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senalzoe
一、面质技术:
又称“质疑”“对峙”“对质”“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求助者常见的矛盾有:
1、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2、言行不一致;
3、前后言语不一致;
4、求助者、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咨询中有时出现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评价与求助者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或咨询师所见与求助者的陈述存在矛盾。
注意:
1、以事实根据为前提:有矛盾的事实存在才可以使用该技术。
2、避免个人发泄:应以求助者的利益为重,不可将面质变成咨询师发泄情绪乃至攻击对方的工具或理由。
3、避免无情攻击:有些咨询师把面质当作表现自己智慧与能力的机会,因此没有考虑求助者的感情,一味地、无情地使用面质,致使求助者无法招架,陷入尴尬、痛苦状态。
4、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一般来说,在良好的咨询关系没有建立前,应尽量避免面质,若不得不用,应使用尝试性的面质。
二、解释技术:
指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
解释是面谈技巧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与内容反应技术的差别在于,内容反应是从求助者的参考框架来说明求助者表达的实质性内容,而解释则是在咨询师的参考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人生经验来为求助者提供一种认识自身问题以及认识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解释技术属于内容表达,解释侧重于对某一问题做理论上的分析,而内容表达则是指咨询师提供信息、建议、反馈,等等。
三、指导技术:
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技术是对求助者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咨询技术。
四、情感表达技术:
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咨询师做出情感表达,其目的是为求助者服务的,因此表达的内容、方式应有助于咨询的进行。咨询师应注意,一般只对求助者作正性情感表达,为表达共情时的负性情感表达除外。
情感表达和情感反应完全不同,情感表达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及对求助者的喜怒哀乐,而情感反应是咨询师将求助者的情感内容整理后进行反馈。
五、内容表达技术:
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各项影响技术都属于内容表达。内容表达技术和内容反应技术不同,内容表达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内容反应则是咨询师反应求助者的叙述。
六、自我开放技术:
也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开放对求助者的态度、评价等,或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等。
咨询师,尤其是初学者务必注意,是否对求助者开放,一般应以求助者请求为准,咨询中应该反对随意的,过于主动的自我开放。是否进行自我开发,要考虑开放后对咨询的影响。
七、影响性概述:
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为影响性概述,相当于内容较多的内容表达。影响性概述与参与性概述不同,前者概述的是咨询师表达的观点,而后者概述的是求助者叙述的内容。
八、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1、目光注视:
在传递信息的所有部位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倾听时目光往往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并不是直盯着。讲话时,视线的接触会比听对方讲话少一些。咨询师目光大体在求助者的面部为好。
2、面部表情:
眼睛或嘴巴张大,眉毛上扬,是惊愕的表情;害羞会脸红;人在深思或竭力解开疑惑时会皱起眉头或眯起眼睛。
3、身体语言;
一般低头表示陈述句的结束,抬头表示问句的结束。摊开双手、解开外衣纽扣或脱掉外套,表达一种真诚、坦白。双手交叉在胸前则常表明一种防卫,表示否定、拒绝或疏远。会谈时略微倾身于他,会使其感到被接近、被理解。
4、声音特质;
声音节奏加快表明紧张和激动,节奏变慢则有可能是因为冷漠、沮丧,或正在思考是不是要表述,如何表述。语言传达信息,语气代表态度,肢体动作给人体验感受。
5、空间距离;
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应符合有助于咨询关系建立、彼此感到适宜的原则,距离以1米左右为好,最好是成直角或钝角而坐。
6、衣着及步态;
衣饰能反应一个人的个性、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等,尤其是较能体现出来求助者来访时的某种心情。
扩展资料
心理咨询的过程
1、进入与定向阶段
(1)建立辅导关系;
(2)搜集相关资料,以利初步界定问题,明确辅导需要;
(3)初步了解当事人的个人、环境资源;做出接案决定;做出辅导安排。
2、问题—个人探索阶段
(1)建立良好的关系;
(2)搜集有关资料,以进一步界定和理解问题;
(3)协助当事人进行自我探索,达到对当事人的深入了解。
3、目标与方案探讨阶段
(1)激发当事人改变的动机;
(2)处理好当事人的期望和目标的关系;
(3)咨询师要明了现有的干预手段和自己能力的局限;
(4)咨询目标的确定要以当事人为主,咨询师起辅助作用。
4、行动/转变阶段
(1)避免让当事人变成一种被动、接受、依赖的角色;
(2)保持灵活性;
(3)要注意治疗收获在实际生活中的迁移应用情况;
(4)行动/转变阶段要经常进行评估,即根据已确定的目标,看咨询和治疗实际取得了多大进展。
5、评估/结束阶段
(1)评估目标收获;
(2)处理关系结束的问题:分离焦虑;
(3)为学习的迁移和自我依赖做准备;
(4)最后一次会谈。
小薰1988
一、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状消失。通过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找到致病的症结,并把它们带到意识领域中来,使来访者对此有所领悟,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得以纠正和消除,从而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结构,达到心理健康。其咨询的基本目标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或重建人格,克服其潜意识冲突。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要相互信任,又要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来访者产生某种形式的抗拒。精神分析疗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方法,是在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以后,让来访者躺在一个安静、光线适当的房间内或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咨询者站在或坐在其后而不是前面,然后让来访者打消顾虑,尽情倾诉他想要说的话。咨询者不要随意打断来访者的话,对他所讲的内容不加评论,鼓励其大胆地说,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引导。2.疏导宣泄疏导宣泄是通过痛快淋漓的倾诉,将心头的郁闷和内心深处的隐私痛快地诉说出来,一吐为快,从而恢复心理平衡,防止发生身心疾病。要有效地引导患者倾诉心中的苦闷,以达到心理宣泄的目的。3.认知与领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前心理疾病的根源在过去的经历之中,甚至可以回溯到幼年时期。过去的焦虑经验因种种原因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而使患者“遗忘”。通过精神分析,引起来访者的回忆、联想,将潜意识层中的病因“召回”到意识领域,使之意识到这些心灵深处的“病根”与当前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理智上、情感上真正达到认识和领悟,这时症状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自然消失。当然,这种领悟是通过医生的分析、解释和治疗而实现的。4.暗示疗法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或动作,以含蓄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受暗示者的心态改变是下意识的,其受影响的过程是不自觉的。暗示疗法在癔病治疗中经常使用,其疗效非常明显。暗示内容应当针对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语言和方式,灵活机智地使用暗示性语言。精神分析疗法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慎用,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还无法作出正确的估计。对小学生使用精神分析疗法要视具体情形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二、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也叫行为矫正法,它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其基本认识是: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训练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行为疗法是所有心理咨询方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具体方法。1.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在行为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系统脱敏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排列出焦虑的等级层次表,即找出使来访者感到焦虑的事件,并用0~100表示出对每一事件感到焦虑的主观程度。其中,。为心情平静,25为轻度焦虑,50为中度焦虑,75为高度焦虑,100为极度焦虑。然后将标出的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弱到强依次排列。二是进行放松训练,以全身肌肉能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一般要6~10次练习,每次需时30分钟,每天12次。三是进入系统脱敏过程,进行焦虑反应与肌肉放松技术的结合训练。系统脱敏可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想象系统脱敏的过程即让来访者处于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由咨询者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从最低层开始,想象30秒,停止想象时报告此时感到主观焦虑的等级分数,以不感到紧张害怕为止,再进入下一个层次,如此渐进直到通过最后一个层次。系统脱敏法可以治疗学生考试焦虑和社交恐惧。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