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粉菲菲
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
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上线近10天,《女心理师》始终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有观众称它“播出即胜利”,因为心理相关题材在国产剧里尚属稀缺,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
女心理师第25集预告:叶家辉诉说心意
贺妈躺在病床上,医生告诉贺顿和钱开逸,贺妈没有任何毛病,贺妈从装睡中惊喜地坐起来,贺顿抱着母亲,告诉对方可以出院了。
贺妈出院后,钱开逸告诉贺顿另一件开心的事情,他们的节目心扉夜话上一期的说不收听率第一,钱开逸张开双手,还是没抱过去,装作伸了个懒腰。
叶家辉来到姬教授这儿,姬教授告诉对方贺顿是个好学生,希望叶家辉好好对她。
夜晚,叶家辉找到贺顿,贺顿说起大家都是好朋友,朋友之间不用客气,叶家辉表示自己想的不仅仅是朋友。
女心理师第26集预告:贺顿拒绝叶家辉表白
小薇在洗手间洗了把脸,没想到一抬头就看到了一个男领导在身后,她被领导拉进了卫生间,进行了侵犯,还被威胁不要出声求助,除非她想被人听到,她应该乖乖的,很快就会过去了。
而后,小薇来到贺顿的心理咨询室,哭着痛诉自己遭遇这样的事情就算了,可是没有想到最关键的时候,自己的身体竟然背叛了自己,她受不了这种自我背叛,情绪失控之下用力地扇自己巴掌,边骂自己怎么这么不要脸。
海风广播电台,钱开逸摔了一张合照,对着一个男同事,告诉他自己以前觉得这个人就挺无耻,但是至少尊重职业道德,而现在连一点底线都没有了。
夜晚,叶家辉冷着脸,对着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拳打脚踢。
贺顿和莉莉吃晚饭的时候,贺顿告诉对方自己拒绝叶家辉的表白了,然后两人说起衣服上带刺绣的一个男人,贺顿觉得这样的男性对一般女性都具有诱惑力,而自己也是一般女性。
杨紫和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师》上线之后,因为随后推出了不少新的剧作,掩盖了这部剧的光芒,不过《女心理师》的热度表现一直十分出色。
目前剧作的口碑也有明显的回暖之势,虽然豆瓣评分并不高,但是这并不影响《女》呈现出来的依然是高品质的内容。
《女心理师》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浮夸的偶像剧,但实际上这依然是一部行业剧。
只不过它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剧仅仅只是将心理师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作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聚焦职场,剧作的重点反倒是放在了受害者的身上。
也正是因为《女心理师》的出色表现,使得新华社点名评论《女心理师》并登上热搜。
不得不说,新华社对这部剧作的评价可谓字字珠玑,这一波狠了!
罕见题材新意十足,切入角度更具探讨意义
新华社提到《女心理师》就题材而言是国产剧作中呈现较少的。
在目前国剧市场上,关于心理师这一行业的剧作,除了这部《女心理师》之外,就是播出不久的《谁是凶手》。
不过《谁是凶手》的重点放在了悬疑,而非呈现这一行业本身,因此并不具有代表性。
《女心理师》中杨紫饰演的贺顿因为听力异于常人,使得主角光环过于鲜明,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却很容易发现这部剧中所呈现的心理师仅仅只是一个沟通患者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引导他们去正视自己的心理,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
同时新华社还提到,有部分观众表示通过每个案例中贴近生活的现象与剧集产生了情感共鸣。
而这也与《女心理师》本身对于这一行业的切入角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一般的行业剧会更倾向于男女主角,以及他们本身的工作属性,让观众看到行业的特质。
但是《女心理师》这部剧作却更倾向于让观众与心理疾病的患者产生共鸣。
比如职场上的讨好型人格,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只不过在《女心理师》中所呈现的讨好型人格的案例已经很严重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没有朋友,没有任何的社交,以至于他的心理疾病一步步的加重。
对于这样的案例,社畜,打工的人往往是最能够理解的,不懂得怎么去拒绝,哪怕是面对一些不公平也不敢发声,久而久之就会像剧中的案例一样,感受到自己的人生逐渐崩塌。
