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呵呵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想通过神,鬼等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够了如果你觉得好,则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

水蓝色的风铃
捧一盘细沙,推开你的心门 -----田宝伟老师沙游治疗课堂纪实 回首自己在心理学的的海洋里业已浸泡三年有余,各大流派,各个技术,也是耳熟能详时有接触。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的心理咨询技术,总觉少了些什么,对,是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直到真正邂逅了田宝伟老师的沙盘游戏治疗(以下简称沙游),一种心理学学习道路上的迷茫,不安,焦虑和怀疑竟不攻自破,换之而来的是内心的豁然,安心,敬畏和笃定。沙游治疗解除了我对常规心理咨询的诸多怀疑,解开了我对心理咨询效果的的很多谜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解锁了一项实用,艺术,神奇的心理咨询新技能!是真的吗?当然。要不然就跟着我一起来重温一下北京交通大学田宝伟教授三天的沙游治疗工作坊的魔力吧!何谓沙游治疗? 在沙游治疗中,治疗师提供沙盘、水、许多物件和材料,来访者在沙盘所限定区域里,运用这些道具发挥自主想象创造一些场景。沙游可以有效地运用在对儿童、成人、夫妻、家庭以及团体的治疗上。(摘自博伊科、古德温《沙游治疗—心理治疗师实践手册》) D1在田老师带领的三天沙游工作坊的第一天,让我们每个人进行了简单的冥想,放下杂念,沉下心来,然后在场内的上千件沙具中挑选一件能够代表自己的沙具来。一众未来的心灵治疗师们开始徜徉在沙海之中,有人确认过眼神,一眼便锁定那个有自己烙印的沙具,有人徘徊驻足,举棋不定,有人若有所思,满怀心事,有人瞻前顾后,犹豫纠结。而我,并没有找到心中预想的那个形象的沙具,但是走到了唐僧面前,仿佛感觉到他在向我招手说“选我吧!选我吧!”几经挑选,我还是回过头来拿起了那枚头戴毗卢帽,手持九环锡杖,身披锦斓袈裟的唐僧。虽然在挑选沙具之前我对我要选择的沙具是有预设的,但我却没有找到想象中一模一样的。陈列的沙具上千件,而我唯独选择了唐僧作为替代,这难道不是冥(qian)冥(yi)之(shi)中(li)的安(xuan)排(ze)么?将唐僧拿在手中仔细把玩观摩了一下,原来他能吸引我自有他和我相通的部分,他身上的沉稳,善良,简单,慈悲,不正是自己也所有的吗,还有那份胆小,懦弱,害怕冲突不也是自己的印刻吗?唐长老对真佛的执着和信念,永远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是我自身一直所要进步的的地方。在追求真经的路上,他总能遇到贵人,反观自己,这一路走来也是如此幸运的遇到了很多生命中的贵人。静下心来,愈看愈觉得我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的沙具模型,而是自己,是我的人格,我的品质,我的内在,我的人生。对,我是怎样的,我活成怎样的,我的人生怎样,选择怎样,都是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经过小组讨论和自我觉察,我想在沙游世界里真的是一切遇见皆是缘,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中,田老师引导我们8-10人一组,在面前的沙盘(由白纸代替)上放置自己所选择的那个代表自己的沙具,然后每个人都有机会依次两两配对(将沙盘中沙具按两个两个的数量放置在一起,以下同),三三配对,四四配对来放置和调整沙具(由白纸代替)里的沙具。有人快速主动出击第一个按自己的想法放置了沙具,有人立马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了调整,有人一直专注于自己的沙具放在哪里,是否被挪动,有人总是在调整和移动别人的沙具,有人总是会执着于某个沙具的位置和方位,有人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最后选择了隐忍和放弃,有人一直在行动,有人则始终在观望,沙具的调整,有人很激动,有人则很无谓,有人很难受,有人则很淡然。不明觉厉,细思极恐,这一盘小小的沙砾,这一个个玩偶似的沙具,一次次的看似毫无意义的摆置和调整竟彰显出了我们的人性和人生。我不免惊叹于这沙盘游戏的神奇和绝妙。看似是在选择沙具,其实就是在选择我们自己,看似是游戏中摆弄沙具,其实就是一个“我在哪里,该去往哪里”的命题呀,看似在小组创造沙盘,其实是我们在人生路上做选择时,人际交往面对冲突时,我们自己实实在在的应对模式和体验重现呀!这个孩童嬉戏般简单幼稚的沙盘游戏俨然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外显,人格特质的物化,人际关系的体现,面对冲突的表达和人生路上的活法呀!木头沙盘是这个世界,一捧细沙就是人生,我们选择的沙具是我们自己,别人的的沙具是我们生命中遇见的他人,每一次的沙具摆放和调整正是我们每一段或伴侣,或亲人,或朋友,或同事的关系碰撞。沙具的移动和被移动,我们的内心波澜正是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和关系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我不仅发出啧啧感叹,真乃“一粒沙里一世界,一个沙具一人性,沙具移动是刹那,游戏映射出人生”。