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的风0751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有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之分。积极的幻想通常叫“理想”,它是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产生的。这种幻想能激励人的斗志,鼓舞人的信心,推动人去努力学习和工作。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幻想,就会目光短浅,胸襟狭窄,不会为了明天的欢乐而去努力克服今天的困难。的确,积极的幻想是青年人的“一种宝贵的品质”(加里宁)。消极的幻想通常叫“空想”或“梦想”。它的特征是脱离实际,以愿望代替行动,俗话叫“想入非非”。耽于空想的人,只能白白地浪费青春和生命。产生病态空想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自我意识成熟障碍,大多与智力开始有关,心理水平跟不上年龄;二是因受过挫折,现实情况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想入非非,求得幻梦中的精神满足。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的逃避。青少年的空想多源于此。如果产生的原因得不到解除,加上意志的薄弱,这种病态空想就很容易成为强迫空想,自己想躲也躲不开,就像接待无赖的拜访者一样,尽管你不情愿也得接待。据研究,强迫空想者大多是性格内向的,而且女性多于男性。这种强迫空想,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情况得不到改善,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抑郁症——心因性疾病。怎样才能摆脱强迫空想呢?1.树立正确人生观 社会赋予青年的任务是学习,储备长大后服务于人民的资本。一个人是否活得有价值,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尽了力。人生活计三十六,行行出状元。2.转移注意力 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学科,投入力量,争取好成绩,之后再迁移到其他学科,臻至全面提高。这样,自己的信心就会逐步增强,空想就会步步退却。 除了学习之外,还应多参加活动,多与别人交往,以期改善内向性格,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乐观的情怀。3.增强意志力 当强迫空想来临时,运用意志力自我克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暗示、自我命令。暗示、命令自己不要空想;暗示、命令自己把精力调到学习和活动上去。如果不行,还可以离开现场去访友或逛逛公园。
绰号昵称
如果性格比较孤僻,人际交往也有障碍,还总是在幻想,并且无法控制的话,要留意自己有没有间隔性的暂时遗忘,如果经常想不起来自己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和行为,而过一段时间后又可以回想起来,如同大梦初醒一般,这就有可能是多重人格症了。不过看你的情况,好像没什么问题,挺正常的。不要多虑。
小公主的小公猪
自我觉察是对于我们极有帮助的一种能力。当我们在觉知状态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能被察觉到。通过观察它们,我们就能知晓我们的决定和生活是如何被驱动、被建构的。
也由此,我们就能做出真正有帮助的决定,譬如怎样去度过每一天,怎样去关心我们自己,以及怎样去和其他人相处。
我们常常会沉浸于幻想之中,对现实的不真实描述可能会令我们失败而沮丧。它们也会带来过度的压力。
我们可能会确信自己无力完成一项工作,或者认为保住现下的饭碗是唯一的选择,又或者在没有足够调研的情况下辞职创业。我们可能虚构出各种根本不会发生的痛苦场景,然后沉溺其中。
正如心理学教授文森·法维拉所说,「我们携带着很多被植入的信念,并用它们来描述这个世界。这些习以为常的想法我们甚至没有审视过,只是简单地拾起来,然后内化进心里。而当我们能意识到这些信念并去检验时,那些失实的部分会得以驱除。
下边是法维拉教授分享的,关于沉溺幻想的一些迹象,以及如何自助的建议。你有没有从中看到自己呢?
1.你认为只有「极好」或者「极糟」两种状态。
譬如:
-你觉得你的约会要么是完美的,要么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你觉得自己要么是个天才,不然就是一个笨蛋;
-你觉得自己要么像一个禅宗大师那样淡定自如,否则就是不堪重负,崩溃成碎片;
-你觉得你的事业要么就成功,要么就是完全的失败。
而这种极端的思考方式,会限制我们知觉的范围,它让我们无法从生活中学习。
所以,法维拉建议采取一种整合的观点。他分享了一个例子:「我胜任今年的工作,虽然我没有因此升职。期待明年升职吧。」
他也建议,形成「有斡旋余地的自我评价」比死板、刚性的自我分类要好的多。(我们喜欢去将事物、行为分类,因为我们需要确定感,他说。)
譬如,在你相信某件事是一个全然而彻底的失败之前,问问你自己:这其中哪些部分还算进行得不错?哪些不太好?下一次,我能在哪个环节做得更好一些?