但通过剧中人物对于现状的反抗,以及经过心理治疗后效果明显改善,其实也是剧作对于有同样困扰的观众的疗愈过程。
可以说新华社对《女心理师》的评论,完全是看到了这部剧作的'优势,字字珠玑。
上线近10天,《女心理师》始终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有观众称它“播出即胜利”,因为心理相关题材在国产剧里尚属稀缺,它的出现丰富了都市剧职业叙事版图。数据显示,它高居同期全网热度前排,每次更新都会伴随新话题登上热搜。
借用剧中电台主播的话,人生难免有缺口,但关注心理健康、及时疗愈,就宛如在人生缺口处照进一束光, “阳光进来了,爱你的人也进来了”。如今剧情近半,越来越多人从不寻常的题材里感受到启示乃至安慰,一部现实题材剧的社会价值正在逐渐显现。
现实题材 改编不易
电视剧《女心理师》开篇,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场景:镜头对准川流不息的闹市,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而过,他们中有人患神经性暴食症、产后抑郁症,也有人患惊恐障碍症而这些人也正是剧集后续案例中的人物。
《女心理师》改编自毕淑敏同名原著,由柯汶利导演,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等人主演,讲述了女心理咨询师贺顿在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疗愈他人的同时也获得自愈的故事。
在社交媒体深度参与影视作品传播的今天,这部新剧的登场可谓自带题材红利与话题优势。难得的是,创作者并不全然仰仗这些,而是在专业与艺术、直面痛点与呵护社会情绪之间,作出了有效平衡。
心理话题,一头通向人心私隐处,一头时常牵涉到社会性事件的诱因。神秘、敏感、灼痛,鉴于社会伦理与大众感受的考量,心理题材影像化注定难关重重。这一点从《女心理师》的改编路便可见一斑:原著小说早在2007年出版,电视剧虽在14年后姗姗来迟,却依然是国产剧里以心理咨询师为主角的极少数派。在此之前,以心理命名的国产影视作品,或借刑侦剧的框架探究犯罪心理学,或是在支线剧情浅尝辄止。
原著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人们的生活状态已经不同以往,比如,14年前大家还不用微信聊天;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所以,剧集源于小说,但没有拘泥于小说。
《女心理师》总制片人郭峰透露,在征求原著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剧中会加入新的案例。案例本身不难找,但既要保证普适性,是大家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话题又不能过于陈旧、简单,这两者的平衡让主创团队费了很多思量。
于是,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父母离婚要不要告诉高三的孩子、讨好型人格、暴食症等现代人关注的话题。郭峰说:案例基本都有原型,但要把案例经过加工,在影视剧的三棱镜里折射出问题,又让观众觉得不那么枯燥,不那么冰冷。
尊重专业 疗愈自我
知乎上,有位专业人士留言:在心理咨询师行业内部,一直不看好电视剧能拍好心理咨询行业。因为有太多隐私和伦理限制,不适合暴露给观众;也因为心理学的高度专业性,让艺术表现难有施展空间。
剧中,从如何凭借专业知识精准捕捉来访者的心理困境,到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室外的陈设摆放舒缓来访者的焦虑情绪,都颇有讲究。
为了进一步把握剧本的专业度,心理学专业人士成为团队中的重要“智囊”。十余人组成的编剧团队不仅与多位专业人士“取经”,还得到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支持。在拍摄前期,主演杨紫随剧组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体验学习,在实地观摩中深入了解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工作。
《女心理师》为观众们贡献的惊喜还在于影像风格。剧集大胆探索“文戏武拍”,将现实中相对静止的心理咨询过程,转变成极具张力的运动画面。带有悬疑色彩的运镜、凌厉的调色,都直指来访者内心的挣扎,以视觉冲击营造出沉浸观感。而独具巧思的“异空间美学”借用了类型片“回到现场”的手法,让心理话题在剖玄解析间弥合了学理的壁垒。
郭峰表示,一是剧中创造了白色空间和黑色空间的概念,让咨询师“进入”来访者的大脑,与他的潜意识对话;二是再现造成来访者心理问题根源的场景,让咨询师“出现”在这个场景中,也把观众带入,设身处地去理解来访者。
“我们希望观众看后,能够感同身受,对有心理问题的人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而不再是觉得你抑郁症就是太矫情,焦虑就是担不起大事。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很多是日积月累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郭峰说。
