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24

朱迪迪迪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倡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ason86122

已采纳

当孩子出现早恋时,一定不能一味斥责孩子,只是说这样不对,而应该跟他讲明为什么这样不对。比如告诉他在恋爱中不仅是只有吃喝玩乐,而更多的是责任和以后的日子。

心理咨询师倡议

245 评论(11)

无锡白香香

这次的上海之行,使我受益良多。不管是魏书生老师的“当班主任第一件事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同时老师发现学生的优点”,还是秦望老师的微信式班会课、金正昆老师的“眼界决定境界”,亦或是冯恩洪老师主张的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倾听他们在教育一线的实践和思想,能够感受他们不同的教育艺术和教育魅力。但在学习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几位老师对教育的一片执着和赤诚,在他们的心里并没有繁琐的现实,有的只是潜心的研究。我觉得这与他们将班主任工作看透看明有关,在这种看透看明之后,就是面对工作的平和心态。这种心态对于班主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回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当班主任?当班主任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后来,我阅读了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一书,阅读完后,回头再去想上海之行遇见的各位专家,再去看我的班主任的工作,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班主任要保持平和心态       班主任的心态就是整个班级的状态。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班主任越是着急,班级的状况就越是频出,当学生犯了老师一再强调不要犯的错误时,当临近考试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时,当科任老师向班主任反应学生的问题时,当繁重的工作压得班主任喘不过来气时……班主任的心态往往很难保持平静,好多时候直接大发雷霆或者批评不休,但当冷静下来时,自己就会告诉自己“没必要”“一切的不让自己满意的现象都是正常的”,但往往班主任冷静下来思考的一刻学生不一定能够看到,学生能够看到的是当事情发生时,班主任的不稳定的情绪、对他们的指责和批评,这种将自己的“缺点”暴露给学生的时刻也许就会成为“失信于学生”的时刻。如长此以往,班级会越来越难带,学生会越来越懈怠,学生会不在意老师的“怒火”。         那么,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呢?我想需要注意这两个方面。         首先,多一只心灵之眼,学会从内在关系的角度审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要将自己跳离师生间的关系,从一个近乎旁观的角度审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越是班级各种突发状况发生时,越需要冷静,越需要将自己“逃离”,越需要分析清楚眼下的情况是怎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着独立思想的精神个体,班主任的任何语言可能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在解决学生矛盾前,在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前,一定要有较为充足的准备,了解学生的童年,观察学生的内在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是“内在的父母”更多一些还是“内在的小孩”更多一些,在对症下药的过程中,要明确这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可以战胜学生成长中一切困难的。          其次,要接受学生作为不同生命个体的事实。一个人最大的生命动力是成为自己,孩子也不例外。当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自我肯定的能力干涉过多,那么孩子也注定是没有创造力的孩子。只有班主任老师在学校的统一要求的大背景下充分地肯定学生的个体身份的不同,允许不同性格,不同思考,不同做事风格的学生存在,班主任才会有好的心态。