人,从而帮助到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咨询师的修行是漫长了,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但是我已经走在咨询师的修行路上了。修行之路之远兮,只要保持三藏取经的信念,此番修行定能成。2018年7月12日星期四01:41 盘坐于床边反思

心理咨询师得着装

316 评论(13)

汤汤小朋友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25期  中级27期 复训初31期 李晶晶  坚持分享第269天 约练第84次  晨跑第26天第四课 认知第一讲(感觉和知觉)认知在心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整个人的心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如果感觉出问题了,那么基本上就很难有更多的心理过程了,我们对世界的各种认识,都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到更多的信息,然后产生更多的认识。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人感觉刺激的能力与感觉阈限是感受的界值,他俩是成反比。可以延伸到生活中,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更多的封闭自己,我们接受到外界信息的能力就越少。比如说在生活中,或者在咨询中,我们感觉自己很懂,那么别人给我们讲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听不到,因为你的感觉阈限比较高嘛。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 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 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 心理作用是通过大脑产生的,要想对事物由更全面认识,就需要有个别的刺激,个别反应都能感受到,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去理解,拓展一下的话,就是说,我们认识一个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而非只是一个角度,很多时候只用眼睛去看是片面的,我们可以用耳去听,通过多种方式,对事物由更加全面的认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咨询中,交往中,也是一样的,不能只从一句话就下判断了。应该从更多角度去看待人、事、物,看听摸闻尝,更全面了解认识。 咨询中,不要太快下结论,遇事憋三秒,让真相飞一会,别反应太快。我们需要从更多的视角,接受更多的信息,然后才能有更恰当的,或者相对准确地理解和了解。否则就会因为个别信息,而获得的感受是偏颇的,现实中,我们会从片面信息,然后在自己心理演绎一场大戏,听一耳朵,然后内心翻江倒海,连续剧,自导自演(我们以为是…一般都是不好的,对方出错的),尤其是跟孩子交流和爱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否则容易导致各种矛盾,所以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感觉器官包括很多,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皮肤觉,内部的动觉,静觉,内脏觉等,信息非常多,我们要尽量全面,不要反应太快,很多时候,都跟我们以为的往往都是不一样的。 二、感觉种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及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感觉种类 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触(触温冷痛),痛觉既是外部感觉又是内部感觉。如果适应了痛觉,是非常危险的。 温觉:高于身体的温度是温觉 冷觉:低于身体的温度是冷觉 但是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冷觉和温觉是不一样的,比如手觉得不热的时候,脚觉得热。 触觉:皮肤挨着某个东西的时候,是有感觉的,触碰的感觉 先吃蜂蜜再吃苹果,觉得苹果是酸的。这个研究后是可以应用的。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内部感觉: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或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 适宜刺激:某种感觉器官最敏感的那种刺激。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现代人的感受性往往不好,古人感受性都比较强,学习国学的时候,尤其是古人的智慧,发现古人怎么那么牛,现代人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太多了,都退化了,而且接受的好多信息都是片面的,每天接受的信息太多,所以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信息太多了,我们的感受性减弱,感觉器官被损害了。 古人与自然在一起,可以感受宇宙很多最直接的规律和道理,他们的心更多是很纯净的,当外界接受的信息不多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很好地去感受和加工这些信息,简单质朴通透,感受道理与规律,阈限低,感受性就高,学习不要疲于奔波疲于听课,为了坚持而坚持容易崩溃。我们要去修炼内心的纯粹,这样内心的感受性会增强,作为心理咨询师,心要很敏锐,怎么来的呢?我们内心的欲望和杂念少了,感受性就会增强,这是可以训练的。就像一个盲人,视力不好,但是听觉会特别好。一个咨询师如果思考运营,利益,如何挣钱,功利心特别强,那就不能很好地去修炼自己的感受能力,面对来访者如何能稳下来。在做咨询的时候,如果我们总是想着如何让咨询有效果,如果更多的沉浸在这里面的时候,也不能很好的感受到来访者,所以,放下功利心更纯粹地面对来访者。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刚刚引起感觉的微弱刺激的能力 这些都是可以训练的,绝对感受性越强,越微小的感受都能感受到。