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文er
首先男孩的青春期在12~20岁 [1] 。同时青春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青春早期、青春中期和青春晚期。
青春期的孩子们的需求
同一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并阐述了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在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是青春期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感觉
埃里克森强调,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即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现阶段所要面临的选择和问题。这使得儿童对已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产生同一性危机。同时,环境和价值观影响都会造成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机。这种同一性危机会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反复出现。
为了促进青少年同一性发展,需要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重视其社会性发展和技能的培养 [14] 。同时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亲自进行一些试验,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更为牢固、积极、富有创造性的同一或认同 [13] 。
自主性
成为一个自主独立的人是青春期发展的任务之一,青春期自主性发展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情感自主性、行为自主性和价值观自主性 [15] 。
情感自主性是指个体在青春期对父母的依赖减少,开始建立家庭之外的情感联系。情感自主性是伴随社会认知发展的平稳的“个体化”过程,这能够帮助青春期孩子建立更加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16] 。
行为自主性是指青少年有能力独立做出决策以及选择的能力。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改变,会开始寻求他人意见并比较不同的选择。但青少年通常会因为依赖周围的人而跟随他们的决策,这并不是真正的行为自主性 [17] 。
价值观自主性是指青少年对于道德、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发生转变。青少年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的方式会变得越来越抽象。青少年的信念会更多以意识形态基础的普遍原则为依据,以自身的价值观为基础 [18] 。
亲密性
青少年对于友谊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他们会更加注重友谊的忠诚和信任,更多地袒露自己的心声,也会对于朋友的需要更为敏感,并且做出更积极的回应。青春期早期个体对亲密感需求的增加是青少年寻求亲密朋友的主要动机,如果在青春期未能形成这种亲密的友谊,青少年将会经历孤独的痛苦以及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同时,女性之间的关系比男性之间更为紧密,这可能是由于自我表露被认为是缺乏“男子气概”的。拥有深厚友谊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青春期内的良好亲密关系也是青少年良好社会关系的健康标准之一 [19] 。
成就
社会一般认为青春期是为成年后的工作角色做准备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教育和职业成就会不断累积。能力可塑、以内部而非外部奖励为动力,以及将成功归于努力而非运气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学校成就。
同时在心理问题上
吸烟成瘾
吸烟行为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男生吸烟的比例较高且开始吸烟的年龄较低 。
2016年,腾讯《事实说》随机调查10万在线用户,发现七成烟民吸烟始于14~22岁,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在好奇、叛逆、同伴压力等种种原因的驱使下开始尝试吸烟,而且14岁以下开始吸烟的男生数量是女生的两倍 。
《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指出,的每日吸烟者在18岁前开始每日吸烟。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15~24岁年龄组人群电子烟使用率为,获得电子烟最主要的途径是互联网 [23] 。
网络成瘾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的损伤。诊断网络成瘾障碍,持续时间是一个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25] 。一开始会产生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如果不能如愿就会产生极度的不适应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等;随后就会发展为躯体的依赖,表现为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学习、生活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网络上存在着一些暴力信息、色情小说和图片很容易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的自制力比较差,社会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更容易沉溺于游戏中,而且电子游戏的设计情节、内容、画面等良莠不齐,可能给他们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造成困扰和伤害 [26] 。
焦虑与抑郁
人际关系和学业压力是青春期的中学生焦虑的两大来源 [27] ,而来自家庭的环境气氛、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以及来自学校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等,都可能构成威胁青少年生活的应激事件,从而使青少年抑郁 [28] 。