对于班主任而言,“接受”是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不管怎样的学生,能够师生相处一场即是一种天赐的缘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才会不愧老天的安排;“保护”是必须要有的思考,不管怎样的学生,班主任都要想尽办法去保护他的个性的发展,教会学生如何按社会生存规则去生活外,更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张扬。有了这种“接受”和“保护”的心理,班主任才能够有好的心态,好的状态。         二、班主任要培养自信学生         从教十二年,任班主任七年,我常想,我要将我所带过的学生教成怎样的人?曾经认为,要将我的学生带成勤奋乐观的人,所以班级标语中就有了“勤奋  乐观”的字样,现在想来这样的标语是很不具体的,怎样是对的勤奋,怎样是恰当的乐观,都是不够明确的。曾经认为,要将我的学生带成做事有计划的人,所以要求写学习计划,读书计划,假期计划等等,现在想来这种“计划”应该是一种方法而非我想要的“品质”。武志红在书中提到“学校和家庭不该是‘养鸡场’,成批地培养出‘好孩子’,可却失去了自主和创新的能力”,冯恩洪在讲座中提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天生其才必有用。全面发展不等于门门功课优秀,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是对于中国两千一百万学生而言,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讲,不可能样样全面,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我的理解是,要让一个孩子真正地优秀,唯一的途径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也就是成为“自信”的孩子,一个人只有在做他愿意做的事情时才会有自信,自信也就是在无数个愿意做和坚持做中而来的,当然这种“愿意做的事”不可以片面地理解为“孩子想做啥就做啥”,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家教底线还是要有的。         在带班的过程中,“批评”是常用的教育手段,但班主任一定要慎用这个手段,在某个学生违反了班规班纪等“底线”时适当使用,不可因某个学生犯错批评全班学生,不可在批评的过程中恶语相加,不可由批评这个学生一件事牵涉到另一件事上,有时“玩笑地批评”比“生气地批评”效果更好。总之,批评需谨慎,批评有方法。与“批评“相反的是“夸奖”,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的“自信”来自于老师的夸奖,尤其是班主任的夸奖,那么我想基本原则就是:只要夸不死,就往死里夸。抓住学生的任何一个表现好的小事夸,黑板擦得好,扫地扫得好,给同学讲题讲得好等等。上学期最后一个月,我们初一12班有了一个“好人好事桶”,是用一个真知棒的棒棒糖桶做的,后来学生们就干脆叫它“真棒桶”了。开始,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倡议着说,请大家把每天班级的好人好事都写在便签上,放进桶里,每天第九节课随机抽取三个便签,由我念出便签的内容并奖励做了好人好事的同学一个棒棒糖。这种“真棒桶”的方式将班主任夸变为了大家夸,经过上个学期的尝试效果很好,学生每天很期待这个时刻的到来。后来我发现,这个方法不仅让做了好事的学生有了更多被认可的自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己发挥他自己的长处,还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也能够避免班主任“夸奖”的单一性,毕竟“好人好事“的内容是经过“群众”的检验的。总之,“批评”是为了纠正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错误,“夸奖”是为了建立学生健康自信的心理,都是班主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做的教育手段,班主任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培养自信的学生。        螃蟹总爱横着走路、猫头鹰总是白天睡觉,蝙蝠总是倒着挂在树上,它们为了改正自己去上了恶习改正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挂。         这个故事的寓意其实很简单:行动比知识更重要。         面对每一次的学习或培训,我们往往豪情万丈地接受着大量新的知识的冲击,却忘记了自己要如何做一点。这次的上海之行,在佩服各位专家之余,我想了想我的能力范围,我肯定不能将专家的理论都用到,不过那也没有什么。别人的知识终归不能自动地拯救我,帮助我,我只有自己去实践,将好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命中,那么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我此生也许不能像专家一样成为全国知名的班主任,但如果我能成为延安市实验中学的合格班主任,我愿足矣!