就像共情,投情,设身处地等,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换位思考,共情能力就会越强,需要很久,要持续地走下去,刻意训练的越久,就越容易提升。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也称最小可觉差(简称)。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也就是说某一个刺激,固定地加在身上,一段时间就适应了,这是好事,说明适应了。但是也有可能进入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慢慢就忘掉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个习惯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会导致,自己慢慢没有了自己。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要保持初心,我们要知道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要更多的去思考,否则你慢慢就适应了,适应了,你就忘掉了你自己,忘掉之后,我们就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而来,就像有的老师天天在学,学着学着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为了学而学,忘了怎么学才是有效的。忘记了去实践,去讨论,去读书。我们最好的成长是,不断地有新鲜的刺激进来,否则,成长就会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可以做什么样的调整呢? 如果再拓展一下,给孩子奖励,也不要重复使用一种方法,否则他也就适应了,后面会讲到动机,如何调整让他产生内驱力。 有些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有些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 明适应、暗适应(视紫红质合成) 明适应,地下室出来看阳光,适应明亮。暗适应,阳光去地下室,适应黑暗,明适应会比较快,慢适应比较慢,说不定需要半个小时,带上红色眼镜能更快适应黑暗,红色眼镜对视紫红质有帮助。 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戴上红色的眼镜可以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象(后来的图像)    外界刺激已经停止了,但是图像还是有的,没有消失。     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刺激已经消失),但是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这是正后像(相同的),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刚好相反)。一样的是正后像,相反的负后像。 对自己影响大小,与刺激程度有关,还与自身的在乎有关。很多东西留存的长短和大小,跟自身有很大的关系,在乎就不容易过去,耿耿于怀,我们是一切的根源。并不一定是刺激本身,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认知有关。每个人在乎的点是不一样的,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助人的时候,要用心去倾听他的故事,他一定有她的道理,这样子才能够进入他的世界,而不是说,这事情都过去好久了,你怎么还耿耿于怀呢?倾听及疗愈,理解即疗愈。 三、感觉对比 哪个更红。 红花还要绿叶配,所以结婚找伴娘,喜欢找比自己不太漂亮的,武大郎开店,店员一个比一个个子低,当然也有找高的,显得自己有本事。 幸福源自于比较,痛苦也源自于比较。都是比较。更多时候的感受都是比较出来的。很多家长总在怀念从前,之前考第一和其他学校比不满意,后来厌学了,滑到一二十名,还不如之前班上第一名,后来时去时不去,还不如之前一二十名,后来不去了,还不如时去时不去,后来住院了,还不如之前健健康康的。我们总是不满意,总是喜欢去比较,比较不了会后悔,所以珍惜现在的拥有,和自己比,和之前不好时候比。这样总是会感觉自己很幸福,否则拥有再多的东西都感觉不够。焦点解决的一般化,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情况正常,一般都这样。厌学,很多孩子都有,空心病很多大学生都有。 四、联觉(联系起来的感觉)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了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谈恋爱去菜市场吗?联觉感觉不好,要去西餐厅电影院送花,让她有被重视的感觉,很多人都会说,女人嫁给谁都后悔,瞎了眼,倒霉,婚后流的泪是恋爱时脑子进的水。 看恐怖片,过山车,会有被保护的感觉。厌恶疗法治疗酗酒,也跟联觉有关。 熟食店灯光有讲究。 冰箱里边基本上都是白色,没有红色。白色让人感觉制冷效果比较好,红色让人感觉很躁。同样咨询师的布置,也不能是花里胡哨或者是红色的,那样让人感觉不专业,情绪容易躁起来,一般用蓝色,白色,净色,绿植让人感觉有生机。咨询师的着装,让人感觉大方文静。女咨询师,刚洗过头,甩头发,会让人感觉不好。 例如: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       蓝、青、紫色使人觉得冷——“冷色” 冰箱只能是冷色,因为红色叫人觉得制冷效果不好 娱乐场所多用暖色烘托热烈气氛。 第四单元一、视觉 (一)适宜刺激:波长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光波) (二)视觉器官       锥体细胞——明视觉(昼视)器官 短粗,呈锥形,主要分布在网膜中央窝及附近,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暗视觉(夜视)器官 细长,呈棒状,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边缘及附近。在昏暗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   彩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比如白纸在太阳光下就很白,但是如果是一块儿煤,在太阳光下和黑暗情况下都是黑色的,拓展:我们想要呈现什么状态,一方面是环境,另一方面跟你自身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我们最终都是修自己,我心光明,呈现出来的就是更光明的状态,不要更多的去抱怨环境,改变自己,带动周围环境的变化,系统观。 