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43

饕餮飨宴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儿子恋母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akuqinglong

已采纳

有位妈妈留言说:

自己家孩子朵朵4岁了总是离不开我。

在我工作时,会缠着我陪她一起看动画片,在做饭时,朵朵就像小尾巴一样揪着我的衣角跟在身后。甚至连我上厕所,她也要跟着。

只要我在,她就恨不得24小时缠着。如果我离开一会儿,她就会又哭又闹。

这位妈妈非常的不解:为什么孩子这么依赖自己呢?

网上流行一种说法,”现代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在现在的生活环境中,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疼爱着,成长的环境太过于安逸。

我们帮孩子安排了他的大部分生活,包括每天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看什么动画片、报什么兴趣班等。

孩子处在无微不至的呵护之下,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惯。

那么针对孩子的依赖行为,我们如何去帮孩子改正呢?

“妈妈,帮我收拾一下书包。”

“妈妈,宁宁又拿我橡皮了,我该怎么办?”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做,你帮我写吧。”

……

现在如果你感受到了孩子过分的依赖,是否还会不断地替他完成他本该自己做的事情?

孩子对妈妈的过度依赖,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和烦恼,而这离不开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推动。

婴儿时期,孩子的各种能力相当脆弱,对父母产生依赖情有可原,但孩子逐渐成长,甚至到了完全照顾自己时,为什么还是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呢?

● 1-3岁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自主的探索环境以及尝试新的事物。

他们会开始尝试着自己吃饭。然而,我们为了节省时间,或者怕孩子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会直接喂孩子,这一做法确实会省了不少事,但是却造成了孩子依赖行为的根源。

孩子在尝试新事物初期,如果遭到我们一再的干涉,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最后只能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而这意味着孩子们掌握新技能的时间会被人为的推迟。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自然是相当不利的。

● 4-6岁

在这个时期,我们家庭教育的方式,会对孩子将继续依赖父母,还是培养独立性格,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我们对孩子想要探索的新事物给予支持,孩子的责任感就会得到发展。

因此,要扭转孩子的依赖心理,就要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通常来讲,孩子过度依赖妈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孩子过度溺爱和保护

4岁之前是孩子依赖心理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妈妈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就会对妈妈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孩子过于恋母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独占心理”造成的,这种心理的直观表现是,孩子越依赖妈妈,妈妈越高兴。这种心理人为地延长了孩子的婴儿期,使孩子产生过度恋母行为。

妈妈的这种非正常心理会直接影响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2、过度抚触

婴幼儿时期,妈妈对孩子的抚触是一种对其身心发展有利的良性刺激。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如果妈妈对孩子的抚触依然如之前一样,就会干扰孩子的心理发育,使他们在长大后依然渴望与妈妈的身体接触,比如拥抱、亲吻等,从而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3、缺乏安全感

孩子有着强烈的恋母心理,与其内心缺乏安全感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妈妈不告而别或孩子长时间被迫和陌生人待在一起,孩子与妈妈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就会被破坏,从而出现孩子整天跟在妈妈身后的情况。

如果孩子整天只围着妈妈转,生活圈子过于狭窄,孩子的心智和社交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长大后不能适应社会。

那么,对过度恋母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做呢?

在观看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这部剧中,有一个情节,孙红雷饰演的黄成栋陪着儿子去安德鲁大学面试。面试前一晚黄成栋设置好了手机闹铃,但是他不知道国外手机充电跟国内不一样,他手机并没有充上电。

于是,第二天一早,被太阳唤醒的黄成栋惊慌失措地发现,已经十点了。他们紧赶慢赶,又遇到堵车和各种意外状况的出现,最终错过了安德鲁大学的面试。

儿子黄小栋在这件事情发生后,一直埋怨爸爸没有设置闹铃,埋怨爸爸为什么手机不充好电。在黄成栋想其他办法补救时,黄小栋却歇斯底里地冲爸爸吼叫:“我只想上安德鲁大学,这里有我喜欢的篮球队!”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其实黄小栋也有手机,他的手机是有电的,为什么他自己的考试,自己不想着提前设置好闹铃呢?