《女心理师》在男主角钱开逸身上投射了“观众视角”。他与贺顿相识相知的过程,伴随着他对心理学从一知半解到建立严谨态度的认知转变。钱开逸坐镇的电台直播间,则犹如剧中“小贴士”时间,借深夜节目自然输出心理学的大众科普。
由此,剧里的听众、网友,现实里的观众都会明晰,心理咨询绝非一蹴而就的“神话”,而是一条长期战线。兼具硬核的专业知识与春风拂面的主播心灵鸡汤,一张一弛间,心理咨询找到了电视剧的最佳落点。
《女心理师》的编剧朱历说这个剧定位是暖心疗愈,“所以,我们想通过钱开逸这个角色来告诉大家,任何家庭,任何过往都可能造成你的心理问题,但是,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钱开逸就是选择了成为太阳,所以,你也可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你可以选择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疗愈的开始。你认为你有这个能力去选择,那么你的人生就开始不一样了。”
《女心理师》用专业但不晦涩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将心理专业知识传递给受众,并透过直观的案例分析和充满温情的疏导,治愈着来访者,也引发观众的自我审视和自我疗愈。
正因如此,《女心理师》主创团队在主线的心理咨询场外,还细腻地推进着亲情、友情、爱情关系,人物相互的情愫能凝结出爱的力量,而“万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也是爱的入口”——就像主创期许的,影视剧不是教科书,《女心理师》的小目标是不误导,大目标是可治愈。
军大大大
1912年,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叫做《判决》。
讲的是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给远在俄国的一位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已经订婚的消息,并希望朋友以后能够参加他的婚礼,接着,他来到父亲房间把这一事情通报给父亲,想不到父亲的态度很不友好,先怀疑儿子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位所谓的俄国朋友,然后指责儿子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自己早死。格奥尔格很是委屈,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因此大怒,认定儿子「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判决儿子投河淹死,儿子居然快步跃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抓住桥上的栏杆,松手让自己落下水去。
这一幕,虽然看起来令人瞠目结舌,但是不是又让人很熟悉?最近刷爆朋友圈的那个,17岁自杀的男孩,多么像投河自尽的格奥尔格,他们毅然决然的执行了父母的判决,然后留下身后的父母,捶胸顿地,撕心裂肺,而于事无补。
卡夫卡说自己在写到结局时,有一种射精般的快感。因为在小说中,卡夫卡通过想象,完整了对自己父亲,最淋漓尽致的控诉,和最酣畅痛快的报复。
强势的父亲,终其一生都希望卡夫卡能够继承家业,能够从事经商,而不是做一个毫无意义的文学梦,做一个世俗意义上,一事无成的年轻人。但卡夫卡没有听从父亲的话,现实生活中,父亲的指责和轻蔑,让他生活的痛苦不堪,但他始终没有走向自我毁灭,报复父亲的道路,因为他有一个关于文学创作的执念,坦言之,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但许多年轻人,没有这么幸运,比如说这个17岁自杀的孩子。在他一生中,最迷茫无助的时候,在他还没有想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面对来自至亲的语言暴力时,他选择听从父母的判决,哪怕明知那是气话,他也要通过一跃而下,向父母证明,你们会后悔的。
可惜的是,他看不见身后母亲捶胸顿足的嚎啕大哭,也来不及听母亲说一句,其实我是爱你的,就让彼此的冲动,变成了血淋淋的新闻,留给在信息端另一侧观瞻的人们,以无限痛惜,遗憾,以及思考。
01
自杀不是敏感脆弱,
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是孩子最极端的反抗
早在2014年,就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中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想要自杀。近两成的中学生有过自杀想法, 多么可怕?在家长们为孩子的未来弹尽竭虑,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疯狂的上早教班,执念的报各种兴趣班时,你的孩子却想要通过自杀,将你们期待的未来,结束在眼前。