饱和度: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3.色觉异常 色觉异常:是对分辨颜色有困难,但是对明度非常敏感,色弱和色盲。 (1)色觉有缺陷的人靠明度来“辨认”颜色(色觉异常可以辨认颜色) (2)色盲: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①全色盲: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狗是全色盲) ②局部色盲:有某些颜色经验,但经验到的颜色范围             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例如红-绿色盲看不见红光和绿光,但能看黄蓝。     黄蓝色盲看不见黄和蓝,却能看红和绿。 (3)色觉异常大多来源于遗传(遗传是非常强大的,除非发生基因突变,龙生龙,凤生凤。夸男同志孩子,爸爸最喜欢夸他的孩子像他爸,聪明不聪明不重要,像他最重要。) (4)男性比例远大于女性。(女海王) 二、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由物体振动所产生;16-20000赫兹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其中1000 至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知道就行) 2.听觉的感受性     (1)听觉感受性与年龄     20岁前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带耳机多对听力有损害,这个没有根据。家长总是不相信孩子听着歌能学习。总是说这样不好,对听力不好,其实你们产生的争执比带耳机的损伤大的多。     60岁后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渐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1000—4000赫兹)的丧失。这也是好事,老年人装聋作哑有利于家庭和谐稳定。噪音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也取决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同样的一个声音,对有的人是噪音,对有的人来说就不是噪音,它与好听的音乐的区别是,噪音是没有规律的,而音乐是有规律的。 三、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人的嗅觉比动物差,因为我们不需要的了。用进废退,想让孩子毁掉哪部分能力就替他做哪部分。孩子越用越有用,老公也是。越用能力越强,但是不要总是批评。 用~正强化~灵活正强化 给儿媳妇说,多用儿子,不要“我来我来,他忙”,被用的过程中有价值感,有责任心。 四、味觉 1.适宜刺激: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2.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面、上鄂的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3.味觉分类 (1)基本味觉:甜、咸、酸、苦四种,在舌面部位不同。舌尖~甜,舌边前~咸,舌边后~酸,舌根~苦,没有辣,可能辣哪里都敏感。 (2)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混合,并保留原来味道,不是新味道。 五、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皮肤感觉的基本形态:触压觉、振动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六、平衡觉 平衡觉(静觉):跑的太快或者转的多,容易吐,这都跟平衡觉有关。     反映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 平衡觉的感受器:     内耳的前庭器官     当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时,刺激前庭器官产生平衡感觉。 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的。 七、运动觉(大概了解) 运动觉又叫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饥渴、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性及疼痛等感觉。如果经常吃的太饱,内脏感觉就不明显了,这就是为什么,吃饭要按顿来吃,不能一直吃,这样的话,我们的内脏器官就会形成规律性的刺激,否则就会带来很多负担,会产生紊乱。同时我们的生活,饮食,心情都需要有规律,要稳定。   有的家长就会说自己的孩子不规律,怎么办,两害相权取其轻,有的孩子已经抑郁的很严重了,那个时候规律不下来,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虽然生活没有规律,但是对情绪状态的调整是有帮助的,如果能要求的了就要求,要求不了,会产生很多无畏的争吵,反而会更不好。   通常情况下是感受不到内脏的运动的,除非生病了,饿了等就会感受到现在很多人猝死,因为身体一直在提醒,他自己没有反应,没有当回事,到后来突然严重,就来不及了。拓展到孩子这里,或许之前孩子早都有提醒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孩子会用症状的方式提醒你方式不当,他压力比较大,这个时候我们要能够听见,并当成一回事,否则以后会出更大的问题。   ①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还具有放射性; ②当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内脏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着,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弱、少,因而不能意识到; ③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功能异常或病理改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九、痛觉,是有好处的,有保护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痛觉,将很难活下去。