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00

CamillaGao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张金文心理咨询师很有水平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鹿脸脸舅舅

已采纳

都讲的不错啊

张金文心理咨询师很有水平

209 评论(9)

后海大鲨鱼鱼

我觉得目前在郭德纲带领下,德云社历经坎坷,的确不容易。传统的相声行业目前能有粉丝喜爱,也看得出德云社和郭德纲有能力造星,并且长成什么样的演员都能有粉丝,乐见相声好。但剧场有剧场礼仪,不管是大剧院还是小剧场,相声园子不仅有艺人和粉丝的交流时间,艺人也应该照顾到普通观众,郭德纲曾经说过:观众就是衣食父母!你让“父母”出去,就是“不孝”,作为演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是观众给予你们舞台,他们有权让你们“快点!”我觉得某些演员语言表达不合适,及时处理和道歉,以后不会影响德云社,乃至相声行业的发展。

319 评论(10)

角落小泰迪

利益相关,社科大新闻学学生。是的,我们学校名师真的超级多啊!!真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

我是媒体学院,我就先介绍媒体学院的老师了。

李捷老师(求是杂志原社长)现在为我们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门课程。

冷淞老师(上学期为我们开设影片读解)是大家熟悉的各大芒果台综艺的制片人之一啊!

黄楚新老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上学期的大众传播通论、季伟民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等等等等。真的很多了

除了本学院之外,人文学院的赵汀阳老师、李红岩老师、魏道儒老师、谷振诣老师、党圣元老师、井玉贵老师、徐钺老师等等等等;经济学院的蔡昉老师(形势与政策第一课)、程恩富老师(为我们上马原的政治经济学部分)、张宇燕老师、张晓晶老师等等等等。

(这是赵汀阳老师的讲座)

我本人就只了解这些,但是真的很多名师!!

181 评论(8)

嘎嘎哈哈笑笑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一名在读学子,我非常自豪的来回答一下。

社科院有40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都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学术大师,社科院大学成立于2017年,我们每个所的老师都会去社科大(研究生院)上课,现在重点介绍部分名师。

一、法学研究所

1、王家福

王家福,男,1931年2月生,四川南充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曾任八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审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法经济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顾问。王家福,人称“中国法学界的一面旗帜”,50多年的治学生涯中,他驰骋于民法学、法理学、人权理论等领域,亲身参与并推动了新中国的法治事业。

现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法学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家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推动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者”。(改革开放100人唯一入选的法学家)

2.李步云

李步云,男,1933年生,湖南娄底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法治三老”。兼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行为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比较法研究会顾问。曾任《法学研究》主编。

3.梁慧星

著名的民法学家,每年会来校讲课几次,也可以考他的博士。

4.孙宪忠

著名的民法学家,物权法专家,带研究生和博士,给研究生上课。

5.其他名师还有学部委员李林、陈甦、刘海年、王叔文、杨一凡,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有莫纪宏、熊秋红、张生、谢鸿飞、林维、信春鹰等人,法学界有影响力的还有王晓晔、崔勤之、刘仁文、陈泽宪,邓子滨,朱广新、张广新,张军、周汉华等等老师。

二、历史所

史学界很有名的学术大师有朴宪群、杨奎松、汪晖、杨生茂、刘邦义许檀、虞和平、马勇、赵现海、万明、于沛、黄道炫、史金波、杨振红、徐秀丽、蒋大椿、左玉河、杨天石、汪朝光、陈启能、王建朗、崔志海、李细珠、朱荫贵、张海鹏等等

我这里列举的是目前还在上课的大师,很多大师退休了就没与列举出来。历史所大师云集,刚成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对中国历史学研究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三、考古所

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建院伊始组建的研究所之一,后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基本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田野考古为基础,应用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方法,并结合古代文献,揭示史前及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文化遗存的内涵、特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探讨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同时,开展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历任所长为郑振铎(1950年)、尹达(1959年)、夏鼐(1962年)、王仲殊(1982年)、徐苹芳(1988年)、任式楠(1992年)、刘庆柱(1998年)、王巍(2006年)。