对咨询师来说沙游的魅力: 经过田老师简单的沙游体验带领,我已深深领教到了沙游的神奇和魔力。而身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而言,这项技术又如何在专业领域给予我们帮助呢?相对于一般的谈话性心理咨询,沙游治疗又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呢? 1, 能更真实地呈现来访者的内在世界和潜意识 第一, 科学发现,一个具有正常表达能力的人只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40%的内心想法和感受,还有很多潜藏在潜意识的东西是根本无法被自己识别和发现的。常规谈话性心理咨询,来访者所说所表与真实的内在有误差,经过咨询师主观判断和接收则又将对来访者的内心的理解的时效性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咨询的效果和真实性。而沙盘治疗,每一个看似无意识的沙具选择和位置摆放都彰显着自己的潜意识。每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沙游作品和沙具都可以当做咨询师打开来访者真实内心世界的突破口,让咨询效果更直观更有效。 第二, 一般性谈话型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会因为对咨询师的防御和抗拒,或无意或刻意隐瞒和避讳一些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而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来访者要面对的是相对于咨询师来说威胁性很小的小小沙盘和沙具,沙游可以有软化来访者的防卫,减少抗拒,使来访者更能放松自己,将注意力投入到沙游创造上,从而无意识间将自己的故事和问题浮现在沙盘世界里。 第三, 相对于一些儿童或者有表达能力障碍的人来说,沙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他们最内在想法和感觉的途径。沙游容许非语言的表达,内心深层的体验可以被象征性地传达给来访者和咨询师。沙游可以说是一个很真实有效的媒介和工具来弥补一般性谈话咨询的不足!2,能通过创造“世界”来澄清和疗愈来访者的问题和创伤我们都知道,心理咨询经历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带给我们新生代咨询师很多流派和技术来加以运用。探究童年经历的精神分析,注重行为表现的行为主义,强调思维认知的认知治疗,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等等,不管是哪个流派,哪个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去,被咨询师运用,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达到咨询达到效果。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心理咨询师经常面临的有两大重要问题:一,如何呈现和澄清来访者的问题。二,如何使来访者聚焦于此时此地。面对以上问题,很多治疗体系和方法,或只重其一,或无法深入,或耗时太长,总会有很多缺陷和短板。沙游与其他疗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允许来访者运用沙子,水,物件和双手去创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为来访者的内在感受不赫尔感觉提供了有形的证据,这个“世界”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到,可以改变,能够讨论和被拍照。来访者可以运用这些沙子,沙具,甚至自己的双手将自己的问题和创伤具体化,客观化,真实化。在这个重现过去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一些无意识的解决法案就会被来访者觉察发现,一个将无意识和现实世界进行整合的实体跃然呈现在沙盘上,它会给来访者带来顿悟,觉察,反思和惊喜,甚至是疗愈。从而,问题不攻自破,答案自然而来,创伤不疗而愈,咨询效果迅速,有效,真实,直接。3,能赋予来访者力量,将其主动聚焦于此时此地 沙游让来访者从生活中的受害者转变成沙游世界中主动创造的创造者,他赋予每一个来访者力量来让他们在这场幻想游戏中,能够自己决定如何将咨询进行下去。调动来访者的行动,知觉,感觉尤其是触觉来将自己的内在世界和潜意识展现在沙盘这个现实世界中,将其的过去创伤和当下体验进行整合,让来访者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体会当下,真实地感受此时此地。 D2 第二天田宝伟老师给我们讲授了成人个体自发性沙盘治疗的咨询流程,并用个案展示的方式向我们解释和解答了其中的操作要点和关键点。对每一位来访者而言,其沙游治疗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不可替代的。心理治疗没有单一的方法和固定不变的流程,但是很幸运,我们的前驱们的经验总结下为沙游治疗的开展总结出了六大阶段,其中包含十二个步骤。当我们开始咨询,进行了必要的会谈,良好的咨访关系建立之后,就可以择机进行沙游治疗了。