2.你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或者遭人厌恶。
或者你认为自己是个卢瑟,或者一个失败者,或者用任何糟糕、恶劣的词汇去描述自己。
然而,正如法维拉所言,「人类是如此的复杂,单单用一个词去囊括,是不妥的。」
生活充满了可品尝的细微分别;我们也是由这些细微处填充起来的。而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扰,去培养自爱心会有所帮助。
3.你以为成功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或者任务会很快搞定。
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是极为重要的。乐观的期待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心,也给我们一种未来尽在掌控的感觉。
然而,「假如我们认为自己很容易就会获得成功——这时,你就为未来的失望埋下了伏笔。」
海蒂·格兰特·哈沃森博士谈道,相信「轻易就能成功」是失败的开胃菜。毕竟成功之路是由挫折,辛勤工作和毅力铺就的。
若你保持着自己能够「轻易成功」的幻想,则当你被现实敲了一记闷棍时,你会更容易地选择放弃,停下追逐目标的脚步。如果没有给自己许诺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一项计画,意味着你在寻找失败。
如法维拉所说,「要对自己的能力足够信任,但也得未雨绸缪。」
4.当某人不回应你或者拒绝你时,你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喜欢你。
当被这样对待时,一些人总会往最坏处想。因为被拒绝是痛苦的,而且容易被人以为是针对自己的。然而,实际上人们可能忙于工作,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以致于他们没法口头回复你or回电子邮件,或者谢绝你的邀请or提议。
这通常跟我们没有关系。此外,某人可能今天拒绝你,但并不意味着以后他不会答应你。
5.你反复思考着各种糟糕的情境。
「往坏处想」这一点,并不仅限于上述提到的:当我们听到警笛声时,我们臆断为自己重要的人可能身遭不测;当工作犯错时,我们臆断自己会因此丢掉工作,继而供不起房,继而家庭破裂。
我们会莫名地认为自己的生活类似于一组多米诺骨牌,一旦其中一个坍倒时,其余的部分也会自然地相继坍塌。
「人类的天性就是会往最坏处想,」法维拉说。「这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应对最坏情况的发生,维持自身安全。」然而,这些假想中的最坏事件几乎从没发生过。而反复思考「幻想出来的问题」只会增加我们的压力,引发不必要的担忧。
如何停止「灾难化」幻想呢?法维拉建议,寻找期待(你的幻想实际是一种期待)与现实相悖的证据。正如他所言,「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外部世界去;如果自身感到焦虑,我们就会在外界寻找引发自己焦虑的证据,以此来确认自己的焦虑确实存在。」
6.当你没法完成一个目标时,你立马放弃所有努力。
法维拉提及了一个「WTH」效应:当没达到预设的目标时,我们倾向于用「要么完全达标,要么全然失败」要求自己。
他分享了一个例子:你决心快速、完全地戒掉烟瘾,但有一天你忍不住抽了一根——此时,你感觉所有事都搞砸了,然后伸手去拿整包烟开始抽起来。
你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你沉溺在「全或无」,「黑或白」的分裂幻想中。你可能有这种幻想式的期待,即你要么完全不抽烟,要么就是个老烟枪。
重申一点,当你在追逐某个目标时,过程中总是会有挫折、挑战以及障碍。关键是,你得学着去驾驭那些不顺利(譬如预估到潜在的障碍,然后制定一个计画去应对它们)。
整一天时间,我们总有沉溺幻想的时候。其中的一些幻想是毫无助益甚至是有害的。而观照自己的起念可以获得一种洞察力,去分辨自己的行动是否与自己的愿望和价值评价相匹配。而如果是不相匹配,那么自我觉察又给了你停下行动,并修正、再调整的机会。
译者:斑马茶爷,心理咨询师(微信公众号:xlzxol)
作者:Margarita Tartakovsky,
来源:psychcentral
【】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