这种极端的忤逆,让所有为人父母者愤恨不已。以至于有许多人说这样的孩子是玻璃心,是父母惯的,是不懂事。知乎在关于如何看待17岁少年自杀这件事的回答中,有一个高赞回答是:「 我刚想和父母探讨一下这件事,父亲看了一眼说,这样的孩子注定活不长,然后我就不想说话了。 」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父母的观点,是许多中国父母的心声。许多年前参加一个酒席,席间有一位父亲刚刚失去儿子,他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因为早恋被女友抛弃,而选择了跳楼自杀。那些安慰这位父亲的大人们,统一的口径是:「你不要再想了,这样不为父母着想的孩子,就不值得你惦记,你就当他没有来过。又或者你白白养他那么大,这样白眼狼的孩子,留着长大也没有用。」
当时听闻简直五雷轰顶,孩子自杀固然轻率而不负责任,但诚如这位父亲所言,早年和妻子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刚为孩子买好房子,他就走了。其实压倒那个孩子的,又何尝只是女友的抛弃了,大约在他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都忍受着不被爱的自我怀疑,也没有体味到足够的关怀与陪伴,这种情况下,活着无异于煎熬,你怎么知道,自杀的那一刻,他究竟是没想开,还是突然就想开了,觉得活着也不过如此呢。
在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许多人说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太敏感,抗压能力弱,但其实是因为现在年轻人,能够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自我意识也比从前的人觉醒的更早,所以,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与时俱进,依然信奉棍棒教育,就容易招致孩子极端的反抗。
02
不会示弱和表达爱
是中国父母的毒瘤
姜文说:「 我活在母亲的差评里,这一生都活在阴影里 」。王朔说:「 我一辈子,大约从未爱过父母。 」
当真他们的父母,就十分的不尽责,不爱孩子,也不值得孩子爱么?恐怕不尽如此,而是中国的父母们,大多端着父母的架子,认为只有树立起权威的形象,只有让孩子怕自己,才能培养出听话的好孩子。
只可惜,听话的孩子,未必是内心健全的孩子,人人眼里的好孩子,也未必是活得快乐的孩子。但很多父母只看表象,不愿意走进孩子的心里,他们未必是最不尽责的父母,但他们是最差劲的父母,比不爱孩子更糟糕的是,他们让孩子不知道爱是什么。
有一个心理咨询师,说她接触过一个案例,女孩和母亲水火不容,天天吵架,做母亲的十分难过,她说她当年又要工作,又要辅导孩子作业,而女孩并不聪明,所以对孩子的打骂比较多,结果孩子成年后,没有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有自己的辛苦付出,反而处处和自己作对,让她备受挫折。
她说他的丈夫属于甩手掌柜,从来不管家里的事情,但奇怪的是,成年后的女儿,没有那么埋怨父亲,却深深憎恶母亲。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己付出最多,却得来孩子最深的怨念。
后来,心理咨询师又和女孩聊了一会,女孩给到的版本完全不一样,她将母亲描述为一个情绪暴躁,喜怒无常的魔鬼,是整个童年生涯的阴影,因为她永远不知道究竟做了什么,惹妈妈不开心,也不知道究竟该做什么,才能讨好母亲。
后来,她在感情里也处理不好亲密关系,不是无法从心底信任伴侣的爱,就是不断复制母亲的暴躁情绪,和情侣相处,因为当母亲口口声声说着是爱她才这样对待她的时候,她对待爱就陷入了困惑之中,她不知道爱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表达爱。
心理学上有一个,瀑布心理效应。是指说的人,往往只是那么一说,听的人,却很容易记在心里。这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明显。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最爱孩子,其实孩子也是最爱父母的,在她们还没有构建成熟世界观之前,她们的世界里,就只有父母而已,所以,不仅仅是父母在为孩子而活,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也是在为父母而活。
她们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换言之,她们会小心翼翼的讨好父母,因此格外在意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又或者做一些糟糕的事情,来考验父母对自己的爱。