目前考古界大师有陈星灿 王  巍冯时  白云翔  朱岩石  许  宏  李裕群  杜金鹏  施劲松  赵志军  袁  靖  傅宪国  王震中 齐东方 赵   辉 任式楠  张显清  陈星灿  吴耀利  安家瑶  李健民  白云翔  乌  恩  殷玮璋  孟凡人  李伯谦   朱凤瀚等大师。

四、经济学部

经济学部也是有众多的经济学家,比如樊纲、蔡昉、张卓元,李扬,汪同三,程恩富、张宇燕、王一鸣、余永定、刘世锦、张晓晶等著名经济学家。我目前听过以上大部分经济学家的课或者讲座,老师们是真的厉害。

以上就是四个研究所的名师,当然这只是众多大师中很小的部分,比如还有大家熟悉的王小波妻子李银河是我们社会学所老师,如果大家有兴趣,欢迎多来蹭课噢~谢谢~

219 评论(15)

狮子跃峡谷

本人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平时去蹭过不少课,下面介绍一下我蹭过课的和我没蹭过课的几位名师。

1、民法学——梁慧星

梁老先生是中国民法学届的享负盛名的老前辈、大师,鄙人在校期间有幸听过梁老师的一次讲座,讲的是“如何学习法学”,个人对其的主要印象就是非常和蔼可亲,讲座之后被很多同学包围起来问了很多问题,不管同学们问的问题有无意义,梁老师都非常耐心地解答,可能这就是“大师”的样子吧,既是大家,亦为人师。

主要出版著作:《合同法》(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经济法的理论问题》(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民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合著),法律出版社1991年;《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法律出版社1991年;《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民法总论(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二)》,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中国物权法研究(上、下)》(合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合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为中国民法典而斗争》,法律出版社2002年;《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合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

2、商法、经济法学——陈甦

陈甦老师是辽宁大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法学研究》(《法学研究》是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刊物,是法学界核心期刊之一)主编,法学所国际法所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

主要学术成就:主编《证券法专题研究》、《当代中国法学研究》、《民法总则评注》等专著;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环球法律评论》等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陈甦老师的讲座目前还没有去听过,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听听,也很期待陈老师能给我们讲商法课。

3、经济学——陈东琪

陈东琪,经济所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陈东琪老师是经济学界响当当的人物,出生于毛主席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当代经济学百家》、《湖南名人》、《社会科学家词典》等都有陈东琪教授的介绍。

主要专著:《全球社会保障制度考察》、《中国经济变迁与分析》(1992)、《话说投资》(1997)、《世纪之交的全球企业发展》(199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2000)、《中国经济学史纲要(1900 - 2000)》等。

感谢提问,欢迎采纳!

311 评论(8)

山里吃吃

二级心理咨询师,是一个中级称号,也是目前我国最高级别的心理咨询师称号,三级是初级,一级是高级但目前尚未执行授予。心理咨询师是劳动部颁布的一种职业许可认证,任何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报考。至于二级咨询师的水平好不好,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心理治疗和咨询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只是最近10几年的事,总体水平很低,培训体系非常不完善,虽然目前存在劳动部的心理咨询师和卫生部的心理治疗师两个系列的认证,但是由于培训师资的有限,报考者入门起点很低,考核要求低,所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曾任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命题委员,也担任过面试考官,深深感到,这个行业从业者的良莠不齐,水平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同级别咨询师的实际水平差异很大。我已经将你的问题转给了“知道”中的一位二级心理咨询师,他能进一步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可以直接留言给他,他的名字叫azure1102,博客地址:此外你可以查阅这个网站:同时也欢迎光临我的博客希望我的回答你满意。你看这个问题你是否可以更好的回答。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相当于什么概念?这列咨询师水平好不好?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0 小时这列咨询师水平好不好?提问者:wendy0421 - 助理 三级--------------------------------------------------------------------------------以下是azure1102的回答,我转发给你。心理咨询师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4)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从报考条件可以看出要求还是挺严格的。关于这列咨询师水平我个人的意见是参差不齐,如果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应当是不错了!