具体顺序可以参考以下: 阶段一:创造沙盘世界 向来访者介绍沙游 建构沙世界 阶段二:体验和重建沙盘世界 体验沙世界 重新配置沙世界 阶段三:现场性干预 游览沙世界 治疗性干预 阶段四:记录沙盘世界 来访者的照片 咨询师的照片 阶段五:连接沙游体验和现实世界 意义生成 将沙游体验同来访者的现实世界连接起来 阶段六:拆除沙游世界 理解沙世界 清理沙世界对展示个案的学员来说,仅仅是被田老师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询问和引导,折磨她许久的看似是现实性的问题已找到其深层原因并直指靶心。再加上田老师和风细雨般娓娓道来的讲授,我们都对这个奇妙的沙游治疗技术充满了敬畏和赞叹。个体沙游治疗,教科书式的流程,固定的话术,咨询师的沉默和陪伴,看似人人都可以掌握和get到的咨询技能,其实不然,它对咨询师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咨询功底,熟练程度和咨询态度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沙游治疗中,要想提高咨询效果,沙游咨询师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态度:① 去静默见证来访者的态度 ② 相信普遍无意识心象的态度 ③ 共感理解来访者的态度 ④ 真正赏识而非赞扬来访者的态度 ⑤ 母性包容抱持的态度咨询师也可以通过自己做沙游,来探索自己的“灵魂花园”,让自己不断趋于完美赫尔个性化,更加深入觉察自己隐藏的无意识,减少在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的投射,在来访者面前做一台不评价不说教的摄像机,做一面能镜射来访者,引起来访者反思的镜子。D3 沙游治疗不仅可以运用于成人个体,更适合于儿童。还可以被操作到夫妻,家庭和团体。第三天,田宝伟老师依然通过学员参与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团体沙游治疗的流程,步骤,注意事项,细节内容和解析要点。团体之间摆沙游,就像现实人生,个体在团体中的变现模式和态度就彰显了在现实世界里你在人际关系中面对冲突,面对问题,面对关系的反应和模式。最后,参与案例展示的学员都反思觉察了自己的感受,分享了自己的心态变化。参与就有收获,分享既是成长。对于团体沙盘的解析,田老师给出了两个方向: 纵向观察沙盘:从第一轮到最后一轮,按照拍照记录的沙盘作品团体成员依次进行分享和解析 横向观察沙盘:对最后拍照的团体沙盘作品,团体成员依次进行解读和分享最后,田老师向我们教授了沙盘作品的分析原则以及沙具中的象征意义等细节要点。沙游的 世界无限奥妙,沙具的意义非同凡响。三天的时间漫长而短暂,漫长在我们仿佛都将自己沉浸在沙游的世界里不愿回来,没有了现实的纷扰,只有沙盘和沙具的陪伴,“一刹那便是永恒”,短暂在我们刚刚品尝到沙游世界的甘甜还没来得及细细回味,却不得不结束了三天的学习。沙游的世界是无穷的,学习的道路也是无尽的。如果你想更深入了了解真实的自己,如果您想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如果你想解决你的家庭关系问题,如果 你想自己去创造一个世界,活出真实自我,来选择沙游吧。它,一定会给你惊喜!
羋修羋修
中原焦点团队贺变丽 焦点解决中级十期 坚持分享第756天 2020—7—6 咨询师有三种人生境界,处在第一种人生境界的咨询师,你和他相处时会感觉他十分自信,性情比较张扬,很有锐气。他会非常乐意谈及他所获得的成就,同时尖锐的发表对不同观点的批评和对出现失误的同行的轻视。他的社会角色意识非常强,以成为一个咨询师为荣,这个角色也捆绑了他,使他对自己的着装、在公众场合的表现都特别在意。他老是忍不住去指出别人心理和个性问题所在,涉及的范围包括亲人、朋友或同行,出现野蛮分析的时候比较多。 到了第二种境界,心理咨询师拥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自身的情结也解决了不少,成了比一般人更健康的人,或者叫自我实现型人。他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变得沉静下来,不会主动谈及自己的成就,表现出低调和稳健。他神情内敛,对人和气,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和本人真实自我的界限,也了解自身的局限和弱点,可以坦然地谈及自己的不足之处。他不会陡然指出别人的所谓心理问题,尽管他能清楚地感觉到周围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他所说所做基本上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出于对他人真诚的关怀和爱。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出踏实和沉稳,追求咨询的质量胜过追求咨询的速度。不论他是哪种流派的方法,在咨询中,人本主义的精神都会贯穿始终。 第三种心理咨询师已经没有了角色的概念,整个人都和谐统一了,因而他并不会特意地装扮自己,当她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他是个特别朴实平凡的人,此时他经过修炼和顿悟,已无所谓自信不自信,自卑不自卑,当你靠近他时,不能感觉到任何外显之气,只能感觉到他的内心就像大海般的深湛和平静。他断不会指出任何人的任何问题,哪怕他只是心神合一,静默少言地呆在那里,你也能感觉到从他身上发散的那种全人类的悲悯之情。当你靠近他时,自然就会照出自己的影子,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丑陋的地方。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