从小没有痛觉,对啥都没有感觉。国外有个小孩,扣自己眼珠,爸爸妈妈为了养活他,就给他全方位武装,眼罩,胳膊膝盖,扎着都没有反应,痛觉往往促使我们更好地活下来。我们心里经历事情的痛苦,让我们更好地去反思和应对,如果没有痛,就不能更好地成长和适应这个社会。正是一次次的痛苦,才能让我们擦干眼泪,更好地适应社会。 痛觉总是和痛苦情绪连起来,生活中的痛让我们反思,擦干眼泪更好适应社会。 痛觉难易适应。 痛到极致就没有感觉了。比如一个人太弱小,有欺凌,反抗不了,时间长了就麻木了,不反抗,时间长了,内心没有那么痛苦,这样能够更好的活下来。有好多做咨询的,都可能有类似的经历,到后来他感觉到痛的时候,他是开始有好转了,说明他力量强大了,他才开始有痛。就像一个人的胳膊冻伤了,是麻木的,后来才会感觉到疼。所以感觉到疼不一定是坏事,是成长的过程。 痛觉没有适宜刺激,只要受伤害就会痛,各种感觉器官和肌肉中都有痛觉。 功能:痛觉具有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痛觉最难以适应。     痛觉的感受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原因在于:1)早期经验对疼痛的影响;           2)产生疼痛的原因和后果的评价;           3)文化教育的影响 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反映。就是把各种感觉综合到一起就是知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这种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来自于感觉,高于感觉。 举例:爸爸看到妈妈在打孩子,爸爸刚开始劝妈妈不要打,后来知道是孩子尿锅里了,爸爸说,气死我了,你歇一会儿,我来打。所以别反应太快,反应慢一点。 (二)选择性——两可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 我们往往会选择性地看东西,选择性地理解东西,选择性地倾听和共情。所以心理咨询里边强调,我们要无条件接纳。 花瓶和人的图像,不同的背景,看到的不一样。这就是选择性。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带着自己的选择来看这个世界,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认为自己是有道理的,自己是对的,所以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就要去看在他的世界里边,他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去确认他的知觉。 (三)恒常性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比如图片中的门,不管是开着还是关着,这个门的大小是没有变化的,在一定范围内是没有变化的,但是如果离的很远,在月球上看,就看不到了,范围太大了。 形状不一样,门大小没有变化 颜色、明度、形状、运动都具有恒常性。但80米外就不准确了。   (四)理解性 在知觉某个物体的时候,总想知道它是什么,喜欢给各种东西起名字,下定义。因为我们总想去解释解释,这就是理解性在起作用。这样我们会感觉我们征服了它。 知觉某个物体时,总想知道是什么,用一个词标出来。云彩像马。 我们总是对未知的事情恐惧,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而非事情,我们心中会有各种思考,一出大戏随时上演。 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稳住的前提是通过大量的学习去理解了解,这样才能有掌控感。稳的前提是你自己成长了,了解了。 巫婆少女图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包括    (1)大小知觉           (2)形状知觉           (3)方位知觉           (4)距离知觉 (一)大小知觉 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小、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动觉和触觉也起着作用。 (二)形状知觉 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由视觉、触摸觉、动觉来完成。     由于生活经验,一个信息都能引起物体形状的反映。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也就是说时间是有延续性的,顺序性的,有先有后。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 本人的态度和情绪,心情好,态度好,就感觉过的快。 三、错觉(错误的知觉) 概念 问:错觉能不能克服?错觉很难克服,对不对? 答:不对,错觉是不能克服的,很难说明难,但是也是可以。     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即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     错觉的特点:1. 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2. 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错觉,无法克服               3.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 有错觉是正常的,到那个环境就会有那样的错觉,比如错觉图。明明知道是平行的,但是所有的放到一起,感觉是不平行的。这就是错觉,不要高估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不要高估自己以为的能力。     推广就是,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要多听一听,来访者对事情整体的看法想法,对社会的整体看法,不要当自己是专家,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总之,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是客观存在的。

11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