孩子什么都事事依赖父母,出现了不好的情况就把责任都推给父母,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在育儿路上常常遇到的困境。

所以不管现在孩子多小,他们终将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

过度的依赖容易导致孩子失去自我,因此,正确地引导孩子走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1、合理分配相处的时间

为了减少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可适当缩减两个人相处的时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

我们可以每天拿出一部分时间让爸爸来陪伴孩子,也可以交给其他家庭成员陪伴,让孩子逐渐适应与妈妈以外的人员接触。

2、慢慢带孩子接触其他人或陌生环境,但要循序渐进

我们可以邀请孩子认识的,但不是经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到家里作客,因为在自己家里,又有父母在身旁,孩子面对不熟悉的人比较不会紧张。

然后,再慢慢带孩子出门去亲戚朋友家作客,最后再到陌生人较多的公共场合。

3、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从小就应该培养,比如在孩子1岁左右吃饭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独立去完成,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吃的全身和满地都是食物,但是我们不要去干预,大约半个月左右,这种情况就会好转,至于孩子是用勺子还是筷子或者是手,我们都不用干预,只需要在旁边鼓励。

我女儿现在6岁,每天早上自己起床,刷牙、洗脸,找到去幼儿园要穿的衣服自己换上,睡觉前自己刷牙、洗脸、洗屁股、洗脚,换好睡衣裤。

吃饭也是做到餐桌上吃完饭才下地,已经能够很好的照顾好自己。我们在给她买衣服和玩具,都会尊重她的意见。

在日常时候中,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只要不是涉及原则性问题或者违法事情,作为父母都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让孩子明白,勇敢去前进,你身后永远都有爱你的父母支持你,孩子有了安全感自然而然就会减少对父母依赖。

4、妈妈主动去犯错

孩子喜欢缠着妈妈,一方面是因为妈妈“要什么给什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妈妈总能够“十全十美”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因此,妈妈不妨故意去犯一些低级错误,动摇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心理。

我有时跟女儿一起收拾玩具的时候,故意会把她的一个玩具落下,让她有机会去纠正我的错误,同时也让她意识到其实这些事情她自己会做得更好。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类似的小技巧让孩子增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

5、给孩子独立玩耍的空间

妈妈可以给孩子划分出一个适合自己玩耍的空间,并时不时地关注孩子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妈妈就在附近,必要时可以和孩子说几句话,比如提醒孩子不要把玩具放在嘴里、注意安全等。

这样做既增加了孩子的安全感,也能减轻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心理。

同时,妈妈不要再像以往那样经常对孩子做一些亲昵动作,比如过多地拥抱、亲吻等,而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不需要再像婴儿那样需要妈妈全方位的呵护。这样做也能很好地淡化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心理咨询师儿子恋母

260 评论(8)

非人勿扰的2016

要耐心的和孩子沟通,一定要鼓励孩子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可以让爸爸都陪着孩子一起玩,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自立能力。

209 评论(15)

橘子汽水2046

男孩恋母是很正常的。因为男孩从女人怀孕到出生,到吃奶,到母亲抱着自己,到长大,男孩和母亲是有肌肤之亲的。有肌肤接触的。这么亲密的接触会带来很多奇妙的感觉。也会造成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感。特别很多男孩和母亲睡在一个被窝,盖一个被子的大有人在。其实男孩还是孩童的时候,是对母亲没有明确的感觉的。但是男孩一旦进入青春期,就会对母亲有感觉。因为母亲和儿子之间是异性,而异性之间存在异性吸引。一旦男孩进入青春期,母亲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儿子,对儿子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儿子是可以接触到母亲的身体的。所以恋母很正常。当然,恋母是很难得到结果的。因为没有一个母亲会接受自己儿子的求爱或追求。儿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本质其实就是男女关系。只是母亲这个女性对自己的儿子没感觉。而儿子对母亲有感觉而已。所以儿子既然恋母,当然会想得到母亲的爱情。可惜这条路不通。因为儿子想得到母亲只能是对母亲表白。但是表白只能失败。因为没有一个母亲会接受儿子的表白,追求或求爱。但是不表白的话,母亲和儿子之间就困在了亲情区或友谊区。永远不可能有男女之情。而且母亲也排斥和儿子之间发生男女之情。所以表白死,不表白也是死。儿子对母亲恋母注定只能是暗恋,是在黑暗中见不得光的。没什么希望和可能。当然,这个世界上有少数的母亲会接受儿子的求爱甚至主动追求和挑逗儿子,但是那是特殊背景下特殊性格母亲的案例,不是社会主流。正常情况下没有可能。所以只能是儿子暗恋母亲,母亲要么不知道,要么知道了装傻。

114 评论(14)

wangxinrose

恋母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一种心理的固结,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以及肯定父母的关系的基础上面形成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而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这个恋母情结,所以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样的一个时期大多数人的这种恋母情结只是一种比较隐性的对父母亲的一种依赖。

165 评论(15)

沙土花生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很多事情都为孩子做决定,而且也经常溺爱孩子,所以孩子就没有自主的能力,就特别恋母。

149 评论(15)

包华包华

是因为孩子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而且母亲也不会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才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138 评论(11)

夏雨落荷塘

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好好的教导,其实也应该给孩子讲一些道理让孩子明白他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195 评论(10)

相关问答