231 评论(9)

小白贼黑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 陈寅恪(“恪”字念“kè”,虽有“què”音传世,但其来源纷杂不清,处于对陈先生的尊重仍当以普通话标准读音为准。)[1](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编辑本段]治学理念 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编辑本段]名字读音 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恪”应读作“克”(拼音:Kè)。 但有资料表明,由于陈寅恪是客家人,而“恪”在客家话中有“quó”的,因普通话(时称“国语”)中无此音,于是到中国北方后,便被当然地称为“yínquè”了。因袭相承,并成为习惯。所以,有学者认为,“陈寅恪”应读作Chén Yínquè。 不过,在使用汉语的人中间,知道这一点的人显然为少数,包括陈寅恪本人也并不追究。因而,在使用普通话时,仍不妨将陈寅恪的“恪”读作“克”(Kè)。况且,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Tschen Yin Koh”。[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学生后来根据笔记整理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柳如是别传》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寒柳堂集》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陈寅恪文集》[编辑本段]相关传记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 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张杰、杨燕丽,《解析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联经出版,1997年。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 李敖,《谁要来台湾?》,收在《笑傲五十年》 俞大维等,《谈陈寅恪》,传记文学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湾东大图书出版,1998年。 高阳,《清末四公子》,皇冠出版社,1983年11月01日。 张求会,《陈寅恪的家族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陈小从,《图说义宁陈氏》,山东画报出版社 刘克敌,《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时英出版社,2007年,ISBN 9789867762832。 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 项念东:《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 陈寅恪:《与妹书》,1923年8月《学衡》第20期,收入《陈寅恪书信集》 “南书房行走”--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编辑本段]生平简述 王国维与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是同乡。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党激进派所唾弃,在主流文化之外。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 那时,颐和园门票巨贵,要大洋一元,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已断气。毛泽东有诗云,“莫笑昆明池水浅”,那里的水并不深,王跳进去,便一头扎到底。事实上并非溺毙,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满七窍,窒息而死。 呜呼,一代学人,草草一生,就这样于污泥浊水中逝去,时年五十一岁。从他身上,翻出一纸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字样。有人说,他这个“辱”,为死殉清廷,效忠逊帝;也有人说,他这个“辱”,与他亲家罗振玉有些什么纠葛。但不管什么缘由,当时及后来,咸认为不值得。[编辑本段]主要成就、历史地位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罕见的语言天才】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他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语言学家蜚声于世。他从1920年执教清华至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退休,前后从事教育事业52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赵先生永远不会错”,这是美国语言学界对他充满信赖的一句崇高评语。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一个书香、官宦之家,著名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作者赵翼(乾隆进士),就是他的六世祖。清末,他的祖父在北方做官。年幼的赵元任随其家人在北京、保定等地居住期间,从保姆那里学会了北京话和保定话。5岁时回到家乡常州,家里为他请了一位当地的家庭老师,他又学会了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后来,又从大姨妈那儿学会了常熟话,从伯母那儿学会了福州话。 当他15岁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时,全校270名学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这三位南京同学学会了地道的南京话。