自卑
自卑感(feeling of inferiority)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绪。
青春期期间,青少年会由于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产生主体自卑感。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家庭经济状况、地域环境等外部环境会产生客体自卑感。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怀疑。青少年应该通过自我调控的方法克服自卑感,正确认识自己,放弃过高要求的期望,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逐步发现自己的优点,重建信心。
与青春期男孩子沟通
普通正常家庭中也会出现上述三种教育方式,相对来讲单亲家庭(包括丧偶家庭)更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
单亲家庭的情况
(1)强势的单亲母亲
抽样调查显示,离异家庭中单亲母亲抚养孩子的比率占到约70%左右,当一个离异的女人决定独立抚养孩子的时候,势必做好了独自抵抗风雨的心理准备,而在生活的历练中,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催生出一个强势的性格表象。
很多鸡汤励志文,都会引用一句话,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实际上都是在暗示单身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
(2)惩罚、溺爱型的单亲父亲
单亲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种是严厉惩罚型,望子成龙,有的也是在与前妻负气,希望自己的孩子虽然离开了生母,但一样有出息,成材。
另一种出于补偿心态,由于离异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感到内疚,因而千方百计补偿给孩子的心态。
这两种教养方式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控制”,无论是强压还是放纵,都会让孩子无法养成自我控制能力。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是不堪重负而厌学、逃学、网络成瘾;要么是在对父母事事依赖,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或心理问题。
解决方案
一、正视孩子内心的伤痛,被爱的孩子可以很坚强。
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争取他们的理解,教会孩子应付来自外界的各种询问,并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西方国家离婚夫妻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离婚夫妻认为离婚或者再婚的原因一般都和孩子无关。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并明确地把夫妇两人之间的事和孩子分开,让孩子知道双亲感情不和或离合与子女的存在无关。这种做法也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让他们从思想上减少依赖。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西方国家的父母们会经常这样告诉他们的孩子:“你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他们认为保护孩子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二、和孩子一起走出阴霾
无论父母那一方承担抚养孩子的职责,都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把对孩子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为此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聊聊天,倾听孩子的心声。
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相对于其他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社会知识也不够丰富,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多认识一些朋友,多读书,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三、弥补角色的缺失
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因此,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例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
与此同时离婚父母也应当保持正常的接触关系,不应在孩子面前丑化另一方,破坏他们的亲情,使子女尽可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予你一定的帮助。
笑脸笑脸笑脸
详解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的区别 作者:瞿洋一、概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心理学应用领域,尽管它们有着一些重合的工作范围。心理咨询师,顾名思义,做的是心理咨询。理想地讲,心理咨询师应具有咨询心理学专业背景。而心理治疗师主要面对的是心理障碍的治疗,具备临床心理学背景是比较理想的。我将从两者的工作范围来区分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并且在最后部分简单谈一谈我国当前的认证状况。 二、心理咨询师 严格地讲,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范围是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婚恋、家庭纠纷、夫妻关系、升学就业、职场人际、个人发展以及教育等等问题。心理咨询师是不需要具备临床心理学以及神经医学专业背景的。但是心理咨询师需要学习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咨询中包含了一些心理治疗方法,但它主要应该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心理咨询师与临床心理医生相重合的一个工作领域应该是一般情绪问题,比如压力感、烦闷、焦虑等等不良情绪。 