215 评论(15)

小虫超人HC

家长担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能家长的本心是陪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监督孩子的学习,但是家长有没有想过,作为一个大专生,已经差不多成年了,如果没有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及该有的自制力和责任心,又怎么能在这个社会生存?

家长可以照顾孩子一时,能照顾得了一世吗?该放手时就得放手,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你,而是你希望孩子不要离开你。可能有时候孩子也希望自己能独立生活,所以家长完全可以趁孩子读大专这个契机放手让孩子彻底独立。

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自立自强的榜样,虽然不陪读,但是要多和孩子电话微信谈心,沟通感情,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家的时候陪伴孩子,和孩子聊天,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133 评论(8)

我喜欢小吃

建议不要目前的陪读主要存在着生活陪读、监督陪读、攀比陪读和盲从陪读等四种现象。所谓生活陪读,就是家长主要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给予孩子全方位的零距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一个家长说:“孩子从来没离开过我,太小了,照顾不好自己,我不在身边哪行呢?”的确,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全力以赴于学习和应试,日常事务难以自理,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甚至洗头都成问题,因为在家时,这一切全由母亲统揽。由于长期的娇惯和众星拱月的地位,养成了这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吃现成、喝现成、穿现成、用现成,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已是心安理得的事,说得严重点,怕是一时难以改变了。记得去年秋季开学时,我班上有几个学生住到了学生公寓,不到一个月,这几个学生就反映了一大堆问题,如寝室嘈杂,食堂饭菜难以下咽,看某某室友不顺眼,还要自己叠被子、打饭、洗衣服等,特别是想家要命,一个学生甚至威胁他的家长:“再不搬出去,让老妈来陪我,我就不念了。”于是家长便得了圣旨,赶快租房陪读。所谓监督陪读,就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自觉性不大放心,生怕他们不学习,让城里的生活晃花了眼,上网、玩游戏,更怕孩子变坏。一个家长说:“我家×××,自觉性差,管不住自己,喜欢上网,我要不在身边看着,还了得!”于是昼夜监督,陪孩子走到校园,接孩子回到租住房。孩子学习,自己坐在一边打毛线或看书,间或还找教师了解情况,弄得像特务似的盯梢得很紧,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即采取行动,把孩子所有的自由都囚禁在自己的视野之中。 所谓攀比陪读,就是人家孩子陪上了大学,我也应该陪。一个家长竟然说:“人家能陪,我为何不能陪,又不比人家矮一截;再说,人家小孩上了大学,我的孩子万一考不上,脸往哪搁?”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即使是硬撑着脸面,也得坚持下去。所谓盲从陪读,就是为数不多的家长,在陪读的“大好形势”的感召下,也随之汇入陪读者列。一个家长说:“左右隔壁都来租房陪读,他们劝我来,我就来了。大家都陪,不陪好像不放心,牵肠挂肚的。” 综合来看,家长们的陪读心理还很不成熟,很多家长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陪读观,甚至掺杂了一些不健康的扭曲的心态,这样陪下去,能够陪出心理健康、个性张扬、学业优秀的大学生吗?确实令人深思和忧虑。鉴于陪读中的负面影响,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做好陪读引导,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并把陪读引导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来。平时,我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一切可用时机和陪读的家长们交心,为了让交流深入扎实,客观有效,每次我都亮出自己的“陪读观”,即变“生活陪读”为“学习陪读”,变“监督陪读”为“信念陪读”,变“攀比陪读”为“责任陪读”,变“盲从陪读”为“协调陪读”。 其一,变“生活陪读”为“学习陪读”,要求家长不要一味的牵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明白:我来陪读并非怕你吃苦,不能自立,主要是为你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你更好的长身体长知识,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提升你生命的价值和品位。给了孩子这样的思维观念,他们就会感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就能够不怕吃苦,锻炼自己的生活本领,变父母之爱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陪读的正诱导、正迁移。 其二,变“监督陪读”为“信念陪读”,要求家长信任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孩子明确自己以前的很多做法和想法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而慢慢的树立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信念是一盏明灯,自觉性是实现信念的重要保证,有了这些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三,变“攀比陪读”为“责任陪读”,要求家长明确自己的陪读不是因为外在的原因,而是一种责任,即如何利用自己的陪读来塑造一个生命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渗透到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之中,用责任来呼唤责任,“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最后,变“盲从陪读”为“协调陪读”,要求家长协调好孩子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及时发现孩子环境中、生活中、学习上乃至心理上的问题,循循善诱,协同解决,让孩子轻装上阵,轻松起来,更有利于孩子集中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帮手,人生的良师益友,强化责任意识,协调好各方面的各种关系,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际工作中,我倡议家长们建立“陪读目标责任制”,让他们对孩子做好宏观指导,切忌事无巨细,穷唠叨,乱指挥,瞎指挥,束缚孩子的成长。

140 评论(14)

兔兔我要幸福

1.焦虑不安时放平心态。2.有烦恼时可以向朋友,家人倾诉。3.利用休息时间适当放松。4.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276 评论(12)

乱世you佳人

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孩子早恋,她只是因为非常向往爱情这件事情才会出现早恋,所以我们发现时,不要一味的责怪他,制止她,可以和她谈心,让她在不影响成绩和日常生活的情况下。有一段美好的初恋

27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