如果父母始终以强硬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只能让孩子活在兢兢战战的恐惧中,活在处心积虑的讨好中,又或者,活在叛逆和对决中,用一次次冲撞,挑战父母的权威,用一次次你的严苛和冷漠,验证心中不被爱的猜想。
焦俊艳在《我家那闺女》里表示:「 把痛苦说给父母听,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因为中国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习惯性进行教育,习惯了树立权威,习惯性证明自己是对的,却忘了,当孩子受挫时,只想从你这里得到安慰。
所以,如果你总是抱怨孩子太笨了,太懒了,就是判决他成为一个笨蛋懒蛋,你会发现他最后总是如你所愿。如果你总是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就是判决孩子,心灵的流离失所,终其一生,他都以为爱是有条件的,自然无法安心享受爱带来的快乐。
最后,你的孩子所变成的样子,其实就是你判决他成为的样子。
03
不学习专业的教育知识
是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一位当了妈妈的朋友告诉我,有一天她儿子吃青菜时,突然被噎住了,原来青菜太长,小家伙一口又吃太多,一时卡在嗓子里,憋得小脸通红。那一刻她突然就陷入恐慌中,她用力的拍他后背,强硬的灌他喝水。后来小家伙所幸无事,但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她后来上网搜寻,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做时,发现自己的应急处理都是错误的。
原来儿子在遇到最稀疏平常的危险时,她不仅是手足无措的,还对正确的急救办法一无所知。这是多么恐怖啊,她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人的妈妈,自认为儿子是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存在,但可笑的是,她学习专业的职场知识,能够有效而有条理的处理职场上的任何突发事件,但对于自己最爱的孩子,她缺乏任何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她完全无证上岗,多么草率而危险。
但这是大多数父母的真实写照,有多少父母知道孩子误食腐蚀物时,不应喝水催吐,否则会造成食道二次伤害,有多少父母知道正确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应该如何操作。大多数父母不知道,也没有想过要学,不仅因为他们心存侥幸,更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为人父母,是要具备职业操守的。
而在中国,关于性教育和死亡教育,几乎是出于空白状态。很多父母羞于向孩子解释任何和性有关的问题,更避讳谈论任何关于死亡的话题。于是孩子们对性一无所知,造成中国居高不下的打胎率,对死亡一无所知,造成居高不下的冲动性自杀率。
有人说,自杀的人,想自杀的时间周期为13秒,如果扛过了这13秒,或许就能得救。 但那个17岁少年,在这13秒里,大约没有等来母亲说一句我爱你,没有等到理解安抚情绪的话语,所以,他在13秒内,选择一跃而下。完成了一次典型的冲动性自杀。
冲动性自杀的人,未必是真的想自杀,而是情绪叠加到一个点,加之青年特有的敏感和自我,就容易让他们的绝望格外的浓烈,这个时候,如果他们知道死了,究竟意味着什么,大约也会有一次,仔细思考死亡的机会。
可惜,他们对死一无所知,就像他们对活着的意义,也无从得知一样,大多数父母,连自己都感慨着死了是解脱,活着没意义,又怎么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能够用死的恐惧抵消一切不顺利,从而重新寻觅生之美好呢?
最后,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 打骂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教育上的一种偷懒 。 以自己力量性的优势,一时压倒孩子,必然会招致孩子报复性的反弹,而 父母的权威是有期限的,教育时间也是有期限的 ,如果你在他很小的时候偷懒,就别怪他大了,离你太远。因为以武力得来的臣服,必然不会长久。
真的爱孩子,就要真正意识到:t a不是你脾气的发泄对象,情绪的垃圾桶,不是你的养老保险,人生保障,也不是你梦想的载体,财富的阶梯,他不是你的私有物产,甚至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借由你来到这个世上,他有他自己的独立思想,他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想明白了这点,你就会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选择,也会更容易从养孩子这件事上,得到快乐!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