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赵元任居然能用8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听他的家人说,他从小就喜欢学别人说话,并善于辨别出各地方言和语音特点。 这段家史说明,赵元任幼年就经过多种方言的训练,开始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本领。1910年,他17岁时,由江苏南京高等学校预科考入清华留美研究生班,在录取的72名官费生中,他总分名列第二(胡适名列55)。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物理,后入哈佛攻哲学,继而又研究语言学。1920年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当时适逢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清华大学派他给罗素当翻译。他在陪同罗素去湖南长沙途中又学会了讲湖南话。由于他口齿清晰,知识渊博,又能用方言翻译,因而使当时罗素的讲学比杜威获得更好的效果。从此,赵元任的语言天才得到了公认,他自己也决定将语言学作为终身的主要职业。 1925年,清华大学增设“国学研究院”,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聘为导师,他教授《方音学》、《普通语言学》、《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方言》等课程。1929年,他又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语言组主任。到1938年,他再度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语言学,经过6年潜心研究,成为名闻世界的语言学家。1945年他被任命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他先后获得美国三个大学的名誉博士称号。[编辑本段]【“汉语言学之父”】 赵老是中国第一位用科学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调查的学者。他的耳朵能辨别各种细微的语音差别。在二三十年代期间曾亲自考察和研究过吴语等近60种方言。 赵元任对方言的研究非他人所能及,他会33种方言。他的治学严谨和刻苦,令人叹为观止。 1927年春天,赵老在清华大学研究所担任指导老师时,曾到江、浙两省专门调查吴语。经常是一天跑两、三个地方,边调查边记录,找不到旅馆就住在农民家里。一次,他和助手夜间由无锡赶火车去苏州,只买到硬板椅的四等车票。由于身体太疲乏,上车后躺在长板座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等醒来时,满车漆黑,往外一看,才知道前面几节车厢已开走,把这节四等车厢甩下了。助手问他怎么办?他说:“现在反正也找不到旅馆,就在车上睡到天亮吧!”助手见他身体虚弱,劝他每天少搞点调查,他诙谐地说:“搞调查就是要辛苦些,抓紧些,否则咱们不能早点回家呀!将来不是要更费时间,也更辛苦吗?” 在那次调查吴语的行动中,他不辞劳苦,经镇江、丹阳、无锡,每站下车,再乘小火轮到宜兴、溧阳,又转回到无锡等地,冒着严寒,辗转往复,深入群众,多访广纳,记录了大量的当地方言。3个月后,回到北京,他把调查的材料写成一本《现代吴语研究》。在出版此书时,语音符号采用国际音标,印刷厂没有字模,他和助手就自己用手写,画成表格影印,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这本书出版后,为研究吴语和方言作出极为珍贵的贡献,赵元任也成为我国方言调查的鼻祖。[编辑本段]【他为中国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路】 赵元任教授对音位学理论、中国音韵学、汉语方言以及汉语语法都有精湛的研究,撰写和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在国内外学者中享有很高声誉。他在美国除了在大学任教外,又用英文和中文写下了大量语言学著作:《中国语言词典》、《中国语入门》、《中国语文法之研究》、《现代吴语研究》、《钟禅方言记》及《湖北方言报告》等。 1972年,赵老退休后,仍不断致力著述,写出《语言学跟符号的系统》、《白话读物》等书。在他病逝前不久,还构想以同音替代的办法,把《康熙字典》上1万多个字合成一本2000字的《通字》,以用于日常行文,可惜未能如愿。 赵元任早年曾和语言专家黎锦熙先生致力于推广普遍话工作,为此他创造了国语罗马字(注音字母第二式),并灌录了国语留声唱片。赵老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一贯提倡彻底的白话文。1981年笔者访问赵老时,他对目前国内人们的口语有这样的感慨:“现在教育水平高了,人们的说话受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影响,出口书面语多,不大爱讲白话了。如现在北京人爱说“开始”,不说“起头儿”;把长外衣不叫“大氅”,而叫“大衣”。连小孩说话也是文绉绉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显得缺少生活气息。” 在他这次回国访问和探亲期间,曾用各种方言和友人、学生进行交谈。著名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见到赵老时,两人兴致勃勃地用方言对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所长吕叔湘称赞赵老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一是他以现代的语言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给中国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二是他给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326 评论(14)

中国式话

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

25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