然而,一旦某种异常情绪达到“症”的程度,即达到临床诊断标准,它也将超越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例如,一个人持续抑郁两周以上了并且从症状上已达到临床心理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那么咨询师不应再介入此案例。应交由临床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处理。(我个人非常赞同郭念峰教授所编著的《心理咨询师》系列教材中提到的观点:心理咨询师可以处理“可疑似神经症”,但神经症已超越心理咨询师工作范畴。尽管不少心理讲师和心理科医生反对这个观点,但真正有临床心理学背景就该明白是为什么了)。 三、心理治疗师 心理治疗(英文psychotherapy)主要指的是对心理障碍的治疗。系统的心理治疗比一般心理咨询的次数要多。针对一些复杂问题,有时治疗周期可达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然而,心理治疗往往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经常与临床心理学交织在一起,成为临床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要治疗一种心理障碍,首先要彻底地了解它。这就涉及到精神病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上述两者工作领域中重合的部分,上升到“症”的程度将被纳入临床心理学的工作范畴,将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当然,面对一些轻微情绪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是高度融合的。概括地说,心理治疗师面对的是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像不同种类的焦虑症、心境障碍、饮食障碍、性变态、发展障碍等等,这些都属于精神病理学领域;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以两者工作范围有着明显的差别。 必须要强调的是心理治疗不是万能的。在很多时候需要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有时甚至配以物理疗法来治疗一种心理障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少有单纯的心理治疗师,而往往取而代之的是临床心理专家。大致地说,这个群体的人融合了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的角色,具备坚实的精神病理学、临床神经病学、心理治疗、甚至药理学等背景,能够全方位地考察并治疗心理障碍。 四、现状 目前,在我国心理服务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甚至还没有被很好地分开。当前,劳动部所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三级与二级”(截止当前,一级考核尚未开设)资格证书恐怕是唯一官方认可的心理服务执业资格。这是一个社会的进步。然而,单从咨询师学习及考核内容来看,更多涉及的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些皮毛而非咨询心理学范畴。 而心理治疗也似乎还没有从临床医学中脱离开来。作为真正意义的心理医生是一定要有医学背景的,但仅限于神经医学与精神病学,而非广义的医学背景。从多个发达国家对临床心理医生的培养皆是如此。其他科室的医生是无法替代心理医生的,这就好比心理医生也无法看其他的病。 面对中国心理服务事业的发展,或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官方的扶持。将心理咨询师撒向社会,任其在市场大潮中自生自灭绝非上策。这里有着太多超越专业技术的因素。咨询师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于市场拓展,而广大的求助者也在五彩斑斓的“广告”中迷失了自我。 其实,西方在这方面的一些管理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比如,交由具有心理学最高水准的机构——国家心理学会统一认证管理。免去了大众的苦苦搜索与判别。不得不钦佩美国与英国心理学会确实做了很多实事儿。其中一项就是发展了强大的认证搜索引擎,任何大众可以通过心理学会网站在10秒内发现当地所有认证的临床/咨询心理专家。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专家认证要求(没有一个临床/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含实践);7,8年的心理学专业造诣是休想注册的)。为大众寻求心理援助提供了最大的专业保障。
玩儿泥巴小姐
预约咨询时间是咨询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工作开展之前,咨询师要和来访者协商,把工作安排好,每一天的工作议程都要妥善安排,精确到每一天以及每一小时的日程进度。 通常而言,咨询师一天能做的咨询安排会在09:00—20:00之间,白天主要是面对面咨询,晚上是网络咨询撰写咨询记录,是咨询师咨询结束之后的额外工作,这份任务通常是在咨询结束后的一个小时内完成,因为刚刚咨询完,状态最好。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白天一股劲做完很多咨询,简单的记录一下东西在纸上,晚上回到家在电脑旁再撰写咨询记录和报告。这个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咨询量来调整。撰写咨询记录,要求咨询师花的时间通常不超过30分钟,也就是说你要用30分钟的时间把整个的咨询过程记录下来。 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有咨询目标的情况,会谈的核心重点,布置的家庭作业安排,来访者的生活工作情况评估等等,还有就是之后的咨询方案如何确立,把这些记录记得清楚就行。所谓复盘,指的是咨询师在咨询之前,对以往的咨询记录、咨询细节进行反思、回顾的过程,做咨询之前有个头脑预热的阶段,思考过往问题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咨询做好准备的过程。为了做好复盘工作,咨询师要随时整理和查阅自己以往所做的咨询档案,在自己的电脑上把所有的资料整理清楚,归类好名字和所属的细节。做心理咨询工作,少不了要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监测,判断来访者是否变好,心理测量问卷的统计与评估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每隔一段时间,咨询师需要给来访者做心理测量的问卷,评估来访者的状态有没有好转。心理咨询的设备是很多的,沙盘、心理道具等都非常多,各种小的道具十分精细,咨询室里面咨询师要操作这些东西,操作完了还得归位,平时要经常打扫清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